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5087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之洞与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一,二.一,之洞(1837-1909),晚清重要大臣 .在他四:的仕宦生涯中.几乎一直没有中断过教育活无论在四 jiI 近代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同治六67 年).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副考官.这是张宦生涯的开始:同年八月,简放湖北学政.同二年(1873 年). 充四 jiI 乡试副考官,旋即任四眨张之洞在四川 I 任上有三年多时间他大力斗场积弊.扭转士林颓风,振兴蜀学.培养人改以往四 JiI 教育不景气的状况.为四 jiI 近代受出了重大贡献一,建立四川尊经书院长之洞任四川 I 学政后.目睹了四川 I 教育的腐朽决意改革.振兴蜀学以培养

2、人才除采取措施杀科场弊端,整饬学风之外.创办尊经书院乃举措.曼早提议创设尊经书院的是洋务官僚,工部侍廷.同治十三年(1874 年) 五月,丁忧在籍的薛子官绅 l5 人上书川督吴棠和学政张之洞.指出勺省城锦江书院.以学习八股制艺为目标.已立时代要求.请求另建一所通省书院.阐承文女,培养人才.以求“通经学古课蜀士 “.关于书名.初定为“受经书院 “:有人指出.“受经“乃权限.省办书院不可以越份.遂取名“尊经书至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书院很快获准筹款征?工建设.光绪元年(1875 年),四 jiI 尊经书院在轲门文庙街侧石犀寺旧址落成书院规模宏讲堂,居室外,还建有藏经楼,尊经阁等.书院黄匾额书“石室重

3、开 “四个大字 .两侧刊刻楹等四海而为隽.纬群龙之所经“.显示出四 JiI 尊经书院的文化渊源和书院的特色.四川尊经书院首任山长即薛焕.初聘大学者,湘潭王问运主持讲席未成.继聘四 JiI 候补知县,海宁钱铁江.江苏嘉定钱徐山二人主讲.书院生源由各府按比例在有秀才,贡生资格的人员中选送.再由书院择优录取.书院首批学生一百多人,系从全省选送的三万名生源中录取的所以.尊经书院从一开始就是四川 I 士子,人才荟萃之地.尊经书院的实际主事是四 JiI 学政,翰林院编修张之洞.l9 世纪中后期,中国已是一个国势衰微,传统教育空疏腐朽的时代张之洞振兴蜀学.创办尊经书院的目的则很明白:“欲治 JiI 省之民,

4、必先治 jiIi省之士“尊经书院以讲习儒家经典和古诗文为主.意在造就一批“通博之士 .致用之材“. 诸生学成:而归.再倡教育于地方,大开风气,以期化成民俗.正所谓:“ 一人学成 ,教成十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二,指导治学门径传统的科举教育.生徒朝夕只是埋头研习时文帖括.不闻窗外时务大势,知识单一而狭窄:而尊经书院以讲习儒家经典为主.不课八股时文.八股时文总是炒四书五经陈饭.于时无济.早就遭到有识之士的严厉批判.不过,张之洞仍认为:“凡学之根抵必在经史“. 所以他要求士子 :“经史小学,舆地推步,算术经济,诗,古文辞皆学也.“3】经学方面应先学习皇清经解,小学方面要学习段注说文解字,史学

5、则必先求诸“三史“(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张之洞又说,一切学术都必先从研习四库提要即从目录学入手,进而了解各家各派学术的源流得失总之.他要求诸生应该“无所不通“. 认真读书.广泛涉猎:同时又根据自己的兴趣Journalofliteratureandhistory23/志向,选择一二“专门精求“.“期必有成“为了指示诸生做学问的门径.张之洞还先后写成了书目答问和鞘轩语两本书.书目答问是一本目录学专着,学者缪荃孙曾帮助订正书中为学子开列了应阅读书目,包括四部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大体代表了“端品行,务实学“ 的“国学“要籍.书末附国朝着述诸家姓名录,指点清人学术之源流.书目答问吸取了清人治经成果.谈到

6、了一些版本目录学知识.对初学者来说是一本简明扼要的治学实用入门书.素为学界所推重,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蝤轩语是针对士林学界而写的一本赏罚教戒之书.提出了读书治学的一些重要原则.诸如“德行谨厚“,“人品高峻“,“ 立志远大“,“ 砥砺节气“,“习尚俭朴“,“明理致用“,“考古经世“,“文章利病“,“学行文艺“等,均以要言殷切相勉.为利于诸生博览群书.张之洞慷慨捐出薪俸,从川外购进经史子集图书一千多卷.并倡议在尊经书院修建“尊经阁 “以收藏图书张之洞还让尊经书院添置了许多中西事务书报,教学挂图,仪器和标本张之洞亦以白银 300 两资助成都周永德的“志古堂“ 扩大印务,先后刻印了 说文解

7、字,玉海,十七史商榷,读通鉴论,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文史通义等百余种四部典籍.此外,尊经书院开设有尊经书局.出版图书,前后刻印了图书百余种;除经史,小学和舆地外,还刻印了一些“西学 “书籍所有这一切 .极大地丰富了尊经书院诸生和川中士子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使一向僻塞的蜀人知道除了四书五经,时文八股之外.还有更多的学问和知识.三,大力整顿学风张之洞一到四川任职,即行采取措施.对四川在旧教育背景之下形成的虚妄无实的学风,科场积弊和士林风气着手整顿.他在报到四川学政疏中说:“四川省份,人文素优,惟棚场(即考场)较他省为多.弊端也较他省为甚.至军兴以还,学额日广,品行实学,尤须竭力讲

8、求,惟以首励为廉耻,次勉以读有用之书,至于剔弊搪奸惟力是视.“他奏陈川省试场积弊整顿办法八条,即:惩鬻贩,禁讹诈,禁拉搐.拿包揽,责廪保,禁滋事,杜规避免,防乡试顶替_5四川尊经书院创立后,张之洞亲自为书院拟定了学规十八条,即:本义,定志,择术,务本,知要,定课,用心,笃信,息争,尊师,慎习,善诱,程功,惜力,恤私,惜书,约束,释疑.修身养性,读书治学,道德文章,尽在这十八条中.这十八条学规,对尊经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之洞治学.主张“通经致用 “,他要求尊经书院弟子精研儒家经典,认真读书,破除门户之见,一切学术皆不可以偏废.他说:“若一入(书)院者抱一而自足,是此而非彼,误矣

9、.不入(书)院者执一以相攻,更大误矣非博不通,非专不精“;“ 为学忌分门户“.他希望诸生广泛学习各种学问.扩充知识面.“ 躬行实践“,“有品有用“,道德文章大成于一身.为了造成崇实勤勉,深研学问的风气,尊经书院诸生平日以自学为主,但规定必备日记.记录每2419 世纪末的四川 I 尊经书院WENSHIZAZH1日看书情况及所得所疑.书院山长每五日必与大家会于讲堂.检阅诸生逐日功课,看书情况,奖勤罚惰.另外.书院还要求诸生必须抄书.帮助记忆,提高阅读能力,加深理解.由于张之洞等人的潜心经营.更由于书院师长的严格督导和诸生的刻苦努力.尊经书院逐渐形成了“ 沉静好学.崇实去浮“的良好学风,/,蓦 7.

10、ll,四,尊经书院的历史影响1876 年.张之洞任满回京述职.尊经书院师生依依惜别,送至数十里外的新都张之洞在回京途中,对四川教育也是念念不忘.致书继任海南谭宗浚,以尊经书院前途相拜托:身虽去蜀,独一尊经书院.倦倦不忘.此事建议造端,经营规划,鄙人与焉.今日略有规模,未臻坚定,章程学规,俱在精鉴;斟酌损益,端赖神力.他年院内生徒,各读数百卷书.蜀中通经学古者.能得数百人:执事之赐也.张之洞还向谭宗浚推荐了杨聪(杨锐之兄)等四位教官和“尊经五少年“,即:井研廖平,汉州张祥龄,仁寿毛翰丰,绵竹杨锐和宜宾彭毓嵩._8宣统元年(1909 年) 八月,张之洞逝世,四川总督赵尔巽转呈四川在籍翰林伍崧生等人

11、奏折.对张之洞兴创尊经书院.振兴蜀学人才予以高度评价:“教泽所及,全川化之 .迄今学校大兴 ,人材蔚起,文化之程.翘然为西南各省最.盖非该大学士陶熔诱掖之力.断不及此.“_9在张之洞主持下的尊经书院乃是近代中国之旧学向新式教育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追本溯源.尊经书院应是四川近代教育的萌芽.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尊经书院为近代四川培养了大量人才由于张之洞定下的教育指导思想.加上历任山长,主讲在掌教实践中主张认真读书,深研学问,并以严格的教育砥砺学子意志,因而使“蜀学勃兴“.四川的知识界开始发生变化,原先封闭沉闷的,冥顽守旧的风气开始被打破,以至“人文蔚起“, 人才辈出.有清 268 年,四

12、川进士近八百人:其中光绪朝30 年.就达 180 人之多.10这与尊经书院的创设有很大的关系尊经书院从 1875 年始建到 1902 年改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28 年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四川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着名的学者有:“戊戌六君子“ 之一的杨锐.中国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四川维新运动的领袖宋育仁,着名的维新思想宣传家吴之英.四川保路运动的领袖蒲殿俊,罗纶.着名的民主革命家张澜.为民主共和献身的“大将军“ 彭家珍.功勋卓越的民主革命家吴玉章 ,新文善,一化运动的领袖吴虞.清代四川仅有的状元骆成骧.近代中国着名的书法家顾印愚此外.还有大批四川知识界的才俊都曾受业于四川尊经书院他们

13、对四川乃至中国的近代社会.特别是四川近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其次.尊经书院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四川尊经书院的办学理念是“通经致用“. 张之洞主张以“经史 “为一切学问的根柢 .但不拘泥于“经史 “,希望诸生关心时务,关心国家危亡,揭露社会危机.为求“致用“, 自然也就将 “中学“与“ 西学“联系了起来.所以,尊经书院创设之初,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拟开设天文 ,地理,算学以及格致等“西学 “课目;终因风气未开,师资,经费等原因而作罢.不过,书目答问在为诸生开列的两千余种图书中,包括了一些“西学“ 书籍,如新译西洋兵书五种,新译几何原本,代数术,数学启蒙,新译地理备考,新译

14、海道图说,瀛环志略,海国图志等.尽管书目不多,但在 l9 世纪 70年代“ 西学 “在中国的传播还不十分广泛之时.在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西洋为何处时.能为学生开列出这些书目.已属难能可贵.l9 世纪中后期.面对国家多难.“经世致用“ 思想勃兴.人们重视研究“时务 “.揭露并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主张抵制外来侵略,倡言变法,改良社会张之洞离开了四川.但是他的“通经致用“思想却留在了四川.加上新学之风的吹进,四川思想界开始改换面貌.人们开始关注“事务“, 留心政治,臧否人物,清议朝政.这一切为改良主义思想的产生,传播创造了条件.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和西南门户洞开的严酷现实.给四川社会,特别是敏感于社

15、会问题的教育界以极大震动.其时,四川不少书院都在酝酿改革,启动“ 教育维新“ 的风潮尊经书院也开始从 “通经致用“ 转向关心“ 时务“,传播“西学“. 到 1897 年,书院正式增设“西学“ 课程,如天文 ,地理,中外交涉,商务,测算等;考试办法也改用策论,要求诸生对“时务 “各抒己见 .1898 年戊戌变法前夕 ,宋育仁应聘担任尊经书院山长.宋育仁联络维新志士,开明官绅组织“蜀学会 “,创办 蜀,意在“开蜀中风气“,“昌明蜀学“,宣传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期间,蜀及时刊载了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虽然前后仅出版了十三期.却对四川维新思想的传播和维Jou,rnalofliterandhistoj25%

16、n,_ _r-一东不世位是身照史史记后传,可惜只完成了六十五篇就病逝了.班彪的儿子,班昭的长兄班固根据父亲的旧稿进行修改,补充,经过二三十年的长期努力,汉书大体得以完成但此时,因为班固是征讨匈奴大将军窦宪的谋士.当征讨匈奴战事获得胜利回朝后.不料当朝皇帝却以“族党太盛“的罪名加害于大将军窦宪,逼令自杀班固也受到株连.他所尽毕生之力欲成就的汉书也没有最后完成,便于公元 92 年死在狱中.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班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永元年间 (89 年一 l05 年),汉和帝刘肇下令班昭完成写汉书的任务.班昭当新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蜀就设在尊经书院内.尊经书院实际上成了四川鼓吹

17、维新变法的“基地 “注释:14578张文襄公全集.236张之洞 :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9许同莘: 张文襄公年谱 ,第 224225WENSHIZAZH父亲和哥哥的未竟事业.立誓完成父兄的遗愿.她利用东观藏书阁(即宫廷的图书馆)藏书和各种珍贵资料,呕心沥血,替哥哥续写汉书的“八表“ 及天文志;后又经马续之手,使汉书这部巨着得以最终完成.“八表“ 和天文志 是汉书中最艰巨的部分,尤其是天文志,文辞特别深奥.当时的文字没有标点符号.全靠自己读句.据说同郡马融当时也无法读断.遂就教班昭而得以诵读.班昭在续写,整理,补写汉书过程中,显露出超人的才华.汉书问世后,其名声大振.班昭的治学精神和博学高才.成为人们的楷模,受到东汉皇帝的无比称赞和尊重她应和帝之约.被宣进宫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