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达标测评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袅(nio) 枭雄(xio) 凫水(f) 亭皋(o)戍(sh) 戊戌(w x) 铁砧(zhn) 得鱼忘筌(qun)C.翩然(pin) 歧路(q) 窸窣(x s) 漂泊(p)D.褒义(bo) 灼灼(zhu) 迢远(tio) 桅杆(wi)答案:C(“泊”读“b”。)2.下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洗练 精采 辩论 丰富多彩 B.饱满 疏朗 领域 相去无机C.缠绵 飘零 干躁 萧萧落木D.传诵 捣衣 饱含 熟能生巧答案:燥。)3.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
2、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_的诗歌语言。(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_是一字千里。A.传诵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C.传颂 精妙 几乎 D.传颂 精致 简直答案:A(“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较“简直”稍差些。“传诵”与 “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精妙”侧重巧妙;“精致”侧重细致。)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
3、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C.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的。D.成绩来之不易,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们可不能得鱼忘筌,自以为是。答案:C(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连。而“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不是祸福相连,故错。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走马换将:泛指调换人员。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5.下面所列的四篇文章都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其中不够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一篇介绍女士化妆美容的文章,题为“淡妆浓抹总相宜”。(借用了苏轼的诗句)B.一篇评价喜剧演员赵本山的小品送水工的文章,题为“
4、真是乐死人”。(借用了一首歌的歌词)C.一篇论证股市长期飙升隐伏着危机的文章,题为“高处不胜寒”。(借用了苏轼的词句)D.一篇介绍抗洪救灾英雄事迹的文章,题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借用了郭沫若的诗句)答案:D(这里的“沧海横流”已经赋予它比喻意义,不能再用来写抗洪救灾了。)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杜 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
5、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这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二、综合测试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予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
6、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阴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就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阴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这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这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
7、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
8、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两只手攀着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
9、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注: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7.从文章的第2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8.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9.作者从哪些角
10、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据文章,加以概括。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7.答案: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
11、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如果根据文意,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8. 答案:这句话可有多种理解,至少要写出两层意思。例如:第一层意思是,天坛和太庙所依傍的树阴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第二层意思是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9.答案:(1)从乡情上或对故乡的感情上。(也可答成:老树是故乡的象征。) (2)从历史角度或时间上。(也可答成:老树活得久长,阅尽沧桑,成为历史卷轴。) (3)从艺术的角度。(也可答成:老树很有风韵,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意思答对即可。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10.答案: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