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五模试卷(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五模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四模试卷(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2016年高考化学四模试卷(实验班,含解析).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2016 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高考化学一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3He 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以下关于 3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比 4He 少一个质子 B.比 4He 多一个中子C.是 4He 的同素异形体 D.是 4He 的同位素2.在给定条件的水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H +):c(OH ﹣ )=1:2 的溶液:K +、Al 3+、H 2PO4、ClO ﹣B.与 Al 反应生成 H2的溶液:Na +、Ba 2+、NO ﹣ 3、Cl ﹣C.中性溶液中:SO 2﹣ 3、S 2﹣ 、Fe 3+、Cl、能大量共存D.能使红色酚酞变无色的溶液:K +、Ca 2+、Cl ﹣ 、HCO ﹣ 33.实验室保存下列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B.液溴应保存在棕色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C.为防止氧化,FeSO4 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铜粉的试剂瓶中D.硝酸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4.参照反应 Br+H2→HBr+H 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C.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D.升高温度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25.下列变化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红棕色的 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再变浅B.H 2、I 2、HI 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C.合成氨时采用循环操作,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D.打开汽水瓶,看到有大量的气泡逸出6.在同体积 0.3mol•L﹣1 的 H2SO4、HCl、HNO 3、CH 3COOH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Z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和硝酸中放出的氢气相等B.醋酸中放出氢气量最多C.盐酸中放出的氢气量最多D.硫酸中放出氢气量最多7.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O 是弱酸,所以 NaClO 是弱电解质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 FeCl3溶液,可制得 Fe(OH) 3胶体C.HCl 溶液和 NaCl 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 HCl 和 NaCl 均是离子化合物D.电解 NaCl 溶液得到 22.4L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 NA个电子8.加热聚丙烯废塑料可以得到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苯和甲苯.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废旧塑料的再利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聚丙烯的链节是﹣CH 2﹣CH 2﹣CH 2﹣B.装置乙的试管中可收集到芳香烃3C.装置丙中的试剂可吸收烯烃以制取卤代烃D.最后收集的气体可做燃料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9.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IO 3﹣ >Fe 3+>I 2;还原性:S 2O32﹣ >I ﹣3I2+6OH﹣ =IO3﹣ +5I﹣ +3H2O;KI+I 2═KI 3(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 2+、Fe 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 3 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①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 (用化学式表示);CCl 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 (用电子式表示).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KI 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下 KI 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 I2溶于 KI 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 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 (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 .A.Na 2S2O3 B.AlCl 3 C.Na 2CO3 D.NaNO 2(4)对含 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 Fe3+),可选用 KI 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 Fe2+ .10.某工业矿渣中主要含有 Cu2O,还有少部分 Al2O3、Fe 2O3、SiO 2,从该矿渣中提取铜的操作流程如下:(已知:Cu 2O+2H+═Cu+Cu 2++H2O)4(1)固体混合物 B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物的一种重要用途为 .(2)滤液 A 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只能为 Fe2+,理由是 .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不必书写 Cu2O 与盐酸的反应) 、 .检验滤液 A 中 Fe2+的试剂为 .(3)若将滤液 C 中的铝元素以沉淀形式析出,可选用的最佳试剂为 (填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 B.硫酸溶液 C.氨水 D.二氧化碳金属 E 与固体 F 某一成分发生的反应可用于焊接钢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1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溴苯的三个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1)装置 A 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 A 中左侧长导管的作用是 ;装置 A 和 C 中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2)在按装置 B、C 装好仪器及药品后要使反应开始,应对装置 B 进行的操作是 ,应对装置 C 进行的操作是 (3)装置 B、C 较好地解决了 A 中加装药品和使装置及时密封的矛盾,方便了操作.A 装置中这一问题在实验中造成的后果是 .(4)B 中采用了洗气瓶吸收装置,其作用是 .反应后洗气瓶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5(5)B 装置也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中之一与 A、C 中的错误相同,而另一个缺点是: .2016 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高考化学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a23,Al27,S32,Cl35.5,Fe56,Zn651. 3He 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以下关于 3He 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比 4He 少一个质子 B.比 4He 多一个中子C.是 4He 的同素异形体 D.是 4He 的同位素【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分析】 3He 的质子数为 2、质量数为 3, 4He 的质子数为 2、质量数为 4,二者互为同位素,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以此来解答.【解答】解:A.二者质子数均为 2,故 A 错误;B. 3He 的中子数为 1, 4He 的中子数为 2,比 4He 少一个中子,故 B 错误;C.同素异形体的分析对象为单质,而它们均为原子,故 C 错误;D.与 4He 为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 D 正确;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的关系及同位素,明确原子的表示中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概念的辨析,题目难度不大.2.在给定条件的水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H +):c(OH ﹣ )=1:2 的溶液:K +、Al 3+、H 2PO4、ClO ﹣B.与 Al 反应生成 H2的溶液:Na +、Ba 2+、NO ﹣ 3、Cl ﹣C.中性溶液中:SO 2﹣ 3、S 2﹣ 、Fe 3+、Cl、能大量共存6D.能使红色酚酞变无色的溶液:K +、Ca 2+、Cl ﹣ 、HCO ﹣ 3【考点】离子共存问题.【专题】离子反应专题.【分析】A.c(H +):c(OH ﹣ )=1:2 的溶液,c(H +)<(OH ﹣ ),溶液显碱性;B.与 Al 反应生成 H2的溶液,为酸或强碱溶液;C.S 2﹣ 、Fe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中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Fe3+;D.能使红色酚酞变无色的溶液,显酸性.【解答】解:A.c(H +):c(OH ﹣ )=1:2 的溶液,c(H +)<(OH ﹣ ),溶液显碱性,Al3+、H 2PO4均与 OH﹣ 反应,则一定不能共存,故 A 错误;B.与 Al 反应生成 H2的溶液,为酸或强碱溶液,酸溶液中与 NO﹣ 3反应不生成氢气,碱溶液中该组离子不反应,能共存,故 B 正确;C.因 S2﹣ 、Fe 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中性溶液中不能存在 Fe3+,则该组离子不能共存,故 C 错误;D.能使红色酚酞变无色的溶液,显酸性,H +与 HCO﹣ 3反应生成水和气体,则不能共存,故D 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信息中的隐含条件及离子之间的反应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 B 中硝酸的强氧化性为易错点.3.实验室保存下列物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B.液溴应保存在棕色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C.为防止氧化,FeSO4 溶液存放在加有少量铜粉的试剂瓶中D.硝酸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考点】化学试剂的存放.【专题】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试剂.【分析】A.金属钠易和空气中的水、氧气以及二氧化碳反应;B.液溴易挥发,能腐蚀有机物;C.硫酸亚铁易被氧化为硫酸铁;D.硝酸见光易分解.7【解答】解:A.金属钠易和空气中的水、氧气以及二氧化碳反应,常保存在密度较小的煤油中,故 A 正确; B.液溴易挥发,可加水进行水封,能腐蚀有机物,应用玻璃塞,故 B 正确;C.三价铁与铜单质反应生成二价铁和铜离子,引入了新的杂质,故 C 错误;D.因浓硝酸易分解,须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故 D 正确.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试剂的存放,明确物质的性质与保存方法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4.参照反应 Br+H2→HBr+H 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变C.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D.升高温度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知反应吸热,A、正反应为吸热反应;B、催化剂与反应热无关;C、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升高温度可增大正反应速率,也增大逆反应速率.【解答】解:根据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可知反应吸热,A、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 A 错误;B、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与反应热大小无关,故 B 正确;C、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故 C 错误;8D、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则可增大正反应速率,也增大逆反应速率,故 D 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要掌握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题目难度不大.5.下列变化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红棕色的 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再变浅B.H 2、I 2、HI 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变深C.合成氨时采用循环操作,可提高原料的利用率D.打开汽水瓶,看到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考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专题】化学平衡专题.【分析】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解答】解:A、加压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平衡向生成四氧化二氮的方向移动,故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但仍比原来的颜色深,可以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 A 能;B、H 2、I 2、HI 三者的平衡,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浓度增大,则颜色加深,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 B 不能;C、合成氨时采用循环操作,使平衡正移,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所以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故 C 能;D、因溶液中存在二氧化碳的溶解平衡,打开汽水瓶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逸出,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 D 能;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难度不大,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是可逆反应,且符合平衡移动的原理.6.在同体积 0.3mol•L﹣1 的 H2SO4、HCl、HNO 3、CH 3COOH 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Zn,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和硝酸中放出的氢气相等9B.醋酸中放出氢气量最多C.盐酸中放出的氢气量最多D.硫酸中放出氢气量最多【考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硝酸的化学性质.【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 pH 专题.【分析】酸与足量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氢气量与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注意硝酸和锌反应不生成氢气.【解答】解:酸与足量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氢气量与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这几种等浓度等体积的酸中,硫酸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最多,醋酸、硝酸和盐酸中氢元素的物质的量相同,但硝酸和锌反应不生成氢气,所以这几种酸与足量的锌反应,生成氢气最多的是硫酸,其次是盐酸和醋酸,稀硝酸不产生氢气,故选 D.【点评】本题考查了酸与金属的反应,难度不大,注意硝酸和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生成氮的化合物,为易错点.7.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O 是弱酸,所以 NaClO 是弱电解质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 FeCl3溶液,可制得 Fe(OH) 3胶体C.HCl 溶液和 NaCl 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 HCl 和 NaCl 均是离子化合物D.电解 NaCl 溶液得到 22.4L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 NA个电子【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卤族元素.【分析】A、次氯酸是弱酸,次氯酸钠是盐属于强电解质;B、依据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分析判断;C、离子化合物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水溶液中电离成离子;D、依据电解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电子转移;【解答】解:A、次氯酸是弱酸,次氯酸钠是盐属于强电解质,故 A 错误;B、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 FeCl3溶液,加热可制得 Fe(OH) 3胶体,故 B 正确;C、离子化合物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水溶液中电离成离子,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故 C 错误;10D、电解 NaCl 溶液得到 22.4LH2(标准状况)物质的量为 1mol,反应为:2NaCl+2H 2O2NaOH+Cl2↑+H 2↑,理论上需要转移 2NA个电子,故 D 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应用,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法,离子化合物的分析判断,电解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8.加热聚丙烯废塑料可以得到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苯和甲苯.用图所示装置探究废旧塑料的再利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聚丙烯的链节是﹣CH 2﹣CH 2﹣CH 2﹣B.装置乙的试管中可收集到芳香烃C.装置丙中的试剂可吸收烯烃以制取卤代烃D.最后收集的气体可做燃料【考点】塑料的老化和降解.【专题】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分析】A.聚丙烯的链节是﹣CH 2﹣CH(CH 3)﹣;B.加热聚丙烯废塑料可以得到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苯和甲苯;C.烯烃可以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D.最后收集的气体为氢气和甲烷.【解答】解:A.聚丙烯的链节是﹣CH 2﹣CH(CH 3)﹣,故 A 错误; B.加热聚丙烯可以得到芳香烃苯和甲苯,苯和甲苯的沸点较高,故 B 正确;C.烯烃可以与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烃,故 C 正确;D.最后收集的气体为氢气和甲烷,可作燃料,故 D 正确.故选 A.11【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性质,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9.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氧化性:IO 3﹣ >Fe 3+>I 2;还原性:S 2O32﹣ >I ﹣3I2+6OH﹣ =IO3﹣ +5I﹣ +3H2O;KI+I 2═KI 3(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 2+、Fe 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 3 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①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 Fe(SCN) 3 (用化学式表示);CCl 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 (用电子式表示).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O 3﹣ +5I﹣ +6H+=3I2+3H2O 、 2Fe3++2I﹣ =2Fe2++I2 .(2)KI 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下 KI 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KI+O 2+2H2O=2I2+4KOH .将 I2溶于 KI 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 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 否 (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KI 3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 KI 和 I2,KI易被 O2氧化,I 2易升华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 A、C .A.Na 2S2O3 B.AlCl 3 C.Na 2CO3 D.NaNO 2(4)对含 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 Fe3+),可选用 KI 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 Fe2+ 取适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H 2O2等),再加 KSCN 溶液,若显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 Fe2+ .【考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无机实验综合.12【分析】(1)①给出的离子中,只有 Fe3+遇 KSCN 溶液显红色,Fe 3+与 KI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且碘在四氯化碳中显紫色;②具有氧化性的离子为 IO3﹣ 、Fe 3+,具有还原性的离子为 I﹣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分析,应用信息:“氧化性:IO 3﹣ >Fe 3+>I 2”,说明 IO3﹣ 和 Fe3+均能氧化 I﹣ 生成 I2;(2)根据 KI 具有还原性及氧化还原反应、KI 3在常温下不稳定性来分析;(3)根据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主要是防止 I﹣ 被氧化来分析,根据信息“还原性:S 2O32﹣ >I ﹣ ”可判断 A 可作稳定剂,C 比较难分析,应考虑食盐潮解主要是Mg2+、Fe 3+引起的,加 Na2CO3能使之转化为难溶物,防止因其水解显酸性,造成碘损失;D中 NaNO2能氧化 I﹣ ;(4)设计实验方案简答要注意规范性,如“取…加入…现象…结论…”,本实验将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再利用铁离子遇 KSCN 溶液变红色来检验,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1)某加碘盐可能含有 KIO3、KI、Mg 2+、Fe 3+,用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后将溶液分为 3 份.从第一份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后显红色,可知该加碘盐中含有Fe3+,反应:Fe 3++3SCN﹣ =Fe(SCN) 3,Fe(SCN) 3呈血红色;从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 KI 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 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知有碘生成.这是因为由于“氧化性:IO 3﹣ >Fe 3+>I 2”,加足量 KI 后,IO 3﹣ 和 Fe3+均能将 I﹣ 氧化成 I2,由此也可以知道该加碘盐添加 KIO3;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 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由此可知该加碘盐中不含 KI.①该加碘盐溶液中加 KSCN 溶液显红色的物质是 Fe(SCN) 3,CCl 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I2,电子式 ,故答案为:Fe(SCN) 3; ;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 KI 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IO3﹣ +5I﹣ +6H+═3I2+3H2O、2Fe 3++2I﹣ ═2Fe 2++I2,故答案为:IO 3﹣ +5I﹣ +6H+═3I 2+3H2O;2Fe 3++2I﹣ ═2Fe 2++I2;(2)KI 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KI 会被空气中氧气氧化,KI 在潮湿空气中氧化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KI+O 2+2H2O═2I 2+4KOH,根据题目告知,KI 3•H2O 是在低温条件下,由 I2溶于 KI 溶液可制得.再由题给的信息:“KI+I 2⇌KI3”,可知 KI3在常温下不稳定性,受热(或潮湿)条件下易分解为 KI 和 I2,KI 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I 2易升华,所以KI3•H2O 作为食盐加碘剂是不合适的,13故答案为:4KI+O 2+2H2O═2I 2+4KOH;否;KI 3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 KI 和 I2,KI 被氧气氧化,I 2易升华;(3)提高加碘盐(添加 KI)的稳定性,主要是防止 I﹣ 被氧化,根据题给信息“还原性:S2O32﹣ >I ﹣ ”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可以选 Na2S2O3作稳定剂;又由题给信息“3I2+6OH﹣ ═IO 3﹣ +5I﹣ +3H2O”,可知 I2与 OH﹣ 会发生反应生成 IO3﹣ 和 5I﹣ ,而 Na2CO3水解呈碱性,因而也可以用 Na2CO3作稳定剂,防止加碘盐(添加 KI)在潮湿环境下被氧气氧化.至于 AlCl3,水解后呈酸性,且还原性 I﹣ >Cl ﹣ ,所不能作稳定剂;NaNO 2当遇强还原性物质时能表现出氧化性,则 NaNO2与 KI 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2NO2﹣ +2I﹣ +4H+=2NO↑+I 2+2H2O,所以不能作稳定剂,故答案为:AC;(4)实际上就是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Fe2+.首先可取少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然后用盐酸酸化后,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使溶液中 Fe2+转化为 Fe3+,再滴加 KSCN 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 Fe2+,故答案为:取少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氧化剂(如:氯水、过氧化氢等),再滴加 KSCN 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 Fe2+.【点评】本题考查物质鉴别和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的检验、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4)中 Fe2+的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10.某工业矿渣中主要含有 Cu2O,还有少部分 Al2O3、Fe 2O3、SiO 2,从该矿渣中提取铜的操作流程如下:(已知:Cu 2O+2H+═Cu+Cu 2++H2O)(1)固体混合物 B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 2+2NaOH═Na 2SiO3+H2O .该反应物的一种重要用途为 作光导纤维(或压电材料;或光学仪器等) .14(2)滤液 A 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只能为 Fe2+,理由是 Fe 2O3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 Fe3+与过量铜单质反应后,全部转化为 Fe2+ .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不必书写 Cu2O 与盐酸的反应) Fe 2O3+6H+═2Fe 3++3H2O 、 Cu+2Fe 3+═Cu 2++2Fe2+ .检验滤液 A 中 Fe2+的试剂为 硫氰化钾溶液和新制氯水 .(3)若将滤液 C 中的铝元素以沉淀形式析出,可选用的最佳试剂为 D (填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 B.硫酸溶液 C.氨水 D.二氧化碳金属 E 与固体 F 某一成分发生的反应可用于焊接钢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2Al+Fe 2O32Fe+Al2O3 .【考点】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金属的回收与环境、资源保护.【专题】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分析】工业矿渣中主要含有 Cu2O,还有少部分 Al2O3、Fe 2O3、SiO 2,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u2O 与盐酸反应生成 Cu、CuCl 2和水,Al 2O3与盐酸反应生成 AlCl3和水,Fe 2O3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3和水,SiO 2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生成的 2FeCl3+Cu=2FeCl2+CuCl2,所以滤液 A 为 CuCl2、AlCl 3和 FeCl2的混合物,得到的固体混合物 B 中有 Cu 和 SiO2,固体混合物B 与足量 NaOH 溶液混合,SiO 2和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Na2SiO3和水,Cu 与 NaOH 溶液不反应,得到粗铜,滤液 A 与足量 NaOH 溶液反应,CuCl 2与 NaOH 反应生成 Cu(OH) 2 和水,FeCl 2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Fe(OH) 2 白色沉淀,该沉淀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 Fe(OH)3,AlCl 3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NaAlO2和水,滤液 C 为 NaAlO2溶液,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金属 Al,固体混合物 D 为 Cu(OH) 2和 Fe(OH) 3,在空气中灼烧,Cu(OH) 2和Fe(OH) 3受热分解生成 Fe2O3和 CuO,所以固体混合物 F 为 Fe2O3和 Cu 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与 Al 发生铝热反应,生成 Fe 和 Cu,固体混合物 G 为 Fe 和 Cu,与盐酸混合,Fe 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2和氢气,Cu 与盐酸不反应,过滤成为粗铜,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工业矿渣中主要含有 Cu2O,还有少部分 Al2O3、Fe 2O3、SiO 2,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u 2O 与盐酸反应生成 Cu、CuCl 2和水,Al 2O3与盐酸反应生成 AlCl3和水,Fe 2O3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3和水,SiO 2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生成的 2FeCl3+Cu=2FeCl2+CuCl2,所以滤液 A 为 CuCl2、AlCl 3和 FeCl2的混合物,得到的固体混合物 B 中有 Cu 和 SiO2,固体混合物 B 与足量 NaOH 溶液混合,SiO 2和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Na2SiO3和水,Cu 与 NaOH 溶液不反应,得到粗铜,滤液 A 与足量 NaOH 溶液反应,CuCl 2与 NaOH 反应生成 Cu(OH) 2 和水,FeCl2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Fe(OH) 2 白色沉淀,该沉淀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15Fe(OH) 3,AlCl 3与过量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NaAlO2和水,滤液 C 为 NaAlO2溶液,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金属 Al,固体混合物 D 为 Cu(OH) 2和 Fe(OH) 3,在空气中灼烧,Cu(OH) 2和 Fe(OH) 3受热分解生成 Fe2O3和 CuO,所以固体混合物 F 为 Fe2O3和 Cu 的混合物,该混合物与 Al 发生铝热反应,生成 Fe 和 Cu,固体混合物 G 为 Fe 和 Cu,与盐酸混合,Fe 与盐酸反应生成 FeCl2和氢气,Cu 与盐酸不反应,过滤成为粗铜,(1)固体混合物 B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iO2+2NaOH═Na 2SiO3+H2O,SiO 2 的重要用途为作光导纤维或压电材料或光学仪器等,故答案为:SiO 2+2NaOH═Na 2SiO3+H2O;作光导纤维(或压电材料;或光学仪器等);(2)滤液 A 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只能为 Fe2+,理由是 Fe2O3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 Fe3+与过量铜单质反应后,全部转化为 Fe2+,涉及的离子方程式为 Fe2O3+6H+═2Fe 3++3H2O; Cu+2Fe3+═Cu 2++2Fe2+;检验滤液 A 中 Fe2+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无现象,在加热新制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则滤液中含有 Fe2+,所以试剂为硫氰化钾溶液和新制氯水,故答案为:Fe 2O3与盐酸反应后生成的 Fe3+与过量铜单质反应后,全部转化为Fe2+;Fe 2O3+6H+═2Fe 3++3H2O; Cu+2Fe 3+═Cu 2++2Fe2+;硫氰化钾溶液和新制氯水;(3)氢氧化铝溶于强酸和强碱,所以将可溶性铝盐中的铝元素以沉淀形式析出,需加入弱酸,选 D,铝热反应用途之一是焊接钢轨,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2Al+Fe2O3 2Fe+Al2O3,故答案为:D;2Al+Fe 2O3 2Fe+Al2O3.【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分离和提纯及物质制备,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明确流程图中各物质成分及发生的反应、基本操作是解本题关键,熟练掌握常见离子、物质性质,知道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中等.11.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溴苯的三个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16(1)装置 A 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r2 +HBr ;装置 A 中左侧长导管的作用是 导气和冷凝回流 ;装置 A 和 C 中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锥形瓶未与大气相通 、 导管插入 AgNO3(或水)溶液中 .(2)在按装置 B、C 装好仪器及药品后要使反应开始,应对装置 B 进行的操作是 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溴和苯的混合液滴到铁粉上 ,应对装置 C 进行的操作是 托起软橡胶袋使铁粉落入溴和苯组成的混合液中 (3)装置 B、C 较好地解决了 A 中加装药品和使装置及时密封的矛盾,方便了操作.A 装置中这一问题在实验中造成的后果是 Br 2和苯的蒸气逸出,污染环境 .(4)B 中采用了洗气瓶吸收装置,其作用是 吸收反应中随 HBr 逸出的 Br2和苯蒸气 .反应后洗气瓶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Cl 4由无色变成橙红色 ..(5)B 装置也存在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中之一与 A、C 中的错误相同,而另一个缺点是: 装置 B 中反应器中左侧导管过短(或随 HBr 逸出的溴蒸气和苯蒸气不能回流到反应器中,原料利用率低) .【考点】实验装置综合.【分析】(1)装置 A 中苯与液溴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A 中长导管起到了导气、冷凝回流的作用;根据装置 A 和 C 连接方式进行判断;(2)使反应物接触才能发生反应,据此分析时反应开始应该对装置 B、C 的操作方法;(3)A 中容易导致溴和苯的逸出,造成环境污染;(4)溴、苯易挥发,会干扰溴化氢的检验,可以用四氯化碳除去;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为橙红色溶液;(5)B 中导管插入硝酸银溶液中,易发生倒吸现象;发生装置中没有使用长导管,无法冷凝回流.17【解答】解:(1)装置 A 中苯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r2+HBr;装置 A 中左侧长导管可以起到导气和冷凝回流的作用;根据装置 A 和 C 可知,装置中锥形瓶没有与大气相通,反应中无法排除产物;且导管直接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容易发生倒吸现象,故答案为: +Br2 +HBr;导气和冷凝回流;锥形瓶未与大气相通;导管插入 AgNO3(或水)溶液中;(2)在按装置 B、C 装好仪器及药品后要使反应开始,应对装置 B 进行的操作是: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溴和苯的混合液滴到铁粉上,应对装置 C 进行的操作是:托起软橡胶袋使铁粉落入溴和苯组成的混合液中,故答案为: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溴和苯的混合液滴到铁粉上;托起软橡胶袋使铁粉落入溴和苯组成的混合液中;(3)A 装置中没有解决加装药品和使装置及时密封的矛盾,容易导致 Br2和苯的蒸气逸出,污染环境,故答案为:Br 2和苯的蒸气逸出,污染环境;(4)由于溴和苯易挥发,则溴化氢中会含有溴单质和苯,为了避免对溴化氢检验的干扰,应该用四氯化碳溶液吸收反应中随 HBr 逸出的 Br2和苯蒸气;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为橙红色溶液,所以反应后洗气瓶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Cl4由无色变成橙红色,故答案为:吸收反应中随 HBr 逸出的 Br2和苯蒸气;CCl 4由无色变成橙红色;(5)根据装置 B 可知,装置 B 中插入硝酸银溶液的导致易发生倒吸现象,且反应器中左侧导管过短(或随 HBr 逸出的溴蒸气和苯蒸气不能回流到反应器中,原料利用率低),无法起到冷凝回流效果,故答案为:装置 B 中反应器中左侧导管过短(或随 HBr 逸出的溴蒸气和苯蒸气不能回流到反应器中,原料利用率低).18【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与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制备原理及装置连接方法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性质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原则,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连接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12016 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①113 号元素的单质是一种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与强碱反应;②砹(At 2)是一种有色固体,HAt 很不稳定,AgAt 是有色难溶于水的固体;③硫酸锶是难溶于水和盐酸的固体;④H 2S 比水的还原性弱,但 H2S 比水的稳定性强;⑤周期表中钠在钾的上方,因此非金属性钠比钾弱,单质的熔点钠也比钾低;⑥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小,得电子能力强,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均呈酸性.A.③④⑤⑥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2.离子方程式 CO32﹣ +2H+═H 2O+CO2↑中 CO32﹣ 的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A.CaCO 3B.NaHCO 3 C.Na 2CO3 D.BaCO 33.下列对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元素B.黄铜的硬度比铜大C.18K 金常用来制作饰品,其熔点比纯金高D.钢是纯铁的俗称4.有下列物质:①NaOH 固体:②浓硫酸;③NH 4N03晶体;④CaO 固体.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 U 形管的塞子,发现 U 形管内滴有红墨水的水血.呈形如图所示状态,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2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下列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的是( )A.放热反应 B.熵增加的反应C.熵增加的吸热反应 D.熵增加的放热反应6.在 1L 溶液中含有 Fe(NO 3) 3和 H2SO4两种溶质,其浓度分别为 0.2mol/L 和 1.5mol/L,现向该溶液中加入 39.2g 铁粉使其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 Fe3+物质的量为 0.8molB.反应后产生 13.44L H2(标准状况)C.反应后溶液中 Fe2+和 Fe3+物质的量之和为 0.9molD.由于氧化性 Fe3+>H +,故反应中先没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气体7.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 HNO2是弱电解质的是( )①常温下 NaNO2溶液 pH 大于 7 ②用 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③HNO 2和 NaCl 不能发生反应 ④0.1mol•L ﹣1 HNO2溶液的 pH=2.1⑤NaNO 2和 H3PO4反应,生成 HNO2⑥0.1mol•L ﹣1 HNO2溶液稀释至 100 倍,pH 约为 3.1.A.①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⑥ D.全部8.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结论A 向装有 Fe(NO 3) 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 H2SO4,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 HNO3分解生成了3气体 NO2B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 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 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C 向饱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 CO2,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 NaHCO3D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 H2SO4,加热至 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红色褪去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A.A B.B C.C D.D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9.为了探究 H2O2、H 2SO3和 Br2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 A 的名称 ,其作用是 .(2)用仪器 B 滴加液体并不需要打开玻璃塞 c,原因是 .(3)实验记录如下(请补全空白):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Ⅰ 打开活塞 a,逐滴加入H2SO3溶液至过量Ⅱ 向步骤Ⅰ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H2O2溶液刚开始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溶液变为橙黄色(4)步骤Ⅱ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写出一条) ,步骤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步骤Ⅱ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0.绿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4【问题 1】绿矾晶体(FeSO 4•7H2O)由于保存不妥或长久放置,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为探究绿矾样品的变质情况,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取少量绿矾样品,用蒸馏水在烧杯中配成溶液.(1)方案 1: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 试剂(写化学式),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血红色;实验结论:证明绿矾样品已被氧化.(2)方案 2: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酸性 KMnO4溶液,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结论:证明绿矾样品完全被氧化.(3)使用 FeSO4时,如要防止 Fe3+的干扰,可以加入适量铁粉进行除杂,写出加入铁粉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要从 FeSO4溶液中得到绿矾晶体,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 、冷却结晶、过滤、自然干燥,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没有用到的仪器有 (此空填序号)A.蒸发皿 B.石棉网 C.烧杯 D.玻璃棒【问题 2】灼烧绿矾的反应方程式:2(FeSO 4•7H2O)═Fe 2O3+SO2↑+SO 3↑+14H 2O工业上常通过高温分解 FeSO4的方法制备 Fe2O3,为检验 FeSO4高温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 SO2和 SO3,进行如下实验:将 FeSO4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请回答以下问题:(1)装置 I 中氯化钡溶液中可观察到现象 .若氯化钡溶液足量,将最后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重为 2.33 克,则灼烧绿矾的过程中转移了 mol 的电子.(2)装置 II 中试剂为品红溶液,其作用是 (3)装置 III 中试剂为 NaOH 溶液,其作用是 .11.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5【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若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套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选择的装置应是 (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 .【实验步骤】A 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①中先加入 3mL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 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 2mL 冰醋酸;B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C 在试管②中加入 5mL X 试剂;D 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E.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问题讨论】(1)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2)试管 2 中加入的 X 试剂为 .(3)步骤 E 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常用 方法分离获得实验中的乙酸乙酯.62016 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二中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①113 号元素的单质是一种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与强碱反应;②砹(At 2)是一种有色固体,HAt 很不稳定,AgAt 是有色难溶于水的固体;③硫酸锶是难溶于水和盐酸的固体;④H 2S 比水的还原性弱,但 H2S 比水的稳定性强;⑤周期表中钠在钾的上方,因此非金属性钠比钾弱,单质的熔点钠也比钾低;⑥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小,得电子能力强,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均呈酸性.A.③④⑤⑥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分析】①113 号元素为第ⅢA 的金属元素;②砹为ⅤⅡA 元素,非金属性较弱;③第ⅡA 元素的硫酸盐中硫酸钙微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④非金属性 O>S;⑤金属比较非金属性无意义,碱金属从上到下熔点降低;⑥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解答】解:①113 号元素为第ⅢA 的金属元素,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不能与强碱反应,故正确;②砹为ⅤⅡA 元素,非金属性较弱,则 HAt 很不稳定,AgAt 是有色难溶于水的固体,故正确;③第ⅡA 元素的硫酸盐中硫酸钙微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则硫酸锶是难溶于水和盐酸的固体,故正确;④非金属性 O>S,硫化氢的稳定性弱于水的,故错误;7⑤金属比较非金属性无意义,金属钠没有非金属性,碱金属从上到下熔点降低,故错误;⑥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甲烷不溶于水,故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2.离子方程式 CO32﹣ +2H+═H 2O+CO2↑中 CO32﹣ 的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A.CaCO 3B.NaHCO 3 C.Na 2CO3 D.BaCO 3【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专题】离子反应专题.【分析】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只有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才能拆成离子的形式.【解答】解:离子方程式 CO32﹣ +2H+=H2O+CO2↑中 CO32﹣ 的代表的物质可以是易溶于水的碳酸盐.A、碳酸钙是白色难溶于水的沉淀,故 A 错误;B、碳酸氢钠是易溶于水的碳酸氢盐,拆成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故 B 错误;C、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故 C 正确;D、碳酸钡是白色难溶于水的沉淀,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知识,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较简单.3.下列对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中至少含有两种金属元素B.黄铜的硬度比铜大C.18K 金常用来制作饰品,其熔点比纯金高D.钢是纯铁的俗称【考点】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分析】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8B.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合金的各成分硬度高;C.18K 金属于合金,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的熔点低;D.“钢”是铁的合金;【解答】解:A.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于非金属的混合物,合金中至少含有一种金属元素,故 A 错误;B.黄铜主要由铜、锌组成的合金,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合金的各成分硬度高,所以硬度比铜大,故 B 正确;C.黄金首饰的纯度常用“K”来表示,24K 是纯金,18K 是在黄金中加入其它贵金属形成的合金,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的熔点低,18K 金熔点比纯金低,故 C 错误;D.钢是含碳量为 0.03%~2%的铁合金,故 D 错误;故选 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合金与合金的性质,掌握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混合物,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的熔点低,但硬度比各成分硬度高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4.有下列物质:①NaOH 固体:②浓硫酸;③NH 4N03晶体;④CaO 固体.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 U 形管的塞子,发现 U 形管内滴有红墨水的水血.呈形如图所示状态,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根据 U 形管右侧液面升高,说明锥形瓶内气压由于加入物质而增大以及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生石灰加入水中都放出大量的热而使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解答】解:因氢氧化固体,浓硫酸、生石灰加入水中都会放出大量的热而使温度升高,使得瓶内气体压强增大,U 形管右侧液面升高,故选:B.9【点评】记住物质溶于水吸放热情况,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溶于水放热,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5.下列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的是( )A.放热反应 B.熵增加的反应C.熵增加的吸热反应 D.熵增加的放热反应【考点】焓变和熵变.【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自发进行的反应符合△H﹣T△S<0,依据判断依据分析选项,反应自发进行需要焓变、熵变、温度共同决定.【解答】解:A、放热反应△H<0,若△S>0,高温可能非自发反应,故 A 不符合;B、熵增加反应,放热反应△H<0,若△S>0,高温可能非自发反应,故 B 不符合;C、熵增加的吸热反应,△S>0,△H>0,低温可能非自发反应,△H﹣T△S>0,故 C 不符合;D、熵增加的放热反应,△S>0,△H<0,任何温度下△H﹣T△S<0,所以一定能自发进行,故 D 符合;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反应焓变、熵变、温度共同决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题目较简单.6.在 1L 溶液中含有 Fe(NO 3) 3和 H2SO4两种溶质,其浓度分别为 0.2mol/L 和 1.5mol/L,现向该溶液中加入 39.2g 铁粉使其充分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中 Fe3+物质的量为 0.8molB.反应后产生 13.44L H2(标准状况)C.反应后溶液中 Fe2+和 Fe3+物质的量之和为 0.9molD.由于氧化性 Fe3+>H +,故反应中先没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气体【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专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0【分析】Fe(NO 3) 3和 H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0.2mol、1.5mol,n(Fe)= =0.7mol,氧化性为 HNO3>Fe 3+>H +,先发生 Fe+4H++NO3﹣ ═Fe 3++NO↑+2H 2O、再发生 Fe+2Fe3+═3Fe 2+,若还有 Fe 剩余,则最后发生 Fe 与氢离子的反应,以此来解答.【解答】解:Fe(NO 3) 3和 H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0.2mol、1.5mol,n(Fe)= =0.7mol,氧化性为 HNO3>Fe 3+>H +,则Fe+4H++NO3﹣ ═Fe 3++NO↑+2H 2O1 4 1 10.6 2.4 0.6 0.6Fe+2Fe3+═3Fe 2+,1 2 30.1 0.2 0.3Fe 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溶液中存在 0.6molFe3+、0.3molFe 2+,A.反应后溶液中 Fe3+物质的量为 0.6mol,故 A 错误;B.不发生 Fe+2H+═Fe 2++H2↑,没有氢气生成,故 B 错误;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 0.6molFe3+、0.3molFe 2+,反应后溶液中 Fe2+和 Fe3+物质的量之和为0.9mol,故 C 正确;D.氧化性为 HNO3>Fe 3+>H +,先发生 Fe+4H++NO3﹣ ═Fe 3++NO↑+2H 2O,有气体生成,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铁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计算,明确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的先后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过量计算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7.下列事实一定能证明 HNO2是弱电解质的是( )①常温下 NaNO2溶液 pH 大于 7 ②用 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③HNO 2和 NaCl 不能发生反应 ④0.1mol•L ﹣1 HNO2溶液的 pH=2.1⑤NaNO 2和 H3PO4反应,生成 HNO2⑥0.1mol•L ﹣1 HNO2溶液稀释至 100 倍,pH 约为 3.1.11A.①④⑥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⑥ D.全部【考点】弱电解质的判断.【分析】部分电离、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电解质为弱电解质,利用酸不能完全电离或盐类水解的规律来分析 HNO2是弱电解质.【解答】解:①常温下 NaNO2溶液 pH 大于 7,说明亚硝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则亚硝酸是弱电解质,故①正确;②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成正比,用 HNO2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只能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不能说明亚硝酸的电离程度,所以不能证明亚硝酸为弱电解质,故②错误;③HNO 2和 NaCl 不能发生反应,只能说明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但不能说明是弱酸,故③错误;④常温下 0.1 mol•L﹣1 HNO2溶液的 pH=2.1,说明亚硝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故④正确;⑤强酸可以制取弱酸,NaNO 2和 H3PO4反应,生成 HNO2,说明 HNO2的酸性弱于 H3PO4,所以能说明亚硝酸为弱酸,故⑤正确;⑥常温下 pH=1 的 HNO2溶液稀释至 100 倍,pH 约为 3.1 说明亚硝酸中存在电离平衡,则亚硝酸为弱电解质,故⑥正确;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强弱电解质根本区别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无关,为易错点.8.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操作和现象 结论A 向装有 Fe(NO 3) 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 H2SO4,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HNO3分解生成了NO2B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 H2SO4,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 2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C 向饱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 CO2,溶液变浑浊 析出了 NaHCO3D 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 H2SO4,加热至 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 使溶液褪色的气体12KMnO4溶液,红色褪去 是乙烯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专题】实验评价题.【分析】A.NO 3﹣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被还原生成 NO,NO 被 O2氧化为红棕色的NO2;B.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 Cu(OH) 2浊液反应;C.相同温度、溶剂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D.乙醇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 SO2产生,SO 2具有还原性,也可以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解答】解:A.向 Fe(NO 3) 2溶液中加入 H2SO4,则会发生离子反应:3Fe2++NO3﹣ +4H+=3Fe3++NO↑+2H 2O,产生的 NO 在管口生成 NO2呈现红色,而不是 HNO3分解产生 NO2,故 A 错误; B.应加入碱将水解后的淀粉溶液调节成碱性,才可以产生红色沉淀,故 B 错误;C.饱和 Na2CO3溶液中通入 CO2发生反应:Na 2CO3+CO2+H2O=2NaHCO3,由于产生的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故会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故 C 正确;D.乙醇和浓硫酸反应制取乙烯的过程中,会有少量的 SO2产生,也可以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故 D 错误.故选 C.【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注意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检验方法,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题目难度不大.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9.为了探究 H2O2、H 2SO3和 Br2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 A 的名称 球形冷凝管 ,其作用是 冷凝回流溴,以免溴挥发 .(2)用仪器 B 滴加液体并不需要打开玻璃塞 c,原因是 滴液漏斗和三颈瓶相通,气压相等 .(3)实验记录如下(请补全空白):13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Ⅰ 打开活塞 a,逐滴加入H2SO3溶液至过量橙黄色褪去 Br 2的氧化性大于H2SO3 Ⅱ 向步骤Ⅰ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H2O2溶液刚开始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溶液变为橙黄色H 2O2的氧化性大于Br2 (4)步骤Ⅱ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写出一条) 步骤 1 的 H2SO3有过量,H2O2先和 H2SO3反应 ,步骤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 2SO3+Br2+H2O=4H++SO42﹣ +2Br﹣ ,步骤Ⅱ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 2O2+2Br﹣ +2H+=Br2+2H2O .【考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1)由 A 的结构特征可知为球形冷凝管,溴易挥发,冷凝回流溴;(2)滴液漏斗和三颈瓶相通,气压相等;(3)Ⅰ:打开活塞 a,逐滴加入 H2SO3溶液至过量,H 2SO3被溴水氧化;Ⅱ:向步骤Ⅰ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H2O2溶液,溶液又变为橙黄色,说明过氧化氢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4)步骤Ⅱ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可能是因为步骤 1 的 H2SO3有过量,H 2O2先和H2SO3反应,或 H2O2浓度小或 Br﹣ 与 H2O2反应慢等.【解答】解:(1)仪器 A 的名称是球形冷你管,其作用是使溴蒸汽冷凝回流,故答案为:球形冷凝管;冷凝回流溴,以免溴挥发;(2)用仪器 B 滴加液体并不需要打开玻璃塞 c,原因是该仪器与三颈瓶相通,气压相等,液体能顺利流出,故答案为:滴液漏斗和三颈瓶相通,气压相等;(3)Ⅰ:打开活塞 a,逐滴加入 H2SO3溶液至过量,H 2SO3被溴水氧化,溶液的橙黄色褪去,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亚硫酸;14Ⅱ:向步骤Ⅰ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H2O2溶液,溶液又变为橙黄色,说明过氧化氢将溴离子氧化为溴单质,则 H2O2的氧化性大于 Br2,故答案为: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Ⅰ 打开活塞 a,逐滴加入H2SO3溶液至过量橙黄色褪去 Br2的氧化性大于H2SO3Ⅱ 向步骤Ⅰ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 H2O2溶液刚开始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溶液变为橙黄色H2O2的氧化性大于 Br2;(4)步骤Ⅱ中,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可能是因为:步骤 1 的 H2SO3有过量,H 2O2先和H2SO3反应,或 H2O2浓度小或 Br﹣ 与 H2O2反应慢等;步骤Ⅰ中,亚硫酸与溴单质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 2SO3+Br2+H2O=4H++SO42﹣ +2Br﹣ ,步骤Ⅱ中主要发生过氧化氢和溴离子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 2O2+2Br﹣ +2H+=Br2+2H2O,故答案为:步骤 1 的 H2SO3有过量,H 2O2先和 H2SO3反应;H2SO3+Br2+H2O=4H++SO42﹣ +2Br﹣ ;H 2O2+2Br﹣ +2H+=Br2+2H2O.【点评】本题考查物质性质探究实验,涉及到元素化合物性质、对装置与原理的分析评价、离子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等,关键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难度中等.10.绿矾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问题 1】绿矾晶体(FeSO 4•7H2O)由于保存不妥或长久放置,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质.为探究绿矾样品的变质情况,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实验准备:取少量绿矾样品,用蒸馏水在烧杯中配成溶液.(1)方案 1: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 KSCN 试剂(写化学式),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血红色;实验结论:证明绿矾样品已被氧化.(2)方案 2:取少量溶液,加入几滴酸性 KMnO4溶液,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不褪色 .实验结论:证明绿矾样品完全被氧化.(3)使用 FeSO4时,如要防止 Fe3+的干扰,可以加入适量铁粉进行除杂,写出加入铁粉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2Fe 3+=3Fe2+ .(4)要从 FeSO4溶液中得到绿矾晶体,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自然干燥,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没有用到的仪器有 B (此空填序号)15A.蒸发皿 B.石棉网 C.烧杯 D.玻璃棒【问题 2】灼烧绿矾的反应方程式:2(FeSO 4•7H2O)═Fe 2O3+SO2↑+SO 3↑+14H 2O工业上常通过高温分解 FeSO4的方法制备 Fe2O3,为检验 FeSO4高温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 SO2和 SO3,进行如下实验:将 FeSO4高温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请回答以下问题:(1)装置 I 中氯化钡溶液中可观察到现象 有白色沉淀产生 .若氯化钡溶液足量,将最后所得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重为 2.33 克,则灼烧绿矾的过程中转移了 0.02 mol的电子.(2)装置 II 中试剂为品红溶液,其作用是 检验产生的气体中是否含 SO2 (3)装置 III 中试剂为 NaOH 溶液,其作用是 除去多余的 SO2,防止污染空气 .【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制备实验综合.【分析】【问题 1】(1)铁离子遇 KSCN 溶液为血红色;(2)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高锰酸钾氧化;(3)防止 Fe3+的干扰,可以加入适量铁粉进行除杂,Fe 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4)从 FeSO4溶液中得到绿矾晶体,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蒸发需要蒸发皿、玻璃棒等,过滤需要烧杯、漏斗等;【问题 2】为检验 FeSO4高温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 SO2和 SO3,由实验装置可知,气体进入 I 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II 中二氧化硫可使品红褪色,III 为尾气处理装置,可利用 NaOH 溶液吸收二氧化硫,以此来解答.【解答】解:【问题 1】(1)绿矾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遇 KSCN 变红色,因此加入 KSCN 溶液,若溶液变红证明被氧化,故答案为:KSCN;(2)酸性 KMnO4可氧化亚铁离子,但不与铁离子反应,若溶液的紫色不褪去,证明已完全被氧化,故答案为:溶液不褪色;16(3)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亚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Fe+2Fe3+=3Fe2+,故答案为:Fe+2Fe3+=3Fe2+;(4)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的第一步是蒸发浓缩,然后冷却结晶、过滤、自然干燥即可;这一系列的操作中 A、蒸发皿中进行蒸发,C、烧杯中配成溶液,D、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没有用的是 B 石棉网,故答案为:蒸发浓缩;B;【问题 2】为检验 FeSO4高温分解的气体产物中是否含有 SO2和 SO3,由实验装置可知,气体进入 I 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II 中二氧化硫可使品红褪色,III 为尾气处理装置,可利用 NaOH 溶液吸收二氧化硫,(1)三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装置 I 中氯化钡溶液中可观察到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2.33g 为硫酸钡,其物质的量为 =0.01mol,即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 0.01mol,根据 2(FeSO 4•7H2O)═Fe 2O3+SO2↑+SO 3↑+14H 2O~2e ﹣ 可知该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02mol,故答案为:有白色沉淀产生;0.02;(2)装置 II 中试剂为品红溶液,其作用是检验产生的气体中是否含 SO2,故答案为:检验产生的气体中是否含 SO2;(3)装置 III 中试剂为 NaOH 溶液,其作用是除去多余的 SO2,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除去多余的 SO2,防止污染空气.【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实验及性质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装置的作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不大.11.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17若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套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选择的装置应是 乙 (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 防止倒吸 .【实验步骤】A 按所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①中先加入 3mL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 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 2mL 冰醋酸;B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C 在试管②中加入 5mL X 试剂;D 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E.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问题讨论】(1)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催化、吸水 .(2)试管 2 中加入的 X 试剂为 饱和碳酸钠溶液 .(3)步骤 E 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液体分为两层(有水果味) .(4)常用 分液 方法分离获得实验中的乙酸乙酯.【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有机实验综合.【分析】【实验原理】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装置设计】酸和乙醇易溶于水,不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所以选乙装置;球形干燥管导气的同时也起到防倒吸作用;【问题讨论】(1)浓硫酸有吸水性,促进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浓硫酸能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2)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而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3)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步骤 E 试管②中液体分层;18(4)因为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的方法是分液.【解答】解:【实验原理】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故答案为:CH 3COOH+C2H5OH CH3COOC2H5+H2O;【装置设计】酸和乙醇易溶于水,不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所以选乙装置;球形干燥管导气的同时也起到防倒吸作用,故答案为:乙;防止倒吸;【问题讨论】(1)浓硫酸有吸水性,促进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浓硫酸能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所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吸水,故答案为:催化、吸水;(2)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而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试管 2 中加入的 X 试剂为:饱和碳酸钠溶液,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3)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所以步骤 E 试管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液体分为两层(有水果味),故答案为:液体分为两层(有水果味);(4)因为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互不相溶液体的方法是分液,所以常用分液分离获得实验中的乙酸乙酯,故答案为:分液.【点评】本题考查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频考点,把握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实验装置的作用、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