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doc

上传人:马心欣 文档编号:21490258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加强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思想文化教育生产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标准,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尽全收集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和馆藏特色的重要标志。地方文献与一个地区的各项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开发地方资源,发展地区优势,到规划旅游事业,发掘地方特色产品,修

2、复保护名胜古迹,研究地方历史、人物以及编纂地方史志,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近几来年,随着四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地方文献工作已为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仅仅依靠传统图书馆目录,已不能适应地方文献读者日益增多的形势,要尽力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藏书资源,进一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必须改进和加强地方文献的书目工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其理由是:第一,地方文献具有内容广泛、时间跨度大、文献类型多样等特点。传统的图书馆目录是以一书一刊为著录单位,只能从宏观上反映地方文献馆藏,而对分散在大量古今图书和报刊之中的地方文献知识信息,则需通过书目对其作出全面、系统、充分

3、的揭示,使潜在的地方文献知识信息进入流通领域,为读者所认识和利用,才能使这些知识信息的价值得以实现。第二,只有依靠书目才能做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一个馆对本地区的地方文献的收藏是无法“尽全”的,总有部分缺藏的文献可能收藏在其他图书馆或有关单位。为了向读者提供最完全、最系统的地方文献,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就必须开展馆际间的协调和协作,使这些地方文献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做到资源共享,书目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手段。第三,只有依靠书目,才能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如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要通过书目了解历史上本地区出版了多少文献,本馆收藏了哪些,缺藏的收藏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计划、有步

4、聚地进行收集补充工作。收集人员常常需要自己动手编制书目。地方文献的整理和保管也要借助书目了解文献的情况,以甄别其是否属于地方文献,书目更是为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必须依赖书目熟悉了解地方文献,才能得心应手地解答读者咨询。在解答咨询的过程中也常常可以形成某个专题地方文献书目。有了书目做指引,减少了读者查找资料时大量翻阅的盲目性。有利于地方文献的保存。地方文献书目亦可为使用电子计算机存储和检索地方文献知识信息做好准备工作。二1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它是为报导一个图书馆所藏地方文献情况而编的,是地方文献书目工作的首要工作,亦是编辑联合目录的基础。例如,桂林图书馆于六十年代初期编印了馆藏

5、地方文献目录。1987年与广西通志馆联合扫印了桂林图书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和广西区图书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反映了两个馆地方文献收藏情况,便利了馆外读者使用,备受欢迎。2编辑地区性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系统反映本地区有关单位收藏地方文献资料的总藏和分布情况。正在编制的由广西通志馆牵头,广西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广西档案馆、广西博物馆、广西师大图书馆等十单位参加的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包括了方志、地方文献图书、报刊三个部分。为了保证联合目录的质量,事前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确定收录范围,著录事项等,要求参加单位抄送著录统一,准确的馆藏目录,汇编工作要认真负责,并要编制辅助索引,提高其检索功能。其次、编制地区性联

6、合口录,应以反映本地区所藏文献为主,但对本地区缺藏方志、报刊和其它史料,则应突破地区的界限,反映外省图书馆的馆藏,可通过查阅全国性联合目录和其他图书馆馆藏目录获得线索,加以注明。这样做,可以扩大和丰富地区性联合目录收录文献的品种,使其做到“尽全”反映。由广西区图书馆和桂林图书馆联合主编的广西文献名录(方志部分由广西通志馆主编)收录了两馆所藏内容论及广西及广西人著述四千余种,对作者及文献内容作了简介,著录了收藏单位。这两部书目将继往开来,成为检索和了解建国前广西地方文献的重要工具书。不足的是前着是以两馆藏书为主,后者虽有十个单位参加,但仍不能说己将广西文献罗致无遗。最好能在此基础上,将存世的未收

7、进两书目的或历史上存在过,现已佚的出一补编,以供搜求和研究之用。再有,这两个书目均是反映建国前的广西文献,建国后的广西地方文献书目尚待编辑。目前己编出的小型联合目录尚有广西通志馆的广西方志总目录和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印的广西历代文人著述目录广西历代文人著述馆藏联合目录可供利用。此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西部分,则反映了全国各大图书馆收藏广西方志情况。是一部查检方志的重要工具书。3编制各种反映地方特点的专题书目、索引,诸如自然资源、物产、民族、风俗民情、文化、教育、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及著述等等。广西地处边陲,文化发展较迟,但历史上人才辈出,他们在广西历史上创造了业绩,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地方人

8、物资料是研究地方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民族史等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如能将散见于各种史籍中的有关人物资料编成索引,即可为查考地方人物提供便于检索的工具。亦可选择主要人物编辑个人生平及著述研究资料,积少成多,形成地方人物研究系列专题书目。方志,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如能将广西方志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编成专题索引,也是极为有用的。桂系军阀和桂林文化城均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我们也应编出有份量的书目、索引。编辑专题书目、索引,在资料收集上要“全”、“精”,要能给读者提供某个专题的全面、完整的信息,才会有较高的使用价值。4编辑地方文献资料索引。收录的范围有报刊和图书两部分。这项工作应以查阅本地

9、区出版的图书、报刊为主,对外省出版的重要报刊、图书亦可涉猎一遍,如东方杂志、民俗、申报、珠江日报以及丛书、类书等等,将有关地方文献的篇、章作出分析著求。本地报刊收藏不全的应设法到外地查补。在资料收集工作开始之前,先要确定收录内容范围,决定取舍的标准,拟定一个合适的分类表,边收录边注意分类,对有些仅从标题上反映不出类别的,应及时查看原文,做出注释,以免作重复工作。地方文献资料索引的编制是一件较为浩繁,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安排专人,坚持不懈地做下去。5编辑图象目录。有关地方的历史照片、图录,是馆藏中比较缺乏的。我们在咨询工作和编辑专题资料时,注意从各种书刊、画报中查找,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0、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图象资料收集工作,编制图象目录索引,并尽量翻拍成照片,集中分类编排,以丰富地方文献馆藏和提供读者参考。6编辑整理地方文献史料。可根据本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物产、灾害、文化、教育等编辑专题资料汇编,亦可加以整理编辑成专题资料。专题资料是汇编原始文献或对原始材料经过整理编辑而成,资料集中,参考价值较高。如桂林图书馆编辑的西南剧展、桂林文化大事记,广西区图书馆编辑的广西自然灾害资料、广西气候史料、粤西诗载篇名及作者简介等。编印此类资料,需要较多经费,一般要争取由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或与有关部门合作,既可解决经费问题,亦可解决人力问题,又提高编辑资料的质量和速度、如桂林图书馆与桂林

11、文化研究中心合编的桂林文化大事记全书一百数十万字,由两单位六人参加,查阅近千册报刊书籍,用近两年时间完成。此书资料齐全、学术价值较高。7整理出版馆藏未刊稿本。桂林图书馆藏有一批广西历代学者文人尚未刊印过的稿本、抄本,其中有的还是极有价值的。应组织馆内外力量,共同合作,加以整理出版。如况氏丛书抄本,陈宏谋家书手札等。三广西的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要做好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领导重视,这是搞好地方文献建设和书目工作的关键。领导重视表现在机构设置、人力配备和经费保证三个方面。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设立专门机

12、构地方文献部或历史文献部,实行一条龙管理。条件尚不具备的馆,至少应设立地方文献组。成立专门机构后,要配备适当人力,分工负责各项工作。要把地方文献书目工作当作提高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来抓。书目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热心地方文献工作,熟悉地方历史、人物、掌故及地方文献等情况,要有一定的书目工作专业知识。书目编辑工作要有紧迫感,才能抓紧时间,快出成果。同时,要有适当的经费保证。目前,由于书价上涨等原因,公共图书馆普遍感到经费紧张,但地方文献是省市图书馆藏书建设重点,应拨出相应的经费专门用于地方文献的征集采访。只有加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才能不断丰富地方文献馆藏,也才能编出高质量的书目。同时

13、,亦要有一定的经费用于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编印工作。2、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要讲求效果。书目选题要切合社会需要,注重书目质量,各种类型的书目收录资料要完备,揭示要深化,编排要严谨。要完善书目手段,编制辅助索引,便于读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书目。要舍得花人力,编辑质量高、有长远使用价值的书目。书目出版后,要注意调查使用效果,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书目编制工作。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特别是第一线工作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已有的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善于运用这些工具解决读者的不同需要。还要向读者宣传推荐,使读者也能在研究工作中自觉运用书目,充分发挥书目的作用。3、地方文献书目工作要加强协作。有些大型地方文献书目,它所需要投入的

14、人力、物力、财力,常常不是一两个馆所承担得起的,非实行通力合作不可!如即将出版的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我们早就认为应该编制了,但多年来始终实现不了。1986年,由广西通志馆牵头,广西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等十单位参加,编辑经费由通志馆负责,并纳入出版计划,从抄送各馆馆藏目录到汇编合成,仅用了一年时间。同时。在正式出版之前,把收藏地方文献较多的一些单位的馆藏目录先行打印下发,以应急需,受到各市、县修志办及学术研究单位的欢迎。其实。拥有地方文献资料的远不止这十个单位,比如各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文管所、,挡案馆等都收藏有不同数量的地方文献资料,有的还是相当难得的珍贵资料,假如这种协作能扩大到全区各市

15、、县的范围,使这些单位所收藏的资料都能发掘出来,那么,广西地方文献名录和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所收录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和完善,这些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那就更加不可估量了。” 论文关键词:政府主导 强制性 渐进性 国家简单化 论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政府主导型课程改革”,前提假设的绝对化、改革方式的强制性、改革进程的渐进性及改革方案的国家简单化使这一模式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从树立科学的改革观、选择适当的改革模式与实施策略、正确认识政府在课程改革中的定位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政府主导型课程改革”,从准备、酝酿到正式启动与实验的整个改革进程主要由“政府推动”,带

16、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下延型改革的特征。即由政府发起,通过法令,政策文件或相关指示规划、推广实施课程改革。就研究现状而言,研究者对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投向了“学校实施(如教师的课程适应和课堂教学变革等问题)”和“社会参与(如不同利益群体在改革过程中的合作问题等)”两个领域,而相对忽视从整体上对改革模式的认识和把握。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式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改进策略。 一、政府主导型课程改革模式面临的问题 1.理论假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型改革模式对政府有特定的假设:政府行为的无私性和全能性。“无私性”假设指政府自认为自己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政府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

17、益,政府行为与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政府的行为是无私的。“全能性”假设指政府是掌握了真理的全知全能的“圣贤”。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行政行为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政府是不会犯错误的。 凭借常识,我们就可看出这两个假设存在的问题:第一,如果政府行为真的是无私的,所有社会成员应该没有理由不服从政府行为,因为政府的利益与所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事实是,参与改革的各利益群体(包括政府本身)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由于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必然导致改革所追求的利益具有多样性。因此改革过程中出现矛盾与冲突也就成为了必然。这恰恰是一些看起来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现实中难以真正实施的深层原因。这是政

18、府行为“无私性”假设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如果政府是全知全能的,政府行为就不应该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决策不应该出现失误。但是事实却不尽如此。如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且实验区只选择小学或初中的部分科目进行实验的情况下,教育部就要求对有关课程标准进行“建设性修订”(即局部的微调),这本身就不符合课程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从反面证明了政府不是全知全能的。 很明显,正是以上两种荒谬的假设助长了政府决策行为的主观性,扩大了改革行为失误的机率。这是我们在借助这一模式开展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时应加以注意的问题。 2.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改革方式的强制性所带来的问题。一般而言,中央集权型教育

19、管理体制下,由政府主导的课程改革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行政力量和政策指令来运作。这种实施和推进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换而言之,不管地方、学校和教师是否认同改革,只要上级政府作出决定,地方、学校和教师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在这种状况下,“相对缓慢的协商和迁就融合过程消失了(这里的“过程”指政府管理者、教师组织和学校主管者集团之间通过讨论以达成关于改革共识的过程引者注)。取而代之的是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策略,并雷厉风行地加以实施。这也就意味着,不仅作为课程改革相关利益人的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被排除在课程改革的决策之外,即使是作为教育制度内部群体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也常常成为被批评和改革的对象

20、,进而合法化地的也被排除在课程改革的决策之外。这样一来,改革就缺乏一种内在共识和认同基础。加之改革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使得改革更加充满冲突。这也许就是我们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新课程改革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和目标的深层原因吧。 (2)改革进程的渐进性带来的问题。受改革初始条件的制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这一方针使新课程改革在其进程上体现出渐进性的特点。由于选择了“由点到面”等变革策略,渐进性改革所导致的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是以局部、逐步的方式进行,即并不是T子“剥夺”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一般不会带来相关利益集体的激烈反对和抗争。 但这种

21、低摩擦成本的获得是以高实施成本的出现为代价的。首先,渐进性改革中“由于新旧两种体制同时存在,体制之间的摩擦、冲突以及新组织预期的不稳定往往需要多次谈判、说服及多次进行信息搜索和交流无疑会扩大交易的成本”甚至有时因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有组织的反对而使改革“走样”和“夭折”。其次,改革的渐进性和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制度缺陷、制度真空以及监督监管缺失等因素为教育腐败之类的-寻租活动留下了体制性空间。如由于相关监督监管制度的缺失,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教材教辅的出版发行来谋取私利。再次,改革进程中的每一小步都有可能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新的学校变革机构的产生),这些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极有可能成为下一阶

22、段阻碍改革的势力,增加下一阶段改革的难度。 (3)改革方案的国家简单化。“改革经常被看做是由重要人物将深思熟虑的理念付诸实践的线性行为。事实上。整合一个项目,让人们接纳项目,再让人们去实施,并期望预期结果得以实现,是相当困难的过程,很少是直线前进的,很多因素相互作用,预想不到的因素不计其数”所以,改革本身就带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种特性使得政府在较大范围内推行课程改革变的更加困难重重。面对如此复杂的改革问题,政府制定改革方案常常是简单化处理。“国家简单化”是斯科特(James C.Scott)在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国家的简单化代表

23、了国家掌握大量复杂现实的技术。为使国家官员能掌握现实总体的方方面面,必须将复杂的现实简化为纲要的条目。要达到这一目的只能将无限具体的内容简化为几种类型,使之可以进行概括的描述、比较和汇总”,“在所有这些过程中,官员们都将极其复杂的,不清晰的和地方化的实践取消它们(指国家简单化引者注)并未成功地表达它们说描述的真实社会活动它们只表达了官方观察员所感兴趣的片段。”基于这种认识,斯科特认为国家简单化是导致国家推行的社会变革失败的因素之一。其实,类似的现象同样也存在于教育(课程)改革之中。如在政府的教育统计公报中,除去所处教育阶段的不同,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也都是一样的,于是所有

24、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要进行同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等等。政府对复杂的改革问题所采取的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将会影响改革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而使改革活动在有效性方面大打折扣。“科学课科学吗?”这一提问也许更为直观地向我们揭示了“国家简单化”这一问题的实质。 二、基于问题分析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改革观 要解决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课程改革本身。富兰(Fullan)在研究众多教育改革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作为成功实施教育变革基础的基本原则。 第一,不要假定你关于变革应是怎样的观点能够或者应该予以实施。相反,设想一下,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之

25、一,是将你认为的变革应该是什么的现实,与其他人所认为的现实进行交流,通过互动与实施者及相关人员进行交流。 第二,假定任何重大的革新,如果要带来变革的话,都需要每个实施者自己去发现意义。 第三,设想一下,冲突和异议对于成功改革而言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设想一下,人们需要有变革的压力(即使变革的方向是他们所期望的),但压力只有在如下条件下才能奏效,即允许人们作出回应,形成自己的立场、与其他实施者互动,获得技术支持,发展新的能力等。” 第五,假定有效的变革是需要时间的。 第六,不要因为变革无法实施就完全否认该变革的价值,或者坚持抵制所有的变革。 第七,不要期望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

26、人或者群体都发生变化。当我们采取能增加受变革影响的人数的步骤时,进步也就随之产生。 第八,假定你需要一项基于上述假设的规划,一项关注于已知的能够影响实施的因素的规划。基于变革过程的知识而形成的改进的计划或问题应对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第九,假定没有什么知识能让人完全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行动的决策是恰当的知识、政治上的考虑、现场决策和知觉的复合体。 第十,假定变革机构的文化是一项真正的议程,而非实施某项单一革新。换而言之,当实施特定的革新时,我们要关注每个机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是否真的实现了发展。 富兰提出的这些认识为我们认识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正如其所指出的,变革的设计者所持

27、有的假设对实施过程中人们是勇敢面对还是忽视现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假设,就会有不同的行动。如对改革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很容易导致改革中出现“功利主义倾向”,而“功利主义倾向”则是我国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再如对改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意外”(确切的说应该是设计者的意料之外)表现出的不理解,如此等等。总而言之,这些假设能够使我们看到更为现实和真切的课程改革,而不仅仅是在理想和文本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改革。 2.选择适当的改革模式与实施策略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种课程改革模式和实施策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同时都有其局限性。如政府主导型改革模式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实

28、施策略,尽管人们批判其轻视甚至忽视地方、学校的具体情境及基层教师的能力和看法,但在实施一个目标统一、设计精确、清晰的课程方案时,这种模式及策略无疑是最有效的。然而,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由学校主导,采用自下而上的实施策略也许更有效。因此,任何改革都不应单纯地纠缠于“设计最好的改革模式和选择最好的实施策略”这一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问题,综合采取多种模式和策略。利用各种模式和策略之间互相取长补短来实施改革,以达成最好的改革效果。 3.合理定位课程改革中的政府 政府参与课程改革具有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程改革的任何阶段,政府都可以无限制的对改革活动实施任何形式的管理。这

29、涉及到政府在课程改革活动中的定位问题。即政府对课程改革的管理有其必需的边界和限制,在这一边界内对改革活动实施必要和合理的管理。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课程行政有限职能观。课程行政有限职能观是教育行政有限职能观在课程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具体而言,有限职能有三层涵义:首先,政府对课程承担的管理职能应有限。有限职能观强调政府对课程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自我管理,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其次,政府对课程承担的管理职能应合法。即一是政府对课程行使的职能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超出此范围就是越权、不能为;二是行使职能的过程必须符合法定的执法程序,三是行使职能的手段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四是法律赋予政府的课程职能必须行使,不

30、履行法定行政执权,不行使法定行政职权就是不履行法定义务,是行政失职。最后,政府对课程承担的管理职能应与政府所拥有的教育行政资源和教育行政能力相适应。政府拥有多少行政资源,具备多大行政能力,才能承担多少行政职能,也才能承担好这些职能。随着政府行政资源的增加和行政能力的提高,政府承担的职能也应有所变化,有所调整。 三、总结 很明显,强调“有限职能”并不在于削减政府职能,而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向,即政府“从被没完没了的琐碎小事所淹没的黑暗平原上撤退,进而在明朗的、可策略性的总揽全局的制高点上避难”,从而促使政府集中精力于它有能力完成。而且是它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其余的则需要寻求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的相关利益者合作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他相关文档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