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41137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杨浦区 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积累应用1. 按要求填空(1)不应有恨,_? (苏轼_明月几时有 )(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学习贵在坚持,即使天资再好,也不能一蹴而就:_,_。(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夜间猛兽震憾人心的吼声:_,_。【答案】 (1). 何事长向别时圆 (2). 水调歌头 (3). 骐骥一跃 (4). 不能十步 (5). 熊咆龙吟殷岩泉 (6). 栗深林兮惊层巅2. 按要求选择(1)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B.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C.暑假期间,两

2、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族苗寨担任指导教师。D.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2)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A.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B.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D.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答案】 (1)D (2)C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1)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 ,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

3、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3)通俗理解, “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

4、功能强大的工具。(4) “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 ,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

5、,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5)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 , “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

6、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6)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却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 。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7)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 ,它就是

7、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 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8)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包括黄仁宇先生在内的许多历史学家,只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 ,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 。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

8、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色。相反,正是它们,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色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族。(9)现代计算机、网络、传感和移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出了大数据的时代。当下人类历史的许多细节,已经被有形和无形中存在的设施所自动记录,并且由庞大的存储系统保留下来,不再需要史家的“虚构” 。_3_。(10)从纯粹技术的角度讲,这是可能的。可以想象,当人类一切的言行,自然界的所有变化,都能够时时刻刻地被传感器、移动网络和存储设备所收集时,历史本身的“大数据”就已经集合起来, “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11)然而,即使是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虚构”历史,

9、也无法不去“创造”由史而来的价值观、信仰或是在精神层面上完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正向理念。现代的数据可以是很大,大到足以让人看清经历的所有细节,但它们不会自动地生成价值评说和善恶区分,更不会自动形成某种意识形态。由大数据组成的历史经历,有其自身的存在逻辑,却未必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合理存在,如一味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经历,并不表明人类美好未来会在此种速度下到来。只有人类自身和谐、圆融地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是人类的长久发展之道。当历史的细节不需要“虚构”时,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事实上,以往史家“虚构”历史细节,根本不是就“虚构”而为,而是冲着

10、信仰和价值观来的。3. 第(1)段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是_。4. 第(5)段中“异化”在文中的含义是_。5. 第(6)段中提到“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 ,阅读后文,请说明理由。6. 第(9)段的横线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下列各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 “虚构”的就不是历史?B. 然而是不是虚构一旦没有了,数据就会成为值得信赖的“历史学家”?C. 然而是不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最终会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自动记录下来,从而消灭史家的“虚构”呢?D.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历史学家有消失的必要呢?7. 下列各个选项中,人类对数据的认知,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1、A. 在“大数据”的认知问题上,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始终应当是第一位的。B.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 “大数据”会成为“全量”数据。C. 由于“量变带来质变” ,大数据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D. 人类使用大数据的方式,正是自身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8. 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3. “除了上帝” ,更强调是(所有)人类,这样将“大数据”的功能绝对化或夸大了大数据的功能,有极度夸大或强调的作用。 4. 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管控人,挤掉人主体地位的情况。/人的主体性被大数据侵犯。 5. 因为故事包括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因为故事延续着中华数

12、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 6. C 7. B 8. 作者引用大数据名言提出观点,人类对大数据的极度依赖会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接着作者辩证地论述了大数据的优点和极度化后的危机(或者“作者概括了大数据的优点和缺点” ) ,并指出现实中人类已经出现只相信数据的初步理念(或者指出现实中“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 ,人的主体性被侵犯的情况) 。作者指出了故事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故事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最后作者认为要运用故事,保留、创造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才能获得主体性发展。 (或者“人类历史的信仰和价值观,仍然还是需要创造的” )【解析】3. 试题分析

13、:这是一道分析词语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词不离句,根据句子的内容分析词语的作用,此题句子要强调“数据”的作用,可知“除了”强调“所有人类” ,故意夸大强调。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语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要词不离句。此题注意句子中的“这些情况”到底是什么,通过分析可知指前文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区位,结合文章的内容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此题的答题区位在第 6、7 两段,注意根据句子“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 “本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创

14、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作答。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6. 试题分析:注意文章下段解释的句子“虚构历史细节的空间就没有了” 。7. 试题分析:原文只是说“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 ,选项把“如果”的内容变为“现实” 。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思路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文章先后都写了什么内容,重点注意段首和段尾句。如根据开头“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

15、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可以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作者引用大数据名言提出观点,人类对大数据的极度依赖会导致人类主体性丧失” 。其他内容同样概括。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玩具(1)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色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2)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天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

16、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儿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来。 ”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

17、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 ”“不是舅舅给我买吗?” “

18、是,舅舅给你买的。 ”“可他没来呀?” “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 ”这下我听懂了,我说:“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 “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的呢?” “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 ”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 ”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3)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

19、。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 ”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4)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

20、过,只是我从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

21、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到底是指什么?9. 文中反复出现“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 ,其作用是_。10. 文中写到若十年后, “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 , “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 , “张望越久它越陌生” ,请综合分析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思想感情。11. 以童年的视角叙述,是本文一大特色。请对此进行赏析。12. 联系全文,对第(3)段中惠特曼的诗句进行解读。【答案】9. 突出老屋鲜亮的色彩,强调老屋给我的印象之深,突出母亲对我的爱或者我对母亲的思念或者表达了对童年的

22、眷恋。 10. 我记忆中的老屋是孤独、残缺、虚空、陌生的(任意一个词即可) 。这是因为我长大了(或者因为我的记忆模糊了) ,母亲也去世了。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我对母亲的思念或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也流露出来。 11. 如“拥挤”变成“拥挤的腿” ,对“车是舅舅买的还是妈妈买的”一直糊涂)童年的视角保留了好奇、新奇、单纯、简单、纯真的快乐或童真,幸福的童年与悲伤的成年形成对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伤感,或者对美好时光或童年时光与妈妈的怀念。 12. 孩子作为生命体不断成长,童年的经历深深刻进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部分影响他的整个人生。【解析】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内容的作用的

23、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和文章的情节以及主旨的关系。此题句子写的内容是“老屋的色彩” ,通过文章看全文写的是对童年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思念,老屋作为情感的载体正是突出这一主旨。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10. 试题分析:注意一道结合句子分析情感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结合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文章的主旨分析,此题注意句子

24、中的词语“孤零且残缺” “虚空” “陌生” ,然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母亲”的去世。再结合主旨分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视角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哪些表现出童年的视角,然后嘉禾这些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分析。如童年的视角表现在“拥挤”变成“拥挤的腿” ,对“车是舅舅买的还是妈妈买的”一直糊涂,这些反映出好奇、新奇、单纯、简单、纯真的快乐或童真,童年的印象是美好的,后面有些成年的悲伤,二者对比,突出主旨对童年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怀念。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含义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此题重点注意“逐日” “倾向那东西”

25、 “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结成的伸展着的好几个时代”几个语句。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下面小题。送友人入蜀 李白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见说:即“听说” 。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13. 符合这首诗体裁的是A. 古体诗 B. 七律 C. 近体诗 D. 排律14. 颔联写出了环境的A. 雄伟 B. 优美 C. 恶劣 D. 险峻15. 景物描写常常是送别诗不可或缺的。请对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加以鉴赏。【答案】13. C 14. D 15.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

26、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颔联的景物表现出入蜀路途上的险峻,使人感受到路途的艰辛,颈联则描绘出蜀地多姿的春景或秀美的风光,感受到蜀地的美好,体现出作者对友人命运的抚慰或劝勉友人不要担心或沉迷于仕途或人生的沉浮。【解析】13.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句式是 8句,每句 5字,双句(重点 2、4、6 句)押韵,可以判定为五言律诗。14.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颔联是“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从山和云的气势看是写“险峻”。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中景物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赏析的着眼点,主要有所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和表达情感,还可以分析景物描写中运用的

27、手法。如对此题颔联颈联的赏析,首先对景物进行描绘分别突出景区的艰险和美好,从情感上表达“对友人命运的抚慰或劝勉友人不要担心”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 “乐景乐情” “哀景哀情” “哀景乐情” ,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 “哀景哀情” ,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题属于借景抒情,注意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

28、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

29、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时矫首而遐观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景翳翳以将入A. 景色 B. 大 C. 情况 D. 日光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善万物之得时A. 好的 B. 羡慕 C. 善良 D. 擅长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云无心以出岫 引壶觞以自酌B. 悟已往之不谏 不知东方之既白C. 复驾言兮焉求 而人之所罕至焉D. 知来者之可追 客有吹洞箫者20. 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B. 问征夫以前路,恨

30、晨光之熹微C.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D.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21.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特征。(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22. 有人认为陶渊明在文中以乐写悲,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加以阐述。【答案】16. (1)近于/接近于/将要/将 (2)举/昂起/抬 17. D 18. B 19. B 20. A 21. (1)想念田园,决心归家的喜悦,表达归隐田园的决心;对以前滞留官场的悔恨、责备。(2)对生命迟暮或人生短暂的悲伤;彻底放下羁绊后的洒脱或乐夫天命、乐天知命、顺应天命的洒脱。 22. 赞同“以乐写悲” ,作者领

31、悟到生命因遵循自然本性的呼唤从而放弃官场,回归园田。【解析】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词语含义的题目,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平时注意积累。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中词语的含义,注意积累记忆,此题注意和后文的“翳翳”的搭配。18. 试题分析:注意和后面的“万物”的搭配,根据句意此处应该是动词,在根据文意,应该为“羡慕” 。19. 试题分析:A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 项,助词,主谓之间取独;C 项,代词什么/代词,那里;D 项,代词,的事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20. 试题分析:A 项,都是“伤感、愁闷、失意“的意思。B 项,今义:征战的人;古义

32、:路人。C 项,今义:情人的话;古义:知心话。D 项,今义:美好的样子;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点睛: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组,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有词义的转移,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此题三个均属于词义的转移。21.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情感,答题时注意抓住句子中的“胡不归” “任去留”分析“归隐田园的决心” “乐天知命、顺应天命的洒脱”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评价他人的观点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说明理由。如赞同“以乐写悲” ,作者领悟到生命因遵循自然本性的呼唤从而放弃官场,回归园田。参考译文

33、: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34、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

35、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1)魏莹与田侯年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2)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 ,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 ”(3)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 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4)华子闻而丑之,曰:“

36、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赤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5)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 ”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 ”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 。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6)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

37、圣人不足以当之。 ”惠子曰:“夫吹篼也,犹有嘀也;吹剑首者,映而已矣。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胥靡:服役的人。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嘀,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细微的声音。23. 可填入第(4)段方框处的固定格式是A. 然则 B. 所以 C. 不然 D. 是以24. 把第(5)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25. 第(3)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B. 筑十仞之城/城者/

38、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C. 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D. 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26. 简析文中戴晋人的游说艺术。27. 请对文中体现的庄子思想进行评析。【答案】23. A 24. 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掀起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 25. D 26. 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成功地劝阻了魏莹,使他放弃了对田侯牟的讨伐,避免了一 场荼毒生灵的杀伐。 “蜗角虚名”的

39、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 27.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至今流传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游刃有余” “达人知命”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欣欣向荣”都出自庄子 。【解析】23. 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确定此处的意思是“那这么办” ,固定的文言句子是“然则若何” 。24.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时:经常,北:败兵,旬有五日:十五天。25. 试题分析:两个“城”连用都是名词,中间断开;“此”指代前面的事物,前面断开;“也”表停顿,后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

40、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两个“城”连用都是名词,中间断开;“此”指代前面的事物,前面断开;“也”表停顿,后面断开。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游说的艺术的题目,实际就是分析文章的关键,答题关键是找到戴晋人说服对象的关键。此文前面说时间的缘由,中间运用了“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成功地劝阻了魏莹,由此分析是运用“寓言”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评析文章的思想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

41、答出庄子的思想有哪些,此文中又有哪些地方反应出这一思想。此题主要体现的是“对名利的一种淡泊”的思想。参考译文:魏莹与田侯牟订有盟约,而田侯牟却违背了盟约。魏莹十分愤怒,准备派人去刺杀他。公孙衍将军听说后,感到这种做法很可耻,便对魏莹说:“君主您是万乘大国的国君,却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我恳请受命率领二十万披甲士兵,为您攻打齐国,俘虏他的人民,牵走他的牛马,让他因恚愤而背生痈疽,然后占领他的国家。等齐将田忌出逃,然后抓住他,鞭打他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这才是大国的风度,光明正大的做法。)”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感到可耻,他说:“譬如要修筑十仞高的城池,已经修筑了十仞之高,却又去把它毁掉,这可是服

42、役之人的辛苦劳动啊!现在不用兵打仗已经七年了,这是王业的基础啊。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华子听了这些议论之后,感到这些观点都很不好,便说:“鼓动攻打齐国的人,是好乱之人;鼓动不要攻打齐国的人,也是好乱之人;议论攻打与不攻打来搅乱人心的人,又是一个好乱之人。 ”君主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回答说:“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说:“有一种小动物叫蜗牛的,君主知道吗?”魏莹说:“知道。 ”戴晋人接着说:“有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左角上,人称触氏;还有一个国家建在蜗牛的右角上,人称蛮氏。它们时常为争夺地盘而挑起战争,战斗中倒伏在地上的尸首就

43、有数万之多,战胜者追逐战败者往往十天半月才返回。 ”魏莹说:“唉!这不是虚话吗?”戴晋人说:“我请求为君主把话说实。君主认为自己的主观想法推测宇宙的空间有极限吗?”魏莹说:“无极限。 ”戴晋人接着说:“知道自己在无极限中遐想,再返回人迹所到之处的国家,是不是感到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呢?”魏莹说:“是的。 ”戴晋人又说:“在这人迹所到之处有个魏国,在魏国之中有个梁都,在梁都之中有个君王,(试问)君王和蛮氏有分别吗?”魏莹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恍惚,若有所失。客人走后,惠子觐见。魏莹说:“客人真是位德才超群的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比不上他。 ”惠子说:“吹奏管,尚能发出洪亮而悠

44、长的声音;吹奏剑首,就只能发出细微的声音罢了。尧、舜是人们所赞誉的圣人。但在戴晋人面前提起他们,则犹如一声细微之音而已。 ”写作28. 作文论语子张中子夏 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认为虽然小的技能、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当代社会提倡“工匠精神” ,希望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注:子夏,孔子弟子,七十贤之一。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 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答案】 弘扬工匠精神每个

45、中国人面对世界,最引以为傲的是“中国制造”四个字。确实,made in china 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如何把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又是每个国人心中的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缺的不仅仅是尖端技术和超前创意,更多的是一种兢兢业业的传统,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一种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到了最后阶段,并产生了最终三名候选人。更多人关注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摄影师,但是我将会把手中的选票留给那位从未踏足大学之路的焊接大师王师傅,因为他代表的是我们当前缺失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金钥匙。当前我

46、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国家实力迅速崛起于世界。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几乎我们都能每天在电视上、网络上都能看到造假成风、贪污腐败的新闻。生活中,很多人在工作上不敬业爱岗、专研技术,只想着买彩票一夜暴富;部分实业公司不专注于产品升级和服务提高,却放弃主业去搞房地产开发;甚至很多校园莘莘学子不好好学习而炒股。 。 。 。 。 。虽然这些是经济迅速发展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一些现象,但是也反映出这个社会浮夸与鼓噪之风过重,亟需王师傅为代表的大国工匠精神来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何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也包含在我们提倡的中国梦内容中,但是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在很

47、多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要实现“中国创造”这个伟大梦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首先,应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的大国工匠精神,让这种精神成为时代的风向标。其次,国家注重、鼓励技术的创新、实业的发展,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再次,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大批像王师傅这样的大师级技能人才,做到广积薄发,实现量到质的变化。我们高中生在面对高考这个人生第一道门槛时,也是踏出实现我们青春梦想的第一步。我们有人在努力成为科学工作者、著名摄影家或是艺术家,但更多的人最终将会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每个人成功之路不是在于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希

48、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每个行业中的状元,成为一名伟大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解析】试题分析:这是古文的材料作文,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段的中心,第一部分的古文说“虽然小的技能、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第二则材料提倡工匠精神,针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可,注意弘扬时代的主题,应该去向与第二则材料,分析第一则才材料产生的这会基础,这种思想在当代已经过时。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注意辩证的分析不同的时代对“大”和“小”的概念的界定,从而阐发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