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蜡 烛精 彩 开 篇 词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古今中外,许多诗文都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不仅仅只是用来照明,它更多的是用来寄托某种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教 学 目 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感知故事内容。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3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教 学 过 程一 、 情 境 导 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
2、5 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 、 自 学 指 导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契(q) 柯(k) 地窖(jio)匍匐(p f) 精疲力竭(ji) 永垂不朽(xi)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拂晓:天快亮的时候。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惊扰:惊动扰乱。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3了解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 日日夜夜 俄罗斯问题 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0
3、 年出版了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 年至 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获 1974 年度列宁奖金。4了解文体(1)通讯的特点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2)通讯与消息的异同同:用事实说话。异: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
4、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三 、 合 作 探 究(一)初读课 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2读完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什么?【交流点拨】生甲:最令我感动的情景是当老妇人看到德国人的 炮口对准五个红军时,决定从地窖里爬出来招呼他们隐蔽。当她受伤醒来后,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便不顾敌人的炮火
5、在自己周围爆炸,毅然来到烈士的身边。生乙:最令我感动的是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掩 埋烈士的情景。首先寻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后总算把烈士拖到了炮坑里,虽然已是筋疲力尽了,却仍然虔诚地掩埋了烈士。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生丙:最令我感动的是老妇人掩埋苏联红军时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多么真诚。最能体现老妇人对烈士崇高的爱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 45 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
6、表达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二)再读课文,分析人物,体会情感1这篇通讯的主要人物是谁?【交流点拨】老妇人。2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这一人物形象。试举例加以说明,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交流点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1)外貌描写如“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这种神情表现了老人深切的悲痛,这哪里是对一位战士,一位来自苏联的战士,俨然是对自己的儿子表现出来的哀伤。文中多次提到老 人的围巾,并强调了颜色是黑色的。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
7、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的哀悼之情。(2)本文对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动词的恰当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动词放大了愿望与现实的反差,表现了老妇人的无所畏惧。老妇人看到已经牺牲了的苏联红军战士“孤零零地躺在那毫无遮掩的方场上” ,决心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去掩埋他,文章写道:“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慢慢地绕过了那段铁栏杆,走进 了方场。 ”她在“想”什么呢?一定要保护好红军烈士的遗体,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让他安息在南斯拉夫土地上!于是老
8、妇人“ 摸”蜡烛, “揣”蜡烛,毅然决然地将 “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的“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拿了出来,表示对红军烈士的沉痛哀悼!紧接着的一个“爬”字意蕴极为丰富,说明老妇人居住条件之差,而居住条件差是法西斯强盗造成的。还有老妇人走向方场时, “干脆直着身子” ,一个“直”字令读者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动词凸显出老妇人的年迈体衰,表现了老妇人对红军的敬爱之情。文章这样写道:“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 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
9、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她要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这些描述。怎不令人百生情愫,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她敢于花数小时的时间“坐”在地上“休息” ,说明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说明老妇人力不从心。 “天气很冷” ,老妇人却“跪”在“积了些水”的坑里“用手掌舀水” , “跪”字说明弹坑之大,也表明老妇人体力不支、行动吃力。她对所敬爱的烈士也只能“拖”了,盖坟是“一捧又一捧”地盖土。动词再现了沉痛的仪式,表现了老妇人对年轻战士的母爱之情。掩埋烈士之前。老妇人举行了一个庄重肃穆的安葬仪式,文章写道:“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
10、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动词“理、弯、覆”写出老妇人对年轻烈士的怜爱之情,要让烈士在入土之前保持最良好的姿势、最平静的姿容。动词“跪、画、吻”饱含多少虔敬之情、祝福之意、母亲之爱!3谈谈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
11、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老妇人的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三)探究蜡烛寓意,把握文章主旨1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说说这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交流点拨】点明文章主旨。2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交流点拨】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中的蜡烛
12、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交流点拨】红军烈 士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四)感受艺术魅力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交流点拨】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
13、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四 、 板 书 设 计五 、 拓 展 延 伸请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生活片段。(200 字左右)【交流】病房里静悄悄的,床头储物柜上的一束向日葵让单调的病房有了一股活力。在进来看望他之前,我想了很多话来安慰他,我不敢想象一个年轻的生命是否能禁得住打击一场意外让他的腿不再矫健。看见我来了,他笑了,笑得很灿烂,从他的脸上我丝毫读不到他的悲 痛。见我神情戚戚,他反而笑着安慰我:“一朵花说不定也要被虫子咬几口呢!我知道你担心我,但没有必要。 ”他爱惜地抚摸着向日葵的花瓣。我知道,这束向日葵是永远不会凋零的,它将永远以热烈的姿态盛开在一个阳光男孩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