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定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急性严重呼吸道综合征(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drome; SARS)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炎症改变严重时出现低氧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2002年11月首次在广东省发现,最初命名为非典型肺炎。 2003年3月,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2003年4月,卫生部更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并于4月20日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病情况:自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5月16日,全世界共有29个国家报告了7739例SARS
2、确认患者,主要分布中国大陆5191例,香港特别行政区1706例,台湾274例,新加坡205例,加拿大140例,美国54例等地区。死亡916人、病死率约9.6%、我国大陆共死亡349例、病死率为6.5%。,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其临床表现已为人们熟知,故又称为典型肺炎(typical pneumonia)。而另外一部分肺炎由于当时病原体尚未明确,临床表现也不够典型,因而被称为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现已查明其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杆菌、立克次体、病毒和其它一些不明微生物。,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特点,新发生的急性呼吸道传
3、染病 病情进展快,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传染性强,家庭和医院内聚集发生 潜伏期 1-14天,通常为3-7天 临床特点多数发病初期体温38以上全身酸痛、干咳和严重乏力常无普通感冒的“卡他症状”严重者较早出现气短、紫绀等症状,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治疗方法 没有能够预防的疫苗 有一定自限性 经支持性和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可痊愈 早发现、早诊断和及时救治是拯救生命关键,目前尚没有SARS诊断金标准 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 病原确定,检测方法特异,可确诊,内 容 提 要,第一部分 流行病学 第二部分 临床特点 第三部分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四部分 治疗
4、与转诊 第五部分 预防,一、流行病学,(一)病原学,WHO不同实验室研究结果,香港、加拿大、美国及我国军事医学院从病人肺组织的呼吸分泌物中都分离出了SARS冠状病毒,从血清反应以及免疫病理研究均证实了SARS冠状病毒是本病的病原。 从SARS病毒基因组织以及基因进行分析,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现已确定冠状病毒SARS-CoV是病原体,病 原 体,新的冠状病毒 传染来源不清,动物源偶然进入人类? 未发现广东不同城市“首发”病例间有联系,SARS病毒电镜下直径 80140nm ,周围有鼓锤状突 起,病毒外形呈 日冕状,可在Vero 细胞和猴肾细胞 中繁殖。,病原体特性,病毒56度9
5、0分钟、75度30分钟可灭活; 紫外线60分钟可杀死; 乙醚4度24小时、75%的乙醇5分钟或含氯消毒剂5分钟均可灭。,(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特别是发病第二周。以显性感染为主,可能有少数隐性感染者。动物如果子狸等也可能携带病毒,但是否是传染源还有待确定。,传染力,变异性大!仍在变异中! 超级传染源 :原因? 整体远小于流感 症状越重,传染力越强 发病早期的传播力:较小,不可麻痹 逐代衰减:二代发病率 流调人员感染者少,2、传播途径 (1)近距离飞沬传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可能是严重的医院或社区等的重要传播途径。 (2)间接接触:接触
6、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3)肠道传播:不能排除肠道传播的可能。,3.易感人群 : (1)人群普遍易感 (2)儿童少见 (3)高危人群: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护理员、患者亲属等。 (4)病后免疫:尚不明确,密 切 接 触 者,诊疗患者的医护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与病人共同生活过或探视过病人,医院内传播模式,直接诊疗、护理患者而被感染,尤其进行口腔检查、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时 探视、护理病人 因与非典型肺炎病人住同一病房,4、流行特征(1)区域性:分布广泛(2)时间和季节性:冬春季(3)人群分布:各种职业均有。医务人员比例最高,青壮年为主,儿童发病率低,老年人死
7、亡率高。 散发大于50% 在医院和家庭出现爆发 在公共场所爆发少见,(三)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在呼吸道细胞内复制、病毒血症、免疫损伤有关,引起以肺和免疫器官(脾和淋巴结)为主的多器官损害。,二、临床特点,(一)症状与体征 本病的潜伏期为1-14天,一般为3-7天,可分为轻型、普通型(典型型)、重型。,1、普通型,起病急,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高热,体温大于38度。可有畏寒、寒战、头痛、关节及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可有咯血,几乎没有流涕、多痰等卡他症状;胸闷、呼吸困难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常无明显体征,体征与症状不相符,部分可有少许干、湿啰音,或有肺实变体征。少数病
8、人可有腹泻、心悸、肝大等。,(1)早期:病初1-7天。 1、体温一般大于38度,伴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干咳,偶有血丝痰,部分病人可有胸痛、腹泻等症状。 2、肺部体征多不明显。 3. X线片肺部阴影多在7天内出现,最早第2天,平均第4天。少数病人在此期间病情可迅速进展,出现呼吸窘迫等严重症状。,(2)极期:病程8-14天。 1.中毒症状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或明显的呼吸窘迫。 2.肺部可有细湿啰音,但体征与症状明显不相符。 3.肺部病变处于进展期,X线胸片检查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常为多叶病变,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4.极少数病人可出现急性
9、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或)多器官衰竭。此期易继发呼吸道感染,是主要的致死原因。,(3)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多数病人经2周左右的恢复,可达到出院标准。但肺部 阴影吸收需较长时间。,2、轻型,低热,干咳,无气促、呼吸困难,肺部仅有局限性斑片状影,无后遗症。,3、重型,临床经过和普通型相似,但病情重、进展快,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可出现多系统、多部位、多种病原的继发感染,尤其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SARS病征(出现率)包括:,发热(100%)、疲倦(100%)、发冷(97%)、头痛(84%)、肌肉酸痛(81%)、身体颤抖(55%)、眩晕(49%)、咳嗽(39%)
10、、喉咙痛(23%)、流鼻水(23%)。,(二)其他类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1、儿童3-12岁儿童多见,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咳嗽咳痰多见,常无寒战、胸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2、老年多合并原有疾病,继发感染、并发症发生比例高。进展快,病情重,死亡率高。,(三)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 (1)血象:早期血细胞计数一般不高或降低,后期可升高,揭示合并细菌感染;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出现异性淋巴细胞。重症者尤为明显。部分重症病人可出现血小板减少。 (2)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下降较明显。 (3)血清生化学检查:ALT(丙氨酸转氯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LDH(乳酸脱氢酶)、CPI(肌酸磷酸激酶
11、)等明显升高。,2.免疫学检查,(1)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CD4、CD8细胞均降低,70%以上的病人发病后即可出现下降,在极期达最低点,进入恢复期后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2)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IgG检测,早期阳性率较低。,3.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 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或CT),胸部X线检查,累及一侧肺野 片状及斑片状浸润性阴影,多见于肺下野,累及双侧肺野 双侧肺受累,大片状阴影,也可以发生在中上肺野,有的可呈网状改变,部
12、分病人进展迅速,其病变特点呈多叶多肺段受累,病变从下肺野向中肺野扩展 双肺中下肺野病变 进展全肺病变,病情好转后,肺部阴影逐渐吸收消散。 肺部平片上影象不够典型或不清晰时可做胸部CT进一步分析。 总之,肺部X线呈斑片状阴影 大片状阴影 严重“白肺” 消散的改变,部分病人X线影像进展迅速,并可由单侧扩展为双侧。临床上存在症状、体征与肺片不一致的现象,有的病例阴影迟于临床症状。,图1-2、女性,24岁,左下肺野纵隔旁片状影,男性,31岁,发热、寒颤、肌肉疼痛2天,右下肺野片状影(图3)3天后,右下肺野实变影有吸收,但左下肺出现新的片状影(图4);再过4天,两肺病变基本吸收(图5)。,左肺野大片淡薄
13、影,两肺广泛片状影,三、诊断及鉴别诊断,(一)临床诊断标准,2003年5月3日卫生部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试行)分为:医学观察病例欵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1.流行病学,2.症状与体征,3.实验室检查,4.影像学检查,5.抗生素无效,诊断依据,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资料1.1 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硬”条件 1.2 发病前二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城市 。 “软”条件,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T38,偶有畏寒; 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
14、酸痛、乏力、腹泻; 发热及相关症状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 痰,偶有血丝痰; 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呼吸系统症状,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部分病例发病数天血小板减少或处正常低限 T淋巴细胞计数CD4减少,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 呈网状改变,有时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 阴影常为双侧改变,消散吸收较慢; 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 若X线胸片检查
15、阴性,条件允许可安排CT检查以发现肺部早期轻微病变,或每1-2天复查X线胸片。,SARS的临床诊断标准(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回顾性(滞后性) 不确定性,SARS的诊断标准,疑似诊断标准:符合1+2+3条 或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1.1+2+4条 或 1.2+2+4,再加3或5条 1)流行病学资料: 1.1硬证据, 1.2软证据; 2)症状和体征; 3)血象; 4)胸部X线检查; 5)抗菌药无效,(二)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病前2周内或有SARS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无临床症状,未梢血白细胞不高者,(三)SARS疑似诊断标准,符合1+2+3条 或2+3+4条 1.流行病学史+临
16、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不高 2.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肺部阴影 3.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不高+肺部阴影,(三)临床诊断标准,符合1.1+2+4条 或 1.2+2+4,再加3或5条 1)流行病学资料: 1.1硬证据, 1.2软证据; 2)症状和体征; 3)血象; 4)胸部X线检查; 5)抗菌药无效,(五)重症病例诊断标准,三项标准之一即可: 1.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 30次/分,且有下列情况之一: (1)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 (2)病情进展快,48小时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50%且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五)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17、,2.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300 3.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六)特异性诊断,临床诊断+病原学阳性1.分泌物病毒RNA阳性2.血清抗体阳性3.特异性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七)鉴别诊断,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痛、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咳嗽一般较轻,部分病人发热。鉴别点:非典多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胸部X线表现。,鉴别诊断,2.流感病毒肺炎一般为上、中呼吸道感染,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加。X线胸片呈两肺散在絮状或点状阴影,由肺门向四周扩展,还可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诊断,3.其他呼吸道 病毒肺炎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一
18、般发生在冬春季,症状相对较轻,咳少量白黏痰。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增加。还可参考流行病学资料。,鉴别诊断,4.细菌性肺炎 除发热外,咳嗽咳痰多见,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痰性状有相应特点,白细胞总数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升高,对抗生素治疗一般有效。,鉴别诊断,5.肺炎支原体肺炎 很常见,占所有肺炎的10%左右。起病通常较缓,发热、咽痛、肌痛,多为刺激性呛咳。血象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细胞为主。胸片表现为肺下叶间质性、支气管肺炎。红霉素治疗有效。,鉴别诊断,6.衣原体肺炎起病较缓,低热、咳嗽,咳嗽时间一般较长,可持续3周以上,无痰或少痰。化验血象多正常。X线表现较轻,呈单侧阶段性肺炎。红霉素治疗有效。
19、,鉴别诊断,7.军团菌肺炎早期发热、畏寒、乏力、肌痛,随病情进展,症状加重,高热、寒战、头痛、胸痛,咳粘痰或血痰。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血象变化不典型,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增高。X线像见肺斑片状浸润影,进展迅速,不形成空洞。红霉素治疗有效。可通过血清抗体或PCR方法加以诊断。,8、其他 还要注意和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肾综合征出血热、肺部肿瘤、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病鉴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目前尚无SARS诊断金标准进行综合临床诊断病原确定,检测方法特异,可确诊SARS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属排
20、他性诊断,流行病学资料1.1 “硬”证据1.2 “软”证据 症状和体征 血象 胸部X线检查 抗菌素治疗无效,SARS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症候群 + 排除诊断 + 病原学诊断,要重视流行病学资料与病原学检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以散发为主,“医学观察病例”很重要如将这些病人放回社会,有可能会导致本病传播动态观察和治疗有助于临床诊断动态观察病情演变过程至关重要,注意鉴别诊断,许多肺部疾患的临床表现与SARS相类似 看到肺部出现阴影就诊断SARS是不正确的 应动态观察影像学的变化难以诊断的患者做出SARS诊断后的患者 SARS患者病情变化快,胸片上肺部阴影进展快,而体征相对较少,影像学表现与
21、体征可不平行,动态观察胸部X线表现,高热不退、WBC计数不高(尤其是淋巴细胞计数低)、首次胸部X线阴性者,前三天每日复查胸片 中度体温增高、WBC增高但淋巴细胞计数低、血氧分压低者,前三天每日复查胸片 已临床诊断病例每二至三天复查胸片一次 病人在出院前需拍胸片,SARS在胸片上相对特征的表现,肺部病变为多发性、两侧性 多见于两下肺 胸膜下局灶性实变,毛玻璃样影,肺泡实 变影 病灶大小、数量和分布呈动态改变,X线平片对SARS诊断不可缺少,适合于初筛检查,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CT敏感性高,有利于发现早期病变,可及时观察肺部变化,尽早发现并发症 对可疑SARS而平片无异常时,CT特别有意义 数
22、字化影像技术有利于资料的储存和对比,对医务人员防护也很重要,四、治疗与转诊,(一)治疗,1、一般治疗病人卧床休息,重症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和营养的供给。定期复查X线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重症病人应每天或隔日复查)、血生化检测等。 2、对症处理酌情使用物理降温、解热镇痛药;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治疗基础疾病等。,治疗,3、氧疗氧疗仅为辅助性治疗,目的为改善组织缺氧,决不能替代病因治疗。 4、心理治疗针对病人的各种顾虑和恐惧心理,加以开导、关心和相应处理。,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激素应用指征:有以下指标之一的可选用激素治疗: (1)有严重中毒症状
23、,全身重度不适,或有不能耐受的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2)高热39以上持续24小时不退,或对症治疗3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 (3)达到重症病例标准者; (4)末梢的细胞低于2109/L及T细胞亚群明显减少。制剂及用法:一般成人甲泼尼龙80320mg/d。临床症状改善或X线胸片显示肺内阴影有所吸收后,逐渐减量停用。注意事项 不宜过大剂量或过长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 不宜使用地塞米松。 儿童慎用。 同时用制酸剂和胃粘膜保护剂,警惕继发细菌、真菌感染和潜在结核病灶感染扩散。,治疗,6、抗生素的使用疑似患者的试验治疗或用于治疗和控制继发感染。 7、抗病毒治疗尚无肯定有效药物,在急性期内(病程2周
24、内)使用,并注意观察其副作用,一旦出现,立即停止用药。常用药物有病毒唑、阿昔洛韦、干扰素、磷甲酸钠等。 8、免疫支持治疗尚无肯定有效药物,可试用胸腺制剂、白介素2等。重症病人,可使用新鲜血、血浆或人血白蛋白。重症病人、应用大剂量激素及有严重继发感染时还可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9、中医中药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中医温病中的“春温”、“温疫”范畴。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退热、改善中毒症状、缩短病程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二)出院标准,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周以上; 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X线胸片有明显吸收。,(三)转诊,1、病人的诊治 设立体温测量站,对每位就诊病人测量体温,引导发热病
25、人到相对隔离的预检分诊点进行初诊。初诊时要认真鉴别是否为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发热,对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发热门诊或隔离的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处理。,2、病人的转运与转诊 在预检分诊点发现的呼吸系统发热病人由接诊医院或急救中心转运至发热门(急)诊就诊。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务人员要穿戴隔离衣、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对疑似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转运工作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执行。,五、预防,(一)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强调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和医学观察2周;每天测体温2次;患者应隔离至主要临床表现完全消失后57天。 2、切断
26、传播途径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和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是非常重要的两项预防措施; 其他: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减少集会;进行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的防护。采取三级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护。工作时应该戴有效的口罩(如:12层以上的纱布口罩、外科手术口罩和N95口罩等)、防护眼镜、连身服、围裙、头罩、手套、脚套等。解除病人或疑似病例后必须洗手。基本要求是用肥皂和流水洗手,范围包括手腕以上10cm,时间不少于45秒钟。 4、做好消毒工作。,(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监测与报告
27、,1.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县乡三级相结合,以2.村为基础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 2.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等为疫情报告点。 3.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报告疫情。,病例监测与报告,4.农村应于6小时内向当地县(市)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并以最快方式将传染病报告卡寄送当地疾病控制机构。 5.重点加强对从疫区返乡人员的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发现疑似病人时立即和乡卫生院报告,乡卫生院接到报告后立即通过电话向县疾病控制机构报告。,非典型肺炎的预防控制对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针对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 针对传播途径:通风、消毒、个人防护、洗手
28、 针对易感人群:健康教育 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控制AP是非常有效的,依法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非典型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有关文件提供了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法律依据(比照甲类) 实行疫情日报 隔离治疗 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医学观察 密切接触者 必要时依法采取强制控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doc),通 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 经常打开所有窗户,使空气流通 保持空调设备的良好性能 经常清洗隔尘网,个人防护,有病早就诊,避免乱投医乱服药 出现病例较多的局部地区,尽量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尽量不去探视病人,否则带口罩 家长如发现子女染病,不要让
29、他们上学或到托儿所 流行区流行期间不宜举行大型集会,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外出后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用肥皂洗手 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 不要共用毛巾 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针对大众的健康教育 减少恐慌 树立自我防护意识 增加防病知识 采取正确防护措施 提供专业机构核心信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简单易行的基本措施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通风 个人防护 个人卫生,密切接触者的界定,诊疗、护理过病人 探视过病人 共同生活 共同工作过(同一办公室)
30、 直接接触过病人的分泌物 同一班级的同学和授课教师 共同进餐、娱乐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直接接触人员,密切接触者的处理,症状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隔离观察2周 潜伏期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追踪观察2周,医院的防治措施,开展监测,早期发现病人 病人和疑似病例的隔离与治疗 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疫点消毒处理 加强医务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发生,病人、疑似病人隔离治疗的原则,病人、疑似病人原则上实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疑似病人分开隔离,疫点消毒处理,对病人的房间及时进行空气消毒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可用15%过氧乙酸7ml(1g/M3)熏蒸2小时,或用2%过氧乙酸按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1小时。消毒结束后进行
31、通风换气 对住过病人的楼层走道的墙壁、地面和所有公用电梯、楼梯 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按100ml/M2喷雾2遍,作用30分钟后对易腐蚀、褪色的部位可用清水清洗或擦拭 对病人使用过的会议室、娱乐室及大厅、走道等场所 尽可能长时间地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可用过氧乙酸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疫点消毒处理,对可能受污染的床上用品、毛巾 用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 对家具、日常用品等物体的表面 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 流行区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尽可能通风换气 确保公共场所的空调系统安全送气,防止爆发流行 可对整个供气设
32、备和送气管路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加强医务人员防护、防止医院感染发生,医疗机构要做好院内感染综合预防控制工作 专用病区的基本要求 非典型肺炎病区管理 病区的消毒隔离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专用病区的基本要求,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 专用病区内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相互无交叉;医护人员办公室应通风良好,与病房分隔无交叉,并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非典型肺炎病区管理,住院病人均需戴口罩; 严格隔离,严格管理,不得离开病区; 进入病区应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鞋套,穿隔离衣; 病区出入口应有专人检查出入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原则上禁止探视和照顾非典型肺炎患
33、者,探视和照顾病人,确需探视和照顾病人时,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和鞋套 ,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受感染的机会 探视和照顾病人后,要留意自己身体状况,如有病征请尽早求医不得探视,病区的消毒隔离,随时消毒: 加强隔离病房、放射科机房、病区值班室、更衣室、配餐室、病人电梯间、门诊候诊室、病区走廊等空气消毒。 地面和物体表面:可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或喷洒。 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病人使用过的物品:用含氯消毒液处理。 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房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务人员要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医护办公室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医护人员进入病区必须戴12层棉纱口罩,4小时应更换;进入病房均需穿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和鞋套,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消毒和清洗。手消毒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手部1-3分钟,洗手应采用非接触式的洗手装置 进行近距离操作时,除做好上述防护外,应戴防护眼镜 特异药物预防?,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旅客筛查制度,1、询问乘客有无发热,是否测过体温,体温多少度。 2、有无感冒或咳嗽。 3、是否到过医院,医院的诊断是什么。 4、最近2周内是否和非典型肺炎病人有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