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doc

上传人:马心欣 文档编号:21515939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这主要是因为其艰难探索并成功找到了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这奈伟大的道路因为其典型的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后现代化体征将对其他正在摸索中前进的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指明方向。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

2、展进步,关键是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色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特色就在于,中国是在各种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进人社会主义的,因而每一步必然要伴随着艰辛的探索和巨大的创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笔者认为它应该体现在一个前提下的两个重要区别上,一个前提即社会主义的前提;两个区别:一是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另一个体现在与传统社

3、会主义的区别上,这里主要说明这两个区别。 第一,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三个基础条件之上的。第一个条件是生产力在人类历史上显著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虽然一味地追求剩余价值,但另一方面它却创造出了新社会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条件是它经历了社会簿记和管理形态,即管理社会生产和经济的社会簿记和管理形式在资本主义母胎里已经准备好了,如“资本主义银行、辛迪加、消费合作社”等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杠杆”。第三个条件是造就了社会主义新人。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特

4、征的第二个阶段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创造了条件。作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它的前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占据支配地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马克思认为:资本文明将经历由孕育、发展到衰落最后至危机,然后无产者夺取生产资料,生产将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运行,直至能实现共产主义的程度,人类才结束“史前史”。然而,现实是资本文明的发展还很不充分,远没有到危机的时刻。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为根据的,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产生在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现

5、代化过箱中,所以,作为反对并超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典私学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是超越现代化的,但落后匡 家的社会主义不是已经完成了现代化,而是要完成应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现代化任务。 第二,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区别。邓小平认为,长欺 以来人们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可能比较好,但是这个探索献实践异常艰辛。十月革命后,列宁曾一度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生产消费公社,实现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对生产、分配实行全国统一计划,力图将全国建设成为一个没有阶级矛盾,没有商品和货币的社会。后来由于困难重重,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坦诚地承认:“我们原打算直接运用无产阶级的法令在

6、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的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y ) Pzaz)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非常有益的探索,但遗憾的是,之后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人们没有将他艰辛探索出来的新经济政策作为通向社会主义的“人口”实施下去。斯大林改变了思路,于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且宣布很快向共产主义过渡。事实上,苏联以后一直致力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作为由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当时条件下只能向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学习,先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接着按照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特征与当时社会开始对号人座,实施大跃

7、进、人民公社化,排斥“资产阶级权利”,力图消灭资本主义。可见,“跨越阶段”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最大特征,也是其最大弊病。 在这里,始终存在着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两种模式交织在一起,而后一种模式总是按照前一模式的设想为自己设计发展道路,但结果往往是不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其生产方式已经成了自身发展的栓桔,并且是世界性的,为历史和逻辑前提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还不是占主导生产方式的落后国家产生的,即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在于认识到并着力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笔者认为,所谓的中国

8、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不在于说明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的差别,也不是主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民族特色,而主要在于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它的任 务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彻底消灭剥削、消 灭资本主义,向无阶级社会过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特殊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释当下中国的 社会现实,才能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 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 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9、代化。”这里很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是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特定的历史任务:要在社会主义社会完成应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特定的发展阶段:后发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不是已经完成形态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特定的发展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道路,而是经过第二次革命后形成的新型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统一,对不同时代和同一时代不同阶段一次又一次提出的新课题予以探索并成功回答,不断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面对解放思想,实现转折的考

10、验“邓小平理论”。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总结历史,怎样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是当时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邓小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正反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阐明了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其中关键是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是落后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这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重新估价,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天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重新定位,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相容,无商品货币关系、无市场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了舆论准备,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新社会主义观具体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科学、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他相关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