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039346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欢迎来到聘才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一: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饺子,还要放鞭炮。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又来的呢?据说春节有很多由来,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

2、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

3、的习惯。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春节的美丽传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 “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4、“年” ,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 语。半夜时分, “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 “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 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

5、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时间不一样。夏代以一月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秦代以十月为岁首。西汉时,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一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

6、年)。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 年前 87 年 )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春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 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春节大约有三四千

7、年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 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 、 “新年” 、 “正旦” 、 “岁首” 、“三元” 、等。1911 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 ,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12 月 31 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 年 9 月 27 日,新中

8、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 “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等则流传了下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过年对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而“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

9、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秊” , 说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从禾,从千声。 ”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见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 “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 。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

10、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 “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象征着人们丰收后的庆祝。关于新年的来历资料二:春节的来历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的来历。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11、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俗称“年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 ,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

12、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 ,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 ,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

13、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度春节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

14、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历史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未来寄托新的希

15、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 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XX 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 ,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 2080 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 、 “元日” 、 “改岁” 、 “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 、 “岁旦” 、 “正旦” 、 “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 、 “元日” 、 “元首” 、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 “元 ”、 “岁日” 、 “新正” 、 “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