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48.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54.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52.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49.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50.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51.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47.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53.doc--点击预览
-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湘教版选修520180824255.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答题时间:30分钟)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图”,完成1~3题。1. 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 不确定2. 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主要人为因素是( )A. 农业活动 B. 工业生产C. 破坏植被 D. 修建梯田3. 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B. 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C. 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D. 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阅读下列漫画,完成4~6题。24. 漫画中说明了( )A. 人类活动破坏了对流层 B. 人类活动破坏了高层大气C. 人类活动破坏了平流层 D. 人类活动破坏了臭氧层5. 臭氧层正在不断减少的人为原因是( )A. 核电站的建设 B. 制冷工业C. 热电工业 D. 常规能源的使用6.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是( )A. 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B. 禁止喷气式飞机在平流层飞行C.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 减少甲烷的使用量7. 根据“上海市地下水水位与地面沉降关系图”,判断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降水不断减少 B. 过度抽取地下水C. 第三产业发展快 D. 建筑物高度增加下图为“北京—天津地形及地下水位剖面图”,读图回答8~9题。8.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地下水为潜水B. 地下水位线的起伏只由地形引起C. 北京地下水位最高3D. 图示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9. 北京和天津城区的地下水位状况,容易导致的危害是( )A. 洪涝加剧 B. 盐碱化加重C. 滑坡增多 D. 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10.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沉降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在______附近。(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解决地面沉降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有哪些?41. B 2. C 3. 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损失率越小,因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为负相关。第2题,人类破坏植被后,会加剧水土流失。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故流水作用微弱,A错误;东南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故水土流失严重,B错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为黄土高原,C错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导致黑土流失严重,D正确。4. D 5. B 6. A 解析:第4题,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中的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第5题,臭氧层的破坏是由于制冷设备排放氟氯烃所致。第6题,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氟氯烃的排放是行之有效的措施。7. B 解析:上海使用地下水较多,在地下水开采过量的地方,因地下水的补给量不足以补充地下水的抽取量,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时就会造成地面沉降。8. A 9. D 解析:第9题,图中自北京至天津地下水位有起伏波动,城市处地下水位最低,是城市抽取地下水造成的现象;进而可以引发地表沉降、地面建筑物塌陷。10. (1)分布不均 多中心 宁河(2)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环境问题:地面沉降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致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导致地面建筑物受损等。措施:雨季和汛期对地下水进行回灌;跨流域调水、兴建水利设施(如水库蓄洪等)扩大地表水用量以缓解地下水超采的压力;节约利用地下水(如适当调高水价、循环用水等);防止地下水的污染;提高利用率。解析:本题紧扣一个问题——地面沉降。图示是我国华北平原地区,该地区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小,而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大,导致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进而导致地面沉降。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答题时间:15分钟)(江苏高考)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回答1~2题。1. 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A. 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B. 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C. 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D. 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2. 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A. 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B. 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C. 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D. 上游降水增多,引发洪水,修堤筑坝 3. 环太平洋地带灾害集中的原因是(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②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山地地质灾害 ③沿海地带多水文灾害 ④暴雨集中,滑坡时有发生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4. (高考上海卷)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201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部分地震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2: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3: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材料4: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 (km) 首都距震中距离 (km) 伤亡情况海地 2010年1月12日 7. 3级 10 16 伤亡约55万智利 2010年2月27日 8. 8级 60 320 伤亡近千人(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1和材料2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 1%。水土流失不但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加剧洪涝灾害,而且还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3(1)指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的特征,并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2)简要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41. D 2. C解析:第1题,西南旱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包括降水和蒸发两方面。第2题,阿勒泰位于干旱气候区,其洪水的主要来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 3. D 解析:环太平洋灾害带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吻合,多火山、地震灾害。环太平洋灾害带又位于海陆交接处,受海洋灾害影响大,多风暴潮、海啸。4. (1)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的数码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⑥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生、群发性和破坏性(任答两点即可)。(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 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解析:第(1)题,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的边缘,图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带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2)题,依据③、⑤分别位于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可判断③位于太平洋与亚欧板块交界处,⑤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注意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属于印度洋板块,则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材料中显示了一系列地震的发生及其危害,结合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特点,可分析回答自然灾害的特点。第(3)题,地震损失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关,材料3、4显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较远,且房屋抗震性能优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带来的损失较小。5. (1)特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界处的过渡地带。原因: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等。(2)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降低防洪标准。解析:第(1)题,可结合地形来描述图中阴影区的位置特点;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坡度、降水强度和地面植被覆盖率等;第(2)题,水土流失会带来较多的泥沙,使下游河床抬升而加剧洪涝灾害。1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答题时间:30分钟)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阅读下列地理事象,完成1~3题。①中新网2012年4月1日电 2月中旬至3月下旬,四川甘孜石渠县融雪性洪涝灾害已致1200余人受灾。②中新网2012年4月4日电 今年2月以来,重庆降水量同比偏少6成,因无有效降雨,当地云阳、綦江、丰都等16个区县出现旱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③青藏高原无人区发生5.6级地震。④2012年3月22日,辽宁省辽阳灯塔市大黄二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17人被困、1人受伤。1. 四个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2. 按照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这两起自然灾害属于________灾害 ( )A. 气象 B. 生物 C. 地质 D. 水文3. 这些自然灾害 ( )①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 ②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④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几乎没有间接损失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24. 修建水库后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 A. 兴建污水处理厂 B. 疏浚河道 C. 加强道路建设 D. 多建高架桥 6. 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分,该地区的沙尘暴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__。(2)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会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3)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2011年3月19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下图为“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31. 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强盛B. 单一暖锋盛行C. 受锋面气旋控制D. 有准静止锋徘徊2. 沙尘天气多发的季节是 ( )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3. 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 ( )A. 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B. 倡导游牧、轮荒制度C. 禁止任何经济活动D. 调整农牧业结构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 1至t 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 1至t 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据图回答4~5题。4. 图示t 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 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B. 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 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4D. 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5. 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 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经济发达地区的损失( )A. 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B. 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大C. 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大 D. 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我国河流众多,其中长江流域洪涝频繁。治理洪涝灾害是该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读长江流域1949年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回答2~4题。2. 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在 ( )A. 洞庭湖平原 B. 鄱阳湖平原C. 江汉平原 D. 长江三角洲3. 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量大 B. 支流众多C. 地势低平 D. 湖泊萎缩严重4. 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A. 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B. 修建水利枢纽工程C. 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D. 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2011年5月16日晚上21时20分左右,兰州九洲开发区石峡口小区西面山坡突然滑坡,导致山坡上住宅小区4号楼两个单元坍塌,事故发生后,公安、武警、安监、国土、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救援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抢救。据此回答5~6题。5. 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A. 灵江水对土体的长期浸泡B. 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C. 坡体载重过大D. 建筑抗震能力差6. 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 )A.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5B. 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C. 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D. 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7.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自2010年12月22日开始的持续降温降雪给新疆部分地区造成雪灾,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6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 A 解析:无人区的地震,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没有危害,煤矿瓦斯爆炸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不是自然灾害。2. A 解析:洪灾和干旱属于气象灾害。3. C 解析: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自然灾害也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4. C 解析:城市化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降水会很快地转化为地表径流,故洪水来得快且径流量大,如①线所示;而修建水库后,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洪水将会比自然状态下来得更迟、流量更平稳,如③线所示。5. B 解析:疏浚河道及完善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城市地表径流排泄的速度,从而有效防治城市内涝。 6.(1)风(2)该地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土地荒漠化。(3)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图示区域是中亚的咸海周边地区。可以从湖泊的轮廓及注入河流判断,也可以根据该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来判断。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更加恶化,如垦荒极易导致土地沙化,引用河水灌溉,导致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从而使得湖水的盐度增加,这也是该地区盐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 C 解析:题干中提到沙尘暴席卷时为3月19日,从季节上看属于冬末春初,大地刚刚回暖,北方形成低压中心,而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相遇形成锋面气旋。2. D 解析:沙尘天气多发于降水较少的冬春季节。3. D 解析: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防风固沙。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会导致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游牧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土壤沙化程度;禁止任何经济活动太极端,不可取;调整农牧业结构,适度放牧,退耕还草,能有效防风固沙。4. A 解析:从示意图来看,t 1至t 4时期出现城市化和坡地开垦现象,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因此植被截留雨水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均减弱,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洪峰流量增大,出现频率升高,春旱可能会加剧,春季流量应该减小。5. D 解析:由图可看出该地区林地面积减小,城镇面积扩大,故选D。7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1. A 解析: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2.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同时要求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及分布。3. D 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该地是洞庭湖平原,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对河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增多。4. B 解析:四个选项表示的措施均能减轻洪涝灾害,但是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下游地区洪水压力,大大提高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能力。5. C 6. D 解析:本题组以时事材料考查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此次自然灾害为滑坡,其发生和人类在坡面建设大量人工工程,使坡面载重过大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这也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7. (1)紧急转移安置移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 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1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答题时间:15分钟)读图,回答1~2题。1. 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 A. 地震 B. 山崩 C. 滑坡 D. 泥石流 2. 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 ) A. ①处的物质组成 B. ②处的光滑程度 C. ①的体积和质量 D. ②处水流的大小 读“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1997~2006)年图”,回答3~5题。3. 图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 地震、洪涝、干旱 B. 泥石流、风雹、风暴潮C. 风暴潮、火山爆发、干旱 D. 风雹、洪涝、滑坡24. 图中所示自然灾害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①风暴潮 ②地震 ③干旱 ④泥石流 ⑤火山爆发 ⑥滑坡A. ① B. ②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⑤⑥5. 地震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原因是( )①破坏面积广 ②突发性强 ③防御难度大 ④社会影响深远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6. (吉林高中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当地时间2010年9月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悉,地震造成多人受伤,其中只有2人伤势较重,但没有造成人员死亡。新西兰总理将此次“零死亡”大地震称为“奇迹”。 材料2: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海地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新西兰每年发生万余次地震,说明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 (2)对比分析新西兰南岛此次地震“零死亡”而海地地震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 7. (高考上海卷)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1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部分地震材料1: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材料2: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3: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材料4:时间 震级 震源深度(km) 首都距震中距 离(km) 伤亡情况海地 2010年 1月12日 7.3级 10 16 伤亡约55万 智利 2010年 2月27日 8.8级 60 320 伤亡近千人 3(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1和材料2可知, 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1. C 2. C 解析:第1题,图中有明显的滑坡体和滑坡阶梯地形,由此可判断图示地质灾害为滑坡。第2题,促使岩体滑动的力量主要是重力,因此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强度就越高。 3. A 解析:可以从图中直接看出。4. B 解析:泥石流和滑坡主要受重力作用影响,而干旱和气候密切相关,风暴潮的直接原因是受风力影响。地震和火山爆发与地壳运动、岩石断裂有关,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5. B 解析:地震发生速度快,难监测,难防御,造成的损失大。6. (1)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2)新西兰震中距市区较远,震区人口密度低;地震发生在凌晨,受灾严重的市中心商业区无多少人活动,客观上减少了人员伤亡的几率等;建筑物质量高;新西兰民众长期接受灾害知识教育,国家设立应急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灾害防御体系,抗震能力强。海地震区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差;海地经济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解析:第(1)题,新西兰地震多发的原因从地质构造的角度分析。第(2)题,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抗灾救灾能力、防灾体系、建筑物抗震强度、震源深浅等原因不同所致。 7. (1)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图中所示地震发生地的数码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①②③④⑤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⑥ (2)印度洋 亚欧 美洲 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任答两点即可)(3)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解析:第(1)题,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分布于太平洋的边缘,图中①②③④⑤都位于此带上;而⑥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第(2)题,依据③、⑤分别位于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可判断③位于太平洋与亚欧板块交界处,⑤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注意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属于印度洋板块,则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材料中显示一系列地震的发生及其危害,结合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特点,可分析回答自然灾害的特点。第(3)题,地震损失大小与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建筑物抗震性能密切相关,材料3、4显示智利地震震源深度大,首都距震中较远,且房屋抗震性能优于海地,所以智利地震带来的损失较小。1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答题时间:15分钟)读下图,回答1~2题。1. 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2. 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A. 深挖河道 B. 修筑大堤 C. 植树造林 D. 退耕还湖3. 形成风暴潮的动力因素是( )A.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 B. 月球产生的天体引潮力C.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 D. 大气运动产生的风能4. 下列关于图中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2A. 主要发生在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中下游地区B. 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C. 发生在地形陡峻地区D. 河流两岸、中下游地区较多5. 读“海河水系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海河主要支流上游多发源于________(地形区)。(2)海河容易洪水泛滥的自然原因是:从地形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候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水系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海河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为了巩固治理效果,在上游还应________。6. 材料一 2011年4~5月份,长江中下游遭遇严重旱灾牵动人心。一进入6月份,旱灾预警没来得及解除,南方多省就因骤降两轮暴雨,一夜间由旱转涝。据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计,截至6月13日20时,两次灾害过程造成105人死亡,失踪63人。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3(1)雨涝灾害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2)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我国雨涝区的时空分布规律。(4)简述雨涝期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5)对洪水可以采取________和________等措施进行防御。41. A 解析: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2. B 解析: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3. D 解析:风暴潮顾名思义是由风暴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是由温带气旋和台风引起的。4. D 解析:洪涝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5. (1)黄土高原 (2)上游发源于黄土高原,河水泥沙含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沉积;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3)上游建水库,下游开挖新河,增加入海通道;植树造林解析:根据题目知,海河支流众多,多发源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泥沙含量较大,易抬升河床;海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下游排水不畅,这些都是海河易发洪灾的重要原因。上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增加下泄洪量应是治理海河的有效措施。6. (1)①气象因素:大雨、暴雨、持续降雨;②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2)自然原因: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我国多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夏季风活动异常,雨带停留时间偏长,形成持续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台风活动产生的暴雨也是东南沿海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围湖造田等。(3)时间分布:我国雨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或夏秋季);空间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4)雨涝期光照、热量少,农作物生长缓慢;土壤过湿或积水涝渍使旱田作物生长受阻碍甚至死亡。(5)工程 非工程解析:雨涝灾害是指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造成低洼地区淹没、积水现象,其形成既有气象因素又有地形因素。1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答题时间:15分钟)根据“热带气旋等级”新标准,热带气旋分为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见下表)。读表,完成1~3题。名称 热带低气 压 热带风暴 强热带风 暴 台风 强台风 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6~7级 8~9级 10~11级 12~13级 14~15级 16级或以上1. 热带气旋“梅花”在浙江省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该热带气旋属于( ) A. 强热带风暴 B. 台风C. 强台风 D. 超强台风2. 如果从卫星云图上看, “梅花”应是一个 ( ) A. 逆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旋涡B.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C. 顺时针向外辐散的大旋涡D.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3. 梅花”带来的灾害主要有( ) ①风暴潮 ②地震 ③狂风 ④暴雨 ⑤沙尘暴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2006年夏,重庆、四川等地遭遇自189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旱灾。结合下面材料,回答4~6题。重庆天气预报 天气状况 风力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2)2006年8月17日 晴 小于3级 40 302006年8月18日 多云 大于3级 40 294. 此时,旱情可能诱发的灾害是( ) A. 地震 B. 森林火灾 C. 滑波、泥石流 D. 石漠化5. 下列受旱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是( )A. 金融业 B. 长江航运业 C. 旅游业 D. 服装制造业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较多、较重的原因主要是( )A.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B. 我国没有健全的预警系统C. 对自然灾害的预报技术比较落后D. 境内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大气运动紊乱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极端低温雨雪天气对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安徽等省的交通、电力、农业、供水、通信等造成巨大影响,灾情十分严重。材料二 (1)形成此次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2)粤北和湖南郴州地区是冰冻雪灾的重灾区,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双选)( )A. 受亚洲高压持续控制B. 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水汽充足C. 大气环流异常稳定,造成持续的低温环境D. 位于平原地区,积雪深厚E. 恰逢春节广州返乡旅客高峰期(3)极端低温雨雪天气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它也有有利的一面3。“瑞雪兆丰年”,就是说冬季雨雪多则预示着来年农业生产可能会获得大丰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谈谈其中的科学道理。41. D 2. B 3. C 解析:第1题,根据热带气旋等级的新标准,“梅花”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属于超强台风。第2题,台风“梅花”是北半球的热带气旋,从卫星云图上看应是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第3题,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为狂风、暴雨和风暴潮。4. B 解析:干旱和高温易导致森林火灾;地震与地壳活动有关;滑坡、泥石流和石漠化与降水强度、植被破坏等因素有关。5. B 解析:由于旱情严重,长江水位降低,航运受到影响。6. A 解析:由于气候变暖,全球水热平衡失调,各种自然灾害频繁。7. (1)D (2)BC (3)①我国冬季一般降水少,降雪增加了土壤的水分,有利于来年春播和作物生长;②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有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③低温不利于害虫的越冬,减轻来年的虫害。解析:此次灾害主要是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南方长期交会,形成准静止锋,拉尼娜现象又加剧了寒冷程度,温度更低,成为本次雪灾的“寒极”。冬季雨雪多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增加,低温可以减轻来年虫害。1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答题时间:15分钟)1. 有关生物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病虫害的发生只与受灾区的环境有关B. 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有松毛虫、松材线虫等C. 蝗灾的发生与洪涝有密切关系D. 鼠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2. 世界上最具有危险性的森林虫害是( )A. 蝗虫 B. 松毛虫 C. 泡桐大袋蛾 D. 松材线虫3. 过度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的作物病虫害是( )A. 稻瘟病 B. 小麦白粉病C. 杨树烂皮病 D. 松疱锈病4. 有关我国鼠害的叙述,正确的有( )A. 我国鼠害地域差异显著,分为两大鼠类危害区2B. 鼠害只会加剧草场退化,草原退化不会使鼠害密度增加C. 近年来,由于技术得当,我国林业鼠害已越来越轻D. 鼠类不会传播疾病,危及人体健康31. B 解析:病虫害的发生除了与气候条件有关外,还与外来病原体入侵有关;蝗灾的发生与旱灾关系密切;蝗虫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2. D 解析:松材线虫具有染病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3. A 解析:过度潮湿易引起小麦锈病、稻瘟病,干旱易引起小麦白粉病。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属于森林病害。4. A 解析:鼠害加剧与草原退化互为因果,近年来我国鼠害有加剧的趋势。1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答题时间:15分钟)1. 在农业社会,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A. 寒潮和旱灾 B. 风暴潮和海水入侵 C. 地震和海冰 D. 赤潮和海平面上升2. 读下表,表中灾害发生造成的死亡人数的变化说明(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000万,死亡达50万人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2008年5月12日 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6万人A. 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B. 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C. 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D. 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下图为“我国湖北荆江某河段的河道分布与变化情况”。据此回答3~4题。3. 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4. 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2A. 深挖河道 B. 修筑大堤C. 植树造林 D. 退耕还湖5. 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A. 洪涝 B. 风暴潮C. 干旱 D. 水土流失E. 泥石流 F. 台风(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图(四)中,在地区Ⅰ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生频率较大;在地区Ⅱ内__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广;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Ⅳ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填字母)(2)按所在的地球圈层与灾害成因分类,在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发生在岩石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大气圈中的是________,发生在水圈中的是________。(填字母)31. A 解析:农业社会时期,主要的受灾体为农作物或农畜产品,所以对其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就是当时的主要灾害,即寒潮和旱灾。2. A 解析:由表中灾害变化数据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3. A 解析:图示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不利于排水,该流域属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某些年份降雨量大,易致灾。4. B 解析:深挖河道会破坏河道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属于生态措施,不合题意。5. (1)A C A C F C D E (2)DE CF AB解析:第(1)题,从图(一)(二)中可以看出中国洪涝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由图(一)、(二)、(三)可看出地区Ⅰ内干旱、洪涝、台风的发生频率较大。地区Ⅱ属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Ⅳ由于地质活动、降水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多发生泥石流。第(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在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则发生在大气圈中,洪涝、风暴潮是水圈变化造成的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