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9 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 分钟;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度2.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 D独立
2、性与落后性3.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 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C受外来文化影响 D受宗法制的影响4.某思想家指出,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 ”战国后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A B C D5.“至秦,人主自亲事以操制臣下” ,在中央专门设立御史大夫( )A.总领百官,监督军旅 B.典正法度,以正纲纪C.检查户口,征收租赋 D.提督学政,表彰善类6.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
3、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说明( )A “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C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 D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7.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 2 -A “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C “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 “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8.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
4、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分王子弟是皇帝制度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9.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秦始皇陵 秦长城 阿房宫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10.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
5、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2.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3 -1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署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门下省
6、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14.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 。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 。这说明了(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经济手段成为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中央集权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 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1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7、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16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17据史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 ,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王沈所处时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可能是( )A.禅让制 B.九品中正制 C.世官制 D.科举制18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材料表明
8、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19.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 ;“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 ;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 。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 4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20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
9、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 、 “执奏” ,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2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 ,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22.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10、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23有史料记载, “向来军机处交出公文,签发马上飞递者,定限日行三百里,遇有最紧要事件,始以 日行六百里字样加签。公文缓急既有不同,则递送迟延处分亦当分别差等” 。这说明军机处( )A.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B.简化了行政手续,办事效率较高C.侵夺了其他行政部门的职权 D.有利于改变明清官场的懒散作风24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不断发生变化,常常出现“君主近臣,代起执政(执行政令) ”,结果削弱了原有中枢机构的职权。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西汉设置中朝唐朝实行三省制 清朝设置军机处A B C D25根据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记
11、载,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君权至上产生的问题 B中央集权遭到了破坏C君主权力受到了制约 D内阁的权力至高无上26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5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是临时机构 始终由高官任职 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 B C D27国古代有一位皇帝设立了一个新的职务,当时全国共计 13 人出任这一职务,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这一职务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给事中 D通判28997 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 年后,宋真宗
12、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29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在宋代曾依次担任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要职,他分别执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30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 )A大学士权
13、力无制度保障 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 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2019 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题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二、主观题(本题共 2 道小题,第 1 题 20 分,第 2 题 20 分,共 40 分)31.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6 -材料一秦朝疆域图 元朝行省图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地
14、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3 分)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3 分)(2)材料二、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6 分)(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地方行政
15、制度的历史作用?(8 分)32.政治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7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唐朝和明朝相权的变化情况。(6 分)(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8 分)- 8 -(3)反映了古代中央官制发展的什么趋势? (2 分)体现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4 分)2019 届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一 选择题1-5 ABDCB 6-10 DAACA 11-15 BBADD 16-20 ABBD
16、D 21-25 DBBDA 26-30 CBDAA二 非选择题31.(1)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3 分)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3 分)(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6 分)(3)历史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8 分)32.(1)变化情况: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6 分)(2)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8 分)(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 分)君主和丞相、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矛盾(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