1、第 17 课 游褒禅山记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1)梵语( ) (2) 庐冢 ( )(3)仆道( ) (4)窈然 ( )(5)好游( ) (6)无物以相之 ( )(7)瑰怪( ) (8)盖音谬也 ( )(9)舍于其址( ) (10)禅院 ( )(11)封禅( )2辨形组词(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褒之庐冢也:_(2)其文漫灭:_(3)华山之阳:_(4)有穴窈然:_(5)世之奇伟、瑰怪:_4名句填空(1)王安石有很多传世名句,如“_,明月何时照我还 ”,又如“_,翠峰如簇” 。(2)余于仆碑,_,_ ,何
2、可胜道也哉!_。(3)有志与力,_,_ ,亦不能至也。一整体感知1实词(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_(2)古今异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今义:很,表程度的副词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连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_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于是予有叹焉古义:_今义:合用为连词(3)一词多义道Error!文Error!观Error!(4)词类活用始舍于其址:_名之曰褒禅:_而莫能名者:_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火尚足以明:_问其深:_ _常在于险远:_2虚词(1)以Error!(2)其Error!(3)
3、盖Error!(4)然Error!3.文言句式(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4翻译下列句子(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译文:_(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文:_(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译文:_(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_(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文:_二、深层探究5说说本文的哪一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6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三、技法迁移重点突出,详略得
4、当文本回顾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 “尽吾志”的观点。文章紧扣这个观点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 “物”从略。技法点拨 在记叙性文章的选材和叙述中,最讲究详略得当。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
5、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次要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技法运用 下列选段存在着详略不当的毛病,请你给予修改并说出理由。暑假里,我到伯伯家做客。听说离他家十多里路的老河村有棵几百年的银杏树,就吵着要去看。第二天早上,堂哥就用摩托送我去。路上车子很多,摩托在车流中穿行,我真佩服堂哥的
6、技术。不一会儿就到了。一下车,就觉得热得不行,我们在村头吃了个西瓜,喝了点汽水,才进村看树。在一所小学门前,那棵老树屹立着,只见它古老苍劲,大得惊人。学校并不大,但校舍整齐美观,窗明几净。一个锄草回来的农民路过这里,堂哥便和他攀 谈起来。那 农 民很和气,他告诉我们,这棵银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它遭 过两次大灾:一次是被雷 击;一次是被鬼子用刀劈,用火 烧。然而,老树依然挺立在大地上。听完介绍,仰望老树,我觉得它格外高大了。_第 2 课时 测试与反馈(分值:50 分)一、基础知识(9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瑰:珍奇B则其好游
7、者不能穷也 穷:尽,达到尽头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错误D其文漫灭 漫:指文字、图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予之所得也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功如丘山,名传后世此世所以不传也3对下列各句中“其”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其孰能讥之
8、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A/B/C/D/二、文本阅读(7 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7 题。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9、( )Error!Error!A两句的“非”都是“ 不”的意思,两句的“相”都是“互相”的意思。B句“非”表示否定判断, 句“非”是“不”的意思;句“相”是“帮助”的意思,句“相”是“互相”的意思。C句“非”是“不”的意思, 句“非”表示否定判断;句“相”是“互相”的意思,句“相”是“辅助”的意思。D两句的“非”都是否定副词; 句“相”是“帮助”的意思,句“相”是“仔细看”的意思。5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 分)( )例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三、类文阅读(2
10、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 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 诗处 ,今潭名空心,取 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 纵横,神物爪角痕, 时隐时 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 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 极。有土垤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
11、海墩, 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嵚,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 为剑门。以 剑 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 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 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 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 门,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 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 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
12、,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 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 榜人:船夫。椒:山顶。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离开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坼:裂开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体会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8.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
13、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 分)( )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云光黯黮,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A BC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游成。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
14、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10断句和翻译。(10 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 分)然 天 下 之 境 涉 而 即 得 得 而 辄 尽 者 始 焉 欣 欣 继 焉 索 索 欲 求 余 味 而 了 不 可 得 而 得 之 甚 艰 且 得 半 而 止 者 转 使 人 有 无 穷 之 思 也 呜 呼 岂 独 寻 山 也 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译文:_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译文:_四、语言运用(12 分)1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评论。(6 分)
15、河南省文物局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在该省安阳县 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消息传出后,一些学者表示这种说 法还缺乏有力证据。在 还没有直接 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河北籍学者 闫沛东称“曹操墓 ”系安阳地方官员联手考古人士“造假” “炒作” 。据报道,随着曹操墓被发掘,真真假假的刘备墓、孙权墓、诸葛亮墓也纷纷在有关地方政府的发掘计划中。同时,近年来,各地围绕类似名人故里之争也屡屡上演。针对以上材料,就如何对待历史文化、历史名人,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有表现力。答:_12某校开展“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 ”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
16、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6 分)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1)_。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能_(2)_。(1)_(2)_ 答案解析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1)fn (2)zhn (3)p (4)yo (5)ho (6)xin (7)u (8)mi (9)sh (10)chn (11)shn2(1)梵语 樊哙 (2) 音谬 戮力 (3) 漫灭 快慢 (4)慎思 缜密3(1)房舍和坟墓。(2) 模糊不清。(3) 山的南边,水的北边。(4) 幽暗
17、深远的样子。(5)瑰丽奇特。4(1)春风又绿江南岸 千里澄江似练 (2)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文本互动1(1)通“甫” ,古代男子名字后面加的美称。(2)不平凡,非同一般 到达,动词 读书人,求学的人 对于这种情况(3)道路 道理 学说 说 规律,方法 碑文 文字 华美,有彩饰 观察 值得观赏的景象(4)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清楚,说明白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达到尽头 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弄错;传,动词活用为名词,流传下来的文
18、字 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深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远的地方2(1)而,表并列 不译,表修饰 因为,表原因 (2)还是,语气词,表婉商 岂,难道,表反问 大概,表推测 其中的,代词 那些,代词 自己,代词 (3)表原因,译为“原来是” 表推测,译 为“大概” (4)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连词,然而3(1)判断句, “者也” (2)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址始舍” (3)省略句,应为“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4(1)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2)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命名。(3)我们走进
19、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4)然而力量足以达到(而未能达到 ),在别人(看来) 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5)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5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6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1)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2)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
20、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技法运用 详略不当,取舍不明。1该舍的未舍。如路上车子多,堂哥驾驶技术好,在村头吃西瓜、喝汽水,以及小学校舍的美观整洁等,既与绘树、赞树无关,也不属必不可少的交代,应当割舍干净。2该略的不略。第四段主要内容应当是写树,有关那位农民的情况没有必要详说,用“一位农民告诉我们”一笔带过即可。返回时着重写的应是“我”的心理活动,其他只需点一下,可改成:“在回去的路上,我心里想”3该详的不详。绘树、赞树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应当详写。三、四段写树的形象只用了“古老苍劲,大得惊人” “挺立”等词语
21、,很是空泛。应该对树的形态、色彩等作多角度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并作一些侧面烘托,具体地表现老树的古老苍劲,刚强不屈和永葆青春的特点。结尾再把老树的形象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抒发自己的情感。第 2 课时 测试与反馈1C 谬:弄错。2D A 项命名/懂得。B 项能够/得到的,心得。C 项观察/值得观赏的景象。D 项均为流传。3B 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为助词,无实义;表反问的语气;为代词,自己。4B5B 例句与 B 项均为转折关系,A 、C 项是递进关系,D 项表并列。6C A 项距离。B 项准备、备办。 D 项知道,懂得。 7B A 项到,往,动词/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B 项文言虚 词,那,都指代虞
22、山,指示代词。 C 项向,介 词/用,介词。D 项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8C 为舟行所见。是传说 。是山僧的介绍。9D A 项文中只写第二次是受船夫欺骗。 B 项文中并没明确提及“友人阻挠”,且下文“余与客难暂 留” 表明沈德潜并不是“ 独自游山”。 C 项 “连续二十多天阴雨连绵” 是本次游山之后的事情。10(1)然天下之境/ 涉而即得/ 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 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4 分。每错、漏 2 个断句处扣 1 分,扣完为止。若断为“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 “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亦可。)(
23、2)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3 分。大意 1 分, “潜”1 分, “名”1 分。)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3 分。大意 2 分, “之”1 分。)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 ”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
24、,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 入破山寺, 这是唐代常建题咏 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 ,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 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 过的痕迹,它 们时隐时现 。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 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 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 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
25、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 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 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 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
26、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 实现 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 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
27、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11示例:近年来,各地围绕类似名人故里之争屡屡上演,在经济社会之下,一些地方为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经济社会价值,以此拉动本地 GDP,本无可厚非,但打着历史与文化名人的旗号,一味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变味去挖掘历史文化,甚至去伪造历史以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学术的亵渎,更是对文化的污蔑,对民族的犯罪。事实表明,只有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用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古文化,才能让历史古迹焕发出时代生机。12(示例)(1)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2)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内容上要与前一句中的加点 词“深刻思想”“审美情趣”相关联,结构上要与例句相同,并使全句构成排比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