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的】1. 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3.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过程】一. 简介作者与解题1.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 Q 正传 、 孔乙己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祝福 、 故乡 、 社戏 ,等等。2. 解题:(1)
2、 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 年 3 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 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祺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身中七
3、弹,壮烈牺牲,年仅 22 岁。君:是对人的尊称。(4)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5)有关时代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 3 月 12 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 3 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
4、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 月 16 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 ,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 月 17 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 月 18 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 200 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
5、遇害者之列。3 月 18 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 3 月 18 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 月 25 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 月 1 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 1926 年 4 月 12 日第 74 期,后由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二. 整体感知1.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长歌当(dng)哭
6、当作。桀骜(o)不顺从。喋(di)血血流出来的样子。立仆(p)倒下。惩创(chung)惩罚,惩治。殒(yn)身不恤死亡。2.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3.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 ,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
7、,告诫(斗争方式) ,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 ) 、 “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或称“有恶意的闲人” 、 “流言家” ) ,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三. 课文研习1. 概括段落大意: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叙述遇难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2. 阅读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
8、西的必要” ,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明确: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 , “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
9、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 “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 ,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是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3. 读第三部分,考虑并回答纪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
10、位青年。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 ,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第 2 段:“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4. 阅
11、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5. 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明确: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 ,因徒手请愿
12、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第七部分,重点讨论第 2 段的第 2 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 ,谓语是“为” ,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
13、,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 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1.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提示: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真的猛士” ,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 “直面” ,即正面面对。 “惨淡的人生” ,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
14、年的血” 。 “这”指“真的猛士” 。这是一句感叹勇气的反问句。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 “敢于正视” ,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 ,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愤怒达于极点。 “出离愤怒” ,便是一个飞跃。 “出离愤怒”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所以, “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
15、态“敢于直面” “敢于正视” 。 “真的猛士” ,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 ,中国才有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认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要敢于为改变这种社会现实而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为黑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改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 ,他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 。2. “我懂得衰
16、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提示:“缘由” ,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 ,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3.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17、”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 “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 ,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 “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八国联军” ,并非指 190
18、0 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 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 、什么“武功” ,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 “伟绩” “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4.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 “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 ,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五. 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