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舜徽“四库学”研究述论学习与实践 2012 年第 2 期张舜徽“四库学 “研究述论刘海波摘要:张舜徽一生勤于治学,着述宏富,其中有多篇文章论述到 四库全书,涉及编纂缘起,提要撰写,全书缮录与校订,部类分合之得失等内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此外,张先生还撰有四库提要叙讲疏,对四库提要中的部叙与类叙作了笺注,他打破了“注不叛经,疏不破注“ 的陈规,其中有引申,有订正,也有辩驳,并通过讲疏的撰写,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一种重构.梳理张氏的四库全书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加深对其学术理念的认识,对推进“四库学“ 与当前的“国学“研究也大有裨益.关键词:张舜徽四库学编纂部类学术史.中图分类号:K249
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2)02012707张舜徽(1911 1992 年), 湖南沅江人,曾先后任教于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学院,兰州大学,1951 年至武汉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授,其后一直于武汉工作直至逝世.在张先生长达六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有四十年是在武汉度过的,在其学术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于武汉工作期间,张先生创立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并与学术界同仁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为武汉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史学人才,对我国的历史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张先生一生勤于治学,笔耕不辍,研究领域遍及四部,淹贯古今,被誉为二十世纪着名的国学大师.张
3、先生逝世之后,学术界对其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主要涉及文献学,清学史,文字学,经学以及史学等方面.本文则以“四库学 “为视角 ,全面梳理张氏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张舜徽与四库全书的学术因缘颇深.张氏幼年失怙,旅居北京期间“日往北海图书馆读书 .尝以赵斐云(万里) 之介,得入库观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后偕谢刚主(国桢)游杭州,又得摩挲文澜阁藏本.“团 四库提要辨证 的作者余嘉锡先生,即是张舜徽的姑父.张舜徽经常与“先生及众表兄讨论学术,并请质疑义.“【3】 余嘉锡对四库提要的研究,对张舜徽产生了很大影响.余嘉锡过世之前,曾谓张舜徽日:“四库提要辨证乃未完之书;小学,经学,尤多阙略;汝其为我补之.“
4、张舜徽当时虽谨受命,但后来终究未能以偿余嘉锡之愿,这又是学术界的一桩憾事.但张舜徽于兰州大学任职期间,为讲授“国学概论“ 一课 ,曾撰成四库提要叙讲疏一书,亦稍有补于上述缺憾.一,张舜徽论四库全书之编纂四库全书的编纂问题,历来是“四库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涉及编纂缘起,组织机构,办理人员,提要撰写,全书缮录校订与贮藏以及四库全书的价值等内容.张舜徽对于上述诸多问题都有所论述,并且创见颇多.学习与实践 2012 年第 2 期第一,四库全书编纂缘起四库全书的编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风气的变化固然与修书有重要关系,然而政治上的考虑更是直接动因.对于清政府的政治意图,历来
5、研究者多瞩目于其“寓禁于徵“政策 ,关注消弥禁书 ,窜改文字的行为.而张氏则独辟蹊径,提出一种新的考察角度:历代开国之初,莫不设馆修书,可知诸书之修,原以笼络才智之士,广其卷帙,厚其廪饩,使卒老于文字间耳.大氐往世天下甫定,莫不大兴文教,以安携二之心,按之旧事,莫不皆然.清康雍乾之纂修群书,规为浩大,致效尤弘.嘲据张先生所论,历朝帝王措意于编纂大型图书,在消弥禁书,窜改文字之外,其实还隐藏着羁縻士人的目的.乾隆帝编纂四库全书,其目的就是在修书过程中,消耗士人精力,“使卒老于文字间“, 也就是所谓的“ 老英雄法 “.从这个角度考察四库全书的编纂缘起,反映了张先生独到的学术眼光.第二,四库全书的缮
6、录校订四库全书采取的是以人工抄写的方式缮录图书,难免造成讹脱谬误情况的出现.对此,张先生曾撰专文,批评缮写时的缺脱伪舛情况,其言日:即以乾隆时修此书时,雇工缮写,期于画一,日课有程,积年始就.但求书法整齐,装璜精美,而书中之有无错字伪体,未暇详校也.推原全书缮写之初,雇工但求整齐悦目,未遑细心逐字检查.即有笔画参差,字体伪变,或脱一语,或衍数文,皆不敢挖补改正,以损外观.亦只得将错就错,仓卒上缴.收书者既无人逐卷勘校,积之既久,更鲜有过问者矣.当时上下相蒙,但期如限完成缮写工程,以免干纪受罚;敷衍了事,一至于此.网由午张舜徽先生曾经亲眼得见文渊阁与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对于书中的缺脱伪舛情况有着直
7、观感受,因此对其批评不遗余力,并从缮写制度及雇工心理两个角度解析这一状况的出现.基于这种认识,张先生提醒学者“慎毋惊其外观之繁富整齐,而忘其内容之缺脱伪舛.“同张氏之言对于我们研究四库全书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四库全书总目的撰写总目在总结古代学术文化,指示治学门径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其中谬误失当之处也在所难免.对于原因,历来研究者多瞩目于“书成众手,迫于时限,政治忌讳,门户之见“等方面.这固然不错,但此外还有没有其它因素的影响呢?张先生根据郑振图观澜堂诗集序中的一段记载,提出:可知修撰提要者须日课一篇,督之急则不免草率从事.又空腹者皆乐就子集,故子集提要,较经史为劣也.书之着录与
8、否,既可任情升降,则提要之草率,不问自知.其时提要出于众手,虽有纪氏总司笔削,然一人精力有限,未必能遍览细观,详为润色.嘲清代学术史一直是张舜徽学术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为此,他曾大量阅读清人的文集,笔记,具备扎实的文献功力.也正因如此,张舜徽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清人着作中找出这条珍贵史料,从提要撰写制度与馆臣心理两个角度,揭示出四库馆臣撰写提要的草率情况,而这却是“四库学“ 研究中较少为人所提及的一个方面.第四,四库全书的价值评判关于四库全书的价值评判,历来聚讼纷纭,“信之者奉为三尺法,毁之者又颇过当 .“【9】张舜徽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也对四库全书的整体价值作了评判,认为:其实此书部帙浩繁,祗得
9、目为一粗糙之大丛书;若论实用之价值,则远不逮通行本之古书.今日常用四部之书,有后世精校本,精注本,便于学者诵习,固远胜于四库写本也.【0J但四库全书作为我国古代部帙最为浩繁的一部丛书,对于保存我国文献典籍有着重要作用,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容抹煞,张先生对此也给予了肯定.1986 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据文渊阁本将全书影印行世,精装为 1500 册.张先生就此评论道:“于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固自有益耳 .且其中有辑自永乐大典尚未刊行之本及拼宋元明代曾经刊行而近世罕祝之书,均赖斯编保存甚富,又不啻为逸籍渊薮矣.“【l1 以此可见,张先生从版本学角度出发,认为对于罕见偏僻之书,世间罕有流传者,自然不得不借助于
10、四库,承认其保存文献的巨大功用.而对于四部常见之书,则提醒学者不必迷恋装帧精美,书法整齐的四库版本,而要选用后世精校,精注本.张先生对四库全书的价值评判,至为中允,这也为我们正确使用四库全书指明了路径.综上所论,张先生对于四库全书的编纂缘起,缮录校订,提要撰写以及价值评判等诸多课题都曾做过探讨,虽然论述不算特别详细,但是提纲挈领,创见颇多,许多论断都给予学界以很多的启示.二,张舜徽论四库全书总目之部类设置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传统目录学史上的丰碑,它通过严密的分类体系,系统考察,总结了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周中孚曾云:“自汉以后,簿录之书,无论官撰,私着,凡卷弟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莫有过于是编.“1
11、9 萧一山也认为:“虽以近世科学之眼光视之,亦不得不谓为一种确当之类别法,况吾国自来之分类,从未有若斯之完整者乎?故吾国学术之类别 ,自 四库成而大概乃确定焉.“ 【13 】但其部类设置果无可訾议乎?其实不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总目的分类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张舜徽先生对此即多有申发与辩证.第一,起居注与实录.隋书?经籍志 首先在史部中设 “起居注“一类,其后旧唐书? 经籍志 ,新唐书? 艺文志也将“起居注“ 独立设类 ,旧唐书 ?经籍志更是将“ 实录“ 并人 “起居注 “.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 艺文志则将“起居注“,“实录“一起归人“编年类“.学习与实践 2012 年第 2 期而总目则将“起
12、居注“归入“编年“,将“ 实录“归人“ 别史 “.对此 ,张氏评论道 :起居注但记人君言行,而实录则由删录国史而成,体之弘纤不同,而为用亦异.旧唐书以实录附起居注,非也.惟实录与起居注俱为编年体,自不得别为门类,文献通考从宋志之例,而置于编年之末,其例较安.四库总目并起居注于编年,是也;而置实录于别史,则伦类不侔矣.“起居注“ 记录君主言行 ,属于第一手的资料汇编,并且是“实录“ 的史料来源 .两类史书虽然在约束君主权力方面效用不同,但就体例而言,则都属于编年体.张先生主张将“实录“ 归入编年类,纠正了四库馆臣的失误.第二,史抄类立之不当宋史?艺文志 首先于史部之下立史抄一类 ,其后史志目录与
13、私家书目踵袭者颇多.总目亦沿其例,在史部中设史抄一类.对此,张舜徽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且史之为体,原以撰集旧事,与经,子立言垂训者异趣,论者徒知荀悦汉纪,袁枢纪事本末钞撮汉书,通鉴而成,不知班氏汉书本于司马迁,刘歆诸家之书为多,司马通鉴亦采辑十七史以及杂记小书而无所遗,亦何往而非钞袭,以其错综排比,整练而有翦裁,故能自成一家言耳.爰据斯义以尚论古史,则非特汉书为钞,史记亦钞,春秋,尚书亦钞.下观宋世诸儒所为书,则非特通鉴为钞,即通志亦钞,文献通考亦钞.他若历朝正史,无不根据实录整齐排比而后成书,亦犹之钞辑也.然则总史部之书钞撮者居其强半,将安用别立史钞一目乎?【习张先生从书籍性质出发,认为经书
14、与子书俱为立言垂训的说理之书,而史书则为记事之书.记事之书只要义例得当,便不嫌袭用旧文,所以史部中不须特设史抄一门.同时,张舜徽同意章学诚的观点,认为应该设立书抄一门,“附于类书之末,以统录古今钞撮之编,俾学者可由此考见先儒治学之规,裨益于后世实大.“【 q 不仅有破,而且能立,学习与实践 2012 年第 2 期体现了张先生的学术创新精神.第三,方志应独立设类自隋书?经籍志 将方志归入地理类后 ,历代书目多沿用之,总目亦沿袭隋志而稍加细密,将地理类图书又细分为十个小类,其文日:“首宫殿疏,尊宸居也;次总志,大一统也;次都会郡县,辩方域也;次河防,次边防,崇实用也;次山川,古迹,次杂记,次游记,
15、备考核也;次外纪,广见闻也.“7】而张先生则认为应将“方志“独立设类,以于“地理 “并列:四库总目综录古今地理之书,区分门目,以类相从,可谓剖析有条理矣.顾吾以十类之中,总志及都会郡县,宜合为一而扩充之,在史部中别立方志一门,以与地理并列.自来簿录之家,不立方志独为一类,乃书目中缺陷也.亦由前人不重视方志之探研,仅目为地理书之附庸耳.张氏提出应将方志独立设类,源于他对方志体例的透僻理解以及对方志价值的重视.在体例上,张舜徽认同章学诚的观点:“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9】在价值上,张舜徽曾提出:“我们还要进一步肯定那大量的方志,其地位和作用却比廿四史,九通之类的书
16、籍重要得多.至于方志,便以社会为中心,举凡风俗习惯,民生利病,一切不详载于正史内的,都籍方志保存下来了.“【20 】可见,张氏认为方志为地方之史,与地理专书不同,并且认为方志具有保存史料的巨大功用,所以提出应将方志在史部中独立设类.第四,楚辞不必别为一类在集部中,总目沿用隋志之例,在“总集“类之外仍设“楚辞“ 一类.对此 ,张舜徽提出:窃谓此类着述无多,似可以冠总集之首,不必别为一类.六朝时赋集之编多家,隋志悉入总集;宋元人所编乐府诗集,古乐府之类 ,四库总目亦归之总集.斯皆文以类聚,合集成书,与楚辞体例相近,惟时代不同耳.楚辞为“总集 “之祖,取冠其首 ,尤足以明原溯本也 .楚辞是刘向所编,
17、收录从战国到西汉所作的辞赋.张舜徽先生从着述的体例出发,认为其也是“ 文以类聚,合集成书“ 的一部总集 ,与后人所编乐府诗集,古乐府在体例上相同,所以不必别为一类.较之四库馆臣的以文体分类,张氏识见更高一筹.除上述所论之外,张舜徽对四库全书部类设置的商榷还有很多,如批评“五经总义“ 类名不当,认为以“诏令奏议 “标目 “犹嫌局隘“,“谱录类宜归类书“等 .限于篇幅,不再展开论述 .总目的部类设置不惬人意之处颇多,其原因何在?张舜徽对此也作了探讨,认为:“然四部分类之法,自不免局限狭隘之弊,而事物日繁,新编竞作,欲以旧目统纳群书,既不免削足适履,甚或至无类可归 0“可见,张舜徽认为以四部分类来簿
18、录群书已经不合时宜.为此,张氏曾撰簿录古书之新类例一文,提出新的古籍分类法,认为“宜就其写作之性质功用来分“,“拟重新分群书为十门:一日论着,二日编述,三日文字,四日文艺,五日注释,六日类辑,七日纂钞,八日辑佚,九日丛刻,十日翻译.“例张氏之说虽不见用,但对于我们整理古籍,了解学术源流仍有很大帮助.地位三,四库提要叙讲疏在“四库学“ 研究上的四库全书总目对清中叶以前的古代文化典籍作了一次较大较完整的清理,它以严密的分类体系,详晰的书目提要,系统的部类小序,详晰介绍评骘了四库全书着录,存目的各种书籍,系统考察,总结了中国学术的渊源流变.正是由于总目具有如此重要的学术价值,自其问世以来,就不断吸引
19、着学者的目光.纵览晚清以降的总目研究,其成果主要有如下几项:补撰,续编,辨证,笺注.其中,补撰,续编,辨证受到了学人的广泛关注,而笺注成果却一直为人所忽视.有鉴于此,笔者拟将讲疏置于四库学研究历程中予以考察.对总目进行笺注的成果主要有周云青四库全书提要叙笺注,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其中周书出版于 1926 年,张书则成稿于 1947 年.两人都鉴于总目在指示治学门径方面的巨大作用,所以采取笺注体例,将其中的部叙与类叙,一一为之疏通证明.两书虽在体例上相同,但在内容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周云青(1911974), 无锡人.少年时便只身来沪,师从丁福保.历任上海医学书局,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着有四库全书提要叙笺注,四部总录,中国见存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