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归去来兮辞 (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3、掌握基本文言知识。【重点难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思路。【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 ,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
2、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 、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
3、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 405 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2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3、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
4、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二、基础知识梳理1、注音瓶无储粟( )求之靡( )途 田园将芜( )胡不归 轻飏 )壶觞( ) 眄( ) 流憩( ) 矫( )首 遐( )观 出岫( ) 景( )翳( )翳 西畴( ) 窈窕( )遑( )遑 耘耔( )东皋( ) 心惮( )远役 犹望一稔( ) 2、通假字乃瞻衡宇( ) 3、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 ) 时矫首而遐观 ( )(2)名词作动词 策扶老以流憩 ( ) 乐琴书以消忧 ( ) 或棹孤舟 ( ) 实迷途其未远 (
5、)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 (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倚南窗以寄傲 ( ) 携幼入室 ( )(2)形容词作动词善万物之得时( )3使动用法审容膝之易安 ( ) 眄庭柯以怡颜 ( )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 ( ) 乐琴书以消忧 ( )【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结构。2、本文在序和第一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达标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轻飏 庠序 打烊 佯作不知B流眄 分娩 央浼 冠冕堂皇C壶觞 国殇 整饬 流水汤汤D远岫 嗅觉 星宿 乳臭未干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瓜
6、要三甜三苦,人会三起三落,遭遇挫折,万莫灰心,要知来者可追,只要你坚持不懈,相信定会成功。B赵本山率团访台,二人转笑翻台湾,二人转之所以常胜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轻松4幽默的表演会让你开心怡颜,会让你获取教益。C陶渊明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多年来坚守的信条,找关系、托后门,混进了政府部门,当了一个芝麻官,开始了他心为形役的生活。D 十送红军是他俩的同一首歌,分别三年来,这首歌的旋律时常地在他耳边盘桓,叫他心醉,叫他心碎。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翳翳以将入 翳翳:阴暗的样子 B泉涓涓而始流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C舟遥遥以轻飏 遥遥:遥远的样子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7、遑遑:不安的样子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景翳翳以将入 至若春和景明C审容膝之易安 博学之,审问之 D复驾言兮焉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5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园日涉以成趣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善万物之得时 眄庭柯以怡颜范增数目项王 吾得兄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乐琴书以消忧 策挟老以流憩 携幼入室A/ B/C/ D/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把过去做官视为误入迷途,仿佛是干了错事,而把今天的归隐才看做是正确的选择。这两句显示了作者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和与世俗读书人迥然不相同
8、的人生观。B问征夫以前路作者在外做官,迷失了回家的路。这两句话写心中的悔恨,与前文“迷途”相呼应。C门虽设而常关说明作者回到农村后,就谢绝与上层社会交往。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借景抒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57对归去来兮辞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到“松菊犹存” ,后又写到“抚孤松而盘桓” ,则借松、菊表现了诗人傲世遗俗的精神面貌。B “归去来兮”即归去之意,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 “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C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一句是说,陶渊明问赴徭役的人路有多远,表现了他急切回
9、家的心情。D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暗引了楚接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意思是说出仕已错,而归隐还不晚。二、解释加点的词语(1)田园将芜,胡不归? (2) 奚惆怅而独悲?(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4)舟遥遥以轻飏(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6)乃瞻衡宇,载欣载奔。(7)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9)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10)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三、翻译下列句子(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6(5)云
10、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延伸阅读】 素材提炼(一)陶渊明主要事迹及分析:1年少有志: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时,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辞职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绝了。 (分析: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2陶渊明择友: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
11、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志同道合的。没有共同的喜好,没有相同的品性,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同时,从一个人的择友标准可看出其做人的个性和品位。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 )3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
12、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分析:官场少了位官僚,文坛多了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典范。适用话题:气节、美德、自尊、坦诚 )74陶渊明与菊花: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也是菊花。相传有一年,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
13、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 ”说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众人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重阳赏菊的习俗。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的别称。(分析: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菊花的品格高洁、质朴而又从容,具有心底无私的坦荡和不畏艰苦的韧性。以菊花喻人,既有入仕的超然,又有出世的积极。陶渊明如此爱菊,想必是以菊自比,欣赏菊花的品格。适用话题:菊、格调、情操)5陶渊明与桃花源:提起“桃花源” ,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是他,写下那篇脍炙人口的佳文,使桃花源成了“把古今游人忙煞”的游览胜地。 桃花源记,倾注了诗人毕生的辛酸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的成篇,与诗人的品德、气质、经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探访武陵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有着曲折故事情节的散文。桃花源在诗人笔下,是一个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也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 (分析:桃花源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正是作者对战乱不止、政治错聩、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反抗,表达了诗人的社会现想。 “桃花源”成了一切美好理想状态的代名词。适用话题:现实与理想、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