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二部分 间接凝集试验大家好!本节课我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是间接凝集试验。前面我们介绍了直接凝集试验的定义、分类及临床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间接凝集试验的定义、分类及应用。首先来看什么是间接凝集试验?它跟直接凝集试验有何区别?(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预先吸附或偶联于与免疫无关的、大小适当的颗粒性载体表面,使之成为抗原(或抗体)致敏颗粒,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试验。比较于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检测的是偶联于颗粒性载体上的可溶性抗原。所以,凝集试验不仅可用于颗粒性抗
2、原的检测,还可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测。反应中的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反应面积,因此,敏感性要比直接凝集反应高28 倍。该反应广泛用于各种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吸附有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称为致敏颗粒或致敏载体。间间接凝集试验必须使用载体,常用的载体有红细胞和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其次还可用白陶土、离子交换树脂、明胶颗粒、活性炭等。(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文字)根据致敏的抗原或抗体类型以及凝集试验的方式,间接凝集试验可分为四类:正向间接凝集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免疫抑制试验、协同免疫凝集试验。(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
3、入下面的图片)在正向间接凝集试验中,应用的是抗原致敏颗粒,所以该试验的检测目的是检测待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而在反向间接凝集试验中,应用的是抗体致敏颗粒,故该试验的检测目的是检测待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第3种间接凝集试验是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在应用该方法检测抗原或抗体时,同学们记住一点:想测哪种物质,致敏颗粒表面就要带有哪种物质。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想测抗原,那么实验中用到的致敏颗粒表面就要带有抗原;如果想检测抗体,那么实验中用到的致敏颗粒表面就要带有抗体。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分为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和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正
4、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测定的是抗原,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测定的是抗体。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反应原理:(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动画)准备好检测用的抗体以及待测标本,如果待测标本中含有目的抗原,那么目的抗原会与已知的抗体结合,再加入抗原致敏颗粒,因为抗体都与待测标本中的抗原结合了,所以抗原致敏颗粒没有可以跟它结合的抗体,故该颗粒仍然处于游离状态,不能形成凝集颗粒,此时实验结果显示无凝集发生,但标本中确实含有待测抗原。反过来,如果待测标本中不含目标抗原,这个时候抗体处于闲置状态,加入抗原致敏颗粒,抗体可以跟抗原致敏颗粒结合,此时有凝集颗粒形成,故实验结果是有凝集发生,但待测标
5、本中不含目标抗原。从以上试验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间接凝集抑制试验中,有凝集出现时,实验结果反倒为阴性。接下来,我们来学一个特殊的间接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协同凝集试验比较于前面所学的3种间接凝集试验,最大的区别在于所用的载体比较特别,是细胞壁含有A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葡萄球菌A蛋白即我们前面提到的SPA,它可与除IgG3以外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IgG抗体可通过SPA吸附于葡萄球菌表面,从而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此时抗体的Fab段仍然暴露于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保留了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如果与相应抗原接触,就可出现凝集现象。所以协同凝集
6、试验可用于抗原的测定,比如毒素、细菌、病毒及其他抗原的快速检测。跟大家分享一个应用协同凝集试验检测脑膜炎球菌的案例:(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将抗脑膜炎球菌的抗体吸附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加入待测标本,如果标本中含有脑膜炎球菌,将与致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发生凝集反应;反之,无凝集现象出现。除葡萄球菌可作为间接凝集试验的载体外,我们前面提到常用的载体还有红细胞和聚苯乙烯胶乳颗粒等。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称为间接血凝试验。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再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反应,红细胞凝集则为阳性。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可以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红细胞
7、是大小均一的载体颗粒,最常用的是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和人O型红细胞,其具有较强的吸附多糖类抗原的性能,但对蛋白质类抗原或抗体的吸附能力较弱。致敏后脆性增加,易发生溶血和污染,保存时间短,只能使用2-3天。为此,一般在致敏前先将红细胞醛化,(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文字)醛化的红细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耐热,能耐60加热;第二个特点:可反复冻融不破碎,在2-8可保存3-6个月,在-20可保存1年以上;第三个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能力。用蛋白质致敏红细胞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只需在低pH、低离子浓度下,用醛化的红细胞吸附即可。间接法则需要用到偶联剂将蛋白
8、质结合到红细胞上。常用的偶联剂为双偶氮联苯胺和氯化铬,前者通过共价键,后者通过金属阳离子静电作用使蛋白质与红细胞表面结合而达到致敏的目的。间接血凝试验一般这样来做:(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对标本进行倍比稀释,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作对照孔。在含有稀释标本的板孔或试管中加入致敏红细胞悬液,充分混匀,室温静置一定时间,观察结果。(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图片)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匹配,则红细胞凝集,实验结果为阳性;反之,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边缘光滑的圆点,实验结果为阴性。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以出现明显凝集的孔为滴定终点。本次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间接凝集试验的定义、分类及其临床应用,重点要理解间接凝集试验的分类及应用。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在介绍此标红部分内容时插入下面的文字)间接血凝试验与协同凝集试验有何异同点?本节课就学习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