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愚公移山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不经意中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本篇尤善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且人物的描写较为形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探究质疑。【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学情分析1.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
2、文言语感。(2)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2.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国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1945 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新的时代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
3、愚公移山。2二、预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了解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三、学习新课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疏通文义,圈
4、点勾画难词难句。(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3.教师点拨,解答疑难。(1)一词多义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2)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步骤二: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思路1.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根据画面和画面标题朗读课文相关片段;或者根据画面和课文相关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拟写画面标题。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5、(朗读相关片段)第二幅:举家献策图 (拟写画面标题)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朗读相关片段)第四幅:公叟辩难图 (拟写画面标题)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朗读相关片段)2.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在课本上圈点勾画,然后举手回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3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明确: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劳力弱:“年且九十”“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明确: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步骤三
6、:复述故事,概括内容1.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2.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做准备。3.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四、布置作业1.积累文言词语。2.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二、学习新课步骤一: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夸娥氏的移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
7、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夸娥氏的移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
8、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步骤二:研读课文,分析内容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明确:对比: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4遥远,操蛇之神的
9、“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步骤三:辨析寓言,明确主旨点拨: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步骤四:辨析讨论,文本升华1.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
10、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遗男是“跳往助之
11、”,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2.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明确: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则是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3.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明确: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
12、拒的力量。三、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时 A 计划相关题目。2.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附:【板书设计】认识自然交代故事背景愚公开始移山(开端)愚公驳斥智叟(发展)愚公移山成功(高潮、结局) 克服困难征服自然5课后反思可取之处:将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则放在对比、烘托手法的分析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上,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对有的知识点讲解比较浅,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不是很透彻,以后要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