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09227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 是“凤阳三花“( 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凤阳花鼓戏是花鼓戏的一种,花鼓戏在民间本来是流传很广的,如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等,各有其不同的地方色彩.花鼓戏本身是一种和采茶戏,花灯戏比较近似的戏曲艺术形式;花鼓灯属于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为大型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花鼓小锣则是在明代一种秧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主要流行 f 凤阳燃灯寺一带.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说,凤阳花鼓传到北方以后,变成了秧歌.其实,凤阳花鼓的演唱曲调本来

2、就是民歌中的小凋.源于农民自编自娱的秧歌.据曹心泉所记述的花鼓载,起初它并不唱“说凤阳,道凤阳 “,而是唱:正月采花花未开.二月采花花正开,三月采花花缭乱,四月芒种把秧栽,五月龙舟才下水,六月扇子上瑶台,所唱的内容全是用农民的语言描述的农民的生活.与帝乡记略所记载的“泗洲( 明代属凤阳府)插秧之时,远乡男女,击壤互歌“ 相对照 ,可以看出 ,凤阳花鼓原来就是秧歌 .这种民间歌舞,到明代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据传,凤阳花鼓与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密切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造皇陵,把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一带的地主,富民十四万户迁到凤阳,定远及今日的肥东

3、,长丰一带落户,规定逃归者杀头.这些人虽然不敢公开回到原籍,却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男女老幼,散人江南诸州县乞56悲欢交响曲凤阳花鼓食,到家扫墓探亲,第二年二三月间又回到风阳.王逋蚓庵琐语说:“我郡每岁必有江南风阳丐者,余尝问一老丐,云洪武中命徙苏松杭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风阳,逃归者有禁,是以托丐潜回,省墓探亲,习以成风,至今不变.“所 ,当时的风阳花鼓唱的是“ 家住庐州并风阳,风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见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一凤阳丐者).还有一种说法是,幼年在风阳靠牧牛,为僧度日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家乡人对他寄以希望,他衣锦还乡时,乡里击鼓而歌迎接他,

4、并问以后的日月怎样过,朱元璋说你们以后唱着过.但后来,朱元璋给风阳人民带来的却是灾难,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乞讨为生.据说凤阳人敲着花鼓去要饭,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嘲弄.明清万曲选锦所收风阳花鼓词云“白云千里过长江,花鼓三通唱风阳.凤阳自出朱皇帝,山川 I 枯槁无灵气“,“妾生爱好只自怜,怀抱琵琶不值钱;唱花鼓,过黄河,泪花更比浪花多 “.总之,凤阳花鼓是劳动人民用血泪凝成的艺术.风阳花鼓随着凤阳外逃人群广为流传.到明中叶,凤阳花鼓就在江浙一带流传.清初,风阳花鼓已流传到黄河以北,乃至全国各地.清初着名戏曲家孔尚任写道,“风阳少女踏春归,踏到平阳(在山西)胜故乡.舞袖弓腰都未忌,街西勾断路人肠“.袁

5、启旭在诗中描绘了当时风阳花鼓演出时受到群众欢迎的盛况,“秧歌初试内家装,小鼓花腔唱风阳;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逑场“.清末,有的艺人漂洋过海,把风阳花鼓传到了东南亚一带.风阳花鼓的表演为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小锣,边舞边唱,花鼓小锣作为伴奏,穿插于小调之中.霓裳续谱一书的凤阳歌来了这一个俗曲中就有这样一句“绍兴鼓儿锭子锣 “.越谚 中卷说:“ 打花鼓,其鼓槌用花绒扎竹枝,故名.“演唱形式分“ 坐唱“,“ 唱门头“两种.“ 坐唱 “,即于街头 ,村头, 作坊,私人客堂内,坐在长板凳上演唱 ,内容多为长篇叙事性故事.“唱门头“, 即沿门乞讨时触景生情即兴表演,唱词短小,大抵是些“奉承话 “之类

6、,或是滑稽风趣以逗人笑乐 ,目的是为取悦施舍人家.如霓裳续谱收录的一支风阳鼓风阳锣:“【 秋歌 】风阳鼓风阳锣 ,风阳人 JLff唱秧歌,好的好的都挑了去,剩下我们姐 JLff唱秧歌.从南来了个小二哥,红缨子帽儿歪戴着,撒拉着57文史知识 2000 年第 6 期鞋儿满街上串.家门娶了个拙老婆,提起来委实的拙.告诉爷们请听着:那一日买了粗蓝布,教他与我裁裁朵椤.“风阳花鼓乐曲相当丰富,有凤阳调,要饭歌,嫌贫爱富,十杯酒,十劝郎等一百多种,风格各有不同.风阳花鼓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同时,它也被汉剧,徽剧,昆曲,楚剧等二十余种戏曲所吸收,以不同形式广泛流传.例如黄

7、梅戏瞧相的妇人就唱“奴本凤阳人,看相到如今.丈夫在家望,望奴转回程“.皖南花鼓戏 瞧相的妇人则唱“ 家住凤阳河,洗脸不梳头“.淮剧传统剧目 大过关与扬剧传统剧目过花关都是描写凤阳人姑嫂在流亡途中过关唱曲的经过,不过没有打花鼓罢了.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的文艺方针指引下 ,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鼓艺术进行了整理,提高,把它作为独立的民间舞蹈搬上舞台.1955 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怀仁堂观看了欧家琳,刘明英等演出的王三姐赶集,周总理将风阳花鼓誉为“东方芭蕾“, 给予了高度赞扬.自此 ,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一大批歌唱新生活的作品不断涌现,1997 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年锣鼓大奖赛“中 ,凤阳花鼓还荣获优胜奖 .58傩,是古代民间逐疫驱邪的一种巫术仪式.驱赶邪魅时,人们口中不断发出“傩“,“傩“的镇喝之声,故而这种活动便称为“傩 “.由于傩仪中人们戴上面具,装扮成各种威摄精怪的神灵形象,“ 傩“仪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种戏剧行为,所以“傩戏“ 之名也就相应产生了.中国民间傩戏,现在比较集贵池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