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明一中 2018 届高三语文冲刺卷(三)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給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賜,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 ,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
2、,以谋生计。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菜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
3、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 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莱,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
4、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 。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B.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C.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
5、醒“梦中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 ,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B. 文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C. 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B.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
6、身份。C.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白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D. 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答案】1. B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 “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面。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还有“官府的赏赐” 。点睛:点睛:做选择题,基本
7、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
8、,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如本题 B 项,该信息源自第一段,文中说“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 ,选项变成“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忽略了官员的赞助。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考核
9、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 项, “都用了比喻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写“农夫” ,主要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 ,这是举例论证,如“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这是引用论证;第三段写“渔樵” ,如“如南朝人朱百年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 ,这是举例论证。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10、;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 “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有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并没有说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1)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2)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
11、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3)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4)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抵,就跪了下来。(5)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6)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12、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7)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喻,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8)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 “当、当、当”地响。(9)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1l)我的幼租心吴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12)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溪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
13、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1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14)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成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 “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16)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17)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18) “谁?”(19) “骆驼呀!”(20)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14、,她说:(21)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域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4. 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1)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B. 第(2)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
15、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C. 第(4)段“屈” “撅” “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D. 第(15)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5. 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 ,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7)段画线句。6. 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4. D 5. 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 ,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6. 前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
16、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骆驼队是文章的中心题材,也可以看作线索, 所以这道题目是从叙述中心这一角度来鉴赏本文的表达技巧(写作特点)的。D 项第 15 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等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有什么变化。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解答该题必须首先读 懂理解题干:“细致而不柔弱”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研究第段画线句的“文字” ,所谓赏 析,要一一落实方可。 “细致而不柔弱”
17、应该是个形象的说法, “细致”指的是内容表现,笔触如何的细腻传神,如何从微小处落笔而使描写对象的形象跃然纸上, “细致” ,细腻生动也;“不柔弱”指的是语言特点,不拖泥带水,简洁,简短,干脆,利索。有力量,这力量可以体现在句子的铿锵有力的节奏上,也可以体现在词语选择的顿挫上,也可以体现在所反映出的内心力量上。 “细致不柔弱“既有语言风格,兼有读者的阅读主观体验。连用两个“慢慢“细致地描写骆驼走与嚼的动作,表现骆驼沉得住气、不着急的特点,体现林海音文字描写细致的一面;而连用两个“总会” ,带有强调的意味,突出了沉着、坚毅而又充满信心,体现林海音文字刚性的特点。所以从总体上看,林海音的文字刚柔兼济
18、,细致面不柔弱。点睛:赏析语言风格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1.明确所写的具体内容。语言特色必须附着在具体内容上才有意义,离开了具体内容的语言就无所谓特色。所以,赏析语言特色就要首先对内容加以概括总结。2.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有的用整句,有的多用散句,有的整(整句)散(散句)结合;有的多用长句,有的多用短句,有的长(句)短(句)结合;还有的运用修辞格等等,都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掌握语言特色的词语(形容词)、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解答
19、该题首先指出两部分视角的不同;然后分析两种视角下,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与一般的分析、体会散文情感类试题就没有多大区别了抓住作者议论、感慨类的句子就可以了。如:“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怀念” ) , “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纯真,美好” ) ,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想念” ) ,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珍惜” ) ,等等。理清这些情感,归纳,整合,分条陈述即可。前一部分,儿童视角,写出儿童的好奇,纯真,童年的美好;后一部分,成人视角,表达对童年的 怀念,珍惜。(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汉字是“历史的
20、活化石” 。人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步入动态的历史文化圈。人们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长河中,通过汉字沟通交流,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说,首部中日韩公用汉字词典已完成词条确认和释义整合,这将促进汉字发展,加深三国相互理解。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许多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也积极地把汉字介绍给世界。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
21、社说。汉字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外民间友好交流的使者。(摘编自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 ,2017 年 9 月 20 日新华网)材料二: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摘编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2016 年 9 月 2 日人民日报)
22、材料三:最近,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 ,位列卫视综艺节目关注度排行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很有普及价值。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覆盖全家庭范围的收视群体。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摘编自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 ,2017 年 8 月 6 日光明日报)材料四:电子设备在较大范
23、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 3 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习的占824%,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占 520%。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对“提笔忘字”现象有关观点的态度(摘编自书写中国汉字延续中华文脉“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B. B C. C D. D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汉字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东亚自然而
24、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无疑加深了中外文化交流。B. 多元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C. 如今“提笔忘字”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原因是使用电子设备时应用拼音输入法较多,而应用五笔输入法较少。D.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字”引起社会高度重视。E. 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9. 如何通过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C 8. BD 9. (1)积极向国外
25、介绍汉字,促进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扩大汉字的国际影响力。 (2)探究汉字的历史渊源,挖掘汉字的文化价值。 (3)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保证汉字书写规范。(或者,加强日常书写,减少“提笔忘字”现象)【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 浙江卫视汉字风云会的观众定位并非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而是低年龄萌娃,节目选手主要是小学五年级左右的孩子。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26、。A 项中“自然而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有误,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有赖于人们积极通过汉字来沟通交流;C 项中“提笔忘字”现象的直接原因不是拼音输入法应用过多,而是电子设备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E 项,根据统计可知,大部分人并不认同“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概括,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结合对题干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答案,根据理解可以作答为,从
27、材料一中“国际交流” ,从材料二中的“历史渊源” ,从材料三的“书写规范” 。从以上三个角度作答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亹不穷。用蔡京荐,召对。上异其言,特迁祠部郎官。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梦得言:“周官太宰以八柄诏王驭群臣,所谓废置赏罚者,王之事也,太宰得以诏王而不得自专。”上喜曰:“迩来士多朋比媒进,卿言独无观望。 ”遂除起居郎。时用事者喜小有才,梦得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愿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 ”二年,累
28、迁翰林学士,极论士大夫朋党之弊,专于重内轻外,且乞身先众人补郡。政和五年,移帅颍昌府,发常平粟振民,常平使者刘寄恶之。宦官杨戬用事,寄括部内,得常平钱五十万缗,请籴粳米输后苑以媚戬。戬委其属持御笔来,责以米样如苏州。梦得上疏极论颍昌地力与东南异,愿随品色。时旁郡纠民输镪就籴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梦得上其事,捕吏按治之,郡人大悦。逮高宗驻跸扬州,迁翰林学士兼侍读,除户部尚书。陈待敌之计,因请上南巡,阻江为险,以备不虞。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逾以兵食三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门下侍郎颜岐、
29、知杭州康允之皆嫉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梦得挟御前将士便道之镇,或招或捕,或诱之相戕,遂平寇五十余群。然颇与监司异议,上章请老。绍兴十八年,卒湖州,赠检校少保。(节选自宋史叶梦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B. 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C. 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D. 既而/帝驻跸杭州/迁尚书左丞/奏
30、监司州县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宜罢/上谕以兵食二事最大/当择大臣分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召对,指古代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B. 用事,凭感情、意气行事,此处指杨戬随心所欲、肆意妄为。C. 镪,钱贯,即穿钱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也泛指钱币、银子或银锭。D. 驻跸,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此处指高宗出行途中暂停小住扬州。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叶梦得学识渊博,为人耿介不阿。他对前人言行有大量的了解,谈论起来滔滔不绝;虽然因为蔡京的举荐被皇上特意提升,但是他却不迎合蔡京。B. 叶梦得以德为
31、先,重视地方职位。当时日执政者喜欢稍有才干的人,叶梦得认为德胜过才,对士大夫争先恐后补任郡职的做法提出批评。C. 叶梦得体恤民艰,尽力照顾百姓。在颖昌府任职后,他发放常平粮食赈济郡民;面对杨戕的不合理要求,他上疏竭力陈情,使颍昌郡免于赴外买粮。D. 叶梦得远虑忧患,平寇勇谋兼备。他请求皇上南巡,以长江为天险,以备不测;他带将士镇压海寇,善用计策,平定五十余群强盗。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观初,京再相,向所立法度已罢者复行。(2)李彦括公田,以黠吏告讦,籍郏城、舞阳隐田数千顷,民诣府诉者八百户。【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大观初年,蔡京再次
32、担任宰相,以前已经被废止的(他)确立的法令制度恢复实施。(2)李彦搜求公田,因狡猾的官吏告发,登记郏城、舞阳瞒报的田地几千顷,有八百户百姓到府中申诉。【解析】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擅立军期司掊敛民财者”定语后置句,不要断开;“上谕”另一事件,前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
33、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同事,指当权执政。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 “士大夫争先恐后补任郡职”错误。原文
34、“极论士大夫朋党之弊,专于重内轻外,且乞身先众人补郡”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再:再次;向:以前;罢:废止;括:搜求;讦:告发;诣:到。参考译文: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喜欢学习,很早就有成就。对前人言行有大量的了解,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因为蔡京举荐,被皇上召见入朝应答。皇上认为他的看法奇特,特别提升他担任祠部郎官。大观初年,蔡京再次担任宰相,以前已经被废止的(他)确立的法令制度恢复实施。叶梦得上奏说:“周官记载太宰告诉皇帝用八种手段驾驭群臣,所说的废置赏罚,是君王的事,太宰只能告诉君
35、王却不能自行擅权。 ”皇帝高兴地说:“近来大臣多 依附勾结来谋求进身,唯独你的话没有观望。 ”于是(皇上)任命他为起居郎。当时执政者喜欢稍有一点才能的人,叶梦得说:“自古用人一定先分辨贤能。贤,称为有德;能,称为有才。所以先王常使德胜过才,不使才胜过德。希望如今用人以德为先。 ”大观二年,叶梦得 多次升迁担任翰林学士,极力论说士大夫结为朋党的弊端,集中表现在重视朝官而轻视地方官,而且他请求先于众人补任郡职。政和五年,叶梦得到颍昌府任职,发放常平粮食赈济百姓,常平使者刘寄痛恨他。宦官杨戬当权,刘寄搜刮部内,得到五十万缗常平钱,请求买粳米运到后苑来讨好杨戬。杨戬派他的属下拿来御笔,责成颍昌府上贡的
36、米品种应和苏州的一样。叶梦得上书竭力陈述颍昌的地力与东南不同,希望用本地品种。当时邻近的州郡纠集百姓交纳钱款到京城买米,百姓怨声载道,唯有颍昌依赖有叶梦得得以免除。李彦搜求公田,因狡猾的官吏告发,登记郏城、舞阳瞒报的田地几千顷,有八百户百姓到府中申诉。叶梦得上奏此事,捕捉奸吏查办,郡人非常高兴。等到高宗暂住扬州时,叶梦得升为翰林学士兼侍读,担任户部尚书。 (叶梦得)陈述对敌计策,因而请求皇上南巡,以长江为天险,以备不测。不久皇上在杭州暂停小住,叶梦得升任尚书左丞,向高宗奏报监司、州县擅自设立搜敛民财的军期司,应该废止。皇上告谕军队、粮食二事最重要,应选大臣分别掌管。门下侍郎颜岐、杭州知州康允之
37、都怨恨叶梦得。海寇朱明猖獗,诏令叶梦得带御前将士从小路前往镇压,或者招降,或者捕获,或者诱使强盗自相残杀,最终平定了五十余群强盗。然而叶梦得)与监司意见多有不合,上奏请求告老还乡。绍兴十八年,在湖州去世,赠官检校少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纵笔三首苏轼其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其二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其三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 年) ,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辖境在
38、今海南省西部地区) ,时已 64 岁,且病魔缠身,正处于“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此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膰: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熟肉。这里“膰”当动词“馈” ,进食于人。只鸡斗酒: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14. 下列对这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第一首首句写诗人处境寂寞,已成衰病老翁;次句以风吹“萧散”白须申述衰老。B. 第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第二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都运用了借事抒情和细节描写。C. 第二首写因州里官员出现,父老争相观看,而诗人自己独处寂寞,在斜阳中数路人。D. 第三首先用比喻生
39、动形象地写出儋州米贵,诗人半月不得醉饱看似夸张,却是写实之笔。E. 第三首用曹操祭桥玄之典写东邻与自己感情极好,将来一定会用斗酒只鸡祭奠自己。15. 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14. CE 15. (1)第一首以一笑否定小儿误喜自己容颜未老,以风趣面对衰老,体现超旷闲逸;(2)第二首将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蕴藏在父老相迎的热闹与独立数过人的寂寞中,不显沉痛,体现超旷闲逸;(3)第三首直写诗人久困中渴酒思肉,期待邻人送上酒菜,以真率写与邻人的深厚感情,不以久困为意,体现超旷闲逸。【解析】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40、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BC 项考核内容,DE 项考核手法,其中 C 项,父老争相观看的是诗人自己;E 项, “用斗酒只鸡祭奠自己”错误,东邻一定会拿酒肉给自己吃。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
41、,注意结合“小儿误喜朱颜在”以风趣面对衰老;“独立斜阳数过人”寂寞中,不显沉痛;“只鸡斗酒定膰吾”以真率写与邻人的深厚感情,不以久困为意分析诗人的“超旷闲逸”的心境。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行路难中“_,_”两句以高昂乐观
42、的语调表达自己勇往直前,对理想充满信心的态度。(2)苏轼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万物之间的关系,并表明自己对待世间万物态度的句子是:“_,_,_!”【答案】 (1). (1)长风破浪会有时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4).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 而又何羡乎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尝鼎一脔,以淘宝的运营状况来观察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地预测,未来 3-5 年还会是一个电商们的黄金期。中国和老挝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增进了互信,中老两国形成了颠扑不破的命运共同体。他虽然初出茅庐,
43、可是工作起来却是有条有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尽管这一地区环境恶劣,荆棘丛生,丘壑纵横,山高水低,但这里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改变了面貌。邓风京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夫,很多垂危的病人经过他的治疗都得以康复。他被人们称为着手成春的好医生。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不绝如缕,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尝鼎一脔: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
44、体。也写作一脔之鼎。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对象错配。初出茅庐: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望文生义。着手成春: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形容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或用来形容局势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对象错配。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针对非洲媒体提出的中国生产的“塑料大米”出口到了塞拉利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做出了回应:“中国的大米是安全的” 。B. 他对媒体表示,陈清峰不
45、满日本蛮横作为,蔡英文却软弱以对,才会特地从彰化北上泼漆抗议,也为台湾出一口怨气。C. 入选美国第 74 届雨果奖提名的中国科幻小说北京折叠 ,围绕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中心展开,讲述了他穿越的故事。D. 中国军队只有在装备水平上追赶上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才能带来战术改变和教育训练方式的改变,真正让中国的军力匹配上中国实际国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 项, “针对非洲媒体提出的中国生产的塑料大米出口到了塞拉利昂”成分残缺,“针对”后面
46、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塞拉利昂”后添加“的问题” ,改为“针对问题” 。B 项, “才会特地从彰化北上泼漆抗议,也为台湾出一口怨气”表意不明,北上的是“他”还是陈清峰。C 项, “围绕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中心展开”句式杂糅,选项把“围绕”和“以为中心”两句杂糅到一起,可以保留其一。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 A 项, “针对”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47、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 C 项把“围绕”和“以为中心”两句杂糅为一处。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9. 下面关于微信中语言表达不得体之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五一假期,某学生因需要照顾同寝生病的同学,无法返回老家参加祖母的百岁大寿庆祝活动,所以在微信中这样向父亲说:爸爸:您好!因同寝同学新患沉疴,身边无人陪伴,我欲鼎力相助,故难以拨冗,无法返回参加祖母期颐大寿之庆祝活动。心内不安,祝祖母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请您代为转达祝福,切
48、切!A. 错误有两处 B. 错误有三处 C. 错误有四处 D. 错误有五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关于微信中语言表达不得体之处判断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考生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一处, “新患沉疴”不当, “沉疴”为“久治不愈之病” ,不能说“新患” ;第二处, “鼎力相助”为敬辞,用于感谢或者请托,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句中说“我欲鼎力相助” ,错误;第三处, “拨冗”为敬辞,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做某件事情) ,不能用于自身;第六处, “长命百岁”不当,因为前面说“期颐大寿” , “期颐”指“一百岁老人” ,说明祖母是百岁大寿,不能祝“长命百岁” ;第七处, “切切”为“务必” “必须”之意,不能对自己的父亲使用。20. 在下列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人类疾病大都是细菌造成的,但如何认识其面目,让科学家伤透了脑筋。_,而且无色透明,即使在显微镜下也是模糊一片。科学家想出了_,细菌不仅在显微镜下展现了它纤细而清晰的身体,_。这样就可依据不同染料所产生的永不褪去的颜色识别细菌类别了。【答案】 (1). 因为细菌不但纤细微小 (2). 用染料给细菌着色的办法 (3). 而且还展现出不同的色彩【解析】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