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等收入陷阱”下广西农民增收问题探讨 摘要:2011年,广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亿元,人均GDP接近世界中等偏上水平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本文认真分析了近几年广西农民增收的现状和特点,研究探讨了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建议,以期对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广西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3-0086-04 2011年,广西经济总量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广西常住人口4603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2011
2、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达394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分组标准,广西人均GDP仅差31美元即迈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的门槛。从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看,广西将面临社会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考验。在此背景下,广西农民增收如何规避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任务的实现。 1、广西农民增收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广西通过落实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挖掘农业增效潜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产销衔
3、接等措施,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收。 1.1 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但总量仍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如表1所示,2007年、2010年、201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跨越了3000元、4000元、5000元3个千元大关,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31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十一五”以来广西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幅为13.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的阶段,也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由于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较小,大多年份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纯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由2005年的760元继续扩大到2011年的174
4、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差距在逐步扩大。 1.2 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渐趋稳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异较显著 “十一五”以来,广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如表2所示,家庭经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农民纯收入的55%以上;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占农民纯收入的1/3强;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财产性收入比重基本持平,所占比例为1%左右,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如表3所示,人均纯收入结构不理想,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高,非农收入比重低,2011年农民工资性收
5、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5%,工资性收入严重偏低是造成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此外,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大部分省份,是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1.3 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步伐放缓,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表4所示,20062009年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其中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达到3.88:1,2010年、2011年分别下降到3.76:1和3.60: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步伐明显放缓。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 2、广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和
6、产业带动的共同作用下,广西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发达省份甚至一些欠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2.1 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广西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省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较大。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经历了大幅上涨后,短期内上涨空间有限,加上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性高,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结构性“卖难”现象突出,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预期不稳定。 2.2 经济增长总量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不够强 2011年广西经济总量首次跃上万亿元新台阶,但
7、在全国份额不高,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第26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财政支农惠农方面力度还不够大,财政转移支付较其他省份少,导致农民转移性收入相对较少。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低 广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2011年全区871家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只有11家,5亿元以上仅有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有8100多个,但规范化运作水平普遍不高。农产品加工率低,精深加工落后,产业链条不长,如蔗糖、桑蚕等是广西农业支柱产业,多数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增收潜力远未充分发挥。 2.4 农业生产成本呈持续上行的趋势 农业的增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
8、化肥、农药、地膜等投入品的增加。近年来,农资价格、用工成本、用电用水、农业机械使用费等农业生产成本费用持续上行,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部分收益,使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收入增长放缓或极不稳定。 2.5 农村贫困面大人口多 广西是全国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省份之一,共有2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区农村贫困人口达1012万人,占了将近1/4的农村户籍人口,且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集中连片的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这部分农村人口总体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条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十分大。 2.6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偏低 2011年广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为3
9、4.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5%。其主要原因是广西民营和个体经济不发达,乡镇村企业、服务业规模小数量少,农民工资性收入特别是本乡地域劳务收入较少。同时,外出务工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人只能在二、三产业中从事比较简单、初级的工作,工资性收入水平低。据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农村外出务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口占比为81.2%。 3、促进广西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对策建议 按照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广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年均增长11%以上,难度不小,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1 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
10、好落实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和提高农民增收实效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工作考核范围,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十二五”时期,重点要把贯彻实施广西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等“三大工程”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落实绩效责任,扎实推进农民增收。 3.2 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巩固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广西优质稻、糖蔗、桑蚕、蔬菜、水果、食用菌、木薯、茶叶等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挖掘新兴特色产业,根据各地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林
11、则林,如可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种植中药材和油茶树;三是积极推进一产与三产对接,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在第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 3.3 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大幅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一是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技能,提高就业层次,提高工资性收入;二是抓好就业指导服务,大力开展区域劳务合作,加强与劳务需求量较大的经济发达地区联系,建立有效的劳务对接协作机制,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三是加快发展“14+4”产业,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主体,加大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度,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12、四是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鼓励和扶持外出就业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以创业就业促增收。 3.4 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农民的财产性收人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一是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耕地有偿流转,最大限度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让农民从土地流转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积极推进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三是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四是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规范民间借贷投资,扩展农民投资渠道,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3.5 落实完善强
13、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关键在于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一是加强督促检查,坚定不移地将“四减免四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确保政策执行不变样,农民应得实惠不减少;二是制定出台符合广西特点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增强政策的协调性,逐步加大补贴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广西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6 加强扶持和引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一是落实财政支农法定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要逐年加大,注意整合、统筹安
14、排有关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集中用于支持农业千百亿元产业“339”工程,提高广西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二是实施农业重点产业优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四是深入推行订单农业,大力推广甘蔗产业“糖厂+蔗农联动模式”,建立和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连结机制。 3.7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助农增收 一是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重点开展粮食、甘蔗、桑蚕、奶水牛、优势水产品、油茶、速丰林等特色产业
15、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健全农业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促进科技进村入户;三是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重点推广粮食作物“三免”技术、农作物“三避”技术、绿色植保、生态高效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生态健康及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 3.8 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降低农业生产流通成本 一是加快完善城乡商品流通网络,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二是建立农超、农企、农校、农居对接机制,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让农民从流通环节得到更多的利润;三是是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藏、配送、运输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防止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四是加强区域产销合作,大力开展南北农业合作,继续举办各类农产品推介活动,如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荔枝节、龙眼节等一批重大交易会和节庆活动,打响广西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