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更换“引例”,激活数学教学.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105642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更换“引例”,激活数学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更换“引例”,激活数学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更换“引例”,激活数学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更换“引例”,激活数学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更换“引例”,激活数学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调整引例 激活教学塘汇实验学校 吴洁人 (本文获06年度浙江省二等奖)【内容摘要】 数学教材中的“引例” ,一般是本节课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它以生活(或知识)情景呈现,并起着激发学生经历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与拓展” 学习过程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理念的实施者,如何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认为,不能把感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应该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内容,编制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需求下,主动参与,积极学习, 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本文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例”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呈现和解决过程的实践,分析阐述数学教

2、学体现学生学习有效性和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关键词】 引例 教学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下面对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P138)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内容的两种不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作出比较分析。一、案例回顾【案例一】为了使学生“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了解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 ”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引例”:以下是 2003 年 3 月 1 日 8:1511:30 期间,在杭州西溪湿地的鸟类观察数据(资料来源:浙江野鸟会):表 6-1鸟的种类黑尾

3、蜡嘴雀 八哥 白鹡鸰 雉鸡 乌鸦 白鹭 山斑鸠 家燕 翠鸟观察记录 数量 4 3 14 2 3 2 1 4 4(1)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办法收集得到的?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2这位教师的课是这样上的: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大家都会看到一些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是怎样收集和整理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 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下面大家翻到书本第 138 页,看看他们是怎样收集鸟类数据的。生:阅读书本 P138 的“引例” 。师:谁来回答“引例”中的两个问题?然后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出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听课以后总感到这堂课的开始太生硬。于是我反复研究

4、了该“引例”的内容、设置目的以及教学目标,我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引例”内容离远在 100 千米外的平原地区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有点“远” 。 “西溪湿地”学生不熟悉,并且学生对这些名目繁多的鸟名可能感到有点“繁” ,造成学生对数学问题情景缺乏兴趣和教师教学缺乏生气。【案例二】课前指导科代表组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几名同学到学校门前公路旁的叉路口观察各种车辆的经过情况,为了使他们的观察更有效,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本“引例”的“样式”用电脑制作一份调查表,表格和学生调查统计的情况如下:为了了解 学校门口 交通状况, 需要收集 学校门口 车辆经过的数据。下表是 2005 年 11 月 2

5、8 日 16:20-16:40 七( 5)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学校门前叉路口观察各种车辆经过的数据观察记录人员名单(4 名):毛盛凯 张益丰 姜晓强 俞洪军课例不一样,教学的方法也不同(教学片段):师:我们学校最近在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学校门口的叉路上路窄车多还有设摊,昨天我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几位同学去做了一些观察,不知情况怎样,下面我们鼓掌欢迎他们到讲台上来介绍情况。四位学生上讲台。生 1:拿着一份调查表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将统计数据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并讲解了昨天他车辆种类 自行车 电瓶车 摩托车 其他车辆观察记录 数量 74 41 52 183们小组的观察、记录的经过。师:哪位同学要

6、对他们提问题?其他生 1:表里的数据你们 4 个人是怎样收集得到的?其他生 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学校门口有关交通状况的哪些信息和结论?生 2:我们是有分工的,一人观察车的类型、一人画“正”字记录,一人掌握时间,还有一人关注来往车辆、负责我们的安全。回来以后再进行车辆数据统计。生 3:我们观察的时间正好是学校星期一放学的高峰。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骑自行车的特别多,有 74 辆;此时小学生家长用摩托车接送学生的也很多,有 52 辆。所以我们这段时间放学回家要格外注意交通安全。师:其他同学还有要问他们的吗?其他生 3:你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调查?其他生 4:你们为什么用画“正”字来记录?还有

7、其他记录的办法吗?生 4:至于我们搞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交通状况、提高安全意识,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一些搞数据调查的方法。一个“正”字代表 5 辆车,好记录、好统计一些。其他记录的办法我没有想过,大家可以想一想。师:大家还能从他们的观察数据中得到什么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收集数据必须确定目的和内容、讲究方法,主要方法有二、案例引发的启示和思考启示 1 数学实践活动带来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观点看,数学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般都认为应该在教室里面上,一个教师、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数学例子和知识学好已经很不错了。按照书本“引例”和传统教学法,也许能够达到知识目标,但是很难达到“经历收集数

8、据的过程”目标。而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简称“数学标准” )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里的“数学活动”既包括课堂内的活动,也包括教室外数学实践活动。从上面“教学片段”里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况充分证明,数学实践活动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机器,不再是接受数学问题的容器,不再是单方面接受数学教育的被动对象。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实践者,而且为教师数学教育提供了改善教学方式方法的机会,也为学生相互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4启示 2

9、 教材只不过是达到教学目标的“资源包”不论是北师大版还是浙教版数学教材,都是提供给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包” 。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制定“数学标准” ,根据“数学标准”允许编制选用有地方特色的数学教材。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学问题情景和教材。当然由于教学宏观管理和教学评价及教学研究的需要,某一地区统一采用某一版本的教材的做法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并不等于教材中的每一个数学例子都要照用,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活用好教材。像前面案例中,将书本“引例”中西溪湿地“鸟类数据”问题替换为学生实践得来的“车辆数据”问题后,达到的教学目标更到位。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学生

10、实际、教学装备、乃至教师本人的实际等情况出发认真备课,千万不能用“教案网上查” 、 “上课照本宣”的不负责任的办法去应付教学检查和新课程实验。思考 1 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怎样的数学问题新课程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模式上是以“问题情景数学活动概括巩固、应用和拓展”形式出现,突出问题解决的意义、过程和方法。广大数学教师都认为,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因此,数学教师不能只教数学结论而不注意创设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数学问题怎样产生(来源)?教师选择怎样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学教师值得实践和思考的问题,也是数学新课程实验十分关注的内容。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一般来源于教本、教师等称谓间

11、接问题,还可来源于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生活称谓直接问题。教学中“间接问题”往往容易产生“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生动的学习状态” 。可见我们虽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都是“直接问题” ,但是数学教师要尽力促成“直接问题”的产生。数学问题的选择虽然没有硬性的标准,但是必须符合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学生数学发展等需要和坚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依据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等原则。书本“引例”中西溪湿地“鸟类数据”问题的最大缺憾就是脱离了我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背景和学生对繁杂鸟名的原有认知和数据统计过程的陌生。因此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思考 2 如何创设学生主

12、动学习数学的情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状态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需求,还取决于是否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情景。因此,数学教师要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设正效应的情景。创设正效应的情景方法很多,从创设的“车辆数据”问题以及所经历的教学过程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1)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各种车辆的数据、统计及方法的获得都是学生亲身实践得来的。 (2)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呈现数学问题的平台。学生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将数学问题直观地呈现给全体学生,而且他们把数学问题获得过程也详尽地介绍给了同学。 (3)为学生之间相互研究5数学问题拉近了心理距离。由于数学问题是同学从实践中生成和提

13、出来的,所以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思考 3:教师如何去做“过程”两个案例,两种学习方式,学生虽然都掌握了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同、体验不同,前者失去“过程” ,后者获得“过程” ,一样的成绩,不一样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其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一个阶段,而有的却是一生,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一堂课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过程” ,让学生来感受、让学生来探索,我们的教学哪里还能创新?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为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把如何做“过程” ,作为思考的首要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的参与过程、思考过程;如何设计教学过程、知识的重现过程;如何研究和发现现有教材的“引例”功能、习题功能;如何创设问题情景等,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实验稿)2、浙教版数学教材教学参考 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