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70101171.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2.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3.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4.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5.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6.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7.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8.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79.doc--点击预览
- 201607010118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曲沃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o 一、选择题(共 30 题,每题 2 分)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 1~2 题。1.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A.①④ B.③⑥ C.②③ D.⑤⑥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回答 3~5 题。 3.气压的分布状况与月份的对应关系最有可能的是 ( )A.甲图——5 月份 B.甲图——1 月份 C.乙图——2 月份 D.乙图——10月份4.高原隆起前、后 N 地的风向是 ( )A.高原隆起前——东南风 B.高原隆起后——西南风C.高原隆起前——西南风 D.高原隆起后——西北风25.高原隆起使 M 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出现的变化是 ( )A.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B.气温降低,降水量不变C.气温不变,降水量减少 D.气温增高,降水量增多有一则关于长沙的天气资料:前两天天高云淡,气温较低,第三、四天云量逐渐增多,云层加厚,出现连续性降水,第五天雨过天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据此完成 6~7 题。6.根据资料分析,长 沙的这次降雨类型是 ( )A.地形雨 B.锋面雨 C.台风雨 D.对流雨7.影响长沙地区这次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 8~9 题。8.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9.当 P 天气系统强盛时,下列关于印度半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是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 B.此时印度半岛农田干枯,土地龟裂C.此时是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的时候 D.此时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读下图,回答 10~11 题。310.有关图中四地天气状况的正确叙述是 ( )A.甲地风向为西南风 B.乙地气温较高 C.丙地风速最大 D.丁地气压最低11.关于戊地天气系统的正确组合为 ( )①南半球 ②北半球 ③暖锋 ④冷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下图为“某月沿 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 12~14 题。12.上述“某月”是 ( )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13.该月份甲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14.该月份乙地的气 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读下图,完成 15-17 题。415.两幅图中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均 属于 ( )A.大气环流 B.海陆风 C.季风环流 D.热力环流16.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 ( )①时间尺度不同 ②空间尺度不同 ③成因不同 ④气流性质不同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7.右上图中,等压面的起伏变化与气压分 布的对应关系是 ( )①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低 ②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③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高 ④同一高度 ,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低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读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 18~20 题。18.影响甲、乙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差异 B.地形差异 C.大气环流的差异 D.白昼时间的差异19.关于丙地自然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盆地地形,气候干燥 B.纬度低,降水多 C.纬度低,气温高 D.海拔高,多5晴朗天气20.关于甲、乙两地农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因日照强,而种植业发达 B.乙地因日照弱而种植业发达C.甲、乙两地因自然条件影响,种植业均不发达 D.乙地草场面积广阔,畜牧业发达图 A 中的 40°线为纬线,a、b、c 为等温线,甲为河流;图 B 为甲地区近地面气压分布及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 21~22 题。21.结合图 A 和图 B 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尼罗河正处于汛期 B.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C.从数值上看 ba D.墨累—达令盆地正处于剪羊毛的季节22.甲区域的气候类型与下图中的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下图为某岛屿 7 月等降水量线分布,读图回答 23~25 题。23.该岛东 部与西部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相差( )A.150 毫米左右 B.300 毫米左右 C.600 毫米左右 D.1000 毫米以上24.该岛等降水量线走向大致与 ( )A.山脉坡向平行 B.盛行风向平行 C.山脉走向平行 D.海岸线平行25.该岛西部地势低平处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6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 1,回答 26~27 题. 26.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 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 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 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27. 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各个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A. 取水——保护水源地 B. 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 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 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读图 1,完成 28~30 题。图 128.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A.50m B.55m C.60m D.65m29.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0.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 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 约A.15m B.40m C.65m D.90m二、综合题(40 分)3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分)7(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季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来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4)此时,北半球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被切割成断块状。32.读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图,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17 分) (1)该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气候。除图示地区外,类似气候类型还分布在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2)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3)下图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中,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___________。这表明乙地的气候特征 与甲、丙相比有细微的差别,体现在_____________。 (4)图中甲、丙两个气候区的纬度分布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5)在夏秋季节,危害甲、丙两地区的严重气象灾害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成因上相同,都是___________造成的。 833.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 21 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 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 1.1℃~6.4℃。全球气候的变化与碳排放有着密切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 分) (1)读图分析 1952~2000 年我国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总体特征及其原因。 (4 分) (2)就此谈谈我国控制碳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4 分)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4 分) 9参考答案1—5 ACBCA 6—10 BBDAB 11—15 BCADD 16—20 ABCDC 21—25 CBDCB 26—30 BDCCB31. (1)冬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2)丰富 A 处气流由低纬流 向高纬,因气温渐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发生;而 B 处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气温升高,不利水汽凝结,难以形成降水(3)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地区冷而重的 D 气流后向上爬升(4)副极地低32.(1)亚热带季风(湿润) 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2)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3)④ 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具有海洋性特征(4)甲气候区的北界比丙气候区低(约 5°纬度) ,因甲地区西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海洋,冬季风最为显著,冬季气温较同纬度的丙地区更低,亚热带界线向更低纬度推移。丙地区冬季风不够显著,冬季气温相对较高。(5)台风 飓风 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形成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33. (1)东部地区比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变化不大。东部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源 (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大。(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3)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这又会使农作物作物减产;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有些地区水资源紧张;对人类健康威胁增加。tesoon天· 星 om权天· 星 om权Tesoon.com天星版权tesoontesoontesoon天星1曲沃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曲沃中学高二化学考试题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每题均为单选,1—10 每小题 2 分,11—20 每小题 3 分,共 50 分)1.核磁共振(NM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有 NMR 现象。试判断下列哪种原子不能产生 NMR现象的A. C B. N C. O D. P1361471683152.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Cl - 的电子排布式:1s 22s22p63s23p6 B.乙醇的结构简式:C 2H6OC.硫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四氯化碳的电子 式: 3. 膦(PH 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有磷化氢。它的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形。以下关于 PH3的叙述正确的是 A.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 B.PH 3是非极性分子C.PH 3是一种强氧化剂 D.PH 3分子的 P-H 键是非极性键4.下列关于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钾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故钾的活泼性强于钠B.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第一电离能必定依次增大 C.最外层电子排布为 ns2np6(若只有 K 层时为 1s2)的原子,第一电离能较大D.对于同一元素而言,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5.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A.ls 22s22p63s23p3 B.1s 22s22p3 C.1s 22s22p4 D.1s 22s22p63s23p4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 8 电子结构的是A.六氟化硫 B.光气(COCl 2) C.二氟化氙 D.三氟化硼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B.3p 2表示 3p 能级有两个轨道C.同一原子中,1s、2s、3s 电子 的能量逐渐减小D.同一原子中,2p、3p、4p 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8.下 列 关 于 丙 烯 ( CH3—CH =CH2) 的 说 法 正 确 的 是A. 丙 烯 分 子 有 8 个 δ 键 , 1 个 ∏ 键 B. 丙 烯 分 子 3 个 碳 原 子 都 是 sp3 杂 化C. 丙 烯 分 子 不 存 在 非 极 性 键 D. 丙 烯 分 子 中 3 个 碳 原 子 可 能 在 同 一 直 线 上9.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一定既含 σ 键又含 π 键的是 A.H Cl B.CO 2 C.C 2H4O D.H 2O210.下 列 说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A. HCl、 HBr、 HI 的 熔 、 沸 点 依 次 升 高 与 分 子 间 作 用 力 大 小 有 关B. H2O 的 熔 、 沸 点 高 于 H2S 是 由 于 H2O 分 子 之 间 存 在 氢 键C. I2 易 溶 于 CCl4 可 以 用 相 似 相 溶 原 理 解 释 D. 甲 烷 可 与 水 形 成 氢 键2 8 6+16 211 下列各对粒子中,空间结构相似的是 A.CS2与 NO2 B.CO2与 NO2 C.SO2与 O3 D.PCl3与 BF312.关 于 晶 体 的 下 列 说 法 正 确 的 是 :A.任 何 晶 体 中 , 若 含 有 阳 离 子 就 一 定 有 阴 离 子 。B.原 子 晶 体 中 只 含 有 共 价 键 。 C.分 子 晶 体 中 的 分 子 内 一 定 存 在 共 价 键 。D.离 子 晶 体 中 只 含 有 离 子 键 , 不 含 有 共 价 键 。13. X、Y两元素可形成X 2Y3型化合物,则X、Y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可能是A.X:3s 23P1 Y:3s23P5 B.X:2s 22P3 Y:2s22P4C.X:3s 23P1 Y:3s23P5 D.X:3s 2 Y:2s22P314.下列各组中的 X 和 Y 两种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A.X 原子和 Y 原子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B.X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Y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1s22s2C.X 原子 2p 能级上有三个电子,Y 原子的 3p 能级上有三个电子D.X 原子核外 M 层上仅有两个电子,Y 原子核外 N 层上仅 有两个电子15. 31g 白磷分子中 存在的共价键数目是:(N 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A.4NA B.NA C.1.5NA D.0.25NA16. a、b、c、d 是四种短周期元素。a、b、d 同周期,c、d 同主族。a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b 与 c 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下 列 比 较 中 正 确 的是A.原子半径:a>c>d>b B.电负性 a>b>d>cC.原子序数:d>a>c>b 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c>d>a17.下列关于[Cu(NH 3)4]SO4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填字母序号)A.[Cu(NH 3)4]SO4中所含的化学键有离子键、非极性键和配位键B.[Cu(NH 3)4]SO4含有 NH3分子,其水溶液中也含有 NH3分子C.[Cu(NH 3)4]SO4的组成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氧元素D.[Cu(NH 3)4] 2+ 离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18.氯化硼的熔点为-107℃,沸点为 12.5℃,在其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为 120o,它能水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氯化硼液态时能导电而固态时不导电 B.硼原子以 sp 杂化 C.氯化硼遇水蒸气会 产生白雾 D.氯化硼分子属极性分子19. X、Y、Z、W 是短周期元素,X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其单质;Y 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 s、p 电子数相等;Z 元素+2 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W 元素原子的 M 层有 1 个未成对的 p 电子。下列有关这些元素性质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X 元素的氢化物的水溶液显碱性 B. Z 元素的离子半径大于 W 元素的离子半径x 4x2x+7x3C. Z 元素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X 元素的单质反应D. Y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晶体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20.短周期主族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Z 原子比 X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W、Y、Z 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一定是 ZYWB. W、X、Y、Z 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 WXYZC. WY2分子 中 σ 键与 π 键的数目之比是 2∶1D. Y、Z 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二.综合能力题(21 题 10 分;22 题 10 分;23 题 15 分;24 题 15 分 共 50 分)21.⑴写出基态铬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⑵干冰晶体中,在每个 CO2分子的周围与它最接近的且距离相等的 CO2分子共有____个。⑶碳化硅(SiC)是一种具有类似金刚石结构的晶体,中 C 原子和 Si 原子的位置是交替的。三种晶体①金刚石 ②晶体硅 ③碳化硅中,它们熔点从高到低的顺序是___ (填序号)。⑷金刚石比 C60固体熔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 。(5)氨气易溶于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钛和钛的合金已被广泛用于制造 电讯器材、人造骨骼、化工设备、飞机等航天航空材料,被誉为“未来世界的金属” 。试回答下列问题:(1)钛有 Ti 和 Ti 两种原子,它们互称为 ,Ti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482502是 (周期和族) ,按电子排布 Ti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分区中属于 区元素(2)现有 Ti3+的配合物 [TiCl(H 2O) 5]Cl2·H2O。配 离子[TiCl(H 2O) 5]2+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 该 Ti3+的配位数是 。23.回答下列问题:(1)准晶是一种无平移周期序,但有严格准周期位置序的独特晶体,可通过________方法区别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2)基态 Fe 原 子有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Fe 2+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3)新制的 Cu(OH)2可将乙醛(CH 3CHO)氧化成乙酸,而自身还原成 Cu2O。乙醛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为______, 乙酸分子中含有 键的数为_____。Cu 2O 为半导体材料,在其立方 晶胞内部有 4 个氧原子,其余氧原子位于面心和定点,则该晶胞中有 个铜原子。(4)Al 单质为面心立方晶体,其晶胞参数 a=4.05nm,列式表示 Al 单质的密度 g cm-3(写出表达式即可,不计算结果)24. 第二周期元素在元素家族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写出氮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________。(2)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均可与氢元素形成多种分子或分子的聚合物,如 CH4、NH 3、H 2O、4HF、(HF) n(n=2~6),前 4 种物质中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HF) n能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3)硼能形成一元含氧酸 H3BO3,该酸能溶于水且能促进水的电离,此过程中得到一种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的新离子,试写出相应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4)锂、铍均是金属元素,二者可与氧元素形成同种类型的晶体,二者熔点如下表所示:Li2O BeO熔点/K 1840 2803试指出后者熔点比前者高出许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石墨嵌入化合物有许多独特的性质,某钾(·)的石墨嵌入化合物性质平 面投影如图所示,该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5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B A B A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B C C D D C C D21.(10 分) (1) 3d 54s1 (2) 12 (3) ①>③>② (4) 金刚石是原子晶体,而 C60固体是分子晶体. (5) 氨分子和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每空 2 分22.(10 分) (1) 同位素 第 4 周期 IVB 族 d (2) 极性共价键(或共价键) 、配位键 6 每空 2 分23.(15 分) (1)X 射线衍射法, (2)4 1s 22s22p63s23p63d6(3)sp 3、sp 2 7 16 以上每空 2 分,共 12 分 (4) 3 分4×27(4.05×10-7)3NA24.(1) FNOCB (2) H2OHFNH3 CH4 HF 分子之间通过氢键缔合在一起或形成缔合分子(3) H3BO3+H 2O [B(OH)4]- +H + (4) Be2+ 的电荷比 Li+ 的高且半径比 Li+ 的小,BeO 的晶格能比 Li2O 的晶格能大 以上每空 2 分,共 12 分(5) KC 12 3 分 解析: 由投影图知,每个碳原子形成了 3 个 C-C,故碳原子为 sp2杂化;每个碳原子被 3 个碳环共用,故每个六元环含有 2 个碳原子。以左上方含有 6 个钾离子且围成正六边形的部分为研究对象,如下图:属于该圈的 K+ 为 6× =2,圈内有 7 个 6 元环,共有 2×7=14 个碳原子,六边形边13上,有 6 个 6 元环为两个 6 边形共用,有 6 个 6 元环(含有 K+ 的 6 元环)为 3 个六边形共用,故它们共含 6×2× +6×2× =10 个碳原子,故 n(K)∶ n(C)=2∶(14+10)=1∶12,化13 12学式为 KC12。1曲沃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西汉刘向认为:“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春秋,国之鉴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众,未有不先见而后从之者也。 ”材料表明( )A.先秦时期宗法制逐渐遭破坏 B.夏商中央政权已开始实行分封制C.春秋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富足 D.西周时期诸侯势力左右中央王权2.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3.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 “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 。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增加了官吏人才来源 B.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C.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D.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6.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7. 《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表明( )2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8.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 ,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这说明宋代( )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9.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10.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材料说明了( )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 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 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11.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12.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13.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 。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A.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C.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314.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这表明( )A.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 B.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C.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 D.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15.1911 年 6 月,咨议局联合会上奏:“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奉旨斥以“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议员不得妄行干涉。 ”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革命赢得了对改良的时间 B.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诱因C.推动国会请愿运动的深化 D.滋长汉族官僚的反满情绪1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 “万死不辞” , “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 D.天京保卫战17.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1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19. “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口,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 B.英法联军攻陷广州C.日本袭击清军运兵船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0.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C.陈独秀、李大钊 D.孙中山、黄兴21.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 。孙中山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4动,主要是基于( )A.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动力的一致性B.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纲领的一致性C.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对象的一致性D.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目标的一致性22.下列文字是时人或后人对太平天国运动一些现象的描述,其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A.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B.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十指无茧者,……或一见即杀C.鼓励兴舟楫之利、兴车马之利、兴邮亭、办银行D.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2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提出“振兴中华”口号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C.台湾人民“鸣啰罢市” ,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D.康有为发动“公 车上书” ,开展维新变法运动24.蔡元培在 1916 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25. 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关于国民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见下表)与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相背离的是(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中心任务 总任务A.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明确中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反帝反封建,实行土地革命D.争取群众,准备中心城市暴动26.下文摘自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首当其冲……”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C.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38 年 3 月底到 4 月初,日军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此“大捷”是( )5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28.当《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传回时,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蒋介石日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 ”此“壮举”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运动 D.国共合作29.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C.拉开对国民党战略决战的序幕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30.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31.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之所以说“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是因为它(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C.这场运动发生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D.是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32.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分析认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 9 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 22 次会战的 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 496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 44%,共伤亡137.6 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 43%。材料说明正面战场( )A.是抗日主战场 B.在相持阶段积极抗日C.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D.实行全民抗战33.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6稍迁就。 ”这表明蒋介石(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34.1925~1927 年的大革命规模宏伟,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相同点在于( )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下进行的35.右面照片名为“Chinese Baby”(中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 空袭下的儿童》),于 1937 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这一照片的流传( )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B.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C.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36.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道:“①我的爷爷出生于 1920 年,18 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37、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8、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7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39、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40、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41、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8 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8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即可。) (6 分)42、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34 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 《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材料二 1901 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2 分)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 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2 分)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4 分)43.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民国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 “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材料三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恽代英日记》(1919 年 7 月 5 日)(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2 分)9(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4 分)(3)材料三表明,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向平民运动转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据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潮”产生的背景,并说说你对“因势利导”的理解。 (6 分)(4)上述四则材料揭示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 分)10曲沃中学 2015—2016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1、解析 材料主旨:以春秋时期弑君、亡国和诸侯被流放等事例说明“生而富贵”但不知道借鉴历史教训而又得意洋洋的人很少了。 “生而富贵”与强调血缘关系的宗法制一致,A 项正确。答案 A2、解析 材料侧重点的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体现了郡县制对于国家统一的作用,故 A 项正确。答案 A3、解析 改为州县两级,主要是为了中央控制地方的便利。所以本题选 C 项。答案 C4、解析 中国古代君主即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执政能力,与宗法制有关,故 B 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 A、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 D 项错误。答案 B5、解析 钱穆认为汉代的察举制和唐朝的科举制,使政权向贵族特权阶级以外的人开放,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C、D 三项在材料中未反映,故答案为 A。答案 A6、解析 题干反映了北宋中央设置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财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可知,C 项符合题意;A 项“全部”说法错误;B 项说法错误,D 项无从体现。答案 C7、解析 题干材料属于分封制的有关规定,由此可见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所以本题选C 项。答案 C8、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宋代将律令断案纳入科举考试,这是文官制度逐渐成熟的体现。所以本题选 A 项。答案 A9、解析 内阁和司礼监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从未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权力和司礼监太监一同把持朝政,这 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 A 项正确。答案 A10、解析 据材料“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 ,可以看出军机处为处理当时的军务而设,故 D项正确。答案 D11、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朝历代通过削弱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中央集权的加强。①汉武帝“推恩令”分化王国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元朝通过行省制度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有效管辖庞大国土,④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标志皇权到达新高度。因而选①③。答案 C1112、解析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是最高行政机构;明朝废除宰相,内阁长官称首辅, 故 A、B、C三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D 项反映了两国内阁制的特点,故答案为 D。答案 D13、解析 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说明了“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四夷入侵”的推断是正确的,故 D 项正确。答案 D14、解析 材料说可致富强者,不制止,表明慈禧同意有限变法,故 A 项正确。答案 A15、解析 清政府推出的皇族内阁,暴露了其专制野心,使革命爆发的可能性陡然增加,革命进程加快了。答案 A16、解析 关键信息:近代前期、保卫国土、不令倭得。A 项是中国人民抗英斗争,故 A项错误;黄海海战是中日海战,但不符合保卫国土之要求,故 B 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无论时间还是国家等,都符合题干要求,故 C 项正确;天京保卫战是国内阶级斗争,故 D 项错误。答案 C17、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义和团是中国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和义和团站在一起” ,是因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 ,即反对外国侵略者对中 国的干涉与侵略,故 D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 D18、解析 分析题干材料,这里所说的“大势”即鸦片战争时期的西方发展趋势,也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故 B 项正确。答案 B19、解析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由义和团运动而起。所以本题选 D 项。答案 D20、解析 题干中含义是推翻“帝王之家” ,建立新的政府,是革命思想。所以本题选 D 项。答案 D21、解析 题干中的“民族大革命”强调的是反满,即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这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革命的含义相同,故 C 项正确。由于二者阶级属性不同,决定了他们的革命动力、纲领和目标的不同。答案 C22、解析 C 项主张发展近代交通、兴办银行,其内容包含近代化因素,C 正确。A 项批评太平天国土地政策,B 项批评太平军滥杀读书人,D 项批评太平军政权的封建化,皆未含有近代化因素。答案 C23、解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 B 项符合史实;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故 C 项符合史实;康有为等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主张拒签《马关条约》 ,变法自强,故 D 项符合史实;甲午战争结束于 1895 年,而孙中山于 1894 年成立“兴中会” ,故 A 项不符合史实。答案 A24、解析 考查材料理解能力。依据材料看出: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仇视维新变法运动,而引起仇视外国人,才爆发的,是“顽固”的行为。故 A 选项符合题12意。B、C、D 都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答案 A25、解析 在 1928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此“准备中心城市暴动”与革命实践相背离,故 D 项正确。答案 D26、解析 “赣闽” 、湖南、广西一带,都是十年对峙时红军的根据地所在范围。所以本题选 C 项。答案 C27、解析 台儿庄战役为 1938 年 3、4 月间,是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所以本题选 B 项。答案 B28、解析 巴黎和会上英美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激发了中国人的反日情绪,这一政治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题意符合,故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故 A 项错误;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但与《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无直接关系,故 C、D 两项错误。答案 B29、解析 抓住关键词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 “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 ,根据所学可知所指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路大军互为犄角相互配合挺进中原,拉开战略反攻序幕的历史事件,故 B 项正确;该事件之前国民党正在进行重点进攻,故 A 项错误;战略决战是在 1948 年战略反攻一年之后,故 C 项错误;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是在三 大战役之后,故 D 项错误。答案 B30、解析 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由“上海” “外国 租界多” “戴上卖国贼的帽子”可以看出不是国共之间战争,排除 A。结合“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战役应该是淞沪战役,这样排除 C、D 选项。答案 B31、解析 五四运动出现了“三罢”斗争,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答案 B32、解析 据“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期间……正面战争组织了……9 次大规模战役……甚至有过……攻势作战”即可选出 B 项。答案 B33、解析 蒋介石在军事上对中共一点也不让步,说明其消灭中国军队的野心。所以本题选 A 项。答案 A34、解析 1925~1927 年的大革命是指国民大革命。辛亥 革命没有广泛群众基础,革命对象是清政府,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 导的,D 只符合国民革命运动。A是两者共同的斗争形式。答案 A35、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日本对上海的侵略,结合时间信息“1937 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开展淞沪会战,因此照片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故选 B 项。淞沪会战是国民政府军队的抗战,中共并未参加,排除 A;C、D 两项与史实不符。13答案 B36、解析 1938 年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爷爷”不可能参加“工农红军” ,故①不正确;②③符合史实;过渡时期并没有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④不正确。因此选 B。答案 B37、解析 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服务,是为实现“大一统”寻找历史依据和文化心理认同,故 C 项为正确答案。A、B 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 项仅反映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答案 C38、解析 解答本题抓住“根本原因”限定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革命纲领,导致其失败,故 D 项正确;A、B 和 C 均不是根本原因。答案 D39、解析 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 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答案 C40、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结果和意义。1945 年 10 月 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了《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 ,实施“宪政”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但是,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仍未能达成协议。因此 B 项符合题意,A、C、D 三项均与史实不符。答案 B41、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分别简析“郡县制度” “尊儒制度” “科举制度” “国有专营制度”四大制度产生的影响,应抓住“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逐一回答,四大制度分别从政治控制、思想基础、统治基础及经济基础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 属于历史小论文问题,解答时主要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 的控制;(2分)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2 分)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2 分)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 分)(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第一等 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6 分)第二等 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4 分)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2 分)42、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外交礼仪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回答;第三小问从两国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中国近代14社会性质分析;第二小问从帝国主义的发展及其本质方面回答。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2 分)以天朝上国自居。 (2 分)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 分)(2)屈辱的服从地位。 (2 分)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2 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分)43、解析 第(1)问,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目标来回答。第(2)问,从材料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目的和理想从反帝反封角度来回答。第(3)问,背景从 20 世纪初的经济、思想来回答。 “因势利导”从马克思主义传播来回答。第(4)问,上述四则材料都体现反帝反封性质,故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反侵略、求民主。答案 (1)旧邦新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 分)(2)目的和理想: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追求民主);(2 分)对外:争取国家主权(争取独立)。 (2 分)(3)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分)理解: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2 分)(4)主题:反侵略、求民主。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