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市统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069544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市统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市统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市统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市统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市统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云南省昆明市 2017 届高三第二次市统测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一、单选题1、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扭转了反侵略战争的屡败局面B、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D、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2、下列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 )A、保卫国家安全B、发展国民经济C、解放生产力D、巩固新政权3、建国前夕,毛泽东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愿迄今实告实现。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伟大事业,并对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C、第一届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5、1951 年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B、第一届全国人大会召开C、西藏和平解放D、新中国成立6、 “1954 年新中国有 6 亿人,参与普选的有 5.7 亿,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征集了 118 万条意见,然后对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最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该宪法。 ”从材料可见,该宪法所特有的人

3、民民主原则体现为( ) 普选产生人民代表 全民讨论宪法草案 一届人大全票通过是社2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B、C、D、7、下列成就不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 A、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B、仿制成功歼 5 型歼击机C、大庆油田的建成D、东北工业基地形成8、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归结于哪一历史事件(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 “大跃进”D、十年文革9、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誉为( ) A、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B、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C、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仆D、铁人

4、、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10、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B、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C、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要实行改革开放11、下列词汇,能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是( ) A、高指标三面红旗超英赶美B、走资派上山下乡红卫兵C、身份证包产到户发家致富D、互联网安居工程房地产12、最能说明“1956 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史实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由 6.9%下降到不足 1%B、合作社经济由 1.5%上升到 53.4%C、公有制经济由 21.3%上升到 92.2%3

5、D、国营经济由 19.1%上升到 32.2%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 )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都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提出了要实行改革开放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B、C、D、14、1980 年,党平反了党史上最大的冤案,为恢复了名誉( ) A、彭德怀B、贺龙C、刘少奇D、朱德15、记忆宜宾,见证家乡历史。 宜宾日报报道:潘家英是翠屏区明威乡义和村长坡组人,她家的林地较多,除自家还管理的 5 亩林地里栽种有香樟树、黄竹、凤尾竹外,每年熬香樟油卖、砍黄竹卖,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占了潘家英家的经济总收入的 13。2010 年政府颁发“林权证” ,潘家英心里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踏实。 “林

6、权证”的作用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B、农村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农村经济发展的曲折艰难16、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曾说:“1949 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 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点主要立足于( ) A、发展社会生产力B、民主政治建设C、思想大解放D、融入世界发展1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两个基本点”指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

7、开放( )18、按时序排列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正确的是(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4A、B、C、D、19、某同学在研究“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时发现,我国国企改革最早选择四川的六家企业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再向全国推开。这一“试点”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B、扩大企业自主权C、实行产权改革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中赞扬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

8、 A、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B、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C、邓小平、江泽民、习近平D、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21、下列诗词俗语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A、B、C、D、22、 记忆宜宾,见证家乡历史。吴蕴初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族实业家,中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1944 年创办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右图见证了他的历史痕迹属于( )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苏联援建的化工企业23、右图是王老师给同学们展示的复习提纲。据此判

9、断,他复习的专题是( )5A、建国后农村政策的新变化;B、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成就24、1980 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了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 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二、材料解析题25、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材料一 1949 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69.29 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 25.94 元,年人均布只有

10、3.49 米,年人均糖只有 0.37 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 209 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 0.82公斤摘自新中国 60 年民生往事材料二 1958 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 , “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 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 4 斤水,用猛火蒸 1 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 5 斤,比原来增加 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摘自新中国 60 年民生往事材料三 1980 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 428 公斤,城

11、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 1952 年的 0.5%提高到 1980 年的 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摘自新中国 60 年民生往事(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 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这些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 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26、 思想先行,为社

12、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材料一其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就是把全党工作重心由急风暴雨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国家全面开展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陈云、邓小平与中共八大材料二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共八大指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共八大的

13、召开有何意义?(2)材料二中的社论内容概括为什么方针?为此,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3)材料三中的这位“老人”是谁? 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的“诗篇”指的是什么?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7、 民主与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政协会一开,给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觉。在会场上我看见很多人,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甚至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些一看就知道是身份不同的人物,能够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建国大事,对我来说真是平生第一次遇到。费孝通获益终生的

14、一段经历材料二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由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2011 年 3 月 10 日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的显著特点?这次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请你指出该文件的名称?(2)依据材料二分析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3)依据材

15、料三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意义?7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 1、 【答案】 B【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故选 B。2、 【答案】D 【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图 1 是西藏和平解放,图 2是朝鲜战争,图 3 是土地革命,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你的斗争。故选 D。 3、 【答案】 A【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 【分析】从材料“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

16、设新中国给予指导”可以看出,这是邀请宋庆龄参加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故选 D。B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 1945 年,当时尚未建国;C 项错误,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 1954 年召开;D 项则是在 1956 年召开。因此 BCD 三项均不符合建国大业的题意。【点评】1949 年,召开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建国的问题。中共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来京参加。这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团结建国共商国是的新式特色。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开始,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 【答案】 A【考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美援朝战争。 “

17、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 A。5、 【答案】 C【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藏和平解放。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故选 D。6、 【答案】 A【考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本宪法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原则,二是人民民主原则,从题目看 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原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原则。故选 A。7、 【答案】 C【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 【分

18、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大庆油田的建成是在19561966 年的十年全面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而一五计划是 19531957 ,所以不是。8、 【答案】 C【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的高潮,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故应选 C。9、 【答案】 A8【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全面进

19、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均是当时的杰出代表,故选 A。10、 【答案】 A【考点】 “文化大革命”【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你对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 等考点的理解。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健全。11、 【答案】 B【考点】 “文化大革命”【解析】 【分析】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68 年

20、12 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 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 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 ) ,全部前往农村。故选 B。12、 【答案】 C【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 【分析】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

21、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 C。13、 【答案】 B【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这两次会议的有关内容的比较能力。次题要从两次会议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方面做对比,找出两会的相同点,就是A.都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故此题应选 B。14、 【答案】 C【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22、会【解析】 【分析】拨乱反正最大的任务就是平反冤假错案。这在三中全会前进展缓慢,三中全会后才明显地加快了步伐。1980 年 2 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撤销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和把他“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撤销原审查报告,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名誉,使建国以来这起最大的冤案得到纠正。15、 【答案】 C【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 【分析】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历了土地改革时期的分林到户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阶段和上世纪 80 年代初的林业“三定”阶段。

23、然而,这几次改革只解决了山林管护权问题,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产权。从 2002 年开始试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向林农发放林权证,明晰山林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拓展和延伸,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从而帮助林农致富。故选 C。916、 【答案】 A【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 【分析】 “在我看来,1949 年,中国是从战争和分裂的局面中获得解放,同时,她穿上了一件从苏维埃政权照搬过来的紧身衣 ,被计划的、教条的、类似布匹经纬的东西束缚住了。 ”因为这种束缚,对农民的许诺给他们土地、让他们不再受剥削并没兑现。集体化、工分制看起来精确,却是违背人性

24、的。在农村,干完一天活记工分时总有人检举:“他根本没干一整天活,蹲那儿抽了半天烟呢!”麦克法夸尔问,假设“包产到户”政策 1950 年代就在中国实行,今天的中国又会是怎样一幅图景?结合所学知识和当时的背景可知 A 项最符合。17、 【答案】 C【考点】邓小平理论【解析】 【分析】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分析,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集中力量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社会主义本质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

2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故选 C。18、 【答案】 B【考点】邓小平理论【解析】 【分析】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 1978 年;解决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是在 1992 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997 年;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故选 B。19、 【答案】 D【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6、故选 D.20、 【答案】 D【考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丰功伟绩。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的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歌词中的“旗帜“主要指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五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最能充分体现“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五大的召开。21、 【答案】 A【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解析】 【分析】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大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

27、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1976 年 1月 8 日 9 时 57 分周恩来在北京逝世, “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死荣衰,光耀二十世纪;八一倡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 ”这一挽联赞颂的就是 周恩来;1984 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你吃了吗”变成“你下海了吗” ,在北方甚至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 ”此现象表述的是 经济体制有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反映,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这副楹联概括地抒写了小平同志“安邦柱国”的

28、卓越贡献以及全国人民对他的敬仰之情。此联创作应该不早10于 1978 年。故选 A。22、 【答案】C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时间和图文提示看,符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选 C。 23、 【答案】B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信息的能力,从图片内容看主要涉及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地位,故选 B。 24、 【答案】 D【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知识,本题从时间“1980 年”和地点“安徽农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进行

29、判断,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田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获得大丰收,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都不具代表性。二、材料解析题 25、 【答案】 (1)状况: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举措:土地改革、实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背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失误:“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3)新发展:从物资匮乏,生活水平低下到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原因: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施改革开

30、放政策。(4)启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建国以来人们生活的变化, (1)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和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经济探索措施;(2)主要考查 20 世纪五十年代的左倾错误及危害;(3)考察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影响,总体上,前三问都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4)主要考查经济建设与民生问题的关系,回答是注意: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

31、等。26、 【答案】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确立了国内的主要矛盾。(2) “两个凡是”的方针。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邓小平。诗篇:南方谈话。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深化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任答三点即可)【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

32、邓小平理论【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察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1)比较简单,依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将教材知识复述出来即可;(2)主要考查文革的根本原因及对文革的纠正,(3)主要考查邓小平理论的成熟。难度较小,依据教材回答即可。27、 【答案】 (1)特点: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地位: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任答一点即可)(3)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

33、展阶段;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利于保障国家长久治安,有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 【分析】本题考察新中国的建立和民主法治建设。 (1)考查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聚在一起开会,讨论建国大事;给了我耳目全新的感觉;当政协会一开等信息,可以得出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文件;(2)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可以看出其地位和性质(3)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提示了答题的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试题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