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果果 文档编号:2127095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武威五中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1、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

2、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

3、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

4、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2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

5、?”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 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

6、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摘自 2014 年 9 月 15 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C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

7、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褒奖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3C孔子在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前一般都能根据形势预知最后的结果,但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驱下,他也绝不退缩。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

8、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B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C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2、古代诗文阅读(36 分)(1)文言文阅读(

9、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

10、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 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4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

11、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注】 菅: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廉隅:本指棱角,后喻人品行端正。(选自三国志魏书)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至,以刃临芝。 临:逼迫B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 创:伤害C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 留:滞留,误期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给回信,答复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芝不报其书,一

12、皆如法 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卒于官,家无余财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

13、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 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5 分)_ _ _ 5(2) 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5 分) _ _ _ _(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旅 宿杜 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8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试简要分析。(5 分) _ _ _ _9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诗人情感。(6 分)_ _ _ _(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下列

14、诗文中空缺处。(6 分)(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 ,潦倒新停浊酒杯。(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6) ,吾未见其明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共 25 分)讲故事的人母亲莫言6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她的骨灰,于 1994 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感到

15、,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骂我也没有打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我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

16、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

17、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一些很有文化的人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很敬重。我们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

18、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7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很快的,我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 。我的听众,也不仅是我的母亲了。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

19、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有时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后来,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书中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摘自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

20、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有删节)11 . 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莫言讲故事常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开篇讲述“母亲的骨殖已与泥土混为一体”,就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B. 讲故事的人讲述母亲,其中半碗饺子给了“乞讨的老人”的故事,从行动和语言上真切表现了母亲善良的性格。C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D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 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E这篇演讲,并非“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故事看似平常,却蕴含着

21、做人的道理。12. 童年的一次 失手,成了“ 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最早”有深意吗?请简要说明。(6 分)答: 813. 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 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谈谈你的理解。(6 分)答: 14. “母亲泪流满面”,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8 分)答: _ _ _ _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武则天精心设计的无字碑, 在乾陵的 众多石雕中,它 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风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备受青睐, 。A树立 不是 而是 闻名遐迩B树立 不是 就是 举

22、世闻名C竖立 不仅 而且 名播八方 D竖立 虽然 但是 四海皆知16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A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这真是一个奇迹。B根据那褐色的三角形的鳍和那摆来摆去的尾显示,他认出这是两条铲鼻鲨。C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的看法是否定的。D正是在这个星球上,我们激发了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我们正在痛苦和不安中掌握我们的命运。17依次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 _

23、,无论如何斗移星转、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9通过这种奇 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A B C D 18赏析下面的漫画,拟一个突出漫画主题的标题,并谈谈漫画构思的妙处。(5 分)(1)标题: (2 分)(2)构思妙处: 。(3 分) 19下面是红楼梦中的关于“黛玉之死”的一段话。请你展开联想,补充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划线句子,曾被红学专家们认为是“妙不可言”,请揣摩其丰富的

24、意蕴,试品析其精妙之处。(6分)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娟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1)补充省略掉的内容。(注意语言得体)(2 分)_ _ _ _10(2)简析划线句子的妙处。(4 分) _ _ _ _ 五、作文(60 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有很多回忆,留恋和选择。刘墉说:“我甚至在看老电影时,不愿见到世贸中心的画面。因为看一次,就重复一次恶梦;回头一次,就是又一次伤害。

25、”张晓风说:“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毕淑敏说:“有些事情不 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辛弃疾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佛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面对人生中难以取舍的难题时,回头或者不回头折射出当事人的种种心境,引发我们对自身、对他人、对周遭世界的别样思考。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择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1武威五中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答案命题人:孙福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1B(原文说孔子不放

26、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2D (A“也褒奖了孔子的精神”错,原文是“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 项是孔子在做之前,可能已经预见最后的结果,而不是一般都能预见。)3C(A“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B“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二、古诗文阅读(36

27、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4B(创:开创,首创)5C(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放弃。是说明他为官正直的结果。是为官清廉。)6B(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这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7(1) 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参与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这个句子中“为”、 “与”、“怨望”、“闻”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2) 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这个句子中 “可”、“面”、“折”、“

28、异”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8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是路途遥远,醒来时天已大亮。(2 分)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2 分) 表达诗人羁旅中的思乡之情。(1 分)9诗歌前三联中“无良伴”“愁眠”“远梦”“家书”等词语点明情境,表明诗人的羁旅愁思。独在异乡,离家久远,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2 分)。尾联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2 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家12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29、之情。(2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1)猿猱欲度愁攀援(2)环珮空归夜月魂(3)艰难苦恨繁霜鬓(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5)士不敢弯弓而报怨(6)小学而大遗(每空一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C、D 不给分。/A 莫言讲故事运用荒诞的叙事手法,所指是他的小说创作;本文为演讲,讲述真实的生活,说“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是不恰切的。C 在母亲看来,美不仅是“鼻眼不缺,四肢健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存善良,多做好事”。D 原文是“默许我去集上听书”。默许:不表明态度,但有许可的暗示,侧重矛盾的心理;听任:任凭别人愿意怎

30、样就怎样,有放纵的意思。12.深意:对幼时失手打碎热水瓶母亲却没有打骂“我”感到意外而有了早且深刻的记忆,(2 分)同时,第一次直觉了母亲教育儿子的宽严不误。(2 分)13.是同一个人,(1 分)但眼前的是白发老人,不复是麦田看守人;(1 分)母亲教育孩子忘掉仇恨,学会宽容。(2 分)14.“我”多算了买白菜老人一毛钱事小,却关乎人品,(2 分)一是贪小便宜,(1 分)二是少同情心,(2 分)因此母亲痛苦万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5C(“竖立”用于具体事物,关联词应为递进关系。“名播八方”较有分寸)16D(A 成分残缺,应为“对于别的鲤鱼而言” B 句式杂糅,去掉“显示”C 语意不明

31、,研究者们否定的究竟是前面那一个观点,没有说清楚。)17B(和横线前的“不仅”能够连贯的是和,但因为句后 有“这种感觉”,前文没有照应的语言,所以只能是;在语意上承接中的“永恒的普世价值”的只能是;中的“心理状态”和紧密相接;中的“不但”和中的“还”连接紧密;中的“这种奇妙感觉”和中的“这种感觉”紧密相连。)18标题突出“反腐倡廉”主题即可。(2 分);构思妙处:构图为莲花,“莲”与“廉”谐音,借周敦颐“爱莲说”巧妙地以谐音字替代改为“爱廉说”,来突出漫画反腐倡廉的主题。运用莲的意象,喻清廉之人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答对一点 2 分,两点 3分。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

32、)。19、(1)“你好绝情”“你好狠”或“你好自为之”“你好好保重”等。(2 分)13(2)妙处一:“你好”,这揪人心肺的凄楚之声,倾泻了她全部的爱和恨、血和泪辛酸和哀痛。妙处二:“你好”,这让人断肠的哀怨之声,是对造成她爱情悲剧的封建势力的 愤怒控诉。妙处三:“你好”,这惹人落泪的眷念之声,是黛玉对生命唯一知己宝玉的 一往情深的大胆倾诉。(答对其中一点即给 2 分)五、作文(60 分)20【立意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中陈述了几 位名人在生活特定情境中是否回头的看法。丰富多彩的生活、性格鲜明的个体让答案也不一而足:选择回头,可以对过往更好的反思和总结;可以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看待生活

33、,珍惜时光;可以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细腻,生活更加从容淡定。选择不回头,可以让我们更加独立坚强,自信地面对全新的挑战;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周遭世界,处理好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放下过往,轻装上阵,从头再来从命题的意图上看,命题者主要是在引导考生反思自我,理清情感。回头或者不回头折射出当事人种种心态,当生活面临取舍难题时,可以积极超然地去面对,但绝不可以消极悲观地去面对。考生可以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文体不限,重在写出真情实感。【参考译文】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县人。年 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去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

34、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到后,用刀逼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是不义的。”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主管菅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据实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 的。”司马芝

35、不听,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参与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或许关于你的不好的流言会使上面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们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14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吏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详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 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

36、勋宾客和弟子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 ,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情而被人们称道。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 通。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过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司马芝对众位属下教导说:“君王能设定法令,不能使官吏一定不违犯。官吏能违犯法令,而不能使君王一定听不到。设定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王的无能;违犯法令却让君王听到了,这就是官吏的灾祸。君王在上无能,官吏在下遭受灾祸,这 就是政事不能治理的原因呀。各位难道能不严格要求自己吗?”于是下属都自我勉励。后来担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君王治理国家,以农业为本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致力于农业发展 。如今两方敌虏没有消灭,战争没有停止,国家的机要,在于谷帛。专门把农桑作为重要的事务,在国家的策略方面是很有利的。”明帝听从他。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便当面驳斥对方的不足,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