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扶贫工作汇报导语: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八大”扶贫,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形成“四种”力量夯实包扶责任,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脱贫目标。局扶贫工作汇报 一、 前山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体情况 前山乡农业总人口数 2736 人,农村劳动力数 1470 人,其中 45 岁以下富余劳动力 801 人,包括女性 403 人。目前,已转移 396 人(女性 143 人),长期转移 291 人,新增 105人。未实现转移就业人数 405 人,其中,包括大中专毕业生 3 人(2 人已参加计算机和就业观念转变培训);前山乡新农保参保率 1
2、00%;XX 年以来,组织电工、服装裁剪、花卉工、计算机、中式烹饪、刺绣、钢筋工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265 人、组织创业培训 25 人,通过培训实业就业的 164人。全乡符合“一户一工人”条件的家庭户数 378 户,已实现“一户一工人”360 户。 各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喀拉乌勒村农村富余劳动力数 187 人,女 94 人,转移 120 人,长期转移 102 人,新增 18 人,其中:乡内转移94 人,乡外县内转移 17 人(企业 13 人),县外地区内 9 人。有 2 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已参加计算机和就业观念转变培训)。 白雄村农村劳动力数 152 人,女 80 人,转移 7
3、2 人,长期转移 31 人,新增 41 人,其中乡内转移 59 人,乡外县内转移 10 人(企业 6 人),县外地区内 3 人。 塔拉布拉克村农村劳动力数 222 人,女 111 人,转移77 人,长期转移 62 人,新增 15 人,其中乡内转移 54 人,乡外县内转移 l1 人(企业 8 人),县外地区内 6 人,地区外疆内转移 6 人。 石磨沟村农村劳动力数 240 人,女 107 人,转移 127人,长期转移 96 人,新增 31 人,其中乡内转移 107 人,乡外县内转移 4 人(企业 2 人),县外地区内 14 人,地区外疆内转移 2 人。1 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 二、 石磨沟村富
4、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前山乡石磨沟村 XX 年农业户数 184 户,农业人口 698人; 45 岁以下农村劳动力 240 人,包括 4 名大中专毕业生;已经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126 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 3 名。符合“一户一工人”条件的 68 户,涉及劳动力 110 人,已实现“一户一工人”条件的 66 户,涉及人数78 人,包括自主创业 28 人。 三、主要帮扶内容 (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 一是采取贴近广大农牧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带着师资、设备、技能、材料深入到乡(镇)、村(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零距离”培训与鉴定,实现了“培
5、训、鉴定、取证”一条龙服务,降低了培训成本,受到农牧民群众好评。 二是积极开展转变就业观念培训。针对目前劳动者不愿意去企业就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大的现状,组织开展了转变就业观念的引导性培训。帮助农业富余劳动力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市场,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积极引导农牧民树立“放下羊鞭子,外出一个人,节约一口粮、挣回一笔钱、致富一家人”的意识,动员农牧民向外输出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 三是按需培训确保培训实效。坚持从地区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用人需求出发,紧紧抓住去冬今春农牧民农闲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组织作用,把培训内容与农民的培训愿望、
6、年龄特点、性别特点结合起来,举办了各类职业技能与专项职业能力培训班,为农牧民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 XX 年以来,针对帮扶村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1、以进城务工为目标,动员、组织45 岁以下有意愿外出务工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围绕地区富民安居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建设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 45 岁以下“故土难离”的农业劳动力,开展了砌筑工、钢筋工等工种的技能培训。3、围绕地区“南园北牧”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组织农牧业劳动力开展了蔬菜工、果树工、兽医防治员、家畜饲养、家禽饲养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即学、即用,增强科技致富的能力
7、。4、结合少数民族女性劳动力的特点与愿望,组织开展了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刺绣的专项职业能力培训,使其不出家门就实现创收。XX 年以来,针对石磨沟村组织开展各类培训 9 起,培训 111 人,XX 年,全村富余劳动力 240 人,实现转移就业126 人(自主创业 37 人),实现创收万元。 (二)强化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引导农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与就近用工企业对接,与城乡建设项目对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进村入户为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石磨沟村牧民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 二是通过组织召开“地区企业用工与城乡就业
8、供需招聘会” 、 “万人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帮扶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供岗位信息等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早日转移就业。 三是加强对牧民就业权益的保障。不断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则,严厉处罚侵害外出就业牧民权益的违法行为,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督促推动用人单位全面建立、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包括依法与农牧民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劳动合同履约制度,同工同酬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经济补偿制度,集体协商制度等,切实保障农牧民就业平等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职业安全权等基本权益的落实。 (三)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制定帮扶相关工作制度,派专人负责包村扶贫帮困工作
9、,定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工作,建立定点帮扶长效机制。围绕石磨沟村资源优势,帮助石磨沟村理清发展思路,解放农牧民思想观念,调动其主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增强农牧民自身脱贫能力和感恩意识。 (四)专题会议研究,认真分析,理清思路。通过对帮扶村致困原因、困难程度、技能特长、就业需求等的分析研究,讨论制定伊吾县前山石磨沟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成立了“部门包村村企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具体帮扶工作,制定地区人社局和企业、帮扶村的帮扶三方协议书。 (五)确定地区人社局每位县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共帮扶 7 户贫困户。XX 年以来,我局主要领导先后 6 次深入帮扶
10、贫困村,对石磨沟村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和该村民的意愿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了困难家庭底数清、致困原因清、困难程度清、技能特长清、就业需求清。 (六)落实贫困户帮扶联系制度,关注该村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古尔邦节、春节等重要节日,为石磨沟村的 7 户贫困户送去慰问品及慰问金 5600 元,每到一户都会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让贫困村的村民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七)加强企业“村企共建”工作力度。在新一轮的帮扶工作中,企业围绕帮扶贫困村的资源优势,给予石磨沟村 40 万元的项目帮扶资金支持,招用该村 117 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虽然企业生产还没有开始,但自 XX
11、 年 1 月起,按月发放每人每月 680 元的生活费,为石磨沟村贫困村民的就业和该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在加强人社工作平台建设与改善帮扶村办公条件方面积极给予支持。为石磨沟村配置电脑 3 台,用于加强人社工作平台建设和改善帮扶村办公条件。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石磨沟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目前还未开工、新疆中科恒源新能源科技公司在本地的项目尚未确定等原因,在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能正常开展帮扶工作,希望企业能够尽快协调,共同努力使石磨沟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加强
12、石磨沟村与劳务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牧民提供就业信息。 (二)紧紧围绕企业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 、 “定岗培训”和“定向培训”等方式,加强对转移城镇就业的农业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积极与就近用工企业对接,与城乡建设项目对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为牧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石磨沟村牧民就业实现离土不离乡。 (三)鼓励牧民创业。牧民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也是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的重要方式。 (四)积极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给予帮扶村资金和设备支持,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安置有就
13、业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帮扶村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企业实现就业。 局扶贫工作汇报 按照区委安排,我负责联系帮扶石圭镇,当前所联系镇、村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持续有效的推进,现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我所联系帮扶涉及石圭镇民安村、凤鸣村、璧山村、凤凰村、华荣村、兰花村、玛鞍村和民兴村 8 个村 438 户帮扶对象,同时,联系政协企业界委员联系帮扶 16 户,共计联系帮扶 454 户。在联系帮扶中,涉及审计局、残联、武警中队以及乡镇及驻地单位帮扶联系干部 71 人和政协企业界委员 8 人,当前,所联系对象已经全部完成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和结对对象见面把脉、结对帮扶建档挂牌等工作,“精准帮扶”逐步推进。 二、当前落
14、实的措施 1.高度重视抓认识,明确任务保进度 扶贫帮扶联系工作一启动,我庚急组织联系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统筹安排,在讲清目标、理顺思路、提升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将帮扶任务明确到单位第一责任人,将完成时间明确到每个村、每个项目。区残联、区审计局克服单位工作人员少、帮扶任务重的困难,第一时间进村入户,进行与对象户面对面的调查摸底、一户一户填卡留档、一人一人的交心把脉,对整个全村和所有帮扶对象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帮扶双方凝成合力。目前,石圭镇华荣村、璧山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推进和帮扶对象效果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其余各村紧跟而上,正在抓紧实施和全力推进中。 2、针对实情抓谋划,科学规划定目标 根据
15、联系片调查,几乎所有村存在无产业带动、无基础支撑和无技术引领、无资金发展、无劳力劳动的“五无”状况。启动工作后,我们根据实际,进行户户规划,村村规划,当前,已经明确联系帮扶短、中、长期规划。其中,整个石圭镇明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 个,已经启动华容村村道路、凤鸣村村道路等基础建设 6 个。整个确定产业帮扶计划 6 个,其中石圭镇全镇经济发展规划,华荣村产业发展和凤鸣村柑桔产业大户培育和产业面积扩展规划已落实具体实施办法和帮扶联系责任人。同时,按照户户见面的要求,对 454 户农户的联系帮扶,已落实干部一对一对接,每户帮扶时间、办法已明确。在规划中,坚持根据实情找路子,做到科学有效,规划明确到了
16、一路一水一户,特别是对需要长期帮扶和重点帮扶的,进行了当前应急帮扶规划,以确保整体联系帮扶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3.固本强基抓落实,稳步推进助增收 牢牢把握“三覆盖”原则,做到了整合资源抓帮扶,走进基层抓帮扶,走进农户抓帮扶。一是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其中华荣村村社道路改造、连接凤鸣村村道路硬化等工程已基本完成,凤鸣村公里村道路硬化已完成 8 公里,剩余公里硬化近期将全面完成。二是产业帮扶初见成效。纤细帮扶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石圭镇实际情况,通过技术帮扶、物资支持、资金援助等办法,将帮扶对象产业扶持作为切入点,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华荣村贫困户石素萍。全家 3 口人,结对帮扶前由于缺少技术和
17、资金,年人均收入不足 2500 元,区残联确定扶持其进行养猪项目的帮扶,在技术培训、物资帮助等措施实施,目前,该户年收入已达 3 万余元。该村对象户石维平,全家 5 口人,具体实行种养结合的帮扶办法,年收入已达到万余元,人均 5200 元。同时,积极与区内潮州三环、龙运鞋业等龙头企业联系,在石圭镇解决帮扶对象就业近 100 人,帮扶成效明显。 4. 注重协调抓推进,攻坚克难添信心 一方面是鼓舞士气。坚持联系单位干部深入一线,时刻鼓舞干部对帮扶联系工作要树立“克服暂时困难,创造条件推进”的思维,保持自己所带队伍战斗力强、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是加强协调。既帮助帮扶单位找项目、找办法,又引导帮扶户自救
18、自强,树立“靠自己双手描绘自己致富蓝图”的思想,增强帮扶户自身不怕暂时困难,有骨气、有志气改善贫困的信心。第三是自我加压。认真带领全体干部,针对联系帮扶对象中存在的难点,在落实帮扶人员具体帮扶的同时,坚持自我加压,帮助结对单位和干部推进工作。例如凤鸣村三社对象户冯国学,全家 3 口人,两老一残,历年靠低保和残疾补助为生。该村对象户向礼富,全家 2 口人,一女远嫁,住房危房,两人已经基本丧失劳动力,仅靠种植少量田土为生。像这样的帮扶难度较大的对象户,我们按照当前解决基本生活、逐步注入产业发展、找准信息渐次推进的办法,一户一户把当前能够解决的具体困难和长期需要办理的难点进行梳理,保障了整个联系帮扶
19、工作推进。 三、不容忽视的问题 1.联系片区基础建设水平待提高。现有农业、企业、道路与帮扶目标实现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联系片区富民产业支撑较薄弱。缺乏劳力是联系帮扶对象的一个相同点,严重制约帮扶办法的实施。同时,科技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帮扶联系村几乎没有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大产业,帮扶难度较大,发展后劲弱。3. 联系片区农民增收空间较有限。帮扶村地处边远乡镇边远村,受道路、水利、天气、土壤以及自身条件制约,帮扶规划实施有待加快。 四、下一步工作的办法 一是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对所联系镇和机关部门在舆论宣传、信息上报、经验总结方面再强调、再深化,让舆论宣传不停留在点上,有深度、广
20、度和氛围。对机关帮扶干部和帮扶对象户加强思想引导,杜绝畏难情绪,提高干部帮扶扶贫和群众自身努力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强力督促规划实施。按照进度,检查和规范管理帮扶档案建立、入户见面、具体帮扶办法落实等情况,做到对帮扶村和户要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以督办帮扶各项措施落实有力。 三是全力突破难点制约。对受地理条件、资源因素和个人家庭原因等难点制约的对象户,再找新办法,深入挖掘潜力,是帮扶联系实实在在接地气,找到真准实现帮扶脱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定时就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帮扶效果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实现工作新成效。 四是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对联系帮扶联系镇和村以及单位、干部开展工作加强督查
21、、督办,保持落实上不放松,督查、指导有力度。重点督查“走基层”和“三覆盖”工作实效,督查群众的满意度,推进工作见成效。 局扶贫工作汇报 安塞县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八大”扶贫,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形成“四种”力量夯实包扶责任,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脱贫目标。 一、基本情况 安塞县辖 9 镇 1 个街道办,211 个村,1018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总土地面积 2950 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万人。截止 XX 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 XX 年的 12977户、37270 人减少到 7955 户、XX2 人,分别占到全县农
22、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和%,其中有一般贫困户 4985 户13330 人、低保户 576 户 1218 人、五保户 504 户 655 人、低保贫困户 1890 户 4849 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 XX 年的 1526 元提高到 2486 元,净增 960 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 户、因残致贫户有 604 户、因学致贫户有 883 户、因灾致贫户有 732 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 700 户、缺劳力致贫户有 557 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 501 户、缺土地致贫104 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79 户。XX 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 641 户 1847 人,发展苹果业 1526 户 3
23、468 人,大棚种植 294 户 865 人、养殖 715 户 1999 人、其他产业扶贫479 户 1374 人、产业技能培训 525 户 1402 人、务工技能培训 599 户 1523 人、救助兜底 1287 户 1859 人,全县确定省级贫困村 74 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 35%。 具体工作措施 1、周密安排部署,精准摸底识别。先后召开三次县委常委会、两次政府常务会、四次专题会议,一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一次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两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利用一个月时间,先后两次组织二十名县级领导、八百多名包扶干部深入村组逐户进行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在识别步骤上,
24、严格按照一报二评三查四审五公示的程序,通过点、议、评进行识别,首先县、乡、村三级干部在村民大会上提贫困户,其次把政策交给群众,以群众为主题,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议一议,最后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进行评议,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建立完善了贫困人口管理台帐,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经核查,全县现有贫困人口 7955 户、XX2 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8179 人,无劳动能力和五保、鳏寡孤独、老龄等人员1873 人。 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今年,计划脱贫13000 人(超市上下达任务 4000 人),XX 年脱贫 5000 人,对 1873 名,其中五保户 655 人实行社
25、会供养,低保户 1218人进行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重点实施好“八大”扶贫:搬迁扶贫方面,围绕城镇体系建设,今年重点抓好招安、化子坪两个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全年搬迁任务3145 户,计划集中安置 700 户。目前安置点选址已完成,正在抓紧办理相关手续。招安、化子坪镇安置点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居住问题,给贫困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方面,在捆绑使用扶贫互助、扶贫产业扶持等项资金的基础上,投放 7000 万元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今年计划扶持发展林果产业 1526 户、大棚种植 294 户、养殖 715 户。对贫困
26、户建大棚 100 米长,跨度 9 米,每棚补助 1 万元。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 50 亩以上,每户补助 5000 元。贫困户新增连片 50 亩以上人工种草,每亩补助 100 元,新发展适繁母羊存栏 200 只以上养殖户,每户以奖代补 5 万元。投入资金万元,其中中央资金万元,省级资金 20 万元,在建华镇新尧坪村发展养殖业,帮扶 8 户贫困户发展养牛 1 户,养猪 4 户,养兔 2 户,养鸡 1 户;贺家洼村发展苹果种植户 4 户;化子坪镇河西沟村发展大棚 5 户;高桥镇乔庄村大棚 17 户;沿河湾镇闫塔村养殖户 10 户,其中养猪 8 户,羊 1 户,鸡 1 户,寺崾先村养鸡 5 户,茶坊村养
27、鸡 10 户;招安镇庄科村苹果 2 户,核桃1 户,养牛 1 户,养鸭 1 户;砖窑湾镇梅庄湾村苹果 9 户,范台村 16 户,养羊 1 户,苹果 3 户,杂粮 13 户。力争到XX 年全县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建立起稳定的致富产业。县地税局投资 15 万元,外出能人投资万元,包扶干部投资万元,对有发展养殖意向的农户,至少负责提供猪崽 1 头,鸡仔20 只以上或兔子 40 只,并负责技术培训,疫病防治,年底销售,圈舍维修等。目前,已帮建起养殖户 46 户,其中养鸡 14 户 350 只,养兔 2 户 80 只,养猪 29 户 81 头,养牛1 户 3 头,新建和维修圈舍 546 平方米。仅此一项每年
28、计划收入 25 万余元,人均增收 1800 元。县委组织部给砖窑湾镇崖窑砭村籽种 80 斤,化肥 500 斤,提供劳务信息 12 条,提供务工维权法律知识学习 5 次,针对产业见效慢及没有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送去鸡仔 20 只猪仔 2 头帮助其建立快效产业。能力扶贫方面,我们在整合扶贫、人社、教育、农业等各类培训资源 370 多万元培训资金的基础上,再由县财政列支 50 万元,对贫困“两后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保证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力掌握 12 门实用技术。对全县 259 人贫困户家庭大学毕业生,由县人事部门组织集中培训,一部分采取企业用工、政府补贴的办法予以安置,一部
29、分根据农业三大产业发展需要聘用为技术员,确保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有渠道、就业有保障;对 193 户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由县扶贫局组织集中进行第一批培训,安置 100 户零就业家庭就地就近打扫卫生,彻底解决“零就业”家庭贫困人口无收入,无产业的困扰。高桥镇张兰沟村贫困户陈加兰,通过培训安排在张兰沟村打扫卫生,她说:“虽然我的光景不好,但是有了这样的好政策,好领导的帮助,我对过好自己的光景有了盼头” 。对 60 户贫困家庭妇女进行为期 15 天的月嫂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各学员能够认真学习,刻苦操练。建华镇杨桐村民魏志玲说:“这次培训叫我知道了带娃娃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我也学到了一门技术,准备开设家政服务
30、公司,这样既能带好自己的娃娃,也能为家里添点收入” 。对 50 名贫困家庭失业青年进行了陕北民歌培训,以促进青年就业渠道;县人社局组织对 156 名贫困家庭大学生,计划安排录用在安塞县工业园区。在整村推进、行业、项目、救助兜底和包村联户扶贫等五大扶贫方面,今年,计划实施整村推进 2 个;为贫困村新修四级通村油路 4 条、公里;解决 10 个贫困村、1300 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贫困村和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新修基本农田 XX 亩。同时,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学前和高中免学费教育,并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每学期给予 400 元的生活费补助;对贫困户因病和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费用,除按规定报销外,根据其
31、困难程度,再给予不低于 40%的救助;对特殊无劳动能力和五保、老龄等人员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并要求承担行业扶贫的文化、计生等部门和承担项目扶贫的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科学制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中。 3、创新工作方法,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在精准测算、精准评估的基础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召开由县乡包扶干部、村“三委会”班子成员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评议会,对贫困人口进行重新核实评定。同时,明确在评议会上,村上要做评议记录,评议人员要签字确认,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实行 “一联双包”责任制。1 个乡镇由 2 名县级领导包联、每名包联乡镇县级领导包
32、抓 1 个贫困村和包扶 2 户贫困户;211个县直部门单位包扶 211 个村;所有县直机关及乡镇干部包扶 7955 户贫困户,实现包扶贫困户全覆盖。动员各企业开展包扶活动。确定由 74 家企业包扶 74 个贫困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互帮互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技的出技”的扶贫新模式,出台了鼓励企业帮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帮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包扶单位个人一起参与包扶一个村,使全县人民一同进入小康社会。组建包联乡镇扶贫开发工作队。10 个乡镇组建了 10 支包联乡镇扶贫开发工作队,分别由 1 名包联乡镇县级领导担任队长,1 名县级领导和 1 名部门领导担
33、任副队长,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乡镇和包扶部门有序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截至目前,扶贫工作队两次进行督查检查,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县爱卫办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措施新颖,方法得力,帮扶效果显著。成立扶贫开发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任组长,县考评办、审计局、监察局、办督查室为成员,全面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落实、跟踪问效问责、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目前,全县开展了三次精准扶贫专项督促检查,通过督促检查,效果显著。成立精准扶贫宣传小组。从县上各单位抽调相关经历从业人员,成立精准扶贫动态宣传组,宣传报道各镇(街)、各单位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好的经验做法等相关报道。
34、目前,共出简报 53 期。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与各乡镇分别签订了精准扶贫年度目标责任书,修改完善了考核办法,提高了扶贫工作分值占比,并对年终考核不达标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 。 三、工作成效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狠抓落实,形成“四种”力量。按照“五种”模式全力抓扶贫,实现一个目标。两年全面脱贫、四年巩固提高、六年全面小康。 1、 “四种”力量。领导重视是给力、部门包抓是动力、干部帮扶是合力、贫困户发展是主力,全县上下正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投入扶贫攻坚主战场。截止目前,全县有 5658 参与帮扶工作当中,包扶贫困户 7955 户,其中领导干部 4603 人,县级 37 人包
35、扶 78 户,正科级 375 人包扶768 户,副科级 689 人包扶 1797 户,一般干部 3502 人包扶4114 户,村级干部 1055 人包扶 1198 户。 2、 “五种”模式。一是支部引领。化子坪镇油房坪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每周五组织贫困户观看发家致富片、产业发展片,树立起贫困户发家致富的信息和决心,帮助贫困户找准脱贫致富的对策;同时党支部依托专业合作社,邀请县蔬菜局技术人员对贫困户提供大棚种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选择优良品种,拓宽销售渠道、降低成本。村党支部委员积极与镇党委联系,协调动员村里的致富能人、驻镇企业、包村干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让贫困户脱贫。二是合
36、作社帮带。镰刀湾镇段先则村成立了段先则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社,投资 130 万元,占地12 亩,设计蛋鸡房 2 座、育雏房、饲料库、生活区、办公区,初步规划养殖规模 XX0 只的养鸡场,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即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自愿入股 10005000 元不等,依据入股多少享受分红。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招安镇白渠村注册成立了富民产业合作社,吸纳 25 户贫困户在高速出口建设占地 70亩的美国大樱桃采摘园。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空缺,确保贫困户发展产业向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运转。三是企业发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扶
37、活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参与扶贫开发,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一对一”包村工作。驻塞企业江汉油田给坪桥镇党渠村贫困户修建猪舍 13 座,购买猪仔 13 头免费提供猪饲料 500 斤,此外还承诺将负责出售,预计每头猪纯收入可达 XX 元;延安旭坤房地产开发公司张伟斌同志主动帮扶家乡高桥镇南沟村 4 户贫困户,并对村上每户贫困户在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得知高桥镇龚圪堵村肖军军重度残疾,无经济收入,难以完成两个孩子上大学梦,张伟斌主动上门联系帮助解决两个子女上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四是大户帮带。招安镇杨圪堵村白战胜是远近闻名的果业种植大户,每年仅苹果收入 30 万元,但是白
38、战胜说:“自己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杨圪堵村基本实现家家有苹果,人人有技能。每到果树疏花疏果、套袋、拉枝、施肥、涂白季节,白战胜总是忙前忙后指导其他果农给予技术服务。果农宋满文说:“人家是致富不忘共产党,我们杨圪堵村是致富不忘白战胜” 。五是自我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加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关键,部门帮扶是手段,开展“造血”式扶贫,营造良好的包扶氛围。真武洞镇中咀峁村贫困户常忠岐、王志开,在包扶联系和包扶部门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常忠岐自我发展养猪产业和果园建设,养猪 8 头,其中育肥猪 7 头,适繁母猪 1 头,新建苹果幼园 8 亩。王志开自我发展养殖业,养鸡 150 只,猪 1 头,羊子存栏 2 只,新建苹果幼园 6 亩。 3、实现一个目标。两年全面脱贫、四年巩固提高、六年全面小康。截止目前,各包扶部门累计扶持贫困户发展林果产业 2624 户,新建苹果园 3065 亩,杂果园 655 亩;发展棚栽产业 386 户,新建大棚 92 座,弓棚 1 座;发展养殖产业 1260 户,养猪 341 头,养羊 846 只,养鸡 10020 只,养牛 11 头;种植玉米 6590 亩,谷物 1680 亩,豆类 879 亩;同时扶持贫困户开办食堂 18 家,百货店 22 个,销售点 15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