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08年)二九年九月编写说明在2008年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资金融通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贡献突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量的增长、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信用评级行业保持良性运行态势。为了加深社会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认识,增强信用评级行业的社会影响,推动评级机构进一步提高评级质量,特撰写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2008)。本报告力求全面客观反映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探求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为信用
2、评级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三个专题。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及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专题介绍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等级符号体系;第二部分着重描述了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及监管环境,同时专题介绍了国际评级监管及其发展趋势;第三部分从评级机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评级业务种类、评级结果认同性、评级机构收入以及评级机构人员素质等角度介绍了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专题介绍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信用评级机构;第四部分从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角度
3、出发对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报告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负责起草。协助起草的单位有: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除特殊说明外,四家评级公司排名均按公司名称首字汉语拼音顺序排列)。本报告的撰写在国内尚属首次,由于理论水平有限,实践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年度报告撰写小组 二九年九月十一日目 录第一部
4、分 信用评级概述1一、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1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8专题一 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等级符号体系简介12第二部分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4一、信用评级行业所处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14二、信用评级行业面临的政策法规及监管环境不断完善18专题二 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及其发展趋势21第三部分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26一、评级机构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26二、评级机构业务种类不断丰富27三、评级结果基本得到投资者的认同32四、评级机构收入增长较快38五、评级机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40专题三 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评级机构简介41大公国
5、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介41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介43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简介45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介47第四部分 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49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49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57结束语65附录 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统计66附录A 2005年2008年各市场债券分销量66附录B 2006年2008年各市场债券托管量68附录C 2008年短期融资券发行基本情况表70附录D 2007年企业债券评级情况85附录E 2008年企业债券评级情况88附录F 2008年中期票据发行基
6、本情况表91附录G 2008年商业银行债券发行情况93附录H 2008年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情况94附录I 2008年各主体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95附录G 2007年具有主体评级的短期融资券发行人信用等级迁移103附录K 2008年新增短期融资券发行企业主体评级变动情况113图 表 索 引 图2-1 2005年200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主要债券发行基本情况15图2-2 2008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结构16图2-3 2007年2008年债券市场各期限债券发行情况17图3-1 2008年企业债增级方式分布情况31图3-2 2008年各主体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走势图35图3-3 2005年
7、2008年四家评级机构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业务收入40图3-4 2005年2008年四家评级机构分析师学历构成41图4-1 2008年末美国债券市场存量结构50表1-1 1981年2008年标准普尔的累计违约率数据6表1-2 银行间债券市场中长期债券信用等级及含义13表1-3 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债券信用等级及含义13表2-1 2005年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主要品种发行情况16表2-2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规制历程24表3-1 2008年短期融资券主体信用等级分布情况29表3-2 2008年企业债券发行人主体级别及债项级别分布30表3-3 2008年各主体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及利差
8、描述性统计分析35表3-4 2008年各主体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对应利差均值的显著性检验结果36表3-5 短期融资券发行人2008年主体信用等级迁移情况38表3-6 2005年2008年四家评级结构人员构成情况41第一部分 信用评级概述一、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11月21日发布的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信用评级,也称资信评级,是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用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出来。具体来说,信用评级是评级机构接受信用评级委托方的委托并组建评级小组,遵照信用评级的基本原则
9、和流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评级对象(发行人)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做出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的符号表示,使评级结果使用者快速、方便地得到客观、简明的信用信息,为评级结果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一) 基本原则及方法1. 基本原则 信用评级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审慎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评级过程中,应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方法对评级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并按照合理、规范的程序审定评级结果;一致性原则是指评级机构在评级业务过程中所采用的评级程序、评级方法应与机构公开的程序和方法一致;独立性原
10、则是指评级机构的内部信用评审委员会成员、评估人员在评级过程中应保持独立性,应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独立做出评判,不能受评级对象(发行人)及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客观性原则是指评级机构的评估人员在评级过程中应做到公正,不带有任何偏见;审慎性原则是指在信用评级资料的分析过程和做出判断过程中应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定性指标的分析和判断时。在分析基础资料时,应准确指出影响评级对象(发行人)经营的潜在风险,对评级对象(发行人)某些指标的极端情况要做深入分析。2. 基本方法评级机构遵照信用评级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对评级对象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偿债意愿做出综合评价。基本的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
11、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是信用评级方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依赖分析师团队的经验、知识,以公正的立场对评级对象信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来看,在进行主体评级时,如果说对被评对象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行业特征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分析主要为定性分析,那么对被评对象经营及财务质量等的分析则主要为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是对受评对象在某一时点的特征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评级机构必须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历史考察、现状分析和未来预测相结合的动态分析方法,将受评对象某个时期的定量和定性特征与内外部因素
12、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对其未来发展变化做出估计和判断。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是对受评对象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结构、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微观分析是对受评对象内部因素的分析,着重于考察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管理素质、经营状况和财务质量等。对特定的债项评级而言,还需具体分析募集资金的用途、风险状况、债券的保障措施及偿债顺序等具体条款。(二) 基本制度为确保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保证信用评级结果的内在一致性,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评级制度。信用评级机构的核心制度包括评级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及内部管理制度两部分。 1. 评级业务质量控制制度信
13、用评级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评级业务质量控制制度,保证评级质量。评级业务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制度、实地调查制度、评审委员会制度、评级结果公布制度和跟踪评级制度等。(1)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制度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制度应当规定评级业务开展的基本程序、评级业务的质量保障程序等内容。评级机构根据评级业务性质成立评级小组,完成资料收集、整理、核实工作,并撰写信用评级报告和分析报告。首次评级完成后,评级机构应当指派专人负责跟踪评级。评级对象(发行人)申请复评且得到受理后,评级小组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审核补充资料,完成复评工作。在评级过程中要遵循回避制度、评级报告审核制度。(2)实地调查制度实地调查制度
14、应当使评估人员在进行信用评级(首次评级和跟踪评级)过程中,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信用评级所需要的信用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分类、分析、加工,对相关资料能够进行核查和验证,以及能够主动发现信用风险。(3)评审委员会制度信用评审委员会制度是评级机构的重要制度,应当规定评审委员会的组成、运行程序、表决机制、权限及其承担的责任等内容。信用评审委员会是信用评审的最高决策机构,评级机构所有级别的给出、调整与撤销都要经过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一般来说,评审委员会应由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资深分析师组成,以应对不同的评级个案。(4)评级结果公布制度评级结果公布制度主要规定评级机构向公众和评级对象(发行人)公布结果的形
15、式、内容、时间及公布的媒介。对不同业务性质的信用评级,有关要素可作调整。(5)跟踪评级制度跟踪评级分为定期跟踪和不定期跟踪两部分。跟踪评级制度应当规定跟踪评级的人员安排、分析人员的职责、跟踪评级关注范围、跟踪评级的时间安排等,以做到能及时、准确揭示信用风险。2. 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回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数据库管理制度和评级信息管理制度。(1)回避制度评级机构的业务部门之间应避免评级业务部门的人员、业务、档案等方面与其他部门交叉。评级机构应建立业务回避制度,评级人员进行信用评级时,应回避存在利益冲突的评级客户。回避人员包括本人、家庭成员及有利益关联的员工,并对存在的不同情况进行特
16、别规定。(2)档案管理制度信用评级机构应对评级工作底稿、评级报告、相关信息等评级资料建立信用评级档案,并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制度主要包括:档案管理人员职责、信用评级业务档案的接收和管理、档案的借阅与查阅、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与确定、档案的鉴定和销毁、档案的统计和移交、档案的保护和防护、评级机构终止信用评级业务时档案的处理等内容。(3)数据库管理制度数据库管理制度包括如下内容:数据库应包括机构自身采集、积累及分析的数据、机构业务管理数据等内容;数据库管理制度应明确不同类别数据的保存期限和保存方式、保管(数据维护)人的责任等内容;应建立计算机安全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库运行;数据库管理制度应对评级机
17、构终止信用评级业务时数据的处理做出明确的安排。(4)评级信息管理制度评级信息管理制度是指评级信息的使用和管理。主要包括对评级信息的使用、信息的保密、信息载体(文件、计算机介质等评级有关的物件)的保管、工作人员使用评级信息的要求等。评级机构应对评级对象(发行人)的商业秘密、涉及人员的隐私和协定的不可公开信息保密,但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披露的除外。(三) 基本作用1. 评级对投资者的作用评级中揭示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被评对象不能按照约定按期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的风险,主要的衡量指标有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国际市场上的评级经验表明,经过专业评级人员评定的级别与债券的违约率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表1-1列
18、示了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s(以下称“标准普尔”)1981年2008年不同信用等级下的累计违约率。表格 1:表1-1 1981年2008年标准普尔的累计违约率数据单位:%1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AAA0.000.000.090.180.270.370.400.470.510.55AA0.030.080.140.250.340.450.560.650.730.83A0.080.200.340.520.720.951.211.451.691.94BBB0.240.681.171.792.433.063.594.124.635.16BB0.
19、992.885.077.189.0710.9012.4113.7415.0016.02B4.519.8714.4317.9720.5822.6724.4625.9327.1728.41CCCC25.6734.1039.2542.2944.9346.2447.4548.0949.5350.33资料来源:根据标准普尔研究报告整理国际经验表明,高信用级别债券的违约率明显低于低信用级别的债券。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快速发展,投资者在选择机会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信用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评级机构的评级观点将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中
20、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评级对债券发行者或借款人的作用在实践中,债券发行者或借款人有很多理由来寻求评级机构的服务,例如提高金融工具的流动性或定价有效性,或者通过取得明确的信用级别来满足投资者、贷款人的需求。以债券发行为例,一般债券的发行利率由基准利率加上一个投资者认可的风险溢价构成,而风险溢价中最重要的信用风险溢价与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债券信用级别的下降,信用风险溢价上升,发行利率随之上升。一般情况下,对发行方而言,如果信用级别越低,资金成本就会越高。3. 评级对监管部门的作用评级结果是对信用状况的评价观点,监管部门有时会将评级结果作为市场监管或制定监管措施的依据。美国证
21、券监管部门就专门针对机构投资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比如规定机构不得购买和持有投机级的证券等。同样,我国监管机构也开始在监管中使用评级结果,如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在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保险公司投资的企业债券必须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4. 评级对企业日常经营的作用信用评级是对企业的信用质量,进行的独立、客观的评价。企业通过借鉴评级结论,并通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可以有效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其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加强风险防范。此外,随着经济活动中信用交易的增加,企业在选择合
22、作对象时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信用评级结果日益被企业重视,企业可以通过评级结果对合作伙伴的履约能力等信用状况进行了解,降低企业的信息搜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和规范与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紧密相关。1987年,我国为规范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发展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行业由此开始起步。2005年以后,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品种日益丰富,监管更趋规范,为评级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总体看,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未来仍具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回顾我国信用评级行业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
23、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一) 初创阶段(1987年1992年)1987年,国务院发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和管理开始步入正轨。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设想和要求,各地纷纷开始组建资信评级机构,其中大部分机构为人民银行系统内相关部门牵头组建成立。1988年成立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是我国第一家独立于金融系统的外部资信评级机构。在此阶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评级产品相对单一。(二) 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1992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
24、观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债券评级工作应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一个程序,确立了评级机构在债券发行审批中的地位。随后,新世纪、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 与快速发展阶段所提的“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不是同一家公司。(后更名为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中诚信的中方股东,以下简称“中国诚信”)、大公、福建省信用评级委员会(联合的前身)等外部评级机构相继成立,评级业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评级技术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1997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等机构从事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业务资格的通知(银发1997547号),初步确定了中国诚信、大公等九家评级机构企业债券的资信评级资格,为行业的健康发
25、展奠定了基础。在此阶段,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市场中的地位得到明确,全国性评级机构在积累评级经验、提高评级技术和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评级原则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但由于债券市场产品仍相对单一,债券发行规模存在一定波动,评级行业经过短期繁荣后,发展仍举步维艰。(三) 酝酿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在此期间,国家提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各方逐渐认识到了信用评级的作用。此外,债券市场相继推出新产品,各监管机构从业务角度将信用评级机构纳入其监管范围,出台了多部对机构和业务进行规范的规章制度。2003年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文件,
26、对评级报告的内容、要素做出了具体规定。2003年5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并先后以保监发200374号、92号、133号文的形式使中诚信、大公、联合、远东、新世纪5家评级机构成为保监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200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及发行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企业债券评级机构应为“2000年以来承担过国务院特批企业债券评级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依照此规定,具有企业债券评估从业资格的有5家评级机构,即远东、新世纪、中诚信、大公和联合。2004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了2004年第22号公
27、告,指出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的机构和发行的债券,除不需评级外,均应经过在中国境内工商注册且具备债券评级能力的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四) 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在此阶段,银行间债券市场先后推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创新品种,交易所市场也发行了公司债券。债券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及审批制度的变革为评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评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05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短期融资券。2008年4月9日,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促进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人民银行公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行
28、债务融资工具应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注册,同年4月15日,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则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等7项自律规则和指引,并正式开始接受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的注册。2007年8月,证监会先后发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包括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中国诚信的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证评”)、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元”)、新世纪、大公、天津中诚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中诚”)五家评级机构被核准从事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公司债券评级业务就此展开。2007
29、年10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禁止商业银行为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券等进行担保。其后,企业债券市场出现包括外部担保、股份质押、资产抵押等多种信用增级方式,也出现了无担保的企业债券。2008年1月,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化发展,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改委发布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程序进行简化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债券的发展。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信用评级市场快速扩大,信用评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信用等级的定价作用也日益显著。各主要评级机构在评级理念、方法、制度、人才
30、、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日益重视评级机构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意义,逐步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2006年3月,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对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从事金融产品信用评级、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业务进行管理和指导。同年11月,人民银行发布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这些规章和技术标准的发布进一步促进了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发展。专题一 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等级符号体系简介信用评级用简明的符号表示受评对象的信用质量,揭示其信用风险。在评级业务开展初期,各家机构的信用等级符号并不统一。20
31、06年3月29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 95号),这是监管部门首次针对信用评级行业发布的管理规定,为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促进信用评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11月,人民银行又在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中再次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中长期及短期信用评级的划分、符号和含义进行统一规定。根据规范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中长期债券 偿还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债券为中长期债券信用评级等级划分为三等九级,符号表示为:AAA、AA、A、BBB、BB、B、CCC、CC、C,其中除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
32、”、“-”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债券 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债券为短期债券信用评级等级划分为四等六级,符号表示为:A-1、A-2、A-3、B、C、D,每一个信用等级均不进行微调。(详见表1-2和表1-3)表格 2:表1-2 银行间债券市场中长期债券信用等级及含义信用等级含义AAA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AA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违约风险很低A偿还债务能力较强,较易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较低BBB偿还债务能力一般,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违约风险一般BB偿还债务能力较弱,受不利经济环境影
33、响很大,违约风险较高B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大地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很高CCC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度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极高CC在破产或重组时可获得保护较小,基本不能保证偿还债务C不能偿还债务资料来源: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注:除AAA级、CCC级(含)以下等级外,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表格 3:表1-3 银行间债券市场短期债券信用等级及含义信用等级含义A-1还本付息能力最强,安全性最高A-2还本付息能力较强,安全性较高A-3还本付息能力一般,安全性易受不良环境变化的影响B还本付息能力较低,有一定的违约风险C还本付息能力很低
34、,违约风险较高D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资料来源: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注:每一个信用等级均不进行微调第二部分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环境分析一、信用评级行业所处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银行间债券市场起步于1997年。成立之初,市场参与者只有16家商业银行,债券存量仅有4780.78亿元,交易量更是寥寥可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政府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政策促进下,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8年年末,债券市场总托管量为15.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1%。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量为13.90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占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91.99
35、%,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利率的市场化、金融稳定的维护及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也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回顾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 信用类债券发行量明显增加,债券发行期限缩短,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持有量增加1. 信用类债券发行量明显增加2008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达7.07万亿元,同比减少11.32%。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达7.00万亿元,同比减少12.04%。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7年曾经发
36、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扣除此项以外,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他债券品种2008年的发行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2-1)。图表 1:图2-1 2005年200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主要债券发行基本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整理注:非政策性金融债为金融债除去政策性银行债,下同从债券发行品种上来看,央行票据、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仍然是一级市场的主要品种,三者发行量占到银行间债券市场总发行量的86.17%,这一占比较2007年的92.18%减少了6.02个百分点。虽然信用类债券本年发行量占比仍然较小,但较上年有较大的增长(见表2-1),另外,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非金融企业注
37、册发行中期票据,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丰富了信用类债券品种。截至2008年末,信用类债券中企业债券存量达到5624.00亿元,同比增幅达71.11%;短期融资券存量为4203.10亿元,同比增幅达31.22%。表格 4:表2-1 2005年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类债券主要品种发行情况 单位:亿元类 别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8年较上年增长短期融资券14242919.53349.14298.528.35%企业债券653.57657.321719.822337.235.90%中期票据-1672-资产支持证券71.94115.8178.08302.0169.59%
38、商业银行债券1036.3525822.797418.39%合计3185.814217.626069.79583.7157.89%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整理图表 2:图2-2 2008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存量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整理2. 债券发行期限缩短从债券发行期限看,2008年,3年期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债券发行总量的77.35%,同比提高13.04个百分点。其中,1年期以下的债券发行量占比同比提高14.18个百分点。而10年期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债券发行总量的2.92%,同比降低9.73个百分点(见图2-3)。 本部分统计数据口径为整个债券市场图表 3:图2-3 20
39、07年2008年债券市场各期限债券发行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整理 3. 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持有量增加 资料来源于2008年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统计数据口径为整个债券市场截至2008年末,从存量债券的投资者持有结构看,银行、保险和基金三类机构是债券持有的主体,其持有的债券分别占债券总余额的64.22%、9.25%和7.86%。与2007年末比较,保险和基金的持有占比分别增加了1.69个和3.7个百分点,银行的持有占比降低了3.7个百分点。另外,与2007年末相比,机构持有债券增幅最大的是证券公司和基金,两者分别增长了195.83%和130.95%。(二) 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市场
40、指数上扬,投资者类型进一步丰富 资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2008)1. 债券市场交易活跃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为40.83万亿元,日均成交1633.00亿元,同比增长146.07%。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平均周转率为294%,其中周转率最高的券种是短期融资券,达到687%。2. 市场指数上扬2008年下半年债券指数快速上升,尤其是自2008年11月起,为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央果断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后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下降较多,债券指数大幅攀升。截至2008年末,中债综合指
41、数(财富指数)收于132.05点,同比上涨11.87%。3. 市场投资者类型进一步丰富截至2008年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达8299家,同比增加16.97%。2008年新增开户机构包括741家企业、365家基金、39家信用社、33家银行、15家保险机构、12家非银行金融机构、5家证券公司。另外,2008年,人民银行先后发布相关公告,将保险机构产品、信托产品等集合投资者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2008年末,已有2只保险机构产品和79只信托产品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开立了债券托管账户。二、信用评级行业面临的政策法规及监管环境不断完善在大力倡导做大做强债券市场的政策导向下,国家加快对债券
42、管理和担保模式的改革,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从而为信用评级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评级行业行政监管更趋完善。(一) 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和培育债券市场繁荣发展1. 明确提出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13日发布了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扩大债券发行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先安排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相关的债券发行;积极鼓励参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和可转
43、换债券;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研究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完善债券市场发行规则与监管标准。该意见的发布极大地鼓励了债券融资规模的扩大,为债券市场蓬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发展,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 多项措施推动企业债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改委于2008年1月2日发布了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主要带来了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扩展了融资空间,改变原来发改委事先下达全年债券发行的
44、最高额度的模式,取消了企业债券发行额度限制;二是提高了融资效率,将先核定规模、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提高了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的效率,缩短企业债券发行的周期,调动了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三是担保模式多样化,为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通知规定企业可发行无担保信用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和第三方担保债券;四是强调不断优化市场基础环境,其中包括提高企业偿债意识、强化信息披露、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做好信用评级、承销组团、利率确定、财务审计、法律意见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由市场识别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的有效机制。3.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更加市场化2008年
45、4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人民银行今后将把债务融资管理中属于自律约束性的、日常程序性的事务移交由交易商协会实行自律管理,强调要发挥市场参与主体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职能监管与市场自律管理相结合的市场运行机制。该办法的制定着重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精神,突出了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交易商协会作为市场成员代表应在组织市场主体开发和管理直接融资产品中发挥应有作用,同时强调交易商协会要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注册、发行、交易、信息披露和中介服务等切实加强自律管理。(二) 完善对评级机构的行政监管1. 确立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的重要监管地位20
46、08年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扩大并强化了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职能。国务院赋予了人民银行“管理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职能,其具体职责进一步明确为“组织拟订征信业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及行业标准;拟订征信机构、业务管理办法及有关信用风险评价准则;建设金融征信统一平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08年11月1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单位的批复,进一步明确了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职责为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定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强与地方人民政府的沟通协调。2. 进一步规范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