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会材料不知何时起,学校里开始有了家长学校、家长会,无从考证。然而时至今日,家长会的形式、格局可能变化无几,专家讲、老师讲、家长讲,永远是一个台上,一个台下,缺少交流与互动。无论是年龄特征、抑或是个案分析,可能都涉及不到“我”的孩子具体问题。因此,我以为,当前的家长会形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一:学校单相思。家长会总是学校出面组织,哪怕有家长委员会,也都是学校在指导开展活动,很少听说有家长要求开个家长会的情况。其二:针对性不强。即使我们经常会低年级讲什么内容,高年级讲什么内容,小学讲什么,初中讲什么,又是年龄特征,又是心理健康,还有学业指导但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某位家长来听完会议,到底收获了什么?
2、对他的孩子的教育是否能起到直接作用,教育方法上是否有真正改进?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那样完美。其三:时间太滞后。如果从时间上去看,我们家长会大多起始于幼儿园,应该说,我们已经非常关注早期教育了,然而有些习惯其实应该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关注。到幼儿园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坏”脾气已经有所展露了。可能已经学会撒娇了,有了些任性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挑食?我想,主要大人有人挑食。中国的孩子在国外长大讲外文,外国的孩子如果中国人从小收养,也必然学习中文。说明这些东西都是后天学习所至。再如有些小孩子不愿意用调羹吃,就是大人一开始,在孩子没有自主意识阶段不注意训练造成的。因此,我总以为,我们的家长会
3、开得太迟了,所以效果也就差了。其四:家长压力大。尤其是听完专家听老师的时候,通常是好的讲得少, “坏”的抖得多,上了初中了,高中了,再弄个成绩单发发,弄得有些家长开家长会之前,父母之间先得开个小会,商量谁去好,能不去则不去,实在不行,看在孩子面上,硬着头皮去。如此种种,引发我们应该去思考新的方式。笔者以为,首先,家长会应从出生前开始,由社区组织,帮助准父母们、特别是准祖辈们,把孩子的生活习惯养好了,从饮食起居开始,拿前面所讲的挑食的毛病来说,开始吃的时候,有谁已经有意识这个那个的,只要是东西,都可以塞到嘴里,哪怕不是吃的。因此,这是起始的关键,需要监护人们去了解,也是孩子日后发展的良好基础,可
4、以惠及孩子的一生。其次,学期家长会,应化整为零。如确有必要,学校里有大的举措,需要得到全体家长的支持,那需要召开家长会,不然,完全可以以家访或校访的形式代替,交流内容由整体、面上,转移到某一个学生个体的针对性的交流,这样效果一定会更好。第三,创新形式。现今社会,网络发达,除了电话,还以借助互联网。我们学校为班级的家长建群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把一次家长会,拓展到了 n 次;把大会变成了小会;把群体问题,变成了个性问题;把由于家长会时间紧凑而简化的问题,变成了具体问题等等,提高了实效。第四,必须激发家长的需求。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学校对他孩子的关心与爱护,而不是对全体,这是激发家长内在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学校、作为老师还是应该注重个别交流,这样才更有利于与家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