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物理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试卷 第页 共计 6 页 1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测试高一化学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题分数:100 分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卷 Ⅰ(5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CO 2的电子式 B.Cl - 的结构示意图C.MgCl 2的电子式. MgCl2的 电 子 式 Mg2+[ Cl ]2- D. 质 量 数 为 37的 氯 原 子 17 37Cl D.质量数为 37 的氯原子 17 37Cl2.下列每组中各物质内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A.NaOH、H 2SO4、(NH 4)2SO4 B.MgO、Na 2SO4、NH 4HCO3C.Na2O2、KOH、Na 2SO4 D.HCl、Al 2O3、MgCl 23.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 CO2反应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D.Ba(OH) 2·8H2O 晶体与 NH4Cl 晶体的反应4.如图,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 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 X→外电路→YB.若两电极分别为 Fe 和碳棒,则 X 为碳棒,Y 为 FeC.X 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 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D.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 XY5.下列实验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钠和镁金属性强弱B.在 MgCl2与 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 NaOH 溶液,判断镁与铝的金属性强弱C.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 CO2产生白色沉淀,判断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强弱D.根据 HF 和 HCl 的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判断氟与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6.锌锰干电池放电时,电池总反应方程式可表示为:Zn+2MnO 2+2NH 4+=Zn 2++ Mn2O3+2NH3+H2O在电池放电时,正极(碳棒)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Zn B. 碳棒 C. MnO 2和 NH4+ D. Zn 2+和 NH4+7.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 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B 物质的量浓度 B.混合气体的密度 高一化学试卷 第 2 页 共计 6 页 C.混合气体的压强 D.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8.下列四种盐酸溶液,均能跟锌片反应,其中最初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10℃ 20mL 3mol/L 的盐酸溶液 B.20℃ 30mL 2mol/L 的盐酸溶液C.20℃ 20mL 2mol/L 的盐酸溶液 D.20℃ 10mL 4mol/L 的盐酸溶液9.将 1molN2气体和 3molH2气体在 2L 的恒容容器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N2(g)+3H 2(g) 2NH3(g),若经 2s 后测得 NH3的浓度为 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①用 N2表 示的反应速率为 0.15 mol·L-1·s-1②用 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0.6 mol·L-1·s-1③2s 时 N2与 H 2的转化率相等④2s 时 H2的浓度为 0.6mol·L-1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选择题:(本题共有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0.以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 4NA个电子转移时,放出 890 kJ 的能量B.有 NA个 C—H 共价键断裂时,放出 890 kJ 的能量C.有 2NA个水分子生成且水为液体时放出 890 kJ 的能量D.有 NA个 C、O 间的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 890 kJ 的能量11.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原子序数为 15 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3②ⅦA 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③第二周期ⅣA 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 6④原子序数为 12 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ⅡA 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A、B、C 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 同周期,A、C 的最低价阴离子分别为 A2- 、C - ,B 2+与 C-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A.离子半径 A2- C- B2+ B.它们的原子半径 CBAC.它们的原子序数 ABC D.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 CAB13.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①CH 3OH(g)+H2O(g)=CO2(g)+3H2(g);△H= + 49.0 kJ·mol -1②CH 3OH(g)+1/2O2(g)=CO2(g)+2H2(g);△H=-192.9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H 3OH 的燃烧热为 192.9 kJ·mol-1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高一化学试卷 第页 共计 6 页 3C.CH 3OH 转变成 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D.根据②推知反应:CH 3OH(l)+1/2O2(g)=CO2(g)+2H2(g)的△H-192.9kJ·mol -114.氢氧电池以氢气作还原剂,氧气作氧化剂,电极为多孔镍,电解质溶液为 30%的氢氧化钾溶液。以下有数种说法,其正确的组合是①负极反应为 O2+2H2O+4e- = 4OH- ②负极反应为 2H2+4OH- - 4e- = 4H2O③电池工作时正极区 pH 升高,负极区 pH 下降;④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正极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5.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Zn+MnO 2+H 2O=ZnO+Mn(OH)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nO 2+2H 2O+2e - =Mn(OH)2+2OH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D.外电路中每通过 0.2 mol 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少 6.5 g16.将 5.6 g 铁粉投入盛有 100 mL 2 mol·L-1 稀硫酸的烧杯中,2 min 时铁粉刚好溶解完全。如果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则该反应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A.v(Fe)=0.5 mol·L -1 ·min-1 B.v(H 2SO4)=1 mol·L -1 ·min-1C.v(H 2)=1 mol·L -1 ·min-1 D.v(FeSO 4)=0.5 mol·L -1 ·min-11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 2(g)+O 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 2、SO 3分别是 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A.SO 2为 0.4mol/L,O 2为 0.2mol/L B.SO 2为 0.25mol/LC.SO 2、SO 3(g)均为 0.15mol/L D.SO 3(g)为 0.4mol/L18.铁镍蓄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Fe+Ni 2O3+3H 2O==Fe(OH)2+2Ni(OH) 2,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负极为 FeB.电池放电过程中,正极附近溶液的 pH 增大C.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 OH- 移向正极D.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Fe+2OH - -2e - =Fe(OH)219.在一密闭容器中,用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如下反应:A(g)+2B(g) 2C(g)反应达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这时A的转化率为A.40% B.50% C.60% D.70%20.在 2 L 密闭容器中充入 2 mol SO2和一定量 O2,发生 2SO2+O 2 2SO3反应,进行到 4 高一化学试卷 第 4 页 共计 6 页 min 时,测得 n(SO 2)=0.4 mol,若反应进行到 2 min 时,容器中 n(SO 2)为A.1.6 mol B.1.2 mol C.大于 1.6 mol D.小于 1.2 mol卷 II(共 50 分)21.下表列出了 A~R 十二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主族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01 J2 E K F3 A C D I G R4 B H请用相应的化学符号和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单质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 ,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 ;(2)A、C、D 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其中J 与 F 按原子个数 1:1 所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3)A、B、C 三种元素按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 ;(4)元素 G 的气态氢化物比元素 H 的气态氢化物 (填“稳定”或“不稳定”)。元素 K 和 I 的气态氢化物沸点较高的是 (填化学式) 。其原因是 。(5)元素 G 的单质溶于元素 A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可生成具有漂白作用的一种盐,该盐的化学式为 ,该化合物中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_ 。(6)元素 B、C、D 的简单阳离子的氧化性比较 。 (填离子符号)(7)1g 元素 J 的单质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为 142.9KJ,写出元素 J 的单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2. (1)用 H2O2和 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Cu(s)+2H+(aq) = Cu2+(aq) +H2(g);△H=64.39KJ/mol 2H2O2(l)= 2 H 2O(l)+O 2(g) ;△H=-196.46KJ/molH2(g)+1/2 O 2(g)= H 2O(l) ;△H=-285.84KJ/mol在 H2SO4溶液中 Cu 与 H2O2反应生成 Cu2+和 H2O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拆开 1mol H-H 键,1molN-H 键,1molN≡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 N2与 H2反应生成 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3.依据氧化 还原反应 2Ag+ (aq)+Cu(s)=Cu 2+ (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高一化学试卷 第页 共计 6 页 5(1)电极 X 的材料是 ;电解质溶液 Y 是 ;(2)银电极为电池的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 电极流向 电极。 (填电极材料)(4)当有 1.6g 铜溶解时,银棒增重 。24.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 100mL 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氢气体积(mL) 50 120 232 290 310(1)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 ,原因是 。(指 0~1、1~2、2~3、3~4、4~5 min,下同)(2)哪一段时段的反应速率最小 ,原因是 。(3)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可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 。A.Na 2CO3溶液 B.NaCl 溶液 C.NaNO 3溶液 D.CuSO 4溶液(4)如果要使产生氢气的速率加快你认为可行的措施有哪些?(至少写两条)2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 1 装置来一次性 S、C、Si 三种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 2 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A、B、C 三处分别是沾有 NaBr 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 KI 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1)根据甲同学的实验设计写出选用物质的化学式:A ,B ,C ;(2)写出图 1 装置 C 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3)图 2 中 B 处的现象是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你认为乙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什么缺陷? 。高一化学试卷 第 6 页 共计 6 页 高一化学答题纸21. (1) ; ; (2) ;② ;(3) ;(4) ; ; ;(5) ; ;(6) (7) 22. (1) (2) 23. (1) ; ;(2) ; ;(3) ; ;(4) ;24. (1) ; ;(2) ; ;(3) ;(4) ;25. (1)A ,B ,C ;(2) ;高一化学试卷 第页 共计 6 页 7(3) ; ;(4) ;答案1-20:BDACB、DCDBB、DCDBD、DACCB(每题 2,合计 40)21.(13 分)(1)CH 4(1 分) (2)C D(2 分) (3)A C (1 分) (4) (2 分)(5)CH 4 – 8e- + 10OH- = CO32- + H2O;减少(3 分)(6) (2 分)(7)C 6H6;3(2 分)22.(8 分)(1)2-3;反应放热,加快反应速率。(2 分)(2)4-5;盐酸浓度减小(氢离子浓度减小)(2 分)(3)B(2 分)(4)升温;增大盐酸浓度;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溶液;减小锌粉的颗粒度。(2 分)23.(16 分)(1)Ar、K(2 分) (2)NaOH; (2 分)(3)K + Na+ Mg2+(1 分) (4)CH 3CH3;2(2 分)(5)稳定;NH 3;氨气分子间形成氢键(3 分)(6)NaClO;离子键、极性键(共价键)(3 分)(7)Al 3+ Mg2+ Na+(1 分)(8)H 2(g)+1/2O 2(g)=H 2O(l) ;ΔH=-285.8kJ·mol -1 (2 分)24.(9 分)(1)Cu;AgNO 3溶液(2 分) (2)正;Ag ++e-=Ag(3 分)(3)铜;银(2 分) (4)5.4g(2 分)25.(14 分)(1) , (2 分)2Fe +3Br2 =2FeBr3(1 分)高一化学试卷 第 8 页 共计 6 页 (2)除去溴;有白雾,石蕊试液变红;有白雾,产生淡黄色沉淀。(3 分)(3)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溶液分层(2 分)(4)DEF(3 分)(5)环保,(不会污染环境)(1 分)(6)苯和溴苯(2 分)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1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题分数:100 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未羊去,申猴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未羊” “ 申猴”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3、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A.千耦其耘式经营 B.井田制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 、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 、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 ,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 ,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 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5、按中国古代工匠的演变轨迹排列,正确的顺序是:①将督造的机构、自己的名字和工官的名字刻在产品上 ②开始在独立的制瓷业部门生产“类银”、“类雪”的白瓷 ③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广化寺桥等处“听大户呼织”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①③② D.②①③6. “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动辄肩挑车载,民苦转贸重。 ”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是( )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2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代货币制度的变化C.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7、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 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 外。 ”材料反映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 、 “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 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9、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10、中央电视台 CCTV-2 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介绍说:“牛顿(1642 年-1727 年)不仅以其经典力学体系闻名于世,他晚年任铸币厂厂长期间又提出了解决货币供应不足问题的办法:即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 0.9)3 英镑 17 先令 10 便士,使黄金的价格固定下来,这被认为是金本位制的开始,英镑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货币。 ”牛顿的创立的这一举措 A.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时代要求B.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C.使英国伦敦成为最早的世界金融中心 D.说明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1、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薯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使中国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重大事件是( )A.郑和七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与掠夺 D.政府大力推广12、近现代史上,科技革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许多新职业,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下列职业人员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汽船船长—空姐—汽车售票员—火车司机B.汽车售票员—汽船船长—火车司机—空姐C.汽船船长—火车司机—汽车售票员—空姐D.汽车售票员—空姐—汽船船长—火车司机13、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和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 ”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A.工厂制组织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14、小李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 100 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 ”该公司应该是A.外商企业 B.官僚资本主义企业C.洋务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315、1895 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895 年之后,上海出现了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这主要是由于( )A.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B.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C.洋务运动的发展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1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方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的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7、19 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18、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19、1930 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20、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缓和社会矛盾 B.刺激社会消费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21、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是指A.中共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八大二次会议22、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步入一体化快车道,他们“在这辽阔的领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真正感到‘我在这里很自由自在,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 ”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其中不准确的是( )A.具有主权让渡性 B.体现超国家权力C.具有联邦的功能 D.成员国权力共享23、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是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4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4、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 1793 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 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 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三次重大机遇的主要原因是A. “左”倾错误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阻碍 C.帝国主义的敌视 D.长期的战争环境25、1964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 15 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 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 ,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26、右边是《1957~1960 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恰当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 “八字方针”的提出促使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D. “大跃进”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27、到 21 世纪初,我国已有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 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这主要表明我国( )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28、1960 年代,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这主要是针对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关贸总协定29、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稳定国际汇兑 B.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C.通过提供长期贷款消除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D.加强国际货币合作30、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 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 ,看似“未曾退步” ,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 500 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第Ⅱ卷(40 分)31. (20 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形成篇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5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1)自 1500 年起,到 20 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方式有哪些?(6 分)挫折篇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 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 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 分)调整篇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3)分别写出上图中的三个国际组织的名称(不能用英文缩写)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6 分) 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6展望篇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1970 年 1992 年33 个发展中国家 108 美元 297 美元21 个发达国家 3129 美元 22185 美元(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4 分)32.(20 分)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政府应当使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有事可做,让人民免于挨饿,有房子住,生活过得还不错,有适当的教育水平,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关心的事。——罗斯福(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的执政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念在新政中的体现。 (7 分)材料二 长期以来,苏联扩军备战的目标是夺取对资本国家的全面优势,即超过美国、日本和西欧共同体的军事力量总和。在核武器上则要超过美、中、英、法四国总和。为此苏联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财政负担,形成苏联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即军事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食品和民用工业--农业结构(军事和重工业与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比重为 74:26;工业与农业的比重为 82:18),这一经济结构对苏联来说,形成了恶性循环。——黄安年《现代化之路篇》(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在民生问题上的失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5 分)材料三 新中国落实农村民生问题的实践。时间 1950—1952 年 1953—1956 年 1958—1978 年 1978 年至今实践 土地改革 ① 人民公社 ②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③高一历史试卷第页 7所有制。 义公有制。影响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④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运用所学知识,将表格填写完整(8 分)高一历史试卷答案BBDAB CCADB BCBDA CCDBA CCBAC DDBCD31.(1)理念:政府要关注民生,对人民要有责任意识。 (3 分)体现:调整劳资关系;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实行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4 分)(2)失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3 分)后果:社会矛盾尖锐,导致苏共丧失政权和苏联解体。 (2 分)(3)①农业合作化(2 分)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分) ;③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2 分) ;④脱离了农村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分)32. (20 分) (1)事件: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 分)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倾销商品) ;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资本输出) ;殖民扩张(或武力威逼) 。 (3 分)(2)办法:转嫁危机,以邻为壑,提高关税,货币贬值。 (2 分)影响: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 分)(3)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3 分)影响:一方面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另一方面,规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 分)(4)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总产值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 (2 分)应对: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 分)11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题分数:100 分卷Ⅰ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下题。1.图中河流 a、b、c 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下图表示北半球一种重要的地貌形态。读图,回答 2~3 题。2.该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3.①②③④四点中最适宜建港口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 )穿衣指数22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作用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区图,回答 5~6 题。5.如图所示,由海南背心—广西、湖南短袖一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辽宁大衣—吉林、黑龙江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 )A.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6.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A.整体性 B.联系性C.开放性 D.差异性7.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回答 8~10 题。338.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3 年 B. 2008 年 C. 2010 年 D. 2012 年9.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 B. 逐年增加 C. 先增后减 D. 整体趋减10.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下列因素中,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是(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提升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绘制的“江苏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2~13 题。12.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①缓和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读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回答 14~15 题。4414.作为生态城市规划,与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对应的是( )A.工业区、绿地、商业区、住宅区 B.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C.绿地、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15.有关该城市功能区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厂位于该市河流上游,污染水源B.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C.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D.④功能区的布局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右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 16~17 题。16.该城市 2000 年与 2007 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 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③中心城区范围扩大 ④城市规模扩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在 2007 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高新技术开发区③大学城④美术馆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读右下图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模式图,回答 18~19 题。18.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为普通服装店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五星级宾馆B.甲为汽车销售点 乙为早点店 丙为高级家用电器店C.甲为珠宝行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早点店D.甲为早点店 乙为五星级宾馆 丙为珠宝行19.关于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一定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②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低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覆盖③城市服务范围的大小与其等级成正比④同一级别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下图为我国两省区 1965 年至 2011 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20~21 题。5520.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21.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C.国家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资源与能源短缺青藏高原位于一种特殊的高原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据此完成 22 题。22.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示意图” ,该城镇周围分布有种植业、花卉业、乳畜业和林果业。读图回答第 23 题。23.有关图中 a、b、c、d 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a 地种植青稞 B.b 地种植花卉C.c 地饲养奶牛 D.d 地发展林果业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业资料。读图,回答 24~25 题。ab c6624.有关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商品谷物农业 B.三地的商品率都很高C.③为混合农业 D.②为季风水田农业25.根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市场适应性差 B.③生产规模小C.②科技水平低 D.①②机械化水平高读图,回答 26~27 题。26.下列图示字母中,不属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是A.B 处 B.C 处 B. C.D 处 D.F 处27.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内( )A.气候干旱 B.水源充足 C.市场广阔 D.人口稠密“特仑苏”是内蒙古蒙牛集团的一个牛奶品牌。它产于北纬 40°左右、草类茂盛的内蒙古高原。北京三元集团下设 28 个奶牛场和 7 家相关产业,分布在北京的六个区县。据此回答 7~8 题。28.内蒙古“特仑苏”和北京“三元”牛奶的生产同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29.与内蒙古蒙牛相比,北京三元牛奶的生产在社会经济条件上具有的优势是( )A.科技支撑 B.政策支持 C.交通便利 D.靠近市场下图是“某农作物的各国产量分配图” 。读图,完成 30 题。30.这种作物应该是( )A.稻米 B.棉花 C.甘蔗 D.小麦卷Ⅱ772、综合题3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大城市示意图” ,统计显示近年来有数十万人迁入该城市。材料二 雨水收集系统是将雨水收集并进行处理后达到使用标准的系统,主要收集屋顶雨水和地面雨水。在目前我国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内涝加剧的情况下,将雨水收集并利用势在必行。(1)说明人口大量迁入对该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 (4 分)(2)在 M、P、Q 三地中________最可能是高级住宅区,简要说明原因。 (9 分)(3)近年来该城市大力发展雨水收集工作,简述该措施的意义。 (3 分)32.下图是我国 2000 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分析并回答问题。88(1)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2)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规律呈现出什么关系?(3)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33.山东寿光市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盛誉,寿光地区有适合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这里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 分)(1)寿光发展蔬菜生产的有利区位因素是什么?(8 分)(2)寿光蔬菜行销全国,甚至出口日本、韩国等,其得益于哪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4 分)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99高一地理试卷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A B A B C D C B B C C C D C D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C B D B D D B D D C A B C D A31、答案:(1)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管理、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8 (2)P 靠近旅游观光带,环境质量好;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靠近文化教育区;远离重工业区,空气质量好。9(3)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减轻城市内涝;减轻地面水体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3解析:第(1)题,直接看图例,进行方位描述并体现出变化即可。第(2)题,人口压力指数越大,说明该省区环境承载力越小,合理人口容量越小。与我国人口多分布在东部、南部的情形相反。第(3)题,评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与分布是否合理主要是与资源的配置是否协调。32.答案:8 分(1)大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增大。(2)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3)人口数量与分布或者说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解析:第(1)题,乙图为阿根廷,其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其区位优势主要从气候、草场资源、地租、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借鉴的措施主要从阿根廷大牧场的措施中学习。33.解析:第(1)题,利用图文材料中有关信息,从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分析。第(2)题,蔬菜易腐烂变质,长距离运输必须有便捷的交通与相应的冷藏保鲜技术。34.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日照充足;平原地形,土层深厚肥沃;市场广阔、交通便捷;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政策支持等。8 分(2)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