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250331.doc--点击预览
- 201606250442.doc--点击预览
- 201606250443.doc--点击预览
- 201606250444.doc--点击预览
- 201606250445.doc--点击预览
- 201606250483.ppt
- 201606250484.ppt
- 201606250485.ppt
- 201606250486.ppt
- 201606250487.ppt
- 201606250488.ppt
- 201606250489.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一)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60 分)1.20 世纪初,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又过时。其中, “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老牌殖民帝国的削弱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日趋严重答案 B解析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促使美、德、日等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截止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大的赢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答案 A解析 列强对市场争夺的主要形式是对殖民地的占有,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因此它是争夺中最大的赢家,B 仅次于英国,C、D 在殖民地的争夺中起步较晚。3.俾斯麦曾说:“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 ”这“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 )A.俄国和奥匈帝国 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德国答案 D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最为激烈,故选 D。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A.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且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②③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④符合题干要求。25.德意志统一后,为谋求欧洲霸权,其战略重点是离间德国两侧的大国, “时刻警惕他国结盟的噩梦” ,但噩梦终究成真。 “噩梦成真”主要是指( )A.德意结盟 B.法俄结盟C.英法结盟 D.英俄结盟答案 B解析 德国离间它两侧的大国,是担心他们结盟。法俄结盟对德国极为不利,这使德国处在法国和俄国的夹击之下,在大战中需两线作战,这是德国不愿看到的,故说德国“噩梦成真”。6.在 19 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 20 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但它们没有一个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B.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C.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D.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答案 C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 ,A、B、D 三项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的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展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7.19 世纪初英国参加对法国的战争,20 世纪初却同法国结盟。这最能说明的是( )A.英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英国欧洲大陆均势政策C.英国对法国的妥协D.英国对法国软硬兼施的政策答案 B解析 英国同法国作战是为了限制法国势力过于强大,同法国结盟是为了共同对付德国,防止德国过于强大,从而体现出英国力图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8.1916 年 2 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 ”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指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战争,故①正确;3“意大利之中立”指意大利先前中立,后来参加协约国作战,故②正确;“俄人与焉,德人与焉……”表明一战参战国之多及范围之广,故④正确;土耳其在一战期间参加的是同盟国,排除③。9.新快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6 日报道 2009 年 3 月 16 日,英国 112 岁高龄的一战老兵亨利·亚林汉姆怀着骄傲的心情,在驻伦敦的法国大使馆接受了法国政府颁发给他的“法国荣誉勋位勋章” 。亨利·亚林汉姆所参加的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英德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C.垄断资产阶级抢占世界市场D.世界反战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答案 B解析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激化了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D 项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可以排除,A、C 两项均由 B 项决定。1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著名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答案 A解析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攻守,转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11.1917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所有 21 岁到 30 岁之间的男子,在可能条件下登记报名到美国军队服役。美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适应对德战争的需要B.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C.稳定国内的社会秩序D.遏制俄国的激进变革答案 A解析 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为了适应对德作战的需要,美国急需大量征兵。12.1917 年 4 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 年 3 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A.①②③ B.①②④4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美国加入协约国和苏俄退出一战,均是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使得协约国集团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战争结束的进程。同时苏俄退出一战,对协约国的力量影响不大。13.1918 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美洲 B.欧洲C.德国 D.英国答案 B解析 此书是 1918 年出版的,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同一年,一战主战场是欧洲,作者从这场战争中看到了西方亦即欧洲的衰落。14.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日本趁此机会( )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 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 ③加紧向英、法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④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加强争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日本趁机强占他们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战争期间,美日之间的矛盾虽然有所激化,但日本还不具备在世界范围内同美国争夺的实力。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15.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 )①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高涨 ②反对帝国主义的社会思潮逐渐兴起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④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逐渐高涨。但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出现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潮。②的叙述是不正确的。二、非选择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16.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 年)的材料:“在 2 月 3 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 2月 1 日和 2 月 1 日以后……要用潜水艇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只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于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5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竖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请完成:(1)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是指什么?(4 分)(2)美国参战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10 分)(3)美国参战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答案 (1)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2)大战已接近尾声,交战双方都精疲力竭,美国人认为它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的时机已到,故参战。在此之前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双方各国做生意,占领亚非拉广大市场,大发战争横财,这根本不是“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 ”(3)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一战的结束。17.观察下列图片:一战中的空战 一战中的毒气战 英国的坦克(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8 分)(2)列宁曾经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12 分)答案 (1)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2)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必然发生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等。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随后一战结束。解析 第(1)问,解读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思考相关问题。第(2)问,注意分析判断基本观点,特别是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战争会引起革命?为什么革命会起到制止战争的作用?1学案 1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 20 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一、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1.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垄断组织产生。2.概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3.影响: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重点精讲]“不平衡”——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世界战争不断发生,这些矛盾和战争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1.背景(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列强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结成军事集团,并扩军备战。(2)三对基本矛盾:①法德矛盾:法国力图报普法战争失败之仇,而德国力图压制法国。②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③英德矛盾:主要围绕殖民地问题,英德矛盾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2.形成的过程(1)三国同盟:1879 年,德奥结盟,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德国拉拢意大利,共同对抗法国,1882 年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三国协约:为减轻三国同盟的压力,1892 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初步形成;随着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英国被迫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外交政策,在 1904 年、1907 年先后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终于建立起来,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最终形成。[重点精讲]图示两大集团的形成2两大军事集团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霸权建立的,在其建立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利益的争夺和相互关系的妥协,两大集团分别以英、德为核心,正反映了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深化探究]材料 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上公开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思考(1)材料反映了德国的什么要求?据材料指出,德国将要与哪两国产生矛盾?这又反映了哪两类性质国家的矛盾?(2)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源是什么?该矛盾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1)重新分割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与英国、法国产生矛盾。新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影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形成了以英德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三、疯狂的军备竞赛1.主要表现(1)各国纷纷增加本国的军费开支,其中德国增加最多。(2)扩大海军是军力竞争的主要内容。竞争主要在英德两国之间进行,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海军强国。(3)研制新式武器:在 20 世纪初,飞机、飞艇、坦克、潜艇、鱼雷、新式枪炮等先后问世。2.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四、萨拉热窝事件1.背景:一战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3(1)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2)俄国和奥匈帝国加紧了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1908 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概况: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3.影响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不久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解读与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出现了跳跃式的不平衡。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第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2)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加剧,在欧洲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3)1914 年 6 月发生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终于给帝国主义找到了发动战争的借口,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深度点拨]在进入 20 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狂热之中,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深化探究]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形势图4材料二 德皇威廉二世在听到萨拉热窝事件的消息后,异常兴奋地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思考(1)结合材料一指出造成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几组矛盾?(2)概括材料二传递的信息,这反映了什么深层次问题?答案 (1)巴尔干国家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矛盾、奥匈帝国与沙皇俄国的矛盾、巴尔干国家间的矛盾。(2)德国将萨拉热窝事件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反映问题:帝国主义国家的推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B.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列强之间的竞争加剧D.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答案 A解析 垄断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必然结果,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原因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答案 A解析 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大量发展新技术,再加上领土扩张和对外资本输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3.1903 年,英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主动修复同法国的关系,其原因不包括( )5A.英德矛盾的日趋激化 B.英国实力的相对下降C.确保欧洲大陆的均势 D.联合法国以对抗德国答案 C解析 英国主动寻求与法国和解,说明它放弃了以操纵欧洲“均势”为目的的“光荣孤立”政策,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属于英国寻求与法国和解的原因。4.19 世纪末,当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初步形成时,英国并没有急于加入某一集团,而是继续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英国不想参与大国间的争霸斗争B.英国与法、俄、德都有矛盾C.不受条约约束,以便趁机在各地扩张D.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相互牵制答案 D解析 英国在欧洲奉行的是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光荣孤立”正是这一政策的表现。所谓“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通过各种手段,使欧洲大陆各国势力均衡,相互牵制,而不是指英国想同欧洲大陆某个国家保持势力相当。5.下列各项,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的是(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A.①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 巴尔干半岛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显赫,因而成为众多大国争夺的对象。这里还是许多民族的栖息地,加上土耳其人的统治,民族矛盾复杂激化。巴尔干半岛资源并不丰富。6.阅读下面材料:第二条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第三条 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1)德奥同盟条约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它们的矛盾焦点是什么?(2)意大利为什么选择加入同盟国?三国同盟主要是对付哪个国家?(3)三国同盟的核心是谁?为什么?答案 (1)俄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6(2)意大利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而加入同盟国。对付法国。(3)德国。因为德国实力最强,德国与法、俄、英矛盾最大,三国同盟的形成主要是德国组织的。解析 19 世纪末,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三对矛盾,即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除此之外,意大利和法国在争夺突尼斯、俄国与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在争夺巴尔干方面也存在尖锐矛盾,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德、奥、意组成了三国同盟。学习思考1.提示 法、俄结盟的原因是:共同的政治利益:法俄都担心德国的过分强大,三国同盟的建立加剧了这一担心;共同的经济利益:俄国需要贷款,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其后果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形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基础,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对峙集团的初步形成。2.提示 英德两国军备竞赛的重点是海军是因为:英国是世界头号殖民帝国主义国家,依靠强大的海军掌控世界霸权;德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开始夺取“全球霸权” ,这就要求加紧扩充海军,从而造成英德海军竞赛。3.提示 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科技是社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动力,但不是唯一、根本的动力,而是受各种社会条件制约着的。科技所发挥的作用及导致的后果是由人们对科技的使用所导致的。因此人们要在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下使用科学技术,使科技造福于人类。[自我测评]解答 (1)一战爆发的原因:①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②在欧洲帝国主义国家间形成的英德矛盾、俄奥矛盾、法德矛盾的发展导致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出现是主要原因。③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直接原因(导火线)。(2)性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各国主要目的是掠夺别国,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材料阅读与思考]解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放弃其传统的“光荣孤立”外交政策,转而走上结盟反德的道路,其真正原因是为了抵制德国的扩张,维护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而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则具体地表现为英国维护殖民霸主地位与德国要求分割殖民地之间矛盾的激化。国家利益是决定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7[基础达标]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美、法、德四国工业产值在世界的高低位次是( )A.英、美、法、德 B.美、德、法、英C.美、德、英、法 D.英、法、德、美答案 C解析 美国、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生产力发展迅速,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和法国。2.下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英国一贯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是英国意欲( )图一 图二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答案 C解析 要仔细体会两幅图片。从图一到图二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实现了平衡,依据此意,排除 A、B、D 三项。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对峙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德矛盾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B.英法俄和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答案 D解析 A 项是表现,C 项本身表述正确,但勾结的利益根源于 D 项,故用排除法得出 D 项为正确选项。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就是:“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这句话直接反映出(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参加一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D.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答案 C8解析 从题干中威尔逊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唯利是图” ,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参战国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广大的人民,而是为了本国的垄断资本家。因而答案为 C 项。5.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的形势,不正确的表述是( )A.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霸权的争夺上B.一战前,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C.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D.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很复杂,斯拉夫人占多数答案 B解析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上。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很复杂,斯拉夫人占多数。[能力提升]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A.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B.建立两大军事集团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巴尔干地区答案 A解析 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帝国主义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D 两项是仅就欧洲而言,B 项则是其实现目的的手段或措施。7.1908 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这一举动招致了俄国的强烈反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俄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B.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C.奥匈帝国的行为对德意志有利D.俄国反对奥匈帝国插足巴尔干半岛答案 B解析 1908 年,奥匈帝国和俄国召开会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但必须建立在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的基础上。但是奥匈帝国在吞并这两地时,并没有满足俄国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俄国的反对。8.20 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答案 D9解析 此题 A、C 两项是一战后发生的事,明显错误。B 项迷惑性最大,但主要是针对法、俄的。只是到了 20 世纪初,英德矛盾才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利益才受到了根本威胁。这样英国就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逐渐协调与法、俄的关系,组成了三国协约。可见,D 项才是最重要的原因。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英法之间在瓜分非洲问题上有利害冲突。英国控制埃及之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在扩大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19 世纪末双方军队几乎发生武装冲突。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 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 20 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材料二 1907 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也同英俄调整在亚洲的矛盾有关。按照这项协定,伊朗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中部为中立带,双方均可自由出入。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同意维持西藏现状,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1)据材料一、二,英国同法国签订协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2)依据材料一、二,你认为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实质是什么?签订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依据阅读以上材料获得的信息,你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有何认识?答案 (1)对付德国。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以便联合俄国在欧洲共同对付德国。(2)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分赃协定。形成了三国协约,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完全以维护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勾结的过程中,总是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为代价。解析 英法、英俄关系的调整都是以重新分割弱小国家为条件,说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的着眼点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代价。1学案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课标要求]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一、第一阶段(1914 年)1.战争战线(1)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英、法对德作战。(2)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军队作战。(3)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4)其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2.战况(1)西线:德军于 1914 年侵入比利时,并于 9 月初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军统帅霞飞重新调配英法联军的力量,转入反攻,展开马恩河大战,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2)东线:俄军展开了对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的进攻。在东普鲁士,俄军的突入迫使德军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在加里西亚,俄军击败奥军。年底,东线战事转入了相持状态。(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塞军连续击退奥军攻势,把奥军赶出塞境。(4)其他战线:日本攻占了太平洋上的原属德国的一些岛屿,并侵入中国山东,占领青岛;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进而占领伊朗的阿塞拜疆;英军攻占波斯湾,占领了中东的一些国家,又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埃及。[教材互补]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岳麓版)二、第二阶段(1915 年~1916 年)1.1915 年:德国把进攻的重点转向俄国,妄图迫使俄国单独媾和,在东线攻势中,虽然攻占了大片土地,但其目的并没有达到,双方转入相持的阵地战。2.1916 年(1)凡尔登战役:1916 年 2 月,德军向法国巴黎的东部门户、法军整个战线的支撑点——凡尔登发起了疯狂进攻,法军统帅霞飞命令法军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防线,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开战以来的顶峰,德军在 2 月底前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产;6 月,德军再次发动了进攻凡尔登的激烈战斗,并发射了大量毒气炮弹,但攻占凡尔登的计划仍未能实现。(2)索姆河战役:为了配合凡尔登战役,英、法联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这次战役是一场巨2大的消耗战,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该战役迫使德军暂时放松了对凡尔登的攻势。(3)日德兰海战: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英国损失虽大,但仍控制着制海权,德国海军被迫退回北海基地,战争的态势愈来愈有利于协约国,德、奥海军开始陷入窘境。(4)无限制潜水艇战:1916 年 12 月,德国发动了无限制潜水艇战,希望在 6 个月内迫使英国投降,结束战争。[理解升华]1916 年是一战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交战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打击,赢得战争。经过索姆河、凡尔登和日德兰海战,协约国最终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重点精讲]为什么说 1916 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1)从双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深度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变成了持久的阵地战,一是由于进攻一方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进攻兵力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在双方武器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一方付出的代价要比防御一方大得多。[深化探究]材料一 欧洲战场的西线材料二 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战役 双方投入兵力 双方伤亡总人数马恩河战役 200 万人 35 万人3凡尔登战役 112 个师 70 多万人索姆河战役 150 个师 130 多万人思考(1)在 A、B、C 处填上重要战役的名称。(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答案 (1)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2)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战争异常残酷,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三、第三阶段(1917 年)1.战争态势:经过两年的战争,两大军事集团都筋疲力尽,德奥受到严密封锁,物资供应、兵员补给非常紧张;协约国由于殖民地的供应来源未断,在物资、兵员补给方面逐渐占据优势。2.美国参战(1)原因:德国外交大臣训令德国驻墨西哥公使开展德国与该国结成反美同盟事宜的密电被英国截获并交给美国;德国实行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损失较大;英法在战争中的削弱和德国暴露出来的野心使美国认识到德国比英国更为可怕。(2)概况:1917 年 4 月,美国国会通过参战案,正式对德宣战。(3)影响:美国参战后,一大批中立国倒向协约国,协约国的实力由此大大增强。[理解升华]一战前期,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1917 年 4 月,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国宣战,无论其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维护其切身利益及争夺世界霸权。[归纳总结]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一战的主战场是欧洲战场,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对战争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战局演变:①第一阶段是 1914 年。主要战役是西线马恩河战役;战局是: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的东线进攻,致使德军西线速决战的计划破产,在东西两线双方转入阵地战。②第二阶段是 1915~1916 年。在决定性的 1916 年,双方进行了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和日德兰海战;战局是:战争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③第三阶段是 1917~1918 年。1917 年美国参战、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国人民的反战运动,都加速了大战的结束。1918 年 11 月,德国投降,大战告终。[深化探究]4材料 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必要时,我们将竭举国之力,以抑制和摧毁它的野心和实力……因而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而作战。——美国总统威尔逊思考第一批美国部队到达法国(1)这篇演说发表的时间应在什么时候?(2)威尔逊提到的“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指谁?“应战”指什么事?(3)依据材料简要分析,美国参战对一战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答案 (1)1917 年,美国对德国宣战前。(2)德国。对德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3)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战争形势更加有利于协约国集团;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使一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1.一战爆发初期,各国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主要原因是( )A.当时的战场局限于欧洲B.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高涨C.战争的残酷性尚不明显D.人们预计战争时间不长答案 B解析 一战初期,民众深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积极支持战争,故 B 项符合题意。2.1914 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这是因为( )A.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答案 D5解析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整体实力是不能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相比的,德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计划,最怕持久消耗、两线作战,而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最怕的局面出现了。所以,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3.一战期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场是( )A.海上战场 B.西线战场C.东线战场 D.南线巴尔干战场答案 B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一战爆发后,形成了三条战线,在西线作战的是协约国的英法集团和同盟国的核心国德国,东线是俄国与德国和奥匈帝国,东、西两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但西线更具决定性的作用。4.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答案 B解析 A、C、D 三项均是美国参战的原因,而 B 项不是。因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是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维护世界和平是美国参战的招牌,非真实动机。5.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是在( )A.英法参战后 B.俄国参战后C.德国参战后 D.美国参战后答案 D解析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等一批国家对同盟国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6.下图是 1914 年 8 月被德国媒体广泛宣传的照片之一。宣战消息发表后,德国士兵热烈欢呼(1)火车上的士兵将去参加什么战争?(2)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什么战争?(3)德国当局广泛传播这一照片的目的是什么?6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2)德国士兵不知道战争的性质,以为这是一场保卫民族、保卫祖国的战争。(或:认为战争很快就会取得胜利。)(3)要人们支持战争(或让人民充当炮灰)。解析 从题目中的 1914 年 8 月这一信息可以得出这一事件发生在一战爆发后。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政府动员民众和士兵参战的目的是为了为德国攫取其他国家的领土,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是主动挑起的对外侵略扩张战争。但从照片上士兵的表情动作来看,士兵显然是受到了德国政府的欺骗宣传,对战争的性质和残酷性并不清楚。学习思考1.提示 日本利用西方列强交战之际,达到夺取德国殖民地、称霸东亚的目的。2.提示 德国人信奉残酷战争的理论,在凡尔登地区对法军进行打击,结果双方死亡人数达 70 多万。因而,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提示 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并没有扭转海上的被动局面,英国依然保持着制海权。这一结局突显了德国物资劣势和协约国物资的优势,战争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德奥集团。4.提示 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维护其国家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自我测评]解答 (1)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于 1905 年就制定了德军东西两线作战的计划,即趁俄军未充分动员之际,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击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但战争一爆发,德军就陷入了东、西、南三线和海上战线同时作战的局面。(2)1914 年,德军侵入比利时,并于 9 月初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军统帅霞飞重新调配英法联军的力量,转入反攻,进行马恩河大战,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粉碎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材料阅读与思考]解答 美国参战的原因及目的:同盟国击沉美国和其他中立国家的船舶,向全世界发起了挑战;威尔逊宣称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的权利而参战。不同意。战争初期,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随着战争的推进,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在交战双方精疲力竭之时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以掠夺战利品,维护美国利益。7[基础达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匈帝国C.意大利 D.法国答案 A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企图凭借其速战速决战术迅速结束西线战事,然后在挥师东进消灭俄国,但奥匈军队没能在东线阻挡住俄军的进攻,德国不得不抽调兵力进行增援。2.一战中,使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著名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 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 D.日德兰海战答案 A解析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战争的结果是双方互有攻守,转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3.德国在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②俄国短时间内投入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答案 B解析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在欧洲战场速战速决的计划。4.下图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答案 C解析 马恩河战役后,英法军队和德国军队进入了持久的堑壕战,英军为了突破对方的机枪火力点、堑壕、铁丝网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三结合的新型进攻性武器。1915 年,英国利用内燃机、履带、武器和装甲技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小游民”坦克。1916 年 1 月 15 日,英国坦克在法国索姆河战役中首次用于战8场。5.一战中,交战双方把 1916 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对 1916 年战争形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B.新式武器坦克首次使用C.凡尔登战役后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D.美国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答案 B解析 A 项是在 1914 年;C 项中凡尔登战役后仍然没有一方取得决定性优势;D 项美国参战是在 1917 年。[能力提升]6.“我们(参战)的动机并不是复仇……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动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正义和权利B.美国参战是为了帮助进行正义战争的协约国集团C.战争态势的发展对协约国不利促使美国急于参战D.美国认识到如果德国获胜必将是其争霸世界的对手答案 D解析 美国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而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其最大障碍。7.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A.战役规模巨大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C.持续时间特别长D.伤亡数字特别巨大答案 D解析 从“绞肉机” “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8.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②美国的参战③《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④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A.①②④ B.②④C.②③④ D.①③9答案 B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德国的预备役军人,夏天还是大学生,现在手挽手,唱着歌,去迎接英国人在朗吉玛克的机枪手们送给他们的死亡……受到军事专业训练的广大民众怀着充分无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进。他们踩烂了靴跟去争取实现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支撑欧洲的各支大军的热诚在 1914 年爆发,但在两年后开始低落下来。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开始时,德军集中了所有的火炮,向方圆只有 31 平方千米的法军阵地发射了 100 多万发炮弹。战役中,德军投入 46 个师,法军投入 60 个师,战争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惨烈程度,伤亡 70 多万人。有人这样描写:“这个 304 米高的小山坡被炮火从山顶抹平,在整个战斗期间矮了近 8 米,战场上全是弹坑、炸倒的树木和尸体。 ”请完成:(1)材料中“施里芬的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指什么?原因如何?(2)材料二所指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 (1)以闪电战打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速战速决。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并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战争进入相持阶段。(2)双方投入兵力多,战事惨烈程度高,伤亡人员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