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振兴中华的杰出领袖:喜读龚育之,张磊等著世纪三伟人田中山辱雩小,宇埒人学术研究 1999?8/书评r0振巾华硇杰出领袖喜读龚育之,张磊等着世纪三伟人口温宪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丽囊东(中图分类号A(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020 世纪是产生伟人的时代,在中国就有三位杰出代表.那就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由我国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着名专家龚育之教授和研究孙中山的着名专家张磊研究员等台着的力作世纪三伟人,从党的“十五大会议闭幕后就迅速立题,历经 10 多个月的紧张劳作之后,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世纪三伟人是迄今问世的关于孙,毛,邓研究着作的权威性版本之一.喜读 4O万言宏篇巨着
2、,受到不少启发.中华民族的光辉的历史包涵着它的令人警醒,令人振奋,令人期盼的 20 世纪的现代文化: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列强瓜分中国,而庸奴误国“,“华夏大厦将倾“ 的危机情势下,率先喊出“振兴中华 “的口号 .孙中山亲自起草兴中会章程.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贷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为振兴中华奔走呼号:经过长期的斗争实践,孙中山明确提出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民族,民权和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要求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共同富裕“,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通常的民主革命.有前两条也就够 r,但是孙中山纵览世界.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接受丁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3、,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多次这样解释.他的民生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是孙中山高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地方“( 世纪三伟人 第 1 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三民主义是 20 世纪之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诞生之前.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种最为合乎中国国情的完整学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 20 世纪现代文化中的优秀代表.而孙中山则顺理成章地不愧为站在 20 世纪时代前列的三伟人之头一位.站在 2O 世纪时代前列的第二位伟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继庳 r 孙中山的未竞之业,并且进一步将它向前推进.“(第 2 页)他立足中国国情.重视酬查研究,弛立思考.正确分析和判断了世界太势.系统总结丁
4、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宴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出1,f学术研究 1999-8/书浮中国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确道路.使得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屈辱之后.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毛泽东的伟绩,在于使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邓小平是 20 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站在时代前列的又一位当之无愧的世纪伟人.(第341 页)他一生“ 三落三起“, 无私无畏.坚持原则:他继承前人.又不为前人所囿;坚持毛泽东思想,又毫不犹
5、疑地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第 3 页)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场新的革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 20 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莫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不愧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一位振兴中华的杰出领袖.近几年来,关于孙,毛,邓的研究论着很多.与许多已经出版的论着相比.(tt 纪三伟人对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生平,思想及 2(】 世纪中国的论述,我们可
6、以归纳出几个明显特点和优点.世纪三伟人是一部史论结合,夹叔夹议的研究性政治评传.权威性是它的头一个特点.对于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的生平,思想传记和评论.可以有许多体裁,但是无论何种体裁和风格,首先对于着者来说是有一定要求的,即着者必须广泛占有评传对象的第一手材料,是这方面公认的研究权威.关于孙,毛,邓的评传着述.迄今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单独出版的读物多种.为什么还要出版这一本呢?我们知道 ,1997 年,在举世瞩目的中共田“十五太“ 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 ,“百先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回顾丁 100 年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精辟地概括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
7、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一(第 560更)这是我们党头一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井出现在党的文件中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这三位伟大人物,作为 20 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先进分子的最杰出代表,并得到了全党的认可.但是,如何将党中央的这一精辟概括.迅速在全党上下和在全国人民中传播卅来,井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五太“ 报告精神,显然.历电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正站在 21 世纪的大门 rj.回顾 20 世纪,了解三位中国伟人的生平.进一步学习他们的思想理论.必将大有益于我 J 世纪的事业,
8、有益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第 4 页)这就需要编撰一部具有说服力,具有权威性的着作.来供党内外同志学习和参考.这样一十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自然地落到了专门从事孙,毛,邓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身上.该书的作者们正是具备了驾驭完成这样部宏篇着的能力和素质.书中作者在把握题材,运用资料,分析历史事件和剖析历史,物,尤其是在评价伟人的得与失,功与过等方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保持与党中央一致的原则.书中的史料翔实,观点正确.论述准确,到位.读来倍感亲切和真实可信,确是一部学习和 r 解世纪三伟人生平思想和 20 世纪中国的权威性力作世纪三伟人又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品味的论着,可以把它当作
9、学术专着来读如何看当前着作的学术品味.不是本文的舌题但这里我想讲的是.捩书的学术品味有它儿方的涵义:一是遵循 r 学术规范的创作,无论足材料组织,观点提出.还星全书结构的系统层次性,无凝都是一部值得颂扬的好书;二是围团学术研究 1999?8/书评绕世纪三伟人为振兴中华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将他们为振兴中华的思想方法.主体力量外部条件和发展道路等思想理论.融人了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里头.这样的力作放在案头上,着实为弦们的科研提供了许多便利.之所以说世纪三伟人具有学术品味.还有帮助我们认识加世纪中国现代文化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党的十五大“报告这样重要的第三重涵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
10、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打一编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第 2 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党的“十五大报告 页码)孙中山最早碱出振兴中华的呼声,曾经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的心.近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中华民族从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枷锁下拯救出来,使国家臻于富强,实现由他力倡的三民主义的目标.早在“1911 年
11、 10 月 ,武昌新军的枪声终于点燃了荧毁清王朝的燎原大火“之后 ,“革命处于凯旋行进的高潮阶段.“孙中山就意识到 “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摧毁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第 52 页)终于 ,孙中山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摧毁了充当列强“鹰犬 “的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从此,人们的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这就是中国在 2o 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书中分别以“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第 18 页 )“为创建共和国而奋斗“(第 34 页),“ 扞卫共和制度的 艰
12、难顿挫“(第 63 页)为标题,作了较为详细透彻的论述.今天,我们读来不时激起对站在世纪时代前列的伟人孙中山的敬仰之情虽然,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娼,但为中国的进步打竹了闸门,使反动统冶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党的 “十五大“报告第 3 页) 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开始了新的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而叉艰苦的摸索之后得出的结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经过 2o 多年的毕争,推翻了统治中国的三座大山,在 20 世纪的中期.
13、建立了新中国.受尽百年苦难和朋辱的中国人.从此在全世界丽前站起米了随即,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叉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就是中国在 2O 世纪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解决 r 中华民旅面刘着的_聃大历史任务之第一桩历史任务.求玛 r 民旌独立和人民解放书中分别在“止镣原“(第19o 页),“奠基西北 (第 207 页), 中流砥柱(第 222 页),“决战前后“( 第 240 页)“开国立业“f 第 263 页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 275页),“探索中国式建设道路(第 291 页) 中,对毛泽东的革命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作了独到的论述仿佛让我们回到 r毛泽东时代“,充满着激情和壮志以艘对世纪伟人毛泽东的崇敬,当然,书中刊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作_r 恰如其分的交代如“毛泽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争理论的严重失误 .造成了他个人政治生活的悲剧也结中国的建设事业带来重大的损失“,(第 322 页)还有“文化大革命期问,屯泽东在坚持全局性左倾错误的同时.也不断地纠正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左的错误一“( 第 324 页) 这些述评比较公允和客观的反映丁历电事实通读书中重提阶级斗争“( 第 313 页 )和“暮年岁月(第324 页),会有同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