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5225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第 5 卷第 1 期2003 年 1 月凉山大学JournalofLiangshanUniversityVol_5No.1Jan.2o03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的意义杨必仪(重庆教育学院编辑部,重庆 400067)摘要:泛系理论是以大科学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跨域研究 ,历经半个世纪的酝酿,总结和发展,已经形成有了国际影响的系统新论十派,泛系论在思维上具有连四维的特点而有别于一般系统论成为自创一家之言.东西文化的交融色彩使泛系论表现出五互七要八悟观的方法论特征及独创性特色.泛系是发扬大系统泛系五互思想用于系统哲学研究的新尝试,也是百科哲理研究的一种创举,在

2、后现代科学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关键词:泛系理沦;时代背景;文化特征;后现代科学分类号:N9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20(2003)010105-04泛系理论是一种把系统理论加以很高的概括,旨在融通,整合,超越古今中外各家各派学说,融哲理,数理,技理于一体的后现代系统科学的学说,它从理性的角度间接阐启了非理性的最高境界,它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充满值得发展的新思想与新观点,是科学史上最具前沿的后现代理论.泛系理论既产生于大科学发展的时代,又感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其在未来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泛系理论是在万国互网,辩证统一,跨域一体,百科整合的大科学时代

3、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时代特点使泛系理论具有后现代思维的意义.“大科学“ 这一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家 D.普赖斯提出来的.从 20 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科学事业进入到由国家组织协调的大规模集体研究的时代,集中人力,集中投资,为着一定的社会需要,规划组织一些持续数年的巨大研究项目,科学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成这些巨大的研究项目,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全作,而不同学科之间的接触使一些新的边缘性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以说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是“学科群 “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再是以往那样一门一门的产生和形成,而是一群一群的出现了.新学科与新学科的复合使新知识大量产生,并导致“

4、知识爆炸“, 一些新的理论思维也被总结概括出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成为这个年代最有新意的横断学科理论思维,对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新的理论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这些新技术中的规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规律,它们也是可以运用于社会,自然和思维的共同规律.法国着名科学家克劳斯在他的从哲学看控制论以及其它论着中,提出了控制论是研究普遍的一般规律的观点,这个观点就反映了像控制论这样一些科学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的一些共同特点,这些新的理论确实适用于自然,适用于社会,适用于思维.这些理论自然科学进入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结果,带来了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新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5、这样一个趋势.这样,现代科学的发展就表现出整体性的趋势,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和逻辑的研究不能离开整个社会,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这不仅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在其领域中出现百科整合的大科学势态,同时也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出现了跨域一体,辩证统一的新趋势.泛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泛系五互七要八悟的方法在研究中的运用也就使泛系理论成为一种多层网络型的跨学科新研究.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但又是充满矛盾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形式下会互联,互转,互导,互生,互克(五互),泛系理论具体深化了这种观点,它侧重泛系(广义的系统,广义的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

6、)来强化百科千题之间的联系与中介互转,探索数理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诗化思维的一种结合(联四维),努力融哲理,数理,技理,事理,人理等理于一体(融六理).大科学的背景使泛系理论成为追求数理工医文社史哲多种专题的自创一家之言,对古今中外,东西方文化的辩证综合进行一种能迎合未来的开拓的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这就是泛系理论的后现代意义所在.有人说,21 世纪是一个科学文化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宏观的,战略性的,并是跨域性和宏微结合的具体研究,没有交缘性横断性综合性的具体创新开拓,没有跨学科和一体化的规划,运动或实践,没有敏变应需,数变应急地跻身于千万国互网的高新技术大潮的积极进取,

7、没有大善化的有效改革,没有数专多能的博才运筹,一个民族不可能登上哲学,数学,科技,教育与文明最高峰.而中国文化是兼收并蓄的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性的思维,由此观之,以大科学的时代背景产生出来并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概括的泛系理论,作为一种多层网络型的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具有未来性和时代性的方法论理论,在 2l 世纪知识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必有用武之地而更创辉煌.二,泛系论与一般系统论有别,是扩变了的系统理论,它对系统的多方面复合与扩变规律作了超前性阐释.首先,泛系统论与一般系统论产生的直接背景不同,两?l06?凉山大学第 1 期者虽同为大科学的社会背景,就更具体的研究背景来看,一般系统论产生于生

8、物领域的有机概念,是在对生命本质问题上两种观点的争论中产生的.在机械论方法流行并阻碍了生物学研究的情况下,贝塔朗菲摆脱了机械论方法对思想的约束,提出了有机组织的概念,强调把有机物作为系统的整体来思考,其后,他把系统确立为科学术语认为处处有系统并建立了概念框架,开创了系统科学.正是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作用,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导致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一大批横断学科的产生.泛系创立于 1976 年,当时泛系论的创始者吴学谋对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尚无具体了解,但在控制论的影响下,吴学谋以逼近的转化为中心论题,对数学中与逼近有关的一些关系,关系的转化

9、,泛对称和优化作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互转,互联,互导,互生,互克五互概念及其它概念.泛系从关系,整体和协调的观点来考察万事万物,这种思维方法正好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整体化趋势,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同时,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创始者将泛系思想方法作了诗化处理,这使泛系成为不同于其它形形色色的系统科学流派的鲜明特色.其次,泛系理论比一般系统论在科学理论三兼顾原则方面有更为突出的特点.一种科学理论的建立应兼顾到三个方面:一是普适性,即科学理论应具有哲理性而使之能具有最大程度和最大领域中的指导性.二是数理确切性,即科学理论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必须运用数学来量化对质的判断以求其确切.三是技理具

10、体性,即科学的理论是可以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加以控制和操作的.一般系统论在以上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比如只描述了动态系统而使普适性远不及泛系论.在系统科学,系统技术及系统哲学方面也还远没有作更细致和更深入的展开.而泛系论展开的研究则构成了泛系理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泛系哲学,泛系数学和泛系工学 ,正是这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使泛系的研究带上哲理,数理与技理相互交融的特点,这使泛系理论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产生了其特有的模式:即既可以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百科理法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哲理指导和数理模型化,转为操作的工学技理,然后经百科理法再返还于客观世界,又可以在对客观世界进行百科理法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工学技理操作

11、和数理模型化,再转为哲理,然后指导运用百科理法而返还于客观世界,而客观世界,百科理法,泛系哲理,泛系数理,泛系工学又可以互联互转互导互生互克.这些特点使泛系的研究模式更注重三兼顾的原则而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客观大体系.从都具有整体观点的角度来看,泛系论与一般系统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泛系论所具有的数学背景则使之成为并非等同或相似于一般系统论的具有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理论,是对系统科学的丰富和发展.再从哲学的角度看,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是可以独立研究并各有其规律的领域,实际上三者具有一致性,在古代哲学中,这三者是分开的.在近代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提出三者具有一致性,但他把三者一致建立在思维的基础

12、上,建立在绝对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三者一致性原理,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也就是实践的基础来论证了三者一致性.作为存在学说的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基础,本体也就是物自体,本体论包括范畴,规律与图景这三个重要内容,用泛系方法论的语言描述那就是关系,关系的转化,关系的网络,即是说,泛系实质上也是一种物自体,也是一种本体存在.认识论事实上要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从哲学史来看,每有一种认识论就有一种方法论,泛糸论也是一种认识论,它是一种既是经验层次的认识论,又是理论层次的认识论,或者介于两者中在层次间起中介作用的认识论,其方法论也就有了独特的即“不合上帝模子“ 的特点 ,对受到传统方法论

13、思维方式约束的人来说,领悟泛系方法论存在着入门的困难.逻辑学是对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包括对认识论发展规律的研究,离开了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泛系论只会成为玄虚之谈.泛系理论作为本体,也作为认识的方法是有其规律的,譬如泛系十律十五法便是对泛系丰富规律的部分概括.4 可见,泛系是以哲学的三者一致性为其内在的深刻的基础的,虽然泛系也如系统论一样在朝着哲学化的方向发展,但它有着更能整合哲学三要素的特点而有别于一般系统论.三,泛系论是既显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思维方面又能综合中西思维方式的有新的特色的理论.曾于 1994 年提出旨在融通,整合,超越东方式不二论,西方式二元论和空宗,禅宗式广义超元论

14、,融东方的佛,道,易,禅和西方的科学,哲学精神于一体的后观代思维模式“广义超大型元论“(Generaliszedtranscendenttheary)的重庆大学何跃教授,在研究了泛系论后,撰文指出“泛系理论是一种将永载史册,供后人反复注释,研讨的全新学说,而广义超元论只是一种游离于学说之间,供研究者选择使用的工具,方法“, 泛系理论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发展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学派,广义超元论“有可能被学术界普遍认可 ,但绝对不可能成为声势浩大的学派.“泛系理论的终极目的是 :借助于泛系这一多层立体关系网络,最终将各家各派学说组成为有内在联系的学说联合国,而广义超大型元论的终极目标不是沟通多家多派学说

15、的联系建立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联合国,而是提醒执着者和事事计较者应“无其往而生其心“, 告诫开悟者和无所事事者“应有所往而生其心 “.6 泛系论作为一种融通东方传统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精神于一体的后现代系统科学哲学,所以既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又受到国内学术界普遍关注,最重要的的原因之一是泛系哲学没有完全西方化,没有步西方的二元论哲学的后尘,也没有完全走中国不二论哲学的老路,而是巧妙地实现了二元哲学和不二哲学的互补,使之成为“不合上帝模子的哲学“. 正是这种“不合上帝模子“的思维特点表现出泛系理论的创新意义和面向未来的价值意义.西方重分析的文化思维方式曾使西方在近代科学方面达到世界的颠峰,从而使经

16、济崛起,但是这一思维方式同样使西方社会陷人到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的深渊.东方重综合的文化思维方式曾创造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明,同时也培育了一个宁静,和诣的田园社会.泛系论则提供了一个似分第 1 期杨必仪:泛系论的特征及在后现代科学中壹:析又似综合的“不合上帝模子 “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分析与综合交融整合以复合创新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就有众多显例,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龙“ 就是一种整合创新的,产生了系统质的动物.康有为在登万里长城一诗中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景象:“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东穷碧海群山立,本带黄河落日明.“这里的石,峰,云,天,海,山,河,日及其各自的状貌在整

17、合的过程中被互联互转互导面显生,创造出了诗人心中的客观世界的画景.那“ 上度卜辞,下出诸子 “,其适用范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连孔子都叹赞为“ 易与天地准 “神无方而易无穷 “的周易,更是一部华夏文化综合整合之结晶.华罗庚认为,如果地球与外星人交流信息,第一个供选择的是直观而具有泛对称五互关系的几何图形河图洛书.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零散系统整合思想,即分析又综合的思维特色一经与哲理,数理和技理的现代科学精神融通而结于泛系论一体,便使泛系成为“联网之路 ,开发之器 ,参证之轴,律化之机,观控之法,联想之翼,一篑之助,点睛之举“的多元互网的跨域研究,它是古今中外万家行千哲智的整合与升华,是中华

18、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的交融与升华.这正是泛系论的时代与文化特色.泛系论,这种不合上帝模子的思维模式在后现代的哲学,科学,系统学与技术的东西方互融的研究与开发中,必将起到特殊的作用.四,泛系论尚需更多的探讨与认识,但它毕竟是系统论的一种创新性多层网络型的跨学科新研究,它与世界网络化后的人类的思维方式相契合.泛系论这一跨域新学科最早酝酿于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数学领域,在对该领域进行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数学逼近转化论,由此更深入的研究得到数百个前沿性的结果,并概括出五互(互联,互转,互导,互生,互克)七要(系统,关系,对称,生克,转化,优化,微积)八悟(表里,泛导,机理,集散,观控,生克,供求,

19、因缘)联四维(数理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诗化思维)等泛系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些方法及数百个前沿性的结果,建立了泛系数学的基础与一般框架,初步组成了泛系哲学与泛系数理哲学的一些具体理法思想.60年代后期至 70 年代初期,泛系五互,七要,八悟,联四维的思想方法被运用于物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电磁介质动力学等价论等一系列前沿性的成果.这些具体工作的实质性进展表现出泛系,泛系五互七要八悟这一思想方法所具有的能宏微兼顾的普适性,确切性,具体性,一体性和可应用性的特点,看到该方法是事物普通而具体的中介联网,并且是一种可推广到理工医文社史哲等领域并对百科千题进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应用哲学.自 70 年代

20、中期,由中国学者吴学谋教授在他发表的题为从科学中的辩证综合倾向看数学进展的一些问题一文中第一次用了泛系(Pansytems)-词,【1 并多次提出用泛系来网联或相对统一百科韧究的意向,强调泛系所具有的广义系统,对称,转化三种作用以来,对泛系的研究就以形成学派的姿态,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2O 多年来,吴学谋本人的论着就多达 3o0余篇种,其主要论着(逼近转化论与数学中的泛系概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泛系方法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从泛系观看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泛系:不合上帝模子的哲学(武汉出版社,1996),(泛系 :万悖痴梦/一种形而泛学(哲学与非哲学

21、)的创生(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在国内外学人中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吴学谋教授本人也于 1984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至今,全国各学术刊物 100 余种发表有关泛系方面的研究文献已多达 500 余篇.l999 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将泛系理论列入系统科学中的现代系统理论项目中,分类号为:N941.6,它与混沌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生命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系统动力学,大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结构理论等并列构成现代系统理论新论十派.90 年代中期,泛系理论在国际学人中得到关注,着名的国际系统科学(1NT,),SYSTEMS.SCI.81995),控制论(

22、Kybemetes11998;9;6/7,1999),美国数学评论等都多次发表有关论文,其中美国数学评论发表的评介泛系的论文多达 139 篇.智多星国际 与世界数学家思想方法百彦特传均作了长篇报道.国际控制论主编,国际系统与控制论世界组织研究所所长 B.H.Rudall 教授在载有吴学谋长篇论文泛系控制论 的该上评价道:“Noneofthepaperspresentedinthisissuearesingledisciplinecontributions;onthecontrary,eachoneexhibitestheuseofmanyofthemultifacetedmethedolog

23、sandstrategiesthatmakethefieldsofcybemeticsandsys.ternstrulybothmultidisciplinandalsotransdisciplinary?NocurrentofresearchshouldbewithoutadiscussionofpansystemsandWCaIegratefultoourassociateeditor.professorWuXuemouandhiscolleagueDrGuodingheofthepopleSRepublicofChina,forcompilingbethanintro-duetionof

24、pansystemsamcurrentstate_一 thean.theframework.methodlogsanddevelopmentofpansyslnmsaredis.cussedandreaderswiIIbeastonishedatthemultiphcityofapplicationsasdinvolvementsthatarecurrentlybeingpursuedNeedlesstosay.thisspecialissueisbutrepresen.tationofthegreatnumberofresearchpwjcctsandpro-grammesthatarebeingcarriedoutworldwide.TheyaIein.deedbutthetipoftheicebergthatissymbolicofresearchendeavoursinsystemsandcybemefics.“(本专集没有一篇论文是单学科的;相反,它的每一论着均展示了多方面的方法论的多方面应用,同时也显出了控制论与系统论在战略大趋势方面实实在在的多学科性质与跨学科性质泛系理论内容丰富,涉及了流行的种种研究.我们要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吴学谋教授及其同事,他们撰写了兼具导论与前沿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