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章节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学时6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教学要求:从了解邓小平的生平入手,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宏观、微观和国、内外背景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有全方位、全过程的掌握;对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深刻的阐释,教育引导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精髓和核心内容有基本的掌握;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进行求同求异的比较,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和价值内涵。教学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内涵、时代高度和当代意义;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教学进程(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学进程:课堂导入1978年,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真理标准的讨论,彻底摧毁了“两个凡是”的政治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团,开始拨乱反正,中国的发展主轴自此全面转变。恢复高考,
3、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预计用时2学时,着重阐释邓小平理论如何形成与发展。(一)邓小平生平事迹邓小平(1904-1997),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1919年秋中学毕业,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 1920年8月赴法勤工俭学; 192
4、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 1926年1月离法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1月回国,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长、政治教官、中共中山军事学校书记;1927年1929年中共中央秘书; 1928年1929年领导白色,龙州起义创建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1年1933年,在瑞金、会昌、寻乌、安远任职,治理中央苏区,发展生产,加强文化建设,巩固红色政权; 1931年夏,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职务,并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人生第一次大落) 1935年1938年中共中央秘书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
5、队长、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任政务院常务副总理; 1954年中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委员囯务院副总理; 1956年任中央委员会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达10年工作卓有成效;1976年4月1977年4月 人生第三次大落大起; 1989年11月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政治退休; 1992年春,南巡考察; 1997年2月,因病逝世。(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69年10月1973年7月人生第二次大落。受文革影响,邓小平同刘少奇一起被认为是执行压制文革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代表二被打倒。林彪事件后,毛泽东有意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的支持下,邓小平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
6、的职务。1975年1月中共中央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
7、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顺利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苏联模式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我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也觉察到这个模式的弊端。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
8、原因,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9、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分提出基本命题、构成理论轮廓、形成理论体系、确定指导地位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第二个阶段:党的十三大与邓小平理论轮廓的逐渐形成。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新论断。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第三个阶段。邓小平南方谈
10、话和党的十四大,形成比较完整的邓小平理论体系。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第四个阶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郑重第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写进了宪法。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预计用时3学时,着重阐释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搞清
11、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 改革开放以来,他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
12、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在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科学地、精辟地、创造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
13、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贯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搞革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
14、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
15、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3. 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4.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邓小平强
16、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5. “三步走”战略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入思考如何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7、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6. 改革开放理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作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
18、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市场和计划的矛盾愈益显现出来,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19、,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 “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
20、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港澳台地区尚未统一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靠党的领导。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
21、位预计用时1学时,着重阐释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着重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
22、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响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一以贯之的主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邓小平理论指导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
2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导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突出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我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
24、外部环境;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启发思考法等。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音乐。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南巡等微视频的渲染教学,唤醒学生的历史记忆,增强历史介入感和真实感,提升理论认同;开展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比较分析讨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掌握;组织学生梳理邓小平与海南建省办特区的相关论述,以海南的发展变迁来引导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同。作业1.改革开放40
25、年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意义;2.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的变化;3.自己家乡40年变化的图片收集与感悟撰写;4.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参考资料理论资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和邓小平文选邓小平理论纲要邓小平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什么是邓小平理论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等。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视频资料:邓小平南巡讲话等。教学反思一、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源泉。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
26、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备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