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 三 历 史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 2 分,共 80 分)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
2、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 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从题中的“武王弟” “周公长子” “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C.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
3、成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立嫡长,则天位素定”说明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西周家国一体的特点,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分封的诸侯分裂割据,不能说明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 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再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周人即
4、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 由秦王赢政创立 B. 春秋战国已出现C. 全面取代分封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置南郡矣有河东、太原、上党郡置三川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秦王赢政之前已经设郡,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
5、明当时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故 D 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当是之时,秦地已置南郡矣有河东、太原、上党郡置三川郡” ,学生据此即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的结论,排除干扰选项即可。4.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A.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 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C.
6、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答案】B【解析】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故 B 项正确;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省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故 C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行省制对地方的影响,不是说明加强中央集权并为后世所沿用的问题,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军国重事,无不
7、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入手,学生应该结合行省制的内容和特点、作用等相关知识,紧扣材料,得出正确答案。5.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
8、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 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 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 C 项正确。【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
9、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项为 A 项,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6. 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 制命始行。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 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 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C. 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 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答案】A【
10、解析】据材料“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 A 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给事中不属于中书省,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故 C 项错误;古代中国相权不可能与皇权相互制衡,皇权是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 项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封还诏书属于封驳权,但不等于可以否决皇帝诏令,据此即可正确判断。7. “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
11、求利。 ”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A. 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 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C.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 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点,故 C 选项正确;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不利于手工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故 A 选项错误;我国古代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没有市场导向,但民营手工业有市场,故 B 选项错误;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属于主管目的,不是根本原因,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8. 汉书食货志
12、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当时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出现上下相背倾向【答案】D【解析】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 A 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 C 项错误。故选 D。9. 明清时期,
13、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尖锐的挑战, “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提出。促使社会上出现这一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对外贸易相当发达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工商皆本”的学说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A 与题干意思不符;B 与事实不符,明清时期实行“闭关” “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抑制;D 也与事实不符, (鸦片战争之前)明清时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只有 C 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10. 有论者指出,公元前 5 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
14、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口该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A. 轮番而治 B. 法律至上 C. 人民主权 D. 司法独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雅典法庭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人民主权的原则,故 C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司法独立的问题,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 ,学生应该大胆分析,得
15、出雅典法庭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的结论,据此即可得出法律至上的答案。11. 古代罗马法规定:如果主人的严酷看起来是无法忍受的,将强迫主人出卖他们的奴隶。这反映出罗马法A. 关注奴隶利益,追求公平正义 B. 打破贵族垄断法律,抑制上层强权C. 强调法律至上,向往天赋人权 D. 力保社会稳定,维护阶级统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作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罗马法规定意在缓和社会矛盾,力保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的最终目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关注的是农隶主而非奴隶的利益,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适合十二铜表法而不适合古代罗马法规定,不
16、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罗马还没有天赋人权这个说法,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作用12. 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A. 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 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C. 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 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 “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
17、马” “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可见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故选 D。A 选项没有 D 选项准确;B、C 选项是积极方面,与材料态度相反。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13. 公元前 242 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 ,他的司法权针对的正是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及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人们总结外事裁判官的任务是“在异邦人之间”或者“在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执法” 。这说明当时罗马 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国际贸易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裁判官审判裁定成为新法创制的媒介 逐渐出现适用所有民族的法律A. B. C.
18、 D. 【答案】A外事裁判官的司法权针对的是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及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议,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社会问题,故他的审判裁定成为新法创制的媒介,故正确;“适用所有民族的法律”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 A 项正确,BCD 项都错误。故选 A。14. 伏尔泰说:“(英国)是世界上抵制国王达到节制君权的唯一国家,它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合理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如果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下列哪一项奠定了英国这一政体的基础A. 议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C. 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D. 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试题
1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在于限制国王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法律至上、限制王权的原则,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奠定英国这一政体基础” ,ACD 三项不符合这一要求,故排除。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权利法案【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
20、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5. 据金色财经 2017 年 5 月 3 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A. 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议会解散后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内阁制下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故 C 项正确;英国是君
21、主是虚,立宪为实,故 A 项错误;英国首相无权解散上议院,故 B 项错误;英国国王没有制约首相实权,故 D 项错误。故选 C。16. 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因而, “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 。下列关于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的表述,正确的是A. 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邦联体制 B. 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C. 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鲁士任命 D.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倒退【答案】B【解析】据材料“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占统治地位,故 B 项正确;德意志帝国是联邦体制,故 A 项错误;帝国议会
22、议员由选举产生,故 C 项错误;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德意志统一的相关知识,结合普鲁士的相关特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占统治地位的结论。17. 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
23、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 项正确。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 A 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 B 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 D 项。【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总统的权力点睛: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内阁的必然存在,但从政治实践来看,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内
24、阁只对总统负责,无需对国会负责,因为总统根据宪法规定是政府首脑。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总统下属机构的内阁,其成员由总统决定去留是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的表现。18. 从 1973 年的“水门事件”起,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以避免行政部门的自我调查。这一制度此后多次沿用,但也被称作“第四权”而遭致广泛指责,最终在 1999 年被国会停用。该制度的变化说明美国A. 分权制衡原则处于动态发展中 B. 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C. 行政权的扩张势头很难被遏制 D. 政治实践凸显反腐任务的艰巨【答案】A【解析】据材料“独立检察官成为排除政治干扰来反对腐败的有效手段被称作第
25、四权最终在 1999 年被国会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检察官从产生到停止,说明分权制衡原则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故 A 选项正确;独立检察官不是法院法官,独立检察官被停用不能说明司法独立的传统遭受严峻挑战,故 B 选项错误;独立检察官被停用也无法体现行政权的扩张势头,故 C 选项错误;反腐任务是否艰巨与独立检察官的存废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A。19.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 9 和图 10 分别是 1911 年 10 月和 11 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
26、浪潮 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 1911 年 10 月 10 日,也就是 11 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 A 项和 D 项;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 A 项和 B 项;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 ,所以正确,故本题答案选 C 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
27、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20. 1927 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A. 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 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 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 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答案】C【解析】由材
28、料信息可知,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参加下层民众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畸形的发展”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分裂,故 C 正确;当时的工农运动是配合北伐战争的,因此工农运动不可能会决定战争的走向,故 A 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故 D 错误。【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结论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到了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把握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材料
29、主旨可简化为“国民党专做上层工作,共产党专做下层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畸形发展” ,然后进行排除得出答案。21. 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答案】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2. 1945 年 9 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
30、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A. 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 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C. 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答案】B【解析】据材料“1945 年 9 月,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故 B 项正确;1945 年 9月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故 A 项错误;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 1945 年 10 月,故 C 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在 1946 年,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45 年 9 月” ,据此可以排
31、除干扰选项,再据材料“蒋介石密令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3. 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初被彼得堡委员会以 13 票反对、2 票赞成、1 票弃权否决。但是,列宁顽强地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频繁地向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宣传和解释,并在不同的组织层面上进行辩论,终于赢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多数票通过。列宁的思想主张A.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B. 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因缺乏群众基础而没有获得党内多数支持D. 直接导致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前面的叙述都是一个铺垫,实质上考察的
32、就是列宁四月提纲的内容和影响。 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的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文献,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也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因此选择 A 选项。B 选项是在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C 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D 选项也是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考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四月提纲【名师点睛】俄国十月革命实质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第二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第三阶段政权包围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开始标志分别为: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的提出;十月革命的胜利。24. 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
33、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解析】渡江战役时期,新中国尚未成立,还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故 A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捍卫了中国领海、领土、领空等主权,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故 B 项正确;这一行动只是使列强退出长江流域,西方国家还可以通过东南沿海等地援助国民党,故 C 项错误;“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故 D 项
34、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作战点睛: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选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本题易错选 C、D 两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陷阱,C 项需要从西方列强活动的区域来分析;D 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25. 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 1936 年苏联宪法、1953 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 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 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 1913 年天坛宪法、1923 年曹锟宪法、1946 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35、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答案】D【解析】从宪法参考文献的广泛程度来看,五四宪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历史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从宪法的分布看并没有局限在社会主义阵营下;B 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 选项错误,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6. 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 、 不挑衅与无意外 ,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
36、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 ”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 B. C. D. 【答案】B【解析】据材料“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 、 不挑衅与无意外 ,但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九二共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故正确;蔡英文否认九二共识,说明台湾当局没有积极沟通的诚意,故错误;“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虽然两岸关系充满曲折,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7、趋势,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 B 项正确,ACD 项都错误。故选 B。27.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A.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区域自治开新篇B. 参加日内瓦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 发展重工业,进行三大改造新中国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答案】C【解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并非区域自治,且成立时间是 1997 年,不符合“建国初期” ,故 A错误。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38、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 C 正确。我国是在 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属于外交成就,故 B 项错误。一五计划实施是从 1953 年到 1957 年,属于经济成就,排除 D。 故选 C。28. “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 ”这场发生于 17 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 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C. 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 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答
39、案】D【解析】据材料“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荷战争的原因和特点,英荷战争以荷兰失败告终,直接影响是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故 D 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故 A 项错误;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也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 B 项错误;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是在打败法国后,故 C 项错误。故选 D。29. 1877 年, 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 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 ;1883 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
40、忍气吞声” 、 “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据材料“1877 年, 万国公报裹足的种种危害1883 年康有为对女性“忍气吞声” 、 “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反清的政治色彩,故 B 项错误;郑观应和康有为的主张说明有识之士倡议风气开化,故 C 项正确;材料也不能说明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故 D 项错误。故选 C。30. 张之洞说:
41、“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下列属于其主张的企业类型是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 上海发昌机器厂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张之洞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派张之洞创办民用工业的主张,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派军事工业,故错误;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都属于洋务派民用工业,故正确;上海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错误。故 C 项正确,ABD 项都错误。故选 C。31.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
42、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 。此战争后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民主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故 D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故 A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故 B 项错误;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故 C 项错误。故选 D。
43、32.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答案】C【解析】据材料“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风气的变迁,故 C 项正确;对辫子问题的态度并不能说
44、明中国由臣民国家变为公民国家,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故 D 项错误。故选 C。3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A.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B. 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C.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
45、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D.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中国的外交的当务之急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 “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外交政策,故 D 项错误。故选 C。34. 1963 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
46、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 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B. 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C. 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 D. 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963 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3 年海峡两岸仍然处于对峙状态,关系没有发生历史性变化,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一个中国
47、和两种制度的内容,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两种制度的并存的设想,说明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说明我国对台政策打击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A。35.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A.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B.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
48、济C. 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D. 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答案】C【解析】据材料“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评价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废除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 C 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不是废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会导致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故 D 项错误。故选 A。36.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 11 个国家建交,8 个月后建交国达到 17 个。此后直到 1955 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 5 个,达到 22 个。除社会主义国家外,还包括 5 个北 欧、中欧国家和 5 个亚洲邻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包括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朝鲜战争的冲击C. 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内,同 11 个国家建交此后直到 1955 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 5 个,达到 22 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新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方针,与建交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