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打包4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打包4套.zip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打包4套.zip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一201808270225.doc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三201808270223.doc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二201808270222.doc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四201808270224.doc
  • 全部
    •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一201808270225.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三201808270223.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二201808270222.doc--点击预览
    • 2019届高三物理入学调研考试卷四20180827022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2019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物 理 (一)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7 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 8~12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在处理做香蕉球运动的足球时,要将足球看成质点B.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不同C.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值指平均速度D.运动员的链球成绩是指链球从离开手到落地的位移大小2.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 x 与时间 t 的关系为 x = 5t + 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则该质点( )A.第 1 s 内的位移是 5 m B.前 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6 m/sC.任意相邻的 1 s 内位移差都是 1 m D.任意 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 2 m/s3.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道路上,一前一后相距 x=4 m,乙车在前,甲车在后,某时刻两车同时开始运动,两车运动的 x-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乙车做曲线运动,甲车做直线运动B.甲车先做匀减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C.两车相遇两次D.乙车的速度不断减小4.一个物体自由下落 6 s 后落地,则在开始 2 s 内和最后 2 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A.1 : 5 B.3 : 5 C.3 : 11 D.1 : 35.如图所示,一物块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现用一水平向右的推力 F 推物块,物块仍静止不动,则 F 推物块后与推物块前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一定变大B.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一定变小C.斜面对物块的静摩擦力一定变小D.斜面对物块的静摩擦力一定变大6.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绳系住,绳的另一端固定于 O 点。现用水平力 F 缓慢推动斜面体,小球在斜面上无摩擦地滑动,细绳始终处于直线状态,当小球升到接近斜面顶端时细绳接近水平,此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以及绳对小球的N拉力 的变化情况是 ( )TFA. 保持不变, 不断增大NTFB. 不断增大, 不断减小C. 不断增大, 先减小后增大NTD. 保持不变, 先增大后减小7.如图,两个质点 P、Q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以一定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此时分别作用水平向左的力 F1、F2,其中 F1 的大小不变,F2 大小由零逐渐增大,它们恰好同时向右运动到最远,且位移大小相等,在此过程中,两质点的瞬时速度 vP 与 vQ 的关系应该是( )A.vP vQB.先 vP vQ,后 vP vQ,最后 vP = vQ = 08.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 2 kg 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 5 s 内的位移是 18 m,则( )A.小球在 2 s 末的速度是 8 m/s B.小球在第 5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3.6 m/s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C.小球在第 2 s 内的位移是 2 m D.小球在 5 s 内的位移是 50 m9.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 A,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物体 B 自由下落,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度大小均为 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上抛的初速度与 B 落地时的速度大小相等,都是 2vB.两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C.A 上升的最大高度与 B 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相同D.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的同一高度处一定是 B 开始下落时高度的中点10.如图所示,A 是一质量为 M 的盒子,B 的质量为 m,A、B 用细绳相连,跨过光滑的定滑轮置于倾角为 α 的斜面上,B 悬于斜面之外而处于静止状态,斜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在向 A 中缓慢加入沙子,整个系统始终保持静止,则在加入沙子的过程中( )A.绳子拉力逐渐增大B.A 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C.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始终为零D.A 所受的摩擦力逐渐增大1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 的滑块静止置于倾角为 30°的粗糙斜面上,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的 P 点,另一端系在滑块上,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块不可能只受到三个力作用B.弹簧可能处于伸长状态C.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大小可能为零D.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 12mg12.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 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 3 s 时并排行驶,则( )A.在 t 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 t  0 时,甲车在乙车前 7.5 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 t  2 s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 40 m二、实验题探究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2 分)13.(6 分)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电火花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 A、B、C、D、E、F、G 7 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4 个点图中没有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接 220 V、50 Hz 交流电源。他经过测量并计算得到电火花计时器在打 B、C、D、E、F 各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如下表:(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据,以 A 点对应的时刻为 t=0,试在图坐标系中合理选择好标度,作出 v-t 图象。根据图象求出打 G 点时物体的速度v=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变为 49 Hz,电压变为 210 V,但该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做实验的这个同学测得的物体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选填 “偏大”、“偏小”或“不变”)。14.(6 分)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 DIS 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 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 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 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 0.3 m 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 D 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g 取 10 m/s2,按如下步骤操作: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 = θ;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③用另一根绳在 D 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的读数;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 A 改变 θ 角。3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F1/N 1.001 0.580 … 1.002 …F2/N -0.868 -0.291 … 0.865 …θ 30˚ 60˚ … 150˚ …(1)根据表格, A 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填“ F1”或“ 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 。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 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C.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三、计算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8 分)如图,钉子 A、B 相距 5l,处于同一高度。细线的一端系有质量为M 的物块,另一端绕过 A 固定于 B。小球固定在细线上 C 点,B、C 间的线长为3l。小球和物块都静止时,BC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53°。忽略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 g,取 sin 53° = 0.8,cos 53° = 0.6,cos 26.5° = 0.89,求:(1)小球的质量;(2)钉子 A 所受压力 FN 的大小和方向。16.(10 分)如图所示,质量 M = 1 kg 的木块套在竖直杆上,并用轻绳与质量 m = 2 kg 的小球相连。今用跟水平方向成 α = 30°角的力 F = 20 N 拉着球,带动木块一起竖直向下匀速运动,运动中 M、m 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g = 10 m/s2,求:(1)运动过程中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 θ;(2)木块 M 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7.(10 分)一个滑块从斜面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上滑,最终停在斜面的最高点。设滑块在前 3 s 内的位移是 x1,在最后 3 s 内的位移是 x2。测得 x1- x2= 6 m,x1 : x2 = 7 : 3,假设物体沿斜面做匀减速运 动,求:(1)滑块沿斜面上滑的加速度大小;(2)斜面的长度。418.(12 分)新的交通规定:黄灯亮时车头已经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前行,车头未越过停车线的若继续前行则视为闯黄灯,属于交通违法行为。现有甲、乙两汽车正沿同一平直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当两车快要到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黄灯闪烁,3 s 黄灯提示后将再转为红灯。请问:(1)若甲车在黄灯开始闪烁时刹车,要使车在黄灯闪烁的时间内停下来且刹车距离不得大于 18 m,则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2)若甲、乙两车均以 15 m/s 的速度驶向路口,乙车司机看到甲车刹车后也紧急刹车(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 Δt2 = 0.4 s,反应时间内视为匀速运动)。已知甲车、乙两车紧急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5 m/s2、6 m/s2。若甲车司机看到黄 灯 闪 烁 时 车 头 距 警 戒 线 L= 30 m, 要 避 免 闯 红 灯 , 他 的 反 应 时 间 Δ t1 不能 超 过 多 少 ?(3)满足第(2)问的条件下,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刹车前的距离 x0 至少多大?2019 届 高 三 入 学 调 研 考 试 卷物 理 ( 一 ) 答 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7 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 8~12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1.【答案】B【解析】运动员在处理做香蕉球运动的足球时,要考虑足球的旋转,不可把足球看成质点,A 错;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体的运动轨迹可能不同,B 对;对高速公路上限速牌上的速度指瞬时速度,C 错;运动员的链球成绩是指链球运动员所站圆心到落地点的位移,D 错。2.【答案】D【解析】将 t =1 s 代入 x = 5t + t2 得:x1 = 6 m,A 错误;将 t =2 s 代入 x = 5t + t2 得:x2 = 14 m,前 2 s 的平均速度 ,B 错误;第 2 7/sxvts 内的位移: ,第 2 s 内的位移与第 1 s 内的位移之差 ,218x mxC 错误;由 得: ,任意 1 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 2 m/s,D 正确。at/3.【答案】C【解析】乙车的 x-t 图象虽为曲线,但这不是运动轨迹,乙做的是反方向的直线运动,A 错误;由题图可知,甲车在前 6 s 内做的是反方向的匀速运动,以后处于静止状态,B 错误;在 x-t 图象中,图线的交点表示两车相遇,故两车相遇两次,C 正确;乙车图象的倾斜程度逐渐增大,说明其速度逐渐增大,D 错误。4.【答案】A【解析】物体下落前 2 s 的位移为: ,物体下21104m2hgt落 6 s 的位移为: ,物体下落 4 s 的位移为:61036m8hgt,所以最后 2 s 内通过的路程为:24410m8hgt,故开始 2 s 内和最后 2 s 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1 : 5。65.【答案】A【解析】没有推力时,物块静止不动,受力平衡,物体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设斜面的倾角为 θ,在垂直斜面方向上,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 N = mgcos θ,在沿着斜面方向有:f = mgsin θ;推力 F 作用后,根据平衡条件得:在垂直斜面方向上,N′ = mgcos θ + Fsin θ,则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一定变大;在沿着斜面方向有 f′ = mgsin θ -Fcos θ,当 mgsin θ>Fcos θ 时,摩擦力变小,当 mgsin θ<Fcos θ 时,摩擦力方向变化,若 Fcos θ>2mgsin θ 则静摩擦力反向增大,故 A 正确。6. 【答案】C【解析】用水平力 F 缓慢推动斜面体时,小球受重力、绳的拉力 和垂直于斜面的支持力 ,在斜TNF面体缓 慢 移 动 过 程 中 方 向 不 变 , 由 三 力 平 衡 知 其 动N态 变 化 如 图 所 示 , 先 减 小 后 增 大 , 逐 渐 增 大 , C 项 正 确 。TFN7.【答案】B【解析】两个质点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在 vt 图象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数值上等于在该时刻的加速度,由于 Q 的加速度由零不断增大,曲线切线斜率的绝对值也应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即曲线的切线应从水平状态开始不断变陡,那么只有向右边凸出的下降的曲线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又因 Q 与 P 的运动时间相等,所以曲线的终点也应在 t0,Q 与 P 的运动位移大小相等,所以曲线包围的面积应等于 ΔP0Ot0 的面积,根据这些要求,曲线的起点,即质点 Q 的初速度 vQ0 必定小于 P 点的初速度 vP0,且两条 vt 图象必定会相交,如图中的实线所示,图中的两条虚线表示的质点 Q 的 vt 图象都不满足题设条件(P 与 Q 的位移大小相等),所以 B 正确。8.【答案】AD【解析】由题意知第 5 s 内的位移是 18 m,根据自由落体公式有:21gtt,其中 t1 = 5 s,t2 = 4 s,解得 g = 4 m/s2,所以 2 s 末的速度 v = gt = 8 m/s,故 A 正确;第 5 s 内的平均速度 18/sv,故 B 错误;小球在第 2 s 内的 位移2221(41)m6h,故 C 错误;物体在 5 s 内的位移 145m0h,故 D 正确。9.【答案】AC【解析】设两物体从开始运动到相遇的时间为 t,竖直上抛物体的初速度为v0,则由题意知 gt=v0-gt=v,解得 v0=2v,A 正确;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B 自由下落到地面的速度为 2v,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tB= ,A 竖直上2vg抛,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tA=2× = ,B 错误;物体 A 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hA=2vg 4vg,B 开始下落的高度 hB= g 2,显然两者相等,C 正确;两物体在空( 2v) 22g 12(2vg)中同时到达的相同高度为 h=hB- g 2=hB- = hB,D 错误。12(vg) v22g 3410.【答案】BC【解析】绳子拉力等于 B 的重力,保持不变,故 A 错误;A 对斜面的压力等于 A 及沙子的总重力沿垂直于斜面的分力,随着沙子质量的增加,A 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故 B 正确;整个系统始终保持静止,所受的合力为零,则地面对斜面没有摩擦力,故 C 正确;由于不知道 A 的重力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与细线拉力的大小关系,故不能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故随着沙子质量的增加,静摩擦力可能增加、减小,故 D 错误。11.【答案】BD【解析】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0°,所以弹簧的方向垂直于斜面,因为弹簧的形变情况未知,所以斜面与滑块之间的弹力大小不确定,所以滑块可能只受重力、斜面支持力和静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此时弹簧弹力为零,处于原长状态,故 A 错误,B 正确;沿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滑块此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12mg),不为零,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所以斜面 对滑块的支持力不可能为零,故 C 错误,D 正确。12.【答案】BD【解析】由 vt 图可知,甲车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210m/svat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初速度为 10 m/s,加速度为 225m/svat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由题意,甲、乙两车在 t = 3 s 时相遇,在前 3 s 内,甲车位移2145mxat,乙车的位移2215.xvta,故在 t = 0 时刻,甲、乙相距 L = (52.5-45) m = 7.5 m,且甲在乙的前面,故 B 正确;前 1 s 内,甲车215xat,乙车221.5xvtat,此时 21xL,所以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 t =1 s,故 A、C 错误;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沿公路方向距离 240Lx,D 正确。二、实验题探究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2 分)13.(6 分)【答案】(1)如图所示 0.34(0.33~0.35) (2)偏大【解析】(1)作出 v-t 图象如图所示,注意尽量使描出的点落到直线上,不能落到直线上的点尽量让其分布在直线两侧。由速度 —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得: 20.4m/svat 所以 (0.31.40)m/s.34/sGFvat。(2)实验中电压偏小不影响打点周期。当电源的频率为 50 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 0.02 s 打一个点,当交流电的频率小于 50 Hz 时,打点时间间隔 T 变大,大于 0.02 s,如果仍按 50 Hz 计算,计算所用的时间小于真实时间,则测量的速度的数值比真实的速度数值偏大。14.(6 分) 【答案】(1) F1 0.05 (2)C【解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F1 都是正值,传感器受到的都是拉力,因绳子只能提供拉力,故 A 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F1。对结点 O 受力分析有:F1sin 30°= mg,解得 m = 0.05 kg。(2)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故选 C。三、计算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40 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8 分) 【解析】(1)根据题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图知,3cos50.6l,所以∠C = 90°设小球质量为 m,AC、BC 的拉力分别为 F1、F2,有F1sin 53° = F2cos 53° mg = F1cos 53°+ F2sin 53°F1 = Mg 解得:53mM。(2)钉子所受压力等于两细线合力,合力方向沿与竖直方向成 26.5°向右下方故 FN =2Mgcos 26.5°解得:FN = 1.78Mg。16.(10 分) 【解析】(1)对 m 受力分析,如图 1,因为 F = mg = 20 N,且 F 与 mg 的夹角120°,F 与 mg 的合力大小为 20 N,根据平衡条件得到:T = 20 N,方向为 F 与mg 的角平分线由几何知识得 θ = 60°。(2)对 M 受力分析,如图 2,根据正交分解法得cosgTfinN又 fN, T解得:23。17.(10 分) 【解析】(1)物体沿斜面上滑,到达斜面顶端时速度刚好为零,可以反过来看成 初 速 度 为 零 的 匀 加 速 直 线 运 动 , 则 最 初 3 s 和 最 后 3 s 的 位 移 之 比 为 3 : 7, 设物 体 下 落 的 加 速 度 为 a, 最 初 3 s 的 位 移 为 x1, 最 后 3 s 位 移 为 x2; 则 有 : x1 : x2 = 3 : 7x2-x1 = 6联立解得:x1 = 4.5 m,x2 = 10.5 m根据21xat得,加速度大小21/sa。(2)设最后 3 s 的初速度为 v,由22xvta得 v = 2 m/s由 v = at0 可得:t0 = 2 s则说明物体一共下滑了 t = 5 s则斜面的长度21.mLat。18.(12 分) 【解析】(1)设在满足题设条件的情况下甲车刹车前的最大行驶速度为 v,由公式12vxt得到甲车刹车前的最大行驶速度12m/sxvt。(2)对甲车:2001vtLa代入数据得到: 1.5st。(3)设乙车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 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即02012()vatt解得:t = 2 s则 023m/svat011.6x,2024mvxta故刹车前的距离至少为 021.。12019 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物 理 (三)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 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7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 8-10 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科学假说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 不 需 要 考 虑 物 体 本 身 的 大 小 和 形 状 时 , 用 质 点 来 代 替 物 体 的 方 法 叫 假 设 法B.根据速度定义式 v= ,当 Δt 非常小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Δ xΔ t Δ xΔ t的瞬时速度,该定义采用了极限法C.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D.在推导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2.跳伞运动员从高空悬停的直升机上跳下,运动员沿竖直方向运动,其 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员在 0~10 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等于 10 m/sB.从 15 s 末开始运动员处于静止状态C.10 s 末运动员的速度方向改变D.10~15 s 内运动员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3.如图为某一电场的电场线,M、N、P 为电场线上的三个点,M、N 是同一电场线上两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只受电场力作用时,同一负电荷在 N 点的加速度最大B.M、N、P 三点中 N 点的电势最高C.正电荷从 M 点自由释放,电荷不可能沿电场线运动到 N 点D.只受电场力作用时,同正电荷在 M 点的电势能大于在 N 点的电势能4.如图为三个小球初始时刻的位置图,将它们同时向左水平抛出都会落到 D 点,DE = EF = FG,不计空气阻力,则关于三小球( )A.若初速度相同,高度 hA : hB : hC =1 : 2 : 3B.若初速度相同,高度 hA : hB : hC = 1 : 3 : 5C.若高度 hA : hB : hC =1 : 2 : 3,落地时间 tA : tB : tC =1 : 2 : 3D.若高度 hA : hB : hC =1 : 2 : 3,初速度 vA : vB : vC =15.如图,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块 P,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 F 作用在 P 上,使其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 x 表示 P 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原长前,下列表示 F 和 x 之间关系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6.2018 年 7 月 27 日发生了火星冲日现象,那时火星、地球和太阳几乎排列成一线,地球位于太阳与火星之间。已知地球和火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火星公转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的 1.5 倍,若将火星和地球的公转轨迹近似看成圆,取,则相邻两次火星冲日的时间间隔约为( )62.45A.0.8 年 B.1.6 年 C.2.2 年 D.3.2 年7.如图所示,用同种材料制成的直角三角形线框 ABC 处在足够大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磁场中,线框平面与磁感线平行,直角边 AB 的长是直角边 BC 长的 , AB34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边与磁感线垂直,先让线框绕 AB 边在匀强磁场中以角速度 ω 匀速转动, A、 B 两端的电压有效值为 U1;再让线框绕 BC 边在匀强磁场中仍以角速度 ω 匀速转动,结果 A、 B 两端的电压为 U2,则 为( )12A. B. C. D.23268.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可缺少,我国在完善核电安全基础上将加大核电站建设。核泄漏中的钚(Pu)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超铀元素,它可破坏细胞基因,提高患癌的风险。已知钚的一种同位素 的半衰期为 24100 年,2394Pu其衰变方程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39442PuXHeγA.衰变发出的 γ 射线是波长很短的光子,穿透能力很强B.X 原子核中含有 143 个中子C.8 个 经过 24100 年后一定还剩余 4 个2394PuD.衰变过程的总质量不变9.如图所示,电路中 R1 和 R2 均为可变电阻,平行板电容器 C 的极板水平放置。闭合开关 S,电路达到稳定时,一带电油滴恰好悬浮在两板之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仅增大的 R2 阻值,油滴仍然静止B.仅增大 R1 的阻值,油滴向上运动C.增大两板间的距离,油滴仍然静止D.断开开关 S,油滴将向下运动10.如图所示,固定在竖直面内的光滑圆环半径为 R,圆环上套有质量分别为 m 和 2m 的小球 A、B(均可看做质点),且小球 A、B 用一长为 2R 的轻质细杆相连,在小球 B 从最高点由静止开始沿圆环下滑至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加速度为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球增加的机械能等于 B 球减少的机械能B.A 球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 B 球减少的重力势能C. A 球的最大速度为 23gRD.细杆对 A 做的功为 8m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1—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題11.(6 分)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利用传感器设计实验:如图,将质量为 m、直径为 d 的金属小球在一定高度 h 由静止释放,小球正下方固定一台红外线计时器,能自动记录小球挡住红外线的时间 t,改变小球下落高度 h,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此方案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方便快捷。(1)用螺旋测微器测小球的直径如图乙所示,则小球的直径d=__________mm;(2)为直观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应作下列哪一个图象________;A. h- t 图象 B. h- 图象 C. h- t2图象 D. h- 图象1t 21t(3)若(2)问中的图象斜率为 k,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用“d”、“k”表示,忽略空气阻力)。12.(8 分)某同学在做“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现有如下实验器材:①量程为 3 V、内阻约为 3 kΩ 的电压表;②量程为 0.6 A、内阻约为 0.1 Ω 的电流表;③阻值为 0~20 Ω 的滑动变阻器;④内阻可忽略、输出电压为 3 V 的电源;⑤额定电压是 2.5 V 的小灯泡;开关和导线若干。3(1)该 同 学 连 接 实 验 电 路 如 图 所 示 , 闭 合 开 关 S 前 请 老 师 检 查 , 老 师 指 出 图 中 标 示的 ① 、 ② 、 ③ 、 ④ 和 ⑤ 五 根 连 线 中 有 两 处 错 误 , 错 误 连 线 是 ______(填 连 线 的 序 号 );(2)正确连线后,闭合开关 S 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 C 移到_____处(填“A”或“B”)。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的示数从 0 开始增加,当示数为 0.50 A 时,电压表示数如图所示,读数为_____ V。(3)正确测量获得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下列图象中的_________ (填字母)。13.(15 分)如图所示,长 L = 1.0 m 木板 B 放在水平面上,其右端放置一小物块 A(视为质点)。B 的质量 mB = 2.0 kg,A 的质量 mA = 3.0 kg,B 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1 = 0.20, A、B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2 = 0.40。刚开始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给 A 一水平向左的瞬间冲量 I,I = 9.0 N∙S,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1)A 开始运动的速度;(2)A、B 之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3)整个过程 A 对地的位移。14.(16 分)如图所示,在 x 轴下方的区域内存在沿 y 轴正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 E。在 x 轴上方以原点 O 为圆心、半径为 R 的半圆形区域内存在匀强磁场,磁场的方向垂直于 xy 平面并指向纸面外,磁感应强度为 B。y 轴下方的 A 点与 O 点的距离为 d,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 的带正电粒子从 A 点由静止释放,经电场加速后从 O 点射入磁场。(不计粒子的重力)(1)求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r;(2)要 使 粒 子 进 入 磁 场 之 后 不 再 经 过 x 轴 , 电 场 强 度 需 大 于 或 等 于 某 个 值 E0, 求E0;(3)若电场强度 E 等于第(2)问 E0的 ,求粒子经过 x 轴时的位置。23(二)选考题15.【物理—选修 3-3】(15 分)4(1)(5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2 分,选对 2 个得 4 分,选对 3 个得 5 分。每选错一个扣 3 分,最低得分为 0 分)A. 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B. 气体在等温压缩过程中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C. 液晶显示屏是应用液晶光学各向异性特点制成的D. 空调机既能致热又能致冷,说明热传递不存在方向性E.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势能不一定减小(2)(10 分)如图所示,在长为 l=57 cm 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向上的竖直细玻璃管内,用 5 cm 高的水银柱封闭着 50 cm 长的理想气体,管内外气体的温度均为 33℃。(i)现将玻璃管缓慢倾斜至与水平面成 53°角,此时管中气体的长度为多少?(ii)在第一问的基础上,若接着将管内水银柱取走 1 cm,再缓慢对玻璃管加热升温至多少时,管中水银柱上表面恰好与管口相齐?(大气压强为 p0=76 cmHg) 16.【物理—选修 3-4】(10 分)(1)(5 分)我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7 年 10 月 19 日 09 时 15 分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北纬 35.95 度,东经 111.54 度)发生 3.0 级地震,震源深度 5 千米。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某监测站截获了一列沿 x 轴负方向传播的地震横波,在 t s 与( t+0.2)s 两个时刻 x 轴上-3 km~3 km 区间内的波形图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 2分,选对 2 个得 4 分,选对 3 个得 5 分。每选错一个扣 3 分,最低得分为 0 分)A.x =1.5 km 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 2AB.该地震波的最大周期为 0.8 sC.该地震波最小波速为 5 km/sD.从波源开始振动到波源迁移到地面最长需要经过 1 s 时间E. 从 t 时 刻 开 始 计 时 , x= 2 km 处 的 质 点 比 x= 1.5 km 处 的 质 点 先 回 到 平 衡 位置(2)(10 分)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半球形的玻璃体,光源产生的单色平行光投射到平面上,经半球形镜头折射后在光屏 MN 上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已知镜头半径 R =30 cm,光屏 MN 到球心 O 的距离为 d =102 cm,玻璃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 ,不考虑光的干涉和衍53n射。求:光屏 MN 上被照亮的圆形光斑的半径 r。2019 届 高 三 入 学 调 研 考 试 卷物 理 ( 三 ) 答 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7 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 8-10 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 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1.【答案】A【解析】质点采用的科学方法为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的方法,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故 A 错误;根据速度定义式 v= ,当 Δ t 极小时表示物体在Δ xΔ 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 B 正确;研究牛顿第二定律采用控制变量法,保持合外力不变或质量不变分别研究关系,故 C 正确;Fam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故 D 正确。2.【答案】D【解析】0~10 s 内,若运动员做匀加速运动,平均速度为 。01m/s2v根据图象的“面积”等于位移可知,运动员的位移大于匀加速运动的位移,所以由公 式 知 0~10 s 内的平均速度大于匀加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10 m/s,故 Axvt错误。 由图知,15 s 末开始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B 错误;由图看出,运动员的速度一直沿正向,速度方向没有改变,故 C 错误;10~15 s 图象的斜率减小,则其加速度减小,故 10~15 s 运动员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故 D 正确。3.【答案】B【解析】N 点电场线最密场强最大,由 可知 N 点的加速度最大,故 AqEam正确;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所以 M 点的电势最高,故 B 错误;在 M 点静止释放,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但是运动轨迹并不是电场线,故 C 正确;根据 EP = qφ ,由 φM>φN 可知,正电荷在 M 点电势能大于在 N 点的电势能,故 D 正确。4.【答案】D【解析】若初速度相同,根据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知运动时间 tA : tB : tC =1 : 2 : 3,则下落高度 ,得 hA : hB : hC =1 : 4 : 9,A、B 均错误;21hgt若 hA : hB : hC =1 : 2 : 3,由 ,得 tA : tB : tC = ;而2t 1:23,得 vA : vB : vC = ,故 C 错误,D 正确。xgvt1:35.【答案】A【解析】设物块 P 的质量为 m,加速度为 a,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0,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由力的平衡条件得,mg = kx 0,以向上为正方向,木块的位移为x 时弹簧对 P 的弹力:F 1 = k(x0-x),对物块 P,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 F1-mg = ma,由以上式子联立可得,F = kx+ma。可见 F 与 x 是线性关系,且 F 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x = 0 时,F0=ma>0,故 A 正确。6.【答案】C【解析】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得: ,解得行星公转周期:224πMmGrrT,则火星和地球的周期关系为: ,已知地球的公转周32πrTGM 36火火地 地期为 1 年,则火星的公转周期为 年,相邻两次火星冲日的时间间隔设为 t,364则: ,化解得: ,解得 t =2.2 年。()2πt地 火 1tT地 火7.【答案】D【解析】设 BC 边长为 d,则 AB 边长为 ,让线框绕 AB 边在匀强磁场中以34d角速度 ω 匀速转动,则线框中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2m1348EBdB电动势的有效值 , A、 B 两端的电压有效值 ,2m316Ed 216UEd让线框绕 BC 边在匀强磁场中仍以角速度 ω 匀速转动, A、 B 两端的电压,因此有 ,选项 D 正确。2221394UBdB126U8.【答案】AB【解析】衰变发出的 γ 放射线是频率很大的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不带电,故 A 正确;根据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得,X 的电荷数为 92,质量数为 235,质子数为 92,则中子数为 235-92=143,故 B 正确;半衰期具有统计规律,对大量的原子核适用,故 C 错误;在衰变的过程中,根据质能方程知,有能量发出,有质量亏损,不过质量数不变,故 D 错误。9.【答案】ABD【解析】电路稳定时,电容器的电压等于可变电阻 R1 的电压,当增大 R2 的阻值,对电容器的电压没有影响,板间场强不变,油滴受力情况不变,仍静止,故 A 正确;当增大 R1 的阻值,R1 分担的电压增大,电容器的电压增大,电容器板间场强增大,油滴所受的电场力增大,因此油滴将向上运动,故 B 正确;增大两板间的距离,电容器的电压不变,由 E = U/d 知板间场强减小,油滴所受的电场力减小,所以油滴将向下运动,故 C 错误;断开开关 S,电容器通过两个电阻放电,电容器板间场强减小,油滴所受的电场力减小,则油滴将向下运动,故 D正确。10.【答案】AD【解析】 B 球运动到最低点, A 球运动到最高点,两球系统机械能守恒,故 A球增加的机械能等于 B 球减少的机械能,A 正确; A 球重力势能增加 , B 球2mgR重力势能减少 ,故 B 错误;两球系统机械能守恒,当 B 球运动到最低点2mgR时速度最大,有 ,解得 ,故 C 错误;除重212()mv43g力外其余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增加量,故细杆对 A 球做的功等于 A 球动能的增加量,有 ,D 正确。2183WmvgR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1—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題11.(6 分) 【答案】(1)17.805(17.804~17.806 均可) (2)D (3)2dk【解析】(1)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为 17.5 mm,可动刻度为 30.5 × 0.01 mm = 0.305 mm,所以最终读数为 17.5 mm + 0.305 mm = 17.805 mm;(2)已知经过光电门时的时间小球的直径,则可以由平均速度表示经过光电门时的速度,所以 ,若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时,可以认为机械能守dvt恒: ,整理得 ,为直观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21mgh21hgt恒,所以应作 图象;2t(3)根据函数 可知正比例函数的斜率 ,故重力加速度 。21dhgt 2dkg2dgk12.(8 分)【答案】(1)①④ (2)A 2.50 (3)C【解析】(1)本题应采用滑动变阻器分压接法,同时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由图可知,①线应接在滑动变阻器左下端接线柱上;④导线应接在灯泡右侧接线柱或电流表接线柱上。(2)实验开始时为了保证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需要将 C 拨到最左端,即 A 处,此时测量部分电压为零。电压表的最小分度为 0.1 V,需要估读到 0.01 V,故读数为 2.50 V。(3)由于灯泡内阻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故对应的图象的均为曲线,在 I-U 图象中应为斜率减小的曲线;故只有 C 正确。13.(15 分) 【解析】(1)由题意,由动量定理得: I = mAv0代入数据解得: v0 = 3 m/s。(2)对 A 有: 2AAmga对 B 有: 21()BB代入数据解得: aA = 4 m/s2, aB = 1 m/s2A 对地做匀减速运动, B 对地做匀加速运动,设 A、 B 经过时间 t 达到相同速度v, A 的位移为 xA, B 的位移为 xB。对 A: v = v0-aAt,20()Avxa对 B: v = aBt, 21Bt代入数据解得: v = 0.6 m/s, t = 0.6 s, xA = 1.08 m, xB = 0.18 mA 对 B 的位移为 Δ x = xA -xB = 1.08 m-0.18 m = 0.9 m<1 m,假设成立故此过程中, A、 B 之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 Q = μ 2mAg =10.8 J。(3)A、 B 达到相同速度后,设二者保持静止,整体减速的加速度为,则假设成立。112()mga此后二者共同滑行的距离:20.9vxa共故整个过程 A 对地的位移: 。1.7mAx总 共14.(16 分) 【解析】(1)粒子在电场中加速,由动能定理得: 21qEdv粒子进入磁场后做圆周运动,有:2vqbmr解得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 。1EdrB(2)粒子之后恰好不再经过 x 轴,则离开磁场时的速度方向与 x 轴平行,运动情况如图①,可得 R= r12由以上各式解得: 。04qBEmd(3)当 时,可得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3 23Rr粒子运动情况如图②,图中的角度 α 、 β 满足,2/3cosRr060粒子经过 x 轴时的位置坐标为 2cosrx解得: x= R。3(二)选考题15.【物理—选修 3-3】(15 分)(1)(5 分)【答案】ACE【解析】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气体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在等温压缩过程中,内能不变,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放热;液晶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既有液体的流动性,又具有光学各向异性,显示屏是应用各向异性的特点制成的;空调机既能致热又能致冷,但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力是引力则分子势能减小,若分子力是斥力则分子势能增大。(2)(10 分) 解:(i)设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 S,初态时,管内气体的温度为 T1=306 K,体积为 V1=50S,压强为 p1=81 cmHg当玻璃管倾斜至与水平面成 53°角时,管内气体的温度为 T2=306 K,体积为 V2=lS,压强为 p2=(76+5×sin 53°) cmHg由玻意耳定律得:p 1V1=p 2V2代入数据,解得:l = 50.625 cm。(ii)设温度升至 T3时,水银柱长为 4 cm,管内气体的体积为 V3=53S,压强为 p3=(76+4×sin53°) cmHg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32pV代入数据,解得 T3=317.152 K。16.【物理—选修 3-4】(10 分)(1)(5 分)【答案】BCE【解析】各振动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等于振幅;由图 Δt = nT + T/4,Δx =(nλ+1)m,得 T = 0.8/(4n+1) s(n = 0,1,2…),v =(5nλ+5)m/s(n =0,1, 2…);波源不会迁移;t 时刻,x=2 km 处的质点向下运动,回到平衡位置用时 四 分 之 一 周 期 , x= 1.5 km 处 的 质 点 向 上 运 动 , 回 到 平 衡位 置 用 时 超 过 四 分 之 一 周 期 。(2)(10 分)解:如图所示,设光线入射到 D 点时恰好发生全反射1sinC在 Δ ODF 中 cosROF在 Δ O′FN 中 tanr又 O′F = d -OF解得: r = 0.86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