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1 年 12 月(创刊号) 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 1536-9056總第一卷,第 1 期(月刊) 中國經濟評論 China Business Review, New York City, USA1广 义 效 用 论经济学效用范式重构叶 航 (摘要:本文在贝克尔和森等人批判现代经济学狭义效用范式的基础上,吸收古典、新古典广义效用范式的合理内核,力图构建一个既不同于 传统经济学、又能与主流经济理论相匹配的广义效用范式体系,从而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推演至人类整体行为模式、包括利他主义和道德行为的分析。由于把人 类所有的目的性行为都看作一个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
2、偏好选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因此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人类经济活动将作为这一体系的特例保留其全部分析结论。关键词:广义效用 行为模式 资源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文献中,效用被定 义为“ 凡能引起快乐或避免痛苦的事物”(杰文斯,1879),其外延较为宽泛,既可以描述人们 的物质追求,也可以描述人 们 的精神追求。例如,穆勒、杰文斯和马歇尔等人阐述效用时,都十分自然地提到人 们对“ 尊严”、 “荣誉”、 “自豪感”、 “成就感”、甚至“道德感”的追求。这是一种广义的效用范式。在现代经济 学文献中,效用被定 义为“一个人从消 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和有用性”(萨谬尔森,1998 ),其外
3、延日 趋狭窄。特 别是序数效用 论代替基数效用论后,效用更是被抽象成一组无差异曲线,仅仅用来描述不同的消 费品及其消费 品组合之间的替代关系。 这是一种狭义的效用范式。现代经济学在狭义效用的预设下,把人的偏好抽象成 单一的 经济偏好,把人的追求抽象成 单一的物质追求,从而把一个丰富的、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社会人抽象成一个冰冷的、只善于功利计算的经济动物,其合理性非常令人怀疑。事实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非经济因素有着极大的关联,例如兴趣、情感、审美、道德、正义、信仰等因素都会强烈地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而人们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收入水平又会反过来影响这些非经济因素。 经济学把它 们
4、全部作为外生变量,就是在 纯经济领域内可能也是有失偏颇的。马歇尔创立新古典 经济学时曾经说过:“ 即使现在,人们也能作出利人的贡献,比他 们通常所做的大的多:经济学家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发现,这种潜在的社会 资产如何才能最快地得到发展,如何才能最明智地加以利用。 ”(马歇尔 ,1890)现代经济学效用范式的上述缺陷,引起了许多当代经济学家的批判。例如,贝克尔研究家庭经济行为时用“扩展的效用函数” (Extended Utility Function)代替传统 的效用函数(贝克尔, 1991、1996),阿马蒂亚森则通过“复合效用 ”(Plural Utility)把道德变量引入现代福利经济学(Se
5、n,1980、1984),台湾淡江大学盛 庆王来 教授研究人 类道德行为时提出了“统合效用” (Unified Utility)理论(盛庆王来 ,1991);另外,德国维藤大学 Herrmann-Pillath(何梦笔)教授的“演进理性”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黄有光教授的“快乐理论”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触及到效用的广义性质。从文献看,上述对经济学效用范式的 现代性批判虽不乏深刻之 处,但在系 统性、完备性和技术性方面叶 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 究 方 向 为 经 济 哲 学 、 宏 观 调 控 理 论 、 金 融 及 投 资 理 论 等 。 曾出版政治经济学 、 宏 观 经 济
6、学 、 合 作 经 济 理 论 与 实 务 、 金 融 公 关 理 论 等 专 著 , 在 国 内 外 报 刊 上 发 表 论文 80余 篇 。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2还不足以形成一个与旧范式相抗衡的、新的理论体系。本文在贝克尔和森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古典、新古典广义效用的合理内核,力图构建一个既不同于 传统效用范式、又能与主流经济理论相匹配的广义效用范式体系,从而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推演至人 类整体行为模式、包括利他主义和道德行为的分析。这一体系把人类所有的目的性行为 都看作一个在资源约束条件下通过偏好选择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因而 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人类经济活动将作为这一体系
7、的特例保留其全部分析结论。一 广义效用与广义效用函数在广义效用范式中,所谓效用是指: “行为主体在实现自身需要的任一行为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状态” 。这一定义的规 定性如下:第一,从终极意义上说,效用是某一行为主体主观的心理感受或生理感受。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是驱动 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如果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建立在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基础上的人体内部平衡状态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心理或生理上的 压力。 压力超过一个阈值,人们就会产生行为的动 机, 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 自己的需要,以便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紧张状态。因此,人类的行为虽然形 态各异,但随着行为的实施使需要得到满
8、足,从而舒缓身心的紧张状态则是一个相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带给 人的心理或生理上的主观感受就是所 谓的效用。第二,从外延上说,效用既可包括物质需要的满足,也可包括精神需要的满足。为一个生物的人,我们需要基本的生存 资料,以 维持生命的新 陈代谢。在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这类需要是有限的,通常也是容易满 足的。正如 马歇尔所说, “未开化的人的欲望的确比野 兽多不了多少。 ”(马歇尔,1890)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 需要交往、需要被他人 认可,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精神领域内,这类需要是多样的,通常也是较难满足的。比如“优越感”, 这是一个由人际交往而产生的精神需要,西尼尔说, “这种情感可以说是人
9、类情感中最有力的”, “它在一切时间影响一切人,从我们生下地就随之而来,直到我 们进坟墓才随之而去。 ”(Senior,1836)还有“ 荣誉感”、 “自豪感” 、“成就感”、 “责任感”、 “道德感”等等,可以说在人类诸多需要中,精神需要是更为丰富和多 样的。 第三,从逻辑上说, “需要” 是效用的必要条件, “行为”是效用的充分条件。如果某一主体 S 对某一客体 O 感兴趣,即希望占有、使用、享受或体验 O,则我们说“S 对 O 有需要”;如果 S 对 O 有需要, O 才可能 对 S 有效用;如果 O 对 S 有效用,但 S 没有通过行为实际地占有、使用、享受或体验 O,则 O 对 S
10、的效用只是一种可能的效用;可能的效用取决于需要的强弱,表现为一种心理或生理上的欲求状态;如果 O 对 S 有效用,S 通过行为实际地占有、使用、享受或体验了 O,则 O 对 S 的效用就是一种现实的效用;现实的效用取决于行为的实施程度,表 现为 一种心理或生理上的满足状态。因此,当且仅当 S 对 O 有需要并通 过行为实 施这一需要时, O 对 S 才具有效用。 根据以上定义及其规定性,广 义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为:U = u(H1,H2,Hn) 上式中 U 表示行为主体一定 时期内所获得的效用总水平,H1,H2,Hn 表示行为主体为实现自身需要而采取的 n 种行为,比如经济 行为、道德行 为、
11、情感行为、 审美行为、甚至宗教行为和信仰行为,等等。关于这一函数的属性,我们有如下 预设:第一,效用的可加性。即,如果 U = u(H1,H2,Hn)成立,则 U = u(X1 )+ u(X2)+ + u(Xn)也成立。这一性质表明,广义效用范式将采取基数效用论的立场 。如上所述,效用从本质上说是某一行 为主体的心理感受或生理感受,不论产生效用的行为多么不同,作为一种“满足 ”的心理状态或生理状态,它们在“质”上是相同的,而这种“质”上的“同一性”也就决定了它们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3“量”上的“可加性 ”。现代实验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心理测量技术,它
12、对效用计量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例如,心理测量中广泛使用的“兴趣量表”,被认为是“代表了心理测验实践中最成功的领域之一”, (杰克逊,1996)由于它偏重于测试人们的 兴趣和偏好,与 经济学中有关效用的假设非常接近。其中最著名的是“ 斯特朗兴趣问卷”(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该量表有 325 道测试题,1927 年问世以来经过连续不断地修订,已更 趋完善。通 过对这一量表的研究,我们发现在经过一定改造后,它非常适合于效用的定量分析。现代实验 心理学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 对象, 设计出不同的、可以重复的心理试验或测试方案,并通过一组“ 无量纲矢数” 来记录和描述人
13、 们心理感觉的强弱变化。 这一方法与“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有着惊人的相似,也为经济学、特 别是现代实验经济 学计量效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原则。我 们有理由认为,随着心理学和经济 学的发展,以及 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效用的计量最终是可以解决的。 第二,行为的可比性。即,作为广义效用函数自变量的“行为集”Hi(i = 1,2,n) 所包含的各种形式不同的“目的性行 为” , 比如 经济行为、道德行 为、情感行为、审美行为、甚至宗教行为和信仰行为等等,在质上是统一的,在量上是可比的。在广义效用范式中,我们用行 为所历经(耗费)的“ 时间”作为某一行为的度量单位,用所谓“时间货币”(它是时间 T 和工
14、资率 w 的乘 积,相当于时间的机会成本,详细的推导和解释将在稍后给出)作为行为的约束条件。换句话说,通过“时间”和“ 时间货币”,我 们使“ 行为集”中各种形态迥异的行为具有了质上的“统一性”和量上的“可比性” 。第三,函数的拟凹性。即,广义效用函数 U = u(H1,H2,Hn)的一阶导数 du/dhi 0、二阶导数d2u/dhi2 0。这一性质说明,广义效用函数是增量 递减的。也就是 说,它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我们将在这一层次上给出“边际 效用递减规律”的解释:即把它看作生命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物的心理或生理系统中,效用作 为一个反 馈信号
15、,起着协调行为和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生物体通过自身行为将资 源配置于最需要、也就是能 够产 生最大效用的领域。随着需要的满足,效用的强度将不断衰减,从而促使生物体调整资源配置的格局。如果这一调节是以正反馈方式进行的,则配置的资源越多、反馈信号越强,该领域所需的资源也越多。显然,这样的生物体最终将因资源配置的失衡而陷于崩溃,不具备遗传进化优势。即便我们假设,在生命演进的漫长历程中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生物,它也早被无情的生存环境淘汰了。在广义 效用范式中, du/dhi 的含义为:行为主体从每增加一个单位时间的 i 种行为中所获得的效用,即 i 种行为的边际效用,记作 MUi。二 广义资源与广义资源约
16、束经济学通常用一个经典的公式表示人们的资源约束:P1X1+P2 X2+ Pn Xn=Pi Xi = I (1)上式中 P 为 i 种商品的价格,X 为 i 种商品的数量,I 为人们的货币收入。事实上,这一公式表达的是“狭义资源”对“ 狭义效用”的约束,因为它仅仅考虑了货币收入对商品消费的约束。如果在这个公式中导入时间变量,则可以推出“ 广义资 源”对“广义效用”的约束。我们假定租金、利息等来自财产 的收入为零, 则货币收入可以在一般意义上视作工资率与人们工作时间的乘积,即:I = wT w (2) 上式中w 为工资率即单位工时的货币 收入,Tw 为工作时间。如果工资率给定,则 I 的大小主要取
17、决于 Tw 的长短,而 Tw 的 长短又取进一步决于人 们对自身拥有的时间资源 T 的划分,即: T w = T 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4- T u (3) 上式中 T u 为人们的非工作时间。在非工作时间内,人们从事体育、旅游、学习、娱乐、也包括休息和 闲暇等各种可以为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的活动。因此,T u 实际上就是人们用于追求广义效用的时间。把 (3)式代入(2)式与(1) 式, 则有:Pi X i + wT u = wT (4)我们把上式右边的 wT 称作“时间货币”,即最 终对人类行 为构成约束的“广义资源” 。其中,工资率 w 可称为“时间货币 ”转换因子。在我们的
18、分析框架中, 时间和金 钱在人类的活动中是两种可以完全替代的资源。例如,花 100 小时帮助一个孤寡老人,若工资率为 50 元/小时,则这一行为等价于向他捐款 5000 元。反之,某人得自租金或利息的收入为 5000 元,若工 资率仍 为 50 元/小时,则相当于其可支配的时间资源增加了 100 小时。现在,我们可以放松“财产收入等于零”的假 设。租金、利息、遗产等非工作性收入,可以看作过去工作时间的“ 反贴现” 或先 辈工作时间的馈赠转移,它们将增加一个人广义资源的数量,进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事实上,wT 也可以看作时间的机会成本。因此,我 们还可以放松 对“w 稳定”的假设。在人类的整
19、体行为模式中,w 高的人,时间的机会成本 较高,因此具有一种“ 以金钱购买时间”的行为倾向,比如雇佣保姆、聘请司机、用捐款来表达慈善心,等等;w 低的人,时间的机会成本较低,因此具有一种“以时间替代金钱”的行为倾向,比如购物时讨价 还价、自己料理家 务、用义务劳动来表达慈善心,等等。 “时间货币”的上述性质表明,广义资源 wT 可以在行为主体生命周期的范 围内、或者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进行跨时期、跨代际、跨形态的配置。(4)式左边表示人们把“时间货币”(广义资源)配置于两个部分:其中, Pi X i 为人们花费在一般商品上的“时间货币”,根据式(1)和式(2), Pi X i = I = w
20、T w ,即人们追求狭义效用(货币收入)所耗费的“时间货币”,而 wT u 则是人们追求(除狭义效用以外的)广义效用所耗费的“时间货币”。如此, (4)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wT w + wT u = wT (5) 根据广义效用函数的第二条属性,无论是 T w 所对应的行为 (经济行为)还是 T u 所对应 的行为(其他行为)都可以用“行为集”H i(i = 1,2,n)加以表示。如果我们以 P i(i = 1,2,n)表示 i 种行为耗费“时间货币”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则有:wT w + wT u = P1H1 + P2H2 + + P n H n (6) 上式中 P i 表示的是 i 种行
21、为单位时间内所耗费的“时间货币” ,与传统经济学中的成本或价格范畴不同,P i 是一个时间和货币的复合单位,它表示任何人类行为在一般意义上都有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如果以 t 代表时间成本,以 m 代表货币成本,则任一行为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 P = t + m 。我们可以考虑几种不同的情况:1.一个人把 2 小时花费在休息(闲暇)上, 这是一个 m = 0 的特例,此时 w 就是这一行为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事实上也是其机会成本),假 设 w =50 元/小时, 则 P = t + m = 50 + 0 = 50,这一行为消耗的 wT= 250 =100(单位);2.一个人把 2 小时花费在打
22、网球上, 这是一个 t0,m0 的正例,其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由两部分组成,(1)机会成本 w,仍假设为 50 元/ 小时, (2)门票,假设 20 元/ 小时,则 P = t + m = 50 + 20 = 70,所以 这一行为消耗的 wT=270 = 140(单位);3.一个人为慈善机构捐款 5000 元,由于 这一行为的时间可以忽略不 记,所以 这是一个 t =0 的特例, 则P = t + m = 0 +5000 = 5000,这一行为消耗的 wT=15000 = 5000(单位)。事实上,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消 费行为,在我 们的分析框架中是一个等价于例 3 的特例。 如果购买行为所耗
23、费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即 t =0,则该行为耗费的广义资源就等于行为主体购买商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5品所支付的货币。如果购买行 为所耗费的时间 t0,即存在着诸如信息搜寻、讨价还价等交易成本,则传统经济学作为特例研究的消费行为,在我 们的分析框架中就是一个等价于例 2 的正例, 该商品的真实价格应为 P = t + m,即由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两部分组成 。 把(6)式代入(5)式,我们就有了一个形式 统一的、表示广 义资 源对广义效用函数约束条件的公式: P1H1 + P2H2 + + P n H n=P i H i = wT (7)以上推论的意义在于,由于把狭 义的资源约束
24、即一般意义 上的货币约束扩展为广义的资源约束即“时间货币”的约束,从而把所有消耗人类时间和货币的行为,即作为广义效用函数自变量的行为集纳入了我们的分析框架。 三 广义效用的最大化分析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在约束条件式(7)下,使广 义效用函数 U = u(H1,H2,Hn)最大化,即:max U = u(H1,H2,Hn) P i H i - wT = 0 (8) 式(8)是一个条件极值求解问题,其拉格朗日函数为:L(H1,Hn,)= u(H1,Hn)+(wT -P i H i)(9)求解式(9)即得到广义效用函数的均衡解或曰广义效用最大化的条件:MU1 / P1 = MU2 / P2 = =
25、 MUn / Pn = MUi / P i =(10)式中 MUi = du/dHi,即 H i 的边际效用;P i 为 i 种行为的 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即 i 种行为单位时间内所耗费的“时间货币” ; 为广义资 源的边际效用,i = 1,2,n。根据式(10),人类行为整体模式具有内在的 统一性和互动 性,从而使我 们有可能在一个与传统视角完全不同的层面上认识人类的行为:第一,在广义效用最大化过程中,人类行为将依据一定的偏好呈 现出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我们在下面意义上定义偏好:1. 如果行 为主体 S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只能从行为集 H i(i =1,2)中选择一种行为, S 选择
26、H1 而没有选择 H2,则我们说 S 在 H1 和 H2 中偏好 H1,记 作 H1H2;如果 S 只能从行为集 Hi(i = 1,2,n)中选择一种行为,S 选择 H1 而没有选择其他的 Hi(i = 2,3, n),则我们说 S 在所有的 H 中偏好 H1,记作 H1Hi(i = 2,3,n)。2. 根据式( 10)我们有,当且仅 当 MU1 / p1 且 MU1 / p1 MU2 / p2 时,有 H1H2;当且仅当MU1 / p1 且 MU1 / p1 MUi / p i 时,有 H1H i(i = 2,3,n)。举例来说,如果 H1 代表具有利己倾向的经济行为,H2 代表具有利他倾向
27、的道德行为,则当 MU1 / p1 时,人们 的行为才会偏重 经济选择;而当 MU2 / p2 时,人 们的行为将偏重道德选择。特别地,当MU2 / p2 且 MU2 / p2MU1 / p1 时,人 们将为了利他目的放弃或部分放弃自身的物 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第二、就某一特定的行为来说 ,人 们的偏好取决于该偏好的 “效用 成本”比,即 MUi /p i,我们把它称为偏好结构。偏好结构与特定行 为之间的关系是:1. 若 与 p i 不变,则某一行 为的效用水平 MUi 越大,人们越偏好该行为,即行为的效用水平与人们的行为取向成正比;2. 若 与 MUi 不变,则某一行为的实施成本 pi 越小,
28、人 们越偏好该行为,即行 为的实施成本与人们的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6行为取向成反比。举例来说,如果 H2 代表道德行为,当其他条件不 变时, MU2 的值越大,人 们的行为越偏重(偏好)道德选择。我们可以在广义效用偏好 结构的基础上定义“ 良心”,事实上,所 谓“ 良心”就是道德行为在一个人心目中的效用水平。它表现为一个人未采取某种道德行 为时 所感受到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以及采取某种道德行为后所体验到的内心解脱与愉悦。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作“道德满足感”(盛庆王来 ,1996)或“道德收益”(叶航,2000 ,2001)。 如果 H2 代表道德行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p2
29、的值越小,人 们的行为越偏重(偏好)道德选择。在这里,p2 是某种道德行为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广 义资源(wT ),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道德成本”(叶航,2000 ,2001)。比如一个企 业家匿名向希望工程一次性捐款 1 万元或一个工人每天化一小时照顾孤寡老人。如果 w = 50 元/ 小时, 该工人用 200 天来照顾这 一老人,则他们在道德行为上花费的总成本是一样的。我们从以上分析中引申出“道德成本”这一长期被人们忽视、甚至被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所忽视的范畴,其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道德行 为的主体在 进行道德决策时都有权力考虑自己的“道德成本”,而社会则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降低“道德成本”
30、的机制,以促进个人道德偏好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我们籍此分析一个曾被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过的案例:一家遭歹徒抢劫的银行,以 “没有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国家财产”为由解雇了临柜女职员,而女职员把银行告上 劳动法庭, 结果获得胜诉。这个案例的解读是:一个健全的道德制度和道德氛围,不会要求人们以牺牲生命 为代价来履行某一道德信条。这家银行首先应该加强和完善自己的保安措施,以降低职员的“ 道德成本” 。 第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的值越小,人 们的非经济偏好就相对越强。在广义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中,我 们把 定义为广义资源的边际效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 越小,偏好结 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31、倾向就越强。但其中的例外是,由于经济行为具有货币资源再创造的特殊功能,其效用水平 MU 与 成正比。因此, 越小经济行 为的效用水平就越低,从而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就相对越强。事实上,当物质资源相当匮乏 时,一个人很 难产生出非经济 偏好;反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资源越丰裕,一个人的非经济 偏好,比如道德偏好、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等等,就越丰富、越强烈。显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Maslow ,1979)支持这一结论。第四、广义效用理论没有改变传统经济 学的根本结论,而是将传统经济学的全部分析范例及其结论作为一个特例包容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如果以 H1 代表经济行为,Hi 代表除经济行为
32、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为, 则当人们的偏好与偏好结构符合条件 MU1 / p1 且 MU1 / p1 MUi / p i(i = 2,3,n)时,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行为及其全部分析结论将成为广义效用理论和广义效用范式的一个特例。参考文献:杰文斯,1879:政治经济学理 论(中译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84 年版。萨谬尔森,1998:经济学第 16 版(中译本),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中 译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64 年版。贝克尔,1991:家庭论(中译 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 1998 年版。贝克尔,1996:口味的经济学分析 (中译本),首都
33、 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Sen,1980:“Plural Uti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1,S,193215。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7Sen,1984:“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盛庆王来,1991:功利主义新 论(中译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Senior,1836:“An Qutine of the Science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Allen & Unwin Ltd。杰克逊,1996:了解心理测验过 程(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叶 航,2000:“ 超越经济理性的人类道德”, 经济学家, 2000 年第 5 期。叶 航,2001:“ 经济学视野中的人类道德”, 学术月刊, 2001 年第 2 期。Maslo,1979:“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York,MacMillan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