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3332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2011 年第 1 期总 141 期史学史研究JOURNALOFHISTOR10GRAPHYNo.1,2011SerialNo.141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金仁义(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摘要正统观是古代史家史学撰述的指导思想之一.东晋与南朝时期,内外矛盾结构性差异,使各时期的正统观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史学的发展也由此出现相应变化.从东晋前期的“晋承魏统“到中叶“晋越魏继汉“的正统观的出现 ,是东晋史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时期,正统观念中“应天受命“ 的盛行与“夷夏之别“ 的强化,成为南朝史学突出的时代特征.关键词 正统观东晋南朝史

2、学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 5332(201l】01-002708中国古代正统观念,发韧于先秦时代,两汉时初步成熟.此后,历代均有政治家与学者不断加以阐发,推动着正统观念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先有梁启超论正统等专文,继有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专着的出现,又推动了正统论研究的深入.正统论既是一种政治思想意识,也是一种鲜明的历史观;既是政权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理论阐述 ,也是封建社会史书撰述的指导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论成为一个时代课题.对于这一时期正统观念在史学中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作过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为深入探讨正统观念与东晋南朝史学撰述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东晋南朝时

3、期,正统观念的思想内涵是有一些微妙变化的,这个变化也在东晋南朝史学发展中体现出来,本文即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作以探究,敬祈方家指正.吴怀祺先生认为南朝时期正统观的实际内涵有两个层面:“一是王朝的统闰,一是民族的观念,这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实际上,东晋时期的正统观念内涵也在这两个层面上.不过,由于东晋内外矛盾与南朝时期有着结构性的差异,这两个层面对史家思想和史学撰述影响也各有不同.东晋时期正统观演变最大特点在于,从东晋初期到东晋中叶,在王朝统闰层面上出现了“晋承收稿日期2010-1l 一 22作者简介 金仁义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参

4、见吕谦举两晋六朝之史学,载杜维运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一),台北华世出版社 1976 年版;雷家骥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郝润华六朝史籍与史学,中华书局 2005年版;王东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学术界 1987 年第 5 期; 马小能魏晋南北朝史学正统观念的特点,学习与探索)2ol0 年第 4 期等.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5 页.27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魏统“ 到 “晋越魏继汉

5、 “的转变.这个转变通过史学撰述表现出来了.1.东晋初期的“晋承魏统“ 与史学发展三国时期,曹,刘两家在政治上即展开了激烈的正统之争.西晋统一后,这种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斗争虽然少了对抗色彩,但仍余波荡漾,影响着当时史书撰述.从陈寿,左思,陆机等人的有关撰述来看,晋承魏统的历史观念在西晋逐渐发展为主流意识.无论是在三国还是在西晋,正统观的争议主要都集中在皇朝统闰层面上,在民族观念层面上尚无特殊含义.东晋初建,正统观念便因新的分裂局面而有所改变.东晋初期史官的建立过程,即已反映出分裂局面对史学建设和史学正统观带来的影响.司马睿流寓江左之初境况困窘,无暇顾及史学建设.东晋史官正式建立始于王导对干宝的举

6、荐,晋书?干宝传载:中兴草创,未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疏日:“夫帝王之迹,莫不必书,着为令典,垂之无穷.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陛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斯诚雍熙之至美,王者之弘基也.宜备史官,敕佐着作郎千宝等渐就撰集.“元帝纳焉. 对于东晋君臣建置史官的相关活动,雷家骥将之和北方当时出现的政治与史学新形势联系起来的考察很有见地,他以为,北方石勒设置“史学祭酒“, 加强官修史书的建设,诸如匈奴和氐族等政权无视曹魏与司马晋政权的存在而竞相打出继“

7、汉“ 之旗号等,都对东晋政权正统地位发出有力的挑战,增强了东晋君臣的危机感,是以王导与晋元帝一拍即合,建置史官,欲借史学来扞卫东晋皇朝的合法地位.雷家骥这个见解显然有助于全面把握当时南北史学的互动关系,而且从当时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相互攻讦情况来看,也确实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早在惠帝时期,匈奴族刘渊就以继“ 汉“为号召 ,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刘渊称帝 ,国号为汉.永嘉六年(312) 刘聪又陷洛阳获皇朝正统象征的传国六玺;大兴二年(319),羯人石勒称王建赵,而石勒又素对曹魏与司马晋“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加以讥讽,显然有否定魏晋政权正统地位之意.这些无疑都对偏居江左的东晋政权的

8、合法性产生威胁,所以不排除东晋史官建置与国史修撰与此有潜在关联.但东晋初期史官建置与撰修国史,同北方史学到底有多大联系呢?这一点尚有必要作进一步分析.在王导和晋元帝看来,国史修撰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一,追述晋室兴起之迹,宣扬司马氏之功德,从而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寻求历史依据.此即牛润珍所说“维护东晋的正统地位便成了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王导言“ 宣皇帝廓定四海 ,武皇帝受禅于魏 “,即是强调司马氏之功业和晋受魏禅的正统地位.“至德大勋, 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是说当时史书私撰未能有效地宣扬晋室的功德,不能切实发挥史学赞治功能,因而改变这种局面,加强史官建设与国史的修撰,自

9、是势在必行.二,通过对东晋创建过程的记录,为佐命之臣树碑立传,以期为初立江左的东晋政权寻得更大更广泛的支持.所谓“下纪佐命之勋“ 正是暗示了国史修撰是迎合当时重名的士人心理,“厌率土之望, 悦人神之心“, 更是明白表达出国史修撰的现实政治意义 .司马睿君臣修史意图在史家干宝的史书撰述中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干宝在晋武帝革命论云:“尧舜内禅,体文德也;汉魏外禅 ,顺大名也.“ 干宝将魏受汉禅与尧舜禅让并提,显然是充分肯定了汉魏相禅的正统传承.既然曹魏是正统所在,那么晋受魏禅则是当然的正统,所以他又在晋纪总论中肯定:“今晋之兴也.功烈于百王,事捷于三代.“既宣扬了晋室功勋,以抒晋初君臣之28晋书卷 8

10、2,干宝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参见雷家骥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第 l32133 页.晋书卷 150,石勒载记下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第 83 页.所引均见严可均辑全晋文卷 127,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 1958 年版.史学史研究 2011 年第 1 期怀,又进一步隐隐佐证了晋室的正统地位.王导的奏疏强调了晋受魏禅以证正统,稍具与北方政权对话,抗争之意,而除此之外,似并未能明显见出北方政治与史学活动对东晋史学建设的影响.实际上,东晋史官的初建,可能与石勒的相关史学活动的刺激并无关联.司马睿称帝前,愍帝曾遣使者至江左,晋书卷六元帝纪云:“建武元年春二月辛已,平

11、东将军宋哲至 ,宣愍帝诏日: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卿指诣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倘若此事属实,则愍帝实已明确表白将国统传于司马睿之意,有此诏令显然比刘聪得国玺更具实际意义;若此事乃虚拟,则说明东晋君臣已在传国继统上造足了舆论.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北方诸割据势力正纷争不休,迭兴迭亡,并无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与南方政权作争正统的宣战.是以,东晋初年元帝君臣与北方争正统的意识可能存在,但显然并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东晋正统观念的重心仍是在皇朝统闰层面上,仍着意于西晋灭亡,东晋中兴在正统地位的传承上,至于民族层面上的阐发并不特别看重.2.“越魏继汉“的正统观与习

12、凿齿的史学撰述东晋中叶正统观念新发展,突出地表现史家习凿齿的史学撰述中.他的正统观在古代史学正闰观发展历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所着的汉晋春秋专史和“晋承汉统论“ 奏疏相为呼应,集中阐发了“ 晋越魏继汉“ 的新正统观 ,颇为后世学者所关注 .汉晋春秋约成于东晋穆帝时期,主导观念是强调晋室越魏继汉的绝对正统地位,换言之,汉晋春秋是在“晋越魏继汉 “的正统观指导下对汉晋历史作了一次重整 .“晋承汉统论“则是习凿齿正统观念的理性总结,他在临终奏疏中借问答方式展开阐述:或问:“ 魏武帝功盖中夏 ,文帝受禅于汉,而吾子谓汉终有晋,岂实理乎? 且魏之见废,晋道亦病,晋之臣子宁可以同此言哉!“答日:“ 此乃所以

13、尊晋也 .但绝节赴曲,非常耳所悲,见殊心异,虽奇莫察,请为子言焉.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峙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虽各有偏平,而其实乱也,宣皇帝势逼当年,力制魏氏,蠖屈从时,遂羁戎役,晦明掩耀,龙潜下位,倪首重足,鞠躬屏息,道有不容之难,躬蹈履霜之险,可谓危矣!魏武既亡,大难获免,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植灵根以跨中岳,树群才以翼子弟,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景文继之,灵武冠世,克伐贰违,以定厥庸,席卷梁益,奄征西极,功格皇天,勋侔古烈,丰规显祚,故以灼如也.至于武皇,遂并强吴,混一宇宙,父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

14、未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者,皆司马氏也.而推魏继汉,以晋承魏,比义唐虞,自托纯臣,岂不惜哉!“习凿齿“晋越魏继汉 “的理论架构是如何构建的呢 ?从上引可见,习氏以“ 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来否认曹魏的正统地位;以晋宣,文,景,武诸帝历代经营,最终“混一宇宙,义清四海 ,同轨二汉 .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开九域之蒙晦,定千载之盛功“,来肯定晋室的正统地位.又以“禅代之义,不同尧舜“ 来否定陈留王曹奂禅国于晋武帝的历史意义,又据“凡天下事有可借喻于古以晓于今“ 为认知原则 ,反诘“今子不疑共工之不得列于帝王,不嫌汉之系周而不系秦,何至于一魏犹疑滞

15、而不化“,从而回答“ 魏武帝功盖中夏,文帝受禅于汉“及“魏之见废,晋道亦病 “的困惑 ,解释了“晋越魏而继汉“的可能性与当然性.习凿齿正统观的核心仍在皇朝统闰层面上.他撰汉晋春秋意欲裁正桓温,强调晋室实受天雷家骥以为王导奏疏东晋元帝初建史官是在太兴四年(321),但据晋书卷六元帝纪云:“建武元年十一月丁卯,以司空刘琨为太尉.置史官,立太学.“则王导奏疏当在建武元年(317)十一月前.是以杨翼骧中国史学史将东晋建史官,干宝掌国史置于建武元年.而石勒设史学祭酒,诏令撰史是在太兴二年(319),东晋建史官是早于而并非晚于石勒的相关史学建设.汉晋春秋尊蜀汉为正统,与陈寿帝魏而传蜀相比,是对三国历史作了

16、一个全新的认知.29正统观与东晋南朝时期的史学命,不可逆天以篡,所撰晋承汉统论苦心孤诣也是在此,他在奏疏末尾说道:“夫欲尊其君而不知推之于尧舜之道,欲重其国而反厝之于不胜之地,岂君子之高义!“重其国“尚有与北方政权进行对话的意味,但“尊其君“ 则纯粹是在皇朝统闰层面的阐述.习凿齿企图“通过正王朝之统而正君统,通过正君统而正臣节“ ,与同时期的袁宏所宣扬的“ 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相为呼应,直指当时江左的门阀政治局面.习凿齿的正统观念中,民族情结仍不浓郁,相对东晋初期的正统观念并没有什么变化.当然,这与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对峙的形势密切相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整体处于均势状态,双方互有攻守,各

17、有胜负.北方政权给江左带来的危机感虽然存在,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在正统问题上还并未有太大的争议,南方固然是以正统自居,而北方似乎对此也没有过多的否认,前秦苻坚南侵时,苻融还“每谏日:且国家 ,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艇,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一,仍旧承认着东晋的正统地位.需要指出的是,习凿齿所提出的“晋越魏继汉“论中 ,大一统意识极其鲜明 ,是否完成天下的统一,是他在正统地位方面否定曹魏,肯定西晋的重要依据,这对于推动东晋十六国由分裂而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从东晋初年君臣建置史官的相关活动,到东晋中叶习凿齿新正统观的提出与史学实践,都说明了东晋时期的正统观与史书撰述存

18、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政治意识与撰史旨趣相互作用,体现着史学与社会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习凿齿的“晋越魏继汉“ 的新正统论及以其为指导思想的汉晋春秋的成书,较好地体现了史家关注现实,史学面向社会的的优良传统.但是,习凿齿的正统观缺点也是明显的,诚如雷家骥所指出:“它的影响,正面是加深了以后史家对国家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诱发其对此提出解释或批判的意向,使中国史学淑世精神特显,不致落在象牙之塔里.反面之弊亦在此.“ 饶宗颐则明确批评说 :“其抑魏即所以尊晋,要皆取媚于本朝也.“习凿齿史学活动对史学独立品性的伤害,一定程度上使南朝时期史书撰述中曲笔与实录的斗争更为激烈;而从南朝史学正统观的发展来看,习凿齿

19、对以强调一统天下方为正统,特别是其对晋受魏禅的否定,遭到了南朝史家和政治家的再否定,其史学正统观并未得到有效传承.东晋中叶习凿齿为代表的正统观,相对于西晋以来主流正统观念的明显变化,正是当时社会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演变所致.他所主张的“晋越魏继汉“, 也是对刘渊,石勒等人打出继汉旗号以争正统的历史回应.四库总目提要曾比较习凿齿与陈寿正统观,说道:“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迹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浮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汉晋春秋与三国志是两种正统观念对同一段历史的不同解读,其差异,正是当时社会格局的变动使然.南北朝时期,分裂局势进一步演

20、变.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在南北力量对比上,南方越来越呈劣势,疆域越来越小,最终于 589 年为隋所统一.南北分裂局势的演变,促使南朝正统观在皇朝统闰和民族观念两个层面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史学正统观在民族层面上的斗争变得激烈,影响了南朝的史书撰述和史部分类,诚如牛润珍所言:“正统之争,为南北史学提出了新的命题,对史学的活跃起了助摧作用.“30上引均见晋书卷 82习凿齿传中“晋承汉统论“ 奏疏.王东: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学术界1987 年第 5 期.晋书卷 114,苻坚载记下.雷家骥: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第 141142 页.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7 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45史部?正史类一? 三国志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第 144 页.史学史研究 2011 年第 1 期1.南朝正统观中“应天受命 “意识的盛行与南朝史学南朝政权更替,君统变易频繁,但每次改朝换代均是平稳过渡,并未引起很大的社会动荡,与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