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精选导语:走进语文,丝丝书卷气与忱忱关怀心撞击我们的思想与胸臆,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陶醉着我们。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精选,欢迎阅读参考。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精选一 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
2、平和与作背景。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解决方法:教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七、教学步骤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
3、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 “俶尔” “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 “其岸” “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记叙的顺序。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解决方法:教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
6、确描写。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七、教学步骤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1.学生根
7、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 “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
8、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 “佁然” “俶尔” “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 “其岸” “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
9、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 ,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 ,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 、 “翠”写颜色, “蒙络摇缀”写形貌, “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
10、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6)拟人。 “似与游人相乐”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 ,认为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
11、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二)总结、扩展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 400500 字的写景抒情散文。八、布置作业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2)青树翠蔓(3)日光下彻(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2.翻译下列句子(1)如鸣珮环,心乐之。
12、(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5)其岸势犬牙差互。九、板书设计小石潭记教案点评: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本设计引导学生把握从写作顺序入手课文内容,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活动采用卡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采用卡片积累文言词语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张“老老实实地读点书” 。他十分重视做卡片,边读书,边做卡片。这成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好习惯。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介绍一些做卡片的方法:第一,卡片纸。可以到文具店购买,也可以用硬实一些的纸自己制作,卡片相当于
13、32 开纸的二分之一,裁好后按照自己平日书写字的大小画上横格,上方留有 1 厘米的天头。第一行注明题目、类别等项目。例如:第二,确立积累的内容分类。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实词一般可以分类为: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词类活用、通假字。虚词可以单个积累,例如:之、以、其、于第三,整理抄录。按照分类的项目,从学习过的文言文中整理抄录,制作卡片。例如:一张卡片只抄录一个实词。留下空白等日后再学新的义项时进行补充。例如“见” ,今后还要学到的义项有:见解,见识。表示被动。(用作虚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随学随补充,这种方便是用本子积累所不能相比的。为了补充新的例句,也可以在每个义项的例句之后留出空行。如上面的
14、卡片。第四,分类存放。准备卡片盒。到文具店购买一个卡片盒,或者找一个废弃的合适的包装盒。制作目录卡片。目录卡片的上沿要比普通卡片多出一片,书写题目。如图所示:把相同类型的卡片放在一起,目录卡片作为同类卡片的第一张,放在卡片盒子里,便于翻检。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精选二 我儿子一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
15、习指导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
16、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 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 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 、 会唱歌的鸢尾花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
17、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三、理解课文1.朗读:全文共有 18 个自然段,我们请 9 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
18、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
19、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
20、的好作文来的。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21、”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四、小结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模板精选三 醉翁亭记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 “而”的作
22、用。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二)能力训练点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二、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
23、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 ,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2.教师介绍“而” “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
24、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三)教学过程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5、。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3.指导诵读(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2)教师介绍“也” “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 、 “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本文共用 21 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 ,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 ,应是得意语气。 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
26、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 “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本文还用了 25 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本文以“醉” “乐”二字提挚全篇。 “醉”是事物的
27、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 “醉” “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28、、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
29、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5.教师小结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
30、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由此纵观全文, “乐”字贯穿全篇始终, “乐”是全篇“文眼” ,主旨之所在。(四)总结、拓展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六)板书设计探究活动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查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准备给全班讲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