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体会和学习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学习重点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难点感悟本诗于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中所寄予的理想。天天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渌水荡漾清猿啼( ) 熊咆龙吟殷岩泉()水澹澹兮生烟()忽魂悸以魄动()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恍惊起而长嗟()天台一万八千丈() 海客谈瀛洲( ) 送我至剡溪( ) 谢公屐(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本课重点字词积累 烟涛微茫信难求( ) 云霞明灭或可睹( )
2、势拔五岳掩赤城( ) 訇然中开(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虎鼓瑟兮鸾回车(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云青青兮欲雨( ) 对此欲倒东南倾( ) 訇然中开( ) 古来万事东流水( ) 栗森林兮惊层巅( )3从诗题目看,本诗的主要内容是 ,写诗的目的是 。4作家作品(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被誉为“ ”,又自称“ ”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
3、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
4、”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李白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现了对日趋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人民苦难的关切。在李白的诗中,还有不少歌颂祖
5、国大好河山的作品。李白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诗风清新飘逸。李白“斗酒诗百篇”,创作颇丰,可惜“十丧其九”,仅存九百余首。(2)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参阅课文注释)文本研读1反复
6、诵读全诗,写出诗歌大体思路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3为何开篇要“谈瀛洲”?还提到了很多山?有何作用? 4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5第三段中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试说出每层各写了什么。问题探究1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2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学习小结课时测评1.选出下列注音,字形有误的一组( )A.天姥(m) 剡(shn)溪 瀛(yng
7、)州 渌(l)水 B.屐(j) 殷(yn) 傈(l) 訇(nng)然C.语(y) 天姥 暝(mng) 澹(dn) 扉(fi)D.霓(n) 悸(j) 崖(y) 恍(hung)2.请指出下列词语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里解释有误的一组( )A.信(实在) 语(谈起) 横(遮断) 拔(超出) B.因(依据) 渌(绿色) 屐(木鞋) 暝(天黑)C.列(同“裂”) 扉(门扉) 回(运转) 恍(恍然)D.向(刚才) 惟(只剩下) 清(凄冷) 壁(山腰)3.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解释(1)拔 A.拔出来 B.提拔 C.突出、高出 D.攻取、占领势拔五岳掩赤城( ) 今者项庄拔剑舞(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8、( )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2)回 A.掸转;运转 B.迂回、曲折 C.回旋 D.返回 E.重新拿回来虎鼓瑟兮鸾回车( ) 回清倒影( )回车叱牛牵向北( ) 廊腰缦回( )添酒回灯重开宴( )(3)还 A.返回 B.交还 C.转身,回转 D.仍然别君去兮何时还( )(扁鹊)望而还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 ) 4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为开门见山的方式,如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天预习1l yn dn j hng ji ti yng shn j 信,的确、实在 灭,暗或,有时 拔,超出 訇然中开(打
9、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鼓,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事,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东南,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中,“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栗,使颤栗;惊,使惊东,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记梦游天姥 留别4青莲居士, “诗仙”, “谪仙”文本研读1(1)入梦缘由梦境路线梦中仙境梦醒长嗟留别寄语。(2)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2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
10、、“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3“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4(1)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
11、,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2)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任答以上一种分析即可,下题相同。)5(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2)“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
12、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可以看出“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问题探究1李白“
13、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2 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学习小结 本文很典型地反映了李白诗的风格特色。学习时要有意识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要求能够全文背诵。课时测评1.B 2.D 3.(1)C B A D (2)A A E C B (3)A C B 4.答: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有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