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11869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评述【摘的,“ 中“采西学“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110N观,御侮图存,开放思维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我们正确,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国近代“采西学 “中体西用“论教育思想【作者】严加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教研部助理研究员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长期封闭状态,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前近代时期的进步启蒙思想家,如方以智,梅文鼎,王锡阐,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对传统学术文化和教育观点进行批判,为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中西学观: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根源中西学观并不是近代才出现,而是产生于长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中西方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产物.依据典籍记载,溯其源头应当追踪到清代全盛乾隆时期着名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中就有“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 ,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俱

3、存深意“ 的记载,开创了中国前近代中西学观之滥觞.其后外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着作时事新论中提出以“中国之声名文物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观点,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主体精神的理解和判断.近代早期思想家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体现了中国士大夫对中国正统伦常名教的信奉,开启了中国近代中西学观论战的先河.1895 年(光绪 21 年), 沈寿康以“南溪贽翁“署名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明确提出“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 ,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首次提出了 “中体西用“论的完整表述.其后郑观应提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道

4、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从本末,体用,道器等教育哲学范畴阐述中学与西学的基本关系,这是大范畴;同时他还强调,中学有中学体用,西学有西学体用,这是小范畴.他认为,“ 分而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 ,语言文字其末也.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大本末而后可言西学“, t 包就是先要清楚中学体用和西学体用,然后才能谈“中体西用“论.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家如薛福成,汤震,宋育仁,马建忠,郭嵩涛等对发展“中体西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是把西方政治和教育纳入到“ 中体西用“ 论,丰富了中西学观的基本内89 里匝圜国家敖膏行政学院JOURNALOFNATIO

5、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涵.如马建忠认为,西方“学校建而智士多 ,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也“.郭嵩涛则谈得更直接,“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末在商贾“.其后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观点 ,成为“ 中体西用“ 论的集大成者.“ 中体西用 “论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到洋务教育及其以后时代教育的发展.张之洞首先强调了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中学“ 主体地位 .劝学篇共24 篇,设置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在前,主要谈“ 中学 “,外篇在后 ,主要谈 “西学“,“内篇务本,

6、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之洞高度重视“中学“ 在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强调“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 五伦之要 ,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凹,学习 “西学“主要目的在于“ 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之不逮足也 0,需要在学习“中学 “的基础上才能学习 “西学“,而且学习内容范围仅限制在“西艺“ 和“西政“,主要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谓“西艺“ 就是指 “算 ,绘,矿,医,声 ,光,化,电“, 所谓 “西政 “就是指“学校 ,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0 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

7、浓厚的封建性特征.二,御侮图存: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社会动因近代中国社会百年灾难深重,历史起点是鸦片战争,但深刻的社会根源却应向近代前延伸很长时期.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航海船队下西洋,也就是说,无论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科技实力方面,中国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特别是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容纳程度方面,却在逐步走向倒退,从当时对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转变为抵制,特别是到清朝制定“教禁“政策,只容许广州一个地方与外国经商,西方思想文化禁止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造成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上的裂变断层,交流融合的渠道被人为地切断.田素教

8、青行政学院瞳囫圜 90但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都超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上升时期,同时军事技术的大幅度进步,随着经济贸易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大范围的消费市场,对外扩张成为西方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随之而来,军事扩张成为重要手段.中国澳门,香港先后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但当时中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发展的步伐和态势,直到鸦片战争濒临国门的形势下,才意识到形势发展的严重程度.鸦片战争名义上由鸦片贸易引发的,其实质却是当时西方国家对世界经贸资源的肆意掠夺,但鸦片的灾害对中国社会发展是深刻的,日益猖獗的鸦片贸易造成中国贸易从出超到入超,大量金

9、银流向海外,清政府对中国人民的肆意盘剥,外国侵略者大量赔款要求,摧毁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逐步由封建社会演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另外当时经济发达国家,包括东方的日本,利用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控制中国的经济贸易等发展命脉,同时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肆意损毁中国文明发展的成果,御辱图存成为当时时代的迫切要求.近代着名思想家魏源谈到,“此凡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o.中国正统学术文化轻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艺,是造成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明显缓慢滞后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停滞不前的同时,西方各国却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取得

10、了自然科学的飞跃式发展,重视生产技艺的更新改造,积极应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成果,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发展.到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科学技术差距悬殊It 益明显,西方各国把侵略的触角伸向中国沿海地区.中国在积极抗击列强侵凌的同时,逐步认识到西方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上优势,迫切要求“采西学“,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养兵之法“ 等“采西学“思想,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格致制造之器.而且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郑观应提出全面学习西方的主张,把“西学 “分为天学,地学和人学,马建忠也将西方“算术,几何,八线,重学,光

11、学,热学,动植“等列为设立的翻译书院的学习课程.“采西学“ 思想也是对中国正统学术观点的背叛,中国近代经世致用学术观点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动摇了千年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学术思想.中国近代是经世致用思想大放异彩的时期,经世派学者龚自珍,魏源等承继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衣钵,倡导有利于国计民生,效诸民物的经世学术,学习西方新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西方的船精炮利,构物奇巧,这样“ 采西学 “思想成为了当时御辱图存,叛逆正统儒学和振兴经世学术的复兴工具,最终使西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学术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标志传统教育学术观点独尊地位的削弱.三,开放思维: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产生与

12、发展的深化过程中国近代“采西学 “教育思想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层面:一是器物阶段,也就是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主要代表人物是魏源和林则徐等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二是制度层面,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文化甚至政治制度,主要代表人物是郑观应,马建忠,薛福成等主张改良的先进人物;三是文化层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研究方法,代表人物就是容闳,严复等早期“海归“ 人物 .涉及到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只是前两个层面,第三个层面应该归属到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对“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新的发展 .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本身符合中国近代对西学

13、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过程.长期闭关自守政策不仅造成科学知识上的孤陋寡闻,而且对西方科技发展成果茫然无知,连西方自鸣钟(闹钟)都成为皇室成员的新奇玩意.当魏源海国图志风行日本的时候,在中国仍只是在部分先进人物手中流行.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为深入了解西方,才开始大量购买西方“新闻纸 “(报纸)以详细了解西方情形.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外部环境直接作用的结果,至少加速“采西学“ 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ION鸦片战争最终打破了中国施行已久的“教禁“ 政策 ,随着西方国家军事

14、上的入侵,西方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侵略活动也在中国内地蔓延,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也开始从沿海向内地扩展,被迫开始了睁眼看世界.但这必然是漫长的过程.魏源海国图志介绍西方特色器物,如战船,火轮船,炮台,水雷,望远镜等先进军事设备,这些还是比较肤浅和表面化的器物.到郑观应,王韬等改良人物,开始触及西方科学知识,如郑观应在提出改革考试办法时,特设考核西学的内容,包括格致,化学,电学,热学,矿学,以及天文,地理,医药,农植等新门类,还重视铁路,轮船,矿务,邮政,机器,商务纺织和银行等实用政务.王韬主张新课程包括西方舆图,格致,天算,律例等内容.但他们也都还存在不全面的地方,如还没有意识到学习西方哲

15、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所取得的进步,还在于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其代表人物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政体,这是近代启蒙学者没有达到,而后来洋务官僚不想为的“ 采西学“ 领域.郑观应认为 ,西方“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o,“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因此要 “借西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0.宋育仁谈到,“ 议院为欧洲近二百年振兴根本“,“为其国国政所在.即其国国本之所在“0.另外 ,马建忠,薛福成等也都对西方议院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仿效西方创设议院制度

16、的想法.但中国近代早期主张学习西方议院制度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如郑观应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权得其平“0,而反对实行民主共和制,如陈炽认为,“ 民主之制,犯上作乱之滥觞也 “0.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基本涉及到西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虽然在认识上仍然相当幼稚,大多数还没有超越中国纲常名教的核心范畴,思想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也并不能代表全部,何启,胡启垣等就已经提出了民权思想,在提倡设置议院制度时,猛91 暖盈圈国素教青行致学院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IONADMINISTRAT

17、ION烈抨击纲常名教的正统地位,“中国之所以不能富强者,由不明民权之故“0,“三纲之说,非孔孟之言也“0,但这些思想都产生在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是针对张之洞劝学篇对纲常名教的尊崇进行的争辩性观点,反映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四,制度规范:中国近代早期“采西学“ 教育思想产生与发展的阶段性跨越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和抉择,这种挑战和抉择不仅是社会现实发展状况所导致和加速,也是社会发展规律所要求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以儒家伦常道德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型思想文化体系,这种类型的文化教育内容对促进中华民族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18、过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漠视,轻视从事技术行业的劳动,使中国在领跑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千余年后逐步走向落伍.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凭借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飞跃性发展,扩展侵略的触角已经伸向古老文明但 El 趋落伍的中国,鸦片战争爆发预示着新旧文明冲突的加剧,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也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教育,但客观上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迅速向现代学校教育转型,促进了中国近代义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深化中国近代“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内涵,也就是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的发展.中国科举制度创制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发展于明朝

19、,废除于清朝,历时 1300 多年,是中国基本的考核选才制度,但随着“采西学“ 教育思想发展的逐步深入,新式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国近代教育目标也逐步从培养圣贤,鸿儒,通儒发展到专门人才的培养,从单注重道德修养到注重实用的转变,统一定式的科举考试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由此带来中国近代科举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改革和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深化发展是重要原因.“采西学“ 教育思想的需求和发展直接削弱了科目家教膏行致学院|强圃 92举考试制度存在的基础,伴随对西学的介绍与引进,对科举制度的抨击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如龚自珍谈到,“今世科场之文 ,万啄相因,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坊间刻本,如山似海,四书文禄士,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数万辈矣,既穷既极“0,王韬也认为 ,“取士之法不变,则人才终不出“0,“文武科两途皆当变通,悉更旧制“o,科举制度改革和废除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腐败深化的表征.科举制度改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