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五校素质教育交流研讨七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3分,共 45分)1被誉 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2某同学绘制了一副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 B. C. D.3下列图片中,反映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遗存稻谷 人面鱼纹彩陶盆 干栏式房屋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 B C D4.1958年,毛泽东在一首诗歌中写道:“春风杨
2、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在这里“舜尧”是比喻( )A.治国圣贤 B.具备民族美德的人 C.开国元勋 D.能够改天换地的人5下列古代传说中,重大发明创造与发明者的连线,错误的一组是( )A伶伦发明纺织 B隶首发明算盘C嫘 祖 养蚕缫丝 D仓 颉发明文字6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 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A竹简或木牍上 B龟甲或兽骨 上C丝帛或麻 布上 D宣纸上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时期8 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
3、子向周武王之 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2A禅让制 B世袭制 C奴隶制 D分封制9 诗经 卫风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我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懂得了 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生产耕作,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A牛耕的出现 B马车的出现C铁器的出现 D骡耕的出现11.战国中期,战争越发激烈,形成“国无宁日,
4、岁无宁日” “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战争中各国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力量此消彼长,最后具有统一六国实力的国家是( )A.魏国 B.齐国 C.赵国 D.秦国12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 合史实的一项是( )A小飞: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C小莹: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土地13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 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 B重视农业C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 14举世闻名
5、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 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该工程建造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15都江堰建成之后, ( )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A.成都平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二、非选择题。 (共 15分) 316.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 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遗址中的历史】图 一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二 殷墟遗 址(1)图一的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进行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
6、,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2 分)(2)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哪一国王迁都到此?该王朝屡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 分)【文 物中的历史】图三 利簋(gui,音轨)(3)图三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才闌师。易又吏利金。用作旜施公宝尊彝。 ”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 这里的“甲子朝”指的是哪一年?武王伐纣交战的地点在哪里?结合铭文和所学历史说一说武王伐纣的结果。(4 分)4【史书中的历史】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 ,作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4)此史料反映出商纣王时期实行了怎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5 分)5七年级历史答案:1-5AADBA 6-10BBDBA 11-15DACBA16.(1)阳城。如监狱。(2)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3)公元前 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4)商纣王实行暴政,荒淫无度;导致国家灭亡。(表述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