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四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风云(课件+习题)(打包7套).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风云课件习题打包7套.zip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风云课件习题打包7套.zip
2016062802114.ppt
2016062802115.ppt
2016062802116.ppt
2016062802117.ppt
201606280248.doc
201606280249.doc
201606280250.doc
  • 全部
    • 2016062802114.ppt
    • 2016062802115.ppt
    • 2016062802116.ppt
    • 2016062802117.ppt
    • 201606280248.doc--点击预览
    • 201606280249.doc--点击预览
    • 20160628025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四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风云 第 27 讲 美苏争锋、新兴力量的崛起和走向多极化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2016·江苏扬州质检)1946 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提到:“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 ”苏美英的行动直接导致( )A.德国分裂 B.朝鲜半岛分裂 C.越南战争 D.两极格局形成解析:选 A。据材料“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就将给英 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美苏双方未达成一致,1949 年德国一分为二,故 A 项正确;朝鲜半岛分裂和越南战争属于亚洲问题,而非欧洲问题,故 B、C 项错误;两极格局形成涉及美苏两国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2. 《中俄秘档里的朝鲜战争》记载:苏联通过战争成功把中国诱入与西方决裂的道路,日本通过战争订货而迅速繁荣,美国因为战争而重返朝鲜,中国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朝鲜战争的影响是( )A.促使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B.加强亚洲的冷战格局C.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 D.政治力量消长破坏雅尔塔体制解析:选 B。由材料信息可知朝鲜战争使中美两国长期处于对抗状态,实际上加强了亚洲的冷战格局。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故 A 项不正确;朝鲜战争并没有使美国成功建立起对中国的军事包围,也 没有改变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故 C、D 两项不正确。3.(2016·河南南阳质检)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 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解析:选 B。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仍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故 A 项错误;二战后,美苏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进行对抗,因此材料中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的变化说明美国减少敌对国家,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故 B 项正确;二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是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美国改变政策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结盟国家的斗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4.(2016·济南模拟)《德法化解百年恩仇》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抛弃以前对德 国“侵略成性”的成见,把德国作为值 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法德实现和解的前提是 ( )A.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B.欧洲成为冷战的主战场C.欧洲走向联合的需要D.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2解析:选 D。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法国之所以能抛弃以前对德国“侵略成性”的成见,把德国看成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必然是战后德国的做法赢得了法国的信任,因此法德和解前提必然是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特别是对二战的罪行进行反思,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法国抛弃传统看法没有必然的联系,故排除。5.(2016·湖北荆州质检)1974 年 6 月 26 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 15 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 ,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解析:选 B。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可知未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故 A 项错误;据材料“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 ”可知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欧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和美国在内的北约 15 国”可知并不是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故 D 项错误。6.下图反映了美国与西欧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该图说明( )A.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实力下降B. “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C.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解析:选 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国所 占份额下降,西欧所占份额上升,说明了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欧洲经济实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C 项正确;A 项表述不准确,此时美国并未发生大规模的经济危机;B 项是 20 世纪 9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D 项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7.(2016·河北保定摸底)1970 年尼克松在报告中说:“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从报告内容可以直接看出( )A.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 B.尼克松有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C.美国在国际外交上有绝对控制权 D.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转变解析:选 D。美苏争霸材料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改善中美关系材料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强国进行针锋相对的对抗,美国难以主导国际外交控制权,故 C 项错误;材料“美国不能……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受制于相对实力的衰落,与苏联争霸采取全球收缩战略,故 D 项正确。8.二战后,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到 20 世纪 80 年3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回顾这段历史,日本政府将其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雨 35 年” 。从战后的国际形势来看,所谓的“机遇”应该是指( )A.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家B.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欧洲重建C.在中朝相继独立后,反共阵营的日本幸免战后的赔偿责任D.在两极格局体系下,美国扶植日本以抗衡社会主义国家解析:选 D。在战后的冷战格局中,日本作为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基地,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援助和扶植,故选 D 项。日本不是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马歇尔计划只适用于西欧,A项错误;B、C 项不 符合史实;故排除 A、B、C 项。 9.(2016·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模拟)某组织规定,参加它的国家会议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那么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A.联合国 B.华约组织C.不结 盟运动 D.欧洲共同体解析:选 C。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信息,可以看出该国际组织希望在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 C 项正确;A、B、D 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10.学者徐蓝说,欧共体实行的以一 系列《洛美协定 》为代表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政策,尽管存在缺陷,却是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探索南北合作的途径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更是欧共体希望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加强其欧洲特性的突出表现。这实质上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发展中国家与欧洲结盟C.美国的影响力在减弱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益尝试” “用一个声音说话”等信息说明了欧共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16·山东滨州模拟)战后持续 40 多年的冷战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8 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除非有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英国或其他国家就很难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 ”紧接着,美英等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手建立更大范围的更牢固的防御体系。材料二 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冷战与中国》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 ,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 ,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1)材料一中英美等国后来建立的防御体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为什么主张4建立这一体系?(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观点?解析:第(1)问据材料“1948 年” “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可知该防御体系是后来建立的北约,原因从外部苏联威胁、内部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西欧与美国社会制度相同等方面回答。第(2)问“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美苏的拉拢和对抗从中美、中苏外交关系发展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涉及对冷战的评价,冷战对世界产生消极和客观积极两方面的影响,材料三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其观点具有片面性。答案:(1)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原因:战后欧洲自身实力的衰落;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2)特点:独立自主;灵活性。拉拢: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国 并与中国建交;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对抗:中苏关系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遏制中国。(3)材料中的观点是冷战威胁世界和平,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冷战对世界产生双重影响:消极: 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积极: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美苏之外的力量为了自身安全,努力寻求发展,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2.(2016·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材料二 1964 年 1 月 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是如实的承认世界” ,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材料三 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2002 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 7 月号(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在欧洲联合问题上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2)戴高乐总统的预言是否成为现实?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加以说明。(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既合作又竞 争”的原因及目的。(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这一时代背景来分析美国的战略出发点,可归纳出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结合法国戴高乐5主义以及美苏争霸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法国的战略出发点,可归纳出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发展,避免战争。 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外交成就,特别是 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进行判断和说明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原因从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可归纳出有共同利益,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归纳出欧洲、日本实力的不断增强,互为竞争对手; 第二小问目的,结合当代日本的主要目标是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进行分析即可。 第(4)问从材料一中“美、法战略出发点”和材料二中的信息,可 得出认识一: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材料一中“欧洲的联合”和材料三中“日本与欧洲的合作”等信息,可得出认识二:和平、合作有利于发展。答案:(1)不同: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发展,避免战争。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2)判断:是。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20 世纪 70 年代同中国的建交高潮(答出两点即可)(3)原因:有共同利益,利于合作;实力都不断增强,互为竞争对手。目的: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4)认识: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平、合作有利于发展。1专题十四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风云 第 28 讲 二战后世界经济模式的调整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30 分 钟)一、选择题1.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植C.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实施D.各国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解析:选 C。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期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因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即 C 项符合题意。A 项和 D 项不是主要原因,B 项是针对西欧的,不是针对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 。1966 年奇想乐队 The Kinks 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D. “新经济”推动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解析:选 A。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限制语:“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1966 年” “英国” 。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C 项与材料中“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不相符;D 项是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故选 A 项。3.(2016·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调研)下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 经济发展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经济发展缓慢B.该图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C.20 世纪 80 年代的经济平缓增长,国家强化干预是重要因素D.美国经济并未受到冷战的影响解析:选 A。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经济发展缓慢,与图片所示吻合,故选 A 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是 20 世纪的 50 到 70 年代,故 B 项与图片信息不符;20 世纪 80 年代,面对经济“滞胀”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4.2右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 解读正确的是(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材料信息的能力。本 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处于两大阵营对峙时期,故③不符合史实,排除;赫鲁晓夫改革是 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故④不正确。A 项符合题意。5.(2016·广东佛山揭阳联考)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 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 年)计划期间增长 50%。这表明( )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解析:选 A。1976—1980 年的苏联正值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信息中苏联农业的增长,说明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故选 A 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领域,故 B 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 D 项错误。6. “它对战后世界 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 ” “它”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雅尔塔体系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欧洲经济共同体解析:选 A。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依据材料中“战后、美英两国、妥协、西方金融霸权”等信息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了英镑的霸主地位。故正确答案为A 项。其他选项与金融霸权不符。7.(2016·江苏苏北四市联考)1956 年 4 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 次 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解析:选 B。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苏联 粮食生产不足,集体化和机械化的优越性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不明显。这反映了苏联经济比例失调,故 B 项符合题意。 “斯大林模式”适应了苏联初期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国情,推动苏联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3化,成为工业强国,故 A 项表述片面;从“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可知当时苏联农业技术并不落后,故 C 项错误;苏联并不缺少建设经验,但缺少实事求是的政策,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8.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团结合作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所示宣传画材料二 1870 年各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其他比重 32% 23% 13% 10% 22%材料三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 1820 年的 45%—55%降到 19 世纪中期的 0%。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中 ,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 1929 年相比提高了 60%—100%。——据高德步著《世界经济通史》整理(1)你从材料一宣传画中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并指出依据。(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两种做法的目的。为规划世界经济秩序、防止悲剧重 演,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为此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解析:本题以团结合作为切入点考查中外经济发展。第(1)问依据图片中文字和所学知识来归纳,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来回答。第(2)问考查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可以提炼出各国经济实力和水平,而材料三和经济危机有关,将二者结合起来不难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时间,回答有关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内容即可;第三小问注意“积极影响” 。答案:(1)信息:①宣传画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八一三事变;②宣传画作者、发布者,以及国民政 府都主张(或赞成)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依据:①宣传画中的文字,如“八一三” “全民抗战” “唤起民众” “组织民众” “训练民众” ;②画面中人群的涌动及画中紧握步枪高高举起的健壮有力的手,队伍中飘扬着的青天白日旗。(2)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希望凭借经济实力扩大对外贸易。1929—1933 年美国:转嫁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缓解经济危机)。努力: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签署《关税与贸易 总协定》 ,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积极影响: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1专题过关检测(十四)(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1946 年,英国首相艾德 礼邀请了一批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到英国访问,并同意给予一批部分源自美国的高级机密军事技术资料,艾德礼此举遭到了部分英国人和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是 ( )A.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合作体系建立 B.美苏冷战促进了欧洲共同体诞生C.美国建立了与苏联对抗的军事组织 D.二战后苏英结盟的基础不复存在解析:选 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 ,美苏由盟友变为了对手,故 A 项错误;冷战开始的时间是 1947 年,故 B 项错误;美国建立北约是在 1949 年,故 C 项错误;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英两国结盟的基础消失了,故 D 项正确。2.(2016·广东百校联考)丘吉尔呼吁美国人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不要忘了 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合” ,以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主义的“无限扩张” 。这一呼吁( )A.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B.加深了美英双方的矛盾C.表达了英国的称霸企图 D.道破了苏联称霸的企图解析:选 A。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 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进而希望在世界建立霸权,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限制了美国的称霸行为。因此,丘吉尔希望美英联合“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主义的‘无限扩张’ ”的呼吁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故 A 项正确。英国的这一呼吁会促进英美走向联合,故 B 项错误;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已经丧失了领导世界的能力,故 C 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美英联合壮大资本主义力量,而不是强调苏联称霸世界,故 D 项错误。3.那场冲突虽然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但它对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普遍的震撼,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研究发现,当事国在冲突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是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误入歧途。 “那场冲突”是指( )A.古巴导弹危机 B.越南战争C.朝鲜战争 D.柏林危机解析:选 A。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从材料“最终以苏美两国的妥协而告结束” “引起了人们对核战争危险的极大关注”可以看出这指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让世界陷入了核战争的边缘,最终以苏联的让步结束,故选 A。4.(2016·江苏盐城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A.西德和东德的建立 B.柏林墙的修建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越南战争爆发解析:选 B。注意时间信息“20 世纪 60 年代” 。1961 年修筑的柏林墙反映了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故选 B 项。19 49 年西德和东德先后建立,故 A 项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北约成立于 1949 年,华约成立于 1955 年,故 C 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越南战争是发生在亚洲的“热战” ,与材料中的“欧洲”不符,排除 D 项。5.(2016·杭州高三质检)某同 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他研究2的主题,应该是( )A.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C.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不结盟运动的诞生解析:选 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尼赫鲁是印度的领导人,铁托是南斯拉夫领导人,纳赛尔是埃及领导人。1956 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 年 9 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 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所以 D 正确;A、B、C 题干没有反映。6.一部编年史如此描述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局势的变动:“经过 20 年社会、政治的剧 变,一种新的政治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这可说是一种反革命,开始于 1979 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但直到 1980 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 ”文中所说“新的政治浪潮”的主要经济政策是( )A.凯恩斯主义 B.福利国家 C.新自由主义 D.新民主主义解析:选 C。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弱。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面对“滞胀” ,采取了减少对经济干预的经济政策,逐渐使英国、美国走出经济困境,这种经济政策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减少福利开支,排除 B 项;新民主主义并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经济政策,排除 D 项。7.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 ,规定从 1958 年 7 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解析:选 A。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根据材料中的“收购办法”可以看出是承认市场经济的作用,但是材料中还有一个词“统一”所以还没有完全承认市场的作用,故选 A。8.(2016·银川一中高三月考)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 1976 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日涅夫(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3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A 项没有体现前期勃列日涅夫的表现,排除;其改革并未突破旧体制,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了 1976 年前后勃氏截然不同的表现,B 项符合题意。9.(2016·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调研)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反映的是下列哪国的经济指标( )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中国解析:选 B。读图可知,1966—1985 年间,该国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都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改革并未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导致经济下滑,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值增速放缓甚至停滞,故 B 项符合题意。10.(2016·福建厦门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 ”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解析:选 A。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 A 项正确;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故 B 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 1944 年,故 C 项错误;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雅尔塔体制既是大国对战后世界所做的安排,是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如美苏势 力范围划分)、政治体制(如联合国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经济体制(WB、IMF、GATT)的总称,那么,我们据此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即使苏联解体了,雅尔塔体制仍然在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秩序。——杨和平《雅尔塔体制瓦解质疑》材料三4(1)材料一反映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哪些意图?为此,美国对欧洲采取了什么重要的经济举措?(2)雅尔塔体制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近年我国学术界对雅尔塔体制主要有“已经瓦解”“依然存在”两种观点,你倾向于哪一种?试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试从材料三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 “将战时的特殊需求转变为可持续的和平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出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在经济上的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欧洲采取的经济举措是实施马歇尔计划。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第二小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第(3)问也是开放性的题目,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具体要求同上。答案:(1)经济意图:防止欧洲经济崩溃 引发美国经济衰退;实现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推动对外经济扩张。经济举措:实施马歇尔计划。(2)形成条件:“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唯一能抗衡美国的政治军事大国。观点及理由:可分三种情况作答。观点 理由(任答两点即可)雅尔塔体制没有瓦解雅尔塔体制应包含战后世界政治地图、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国主导欧亚政治格局的态势;联合国安理会依然按照“大国一致”原则运转;战后世 界三大经济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依然按照原有机制规范世界经济生活(或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没有改变关贸总协定时期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旧有格局)。续 表观点 理由(任答两点即可)雅尔塔体制已经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新兴力 量的崛起发展,使得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美国绕开联合国,借助北约发动局部战争,使联合国面临挑战;20 世纪 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5雅尔塔体制部分瓦解(或存在)雅尔塔体制应包含战后世界政治地图、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苏联解体后,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政治地图已经改变;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仍然规范着世界政治经济运转。(3)示例:主题:二战后高科技迅猛发展。关键词:计算机、航天飞机、互联网。简要阐释:二战后,计算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航天飞机代表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广泛深入的发展,使二战后的世界呈现出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12.(2016·哈尔滨三中高三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2 年 10 月 17 日, 《时报》刊登了来自凯恩斯和其他五位经济学家给公众的很长的一封信。他们在信上说明了无论是来自私营的或是政府的,无论是用来消费还是投资,花费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衰退是花销不足造成的 。这个不足只有通过政府的加大消费才能补足。……两天以后,四个来自伦敦大学的教授回复了凯恩斯的信。而其中一位就是哈耶克……他们认为,大量的政府的债务比起私人的债务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摩擦以及对经济的复苏造成更大的阻力。……(关于)怎样使经济复苏……哈耶克认为:“现在是取消这些在贸易上的限制和使资金重新自由流动的时候。 ”——《凯恩斯和哈耶克:伟大的辩论进行中》(2010 年 7 月 7 日刊登于华尔街日报)材料二 1944 年,哈耶克的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他指出:太多的政府规划意味着太多的政府权力,将破坏自由,奴役人民。……中央计划是走向极权国家的第一步。自由是绝对的,要靠竞争机制运作,一旦有时会导致相当多的失业,就不得不承受。凯恩斯对此进行回应:“我们追求的不是没有计划,或者只有少量的计划……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计划。 ”争论中,哈耶克处于劣势。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很大程度上被学术界视为“反动分子恶意破坏崇高 理想” 。……1974 年,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哈耶克和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不同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哈耶克在论战中处于劣势的原因。(3)请说明 1974 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由。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凯恩斯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作答。第(1)问从材料中“经济衰退是花销不足造成的。这个不足只有通过政府的加大消费才能补足” “我们追求的不是没有计划,或者只有少量的计划……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计划”可分析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是主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政府计划有利于经济发展。据“现在是取消这些在贸易上的限制和使资金重新自由流动的时候” “太多的政府规划意味着太多的政府权力,将破坏自由,奴役人民” “自由是绝对的,要靠竞争机制运作”可分析出哈耶克的经济思想是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经济。第(2)问哈耶克在论战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也就是凯恩斯处于优势的原因,可结合当时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主要结合哈耶克经济理论的贡献进行分析。答案:(1)不同: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投资是解决经济衰退(危机)的必要手段;政府计划有利于经济发展。哈耶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干预会破坏自由,奴役人民;倡导依靠市场、自由竞争恢复经济。6(2)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苏联计划经济的发展成就证明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战后各国经济恢复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趋势。(3)哈耶克对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