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理解概念和语句切忌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理解概念和语句切忌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理解分析文意需提防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三 理解分析文意需提防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一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八法精题规范演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一 材料作文快速审题立意八法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三 考场作文“急救模板”的运用精题规范演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三 考场作文“急救模板”的运用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二 考场作文如何“包装”精题规范演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二 考场作文如何“包装”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四 考场失误作文的补救秘笈精题规范演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七章 写作 专题四 考场失误作文的补救秘笈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力避两个失分点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力避两个失分点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切忌把握不准和忽略表达效果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切忌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切忌忽略情感和忽略使用术语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四 分析评价诗歌的情感力避三个失分点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四 分析评价诗歌的情感力避三个失分点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断句,切忌硬套标志法及忽略句子结构和句间关系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断句,切忌硬套标志法及忽略句子结构和句间关系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分析综合要谨防“三非”混入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分析综合要谨防“三非”混入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记准、记牢、记全文化常识,确保得分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记准、记牢、记全文化常识,确保得分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 理解实词切忌抛开语境不问用法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 理解实词切忌抛开语境不问用法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翻译如何抓牢四个赋分点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翻译如何抓牢四个赋分点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附录-古代文化常识汇编.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一 传记阅读不可忽视“人”的问题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一 传记阅读不可忽视“人”的问题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五章 传记阅读 专题二 传记探究要避免两种失误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一 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连贯题切忌找不准首句、不看陈述对象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 连贯题切忌找不准首句、不看陈述对象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二 病句辨析不可忽视语法与语意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二 病句辨析不可忽视语法与语意课件.ppt--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五 图文转换四个不可忽略提升训练.doc--点击预览
- 【优化方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 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五 图文转换四个不可忽略课件.ppt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理解概念和语句切忌以偏概全和断章取义一、(2015·四川绵阳高三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苑广阔“且行且珍惜” “你家里人知道吗?” “萌萌哒” “有钱就是任性”……当 2014 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 ,本身就是一句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 ,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 。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 7 万的时候发现上当 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 “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媒体盘点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管其背后代表的是什么事件,也不管其代表了网友公众一种怎样的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网络流行语,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年前的一张老照片一样。(选自《光明日报》)★1.下面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流行语”都曾风靡一时,对它们的盘点,既让人们感到亲切又让人感觉有点忧伤。B. “网络流行语”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因此它就是我们对过去一年的一种总结。C. “网络流行语”被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多数是以调侃、自嘲为目的。D. “网络流行语”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解析:选 B。B 项对应的原文是“可以把其看作是对 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 ,选项表述绝对化,有以偏概全之嫌。★2.下列各项中对“且行且珍惜”这一网络流行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A.这句话是影视明星马伊琍用来规劝自己丈夫文章浪子回头的,后来成为网络流行语。B.这句话本身充满了人生哲理,因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 ,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C.这句话提醒人们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就不要无限放大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了。D.此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汲取教训,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解析:选 C。C 项对应的原文是“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并没有选项中的“不要无限放大明星们的绯闻轶事” ,选项断章取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年度流行语,虽然寿命都很短暂,但也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B.网络流行语的新旧交替,可以看作是在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C.这些网络流行语,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D.网络流行语就像老照片,再过一段时间,就一定会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解析:选 B。A 项以偏 概全,原文在第二段, “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 。C 项无中生有, “这些网络流行语,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于原文无据。D 项曲解文意,原文在第六段,有“也许再过二十年,三十年”的表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 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 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但是 ,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 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汉 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 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 ,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 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 ,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3现了知识、英才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 1991 年 11月和 1994 年 9 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 。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 ,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 21 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4.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B. “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 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C. “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 、政客们的“政治圈” 。D. “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解析:选 D。A 项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字文化圈” ,故错。B 项与 C 项断章取义,文中以韩国抛弃汉字的事件作为“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 ”的例证,这说明韩国应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并非所有的韩国人都必须会汉字。因此,B、C 项错误。★5.下列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D.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解析:选 A。A 项是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错在忽略了运用汉字沟通的前提——知晓汉字的共通意思,属于断章取义;B 项可从第三段首句找到答案;C 项是对文意的整合,由第一段的末句和第四段讲述韩国社会抛弃汉字的事实推断出 C 项正确;D 项可在第一段找到答案。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 ,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解析:选 B。世界潮流只是“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现在则是扩大了汉字文化圈,4而且这也不是毛、鲁主张的原因。B 项属于以偏概全和无中生有。三、(2015·广西省桂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郝立斯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 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 (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 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当代中国,需要继续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思想资源,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趋势继续扩展、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节)★7.下列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观深藏在文化存在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中,并能够持久发生重要的作用。B.价值观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反映了所有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C.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时代文 化的最重要特征。D.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是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解析:选 B。B 项,以偏概全。价值观是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不是“所有” 。★8.关于“价值观”与“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观念就是指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得到认同。5B.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必然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民族的诉求与时代的局限性都制约着价值观念的形成。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此要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D.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价值观念已被人们认同。解析:选 C。A 项,原文“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 ,不是把“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等同。B 项,错在“必然” ,原文是“往往” 。D 项,原因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根据约瑟夫·奈对价值观的理念,国家政治价值理念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力量。B.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曾出现过的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也带有时代的印记。C.文化的本质是实践,因此离开实践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D.要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 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是中国价值观的唯一表达。解析:选 D。无中生有,错在“唯一表达” ,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年考点列 阵 —— 适用于全国卷 Ⅱ年份 选 篇出 处 题 材 题 型及分 值 考点分布2015 《 艺术 是什么 》 文 艺 选择 ,3题 9分 ① 筛选 并整合文中信息;② 归纳 内容要点。2014《 古代食品安全 监管述略 》社会经济学选择 ,3题 9分① 筛选 并整合文中信息;② 归纳 内容要点。2013《 试论 中国 凤 文化的 “历 史素地 ”及其在文化 类 型学上的深层 涵 义 》文化 选择 ,3题 9分 ①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② 筛选 并整合文中信息。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年份 选 篇出 处 题 材题 型及分 值 考点分布命题规律与预测① 选 文篇幅上,字数 为 800~ 1 200。② 选 文常 为严谨 的学 术论 文, 题 材涉及美学、史学、文化、 经济 学、社会学、文 艺 学、文字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③ 文本大都 观 点新颖 , 视 角独特。题 型、分 值稳定,一般 设 3道单项选择题 ,每题 3分,共 9分。从考 查 的 层级 来看,近年来逐 渐 淡化了 对 “ 根据文章 进 行推断想象 ” 等能力的考 查 ,而加 强 了 对 文本文意的关注,只在 “ 理解 ” 和 “ 分析 综 合 ” 两个能力 层级 命 题 。2015年 “ 考 查筛选 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 和 “ 考查归纳 内容要点的能力 ”专题 一 理解概念和 语 句切忌以偏概全和断章取 义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温馨提示 ] 理解概念 , 未考 虑 概念涉及因素的多 样 性 , 只据其中一两个因素作出判断 , 以偏概全;理解句子 , 不 联 系上下文 , 就句 论 句 , 断章取 义 。 这 两种解 题 思 维 方式是不科学的 , 容易 导 致失分 , 二 轮 复 习时 要予以重 视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根据文意,下列关于 “ 时间 情感化 ” 的表述,正确的一 项 是 (3分 )( )A.关于 时间 情感化,在儒家看来,也只是与人的生死存亡 联系在一起。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悟到了生死的意 义 ,就明白了 时间 的意味。B.关于 时间 情感化,儒家 认为应该 努力追求在稍 纵 即逝的短 暂 人生和感性 现实 本身中 赢 得永恒和不朽, 这样 , 时间 就具有了丰富的情感感受意 义 。C. 时间 情感化是 华 夏文 艺 和儒家美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它虽 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生死 问题 ,但它却是理解生死 问题 的最高 层 次。D. 时间 情感化加重了人生的生死感受和自 觉 的分量,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美学,它体 现 在中国 艺术 的各个 领 域里。BA下面 对 “ 汉 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 发 展 ”解 说 正确的一 项 是 (3分 )( )A.增 损 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B. 结 构很不 规 范的,成了印章 专 用文字的 缪 篆,被列 为 与小篆 齐 名的 汉 字六 书 之一。C.朱白相 间 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 错 相映,构成一种 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D.把借 鸟 形、虫形、 鱼 形而形成的 鸟 虫 书 用入印章,增 强了印章外 观 的美感。C1专题三 理解分析文意需提防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一、(2 015·甘肃省庆阳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商周以来的传统知识系统,实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王官之学,它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精英,承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的礼乐祭祀文化,经后人加工整理所形成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一为诸子之学,它是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 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的子学系统。 “六经”系统包含 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因而在历朝历代均受到重视,西汉 以后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子学系统则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是个体智慧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后,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是在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技术等诸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展开。比起经学系统,子学系统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虽有不如,但其重要性却丝毫不见逊色。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两翼,为东方文明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诸子之学的兴起,缘自先秦时期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春秋 礼乐秩序的全面崩溃,导致了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其剧烈程度与重要性绝不亚于殷周鼎革之际的社会文化变革。而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又引起了文化重心的迅速下移,士阶层由此分化为文士与武士两类。文士中之佼佼者,为寻找社会病因,疗救世人创痛,纷纷兴办私学、著书立说,从而出现了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 “百家” ,说明当时人才之兴盛、思想之活跃;“争鸣” ,意味着学术批评的自由、学术思想的独立。从历史中走来的子学,其多样的思维方式、鲜活的思想内容,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保持着交互相通的关系。以子学的思维方式为例,墨子不满儒家而另创墨家,庄子无所不窥而恢宏道家,孟子创性善、荀子主性恶,诸子皆不依傍、不苟且,重独得之秘,立原创之见,倡导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百家争鸣,相互抵异,而多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不迷信,不权威,多元而有序地自觉发展。思想内容方面,儒家以“仁”为本,积极入世,在现实世界中寻求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 ;墨家尚贤,倡导兼爱节俭,刻苦自砺;道家于纷繁世界之外“清虚自守” “澡雪精神” 。这些都是诸子学中历久弥新的遗珍。过去,它曾不断催生人们的新思维,鼓舞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而今,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国家实力持续提升、全球化意识不断增强而国人对子学进一步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的大背景之下,子学正再一次与当下社会现实强力交融,律动出全新的生命形态——“新子学” 。1.下列关于“子学”的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子学由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 B.子学是诸子百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为东方文明的薪火相传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C.子学缘起于先秦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在当时文士中的佼佼者为寻找社会病因,疗救世人创痛的争鸣中兴起。D.子学的思维方式多样,思想内容鲜活,且其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始终交互相通。解析:选 B。B 项偷换概念。 “子学”与“经学”共同奠定基础。2.下列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官之学,指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西汉以后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2B.诸子之学,与文中出现的“子学系统” “子学” “诸子学”属同一概念,它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在传统观念中,其地位不如经学系统。C.百家争鸣,形容春秋礼乐秩序全面崩溃后,儒、墨、道、法、名、阴阳等诸多思想流派以独立的学术思想,进行自由的学术批评所形成的空前盛况。D.新子学,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为催生人们的新思维,激励仁人志士,子学与当下社会现实强力交融所律动出的全新的生命形态。解析:选 D。D 项移花接木。 “催生” “激励”是“子学”的作用,不是“新子学”的目的。★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官之学继承了上古知识系统并加 以创造发明,诸子百家则创造性地吸收了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表明了我国传统文化重视继承和发展。B.殷周鼎革之际的社会文化变革,引起了文化重心的迅速下移,造成了士阶层的分化,导致了王官文化体制的解体,加深了社会危机。C.诸子皆不依傍、不苟且,重独得之秘,立原创之见,倡导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又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是子学思维方式多样性的明证。D.儒家以仁为本、积极入世,墨家倡导兼爱、刻苦自砺,道家清虚自守、澡雪精神,释家劝人向善、普度众生,无不植根于现实世界。解析:选 A。B.曲解文意,混淆因果;C.以偏概全,原文为“多以天下安危为己任” ;且“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不能证明“多样性” ;D.“释家劝人向善、普度众生”无中生有。二、(2015·昆明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城乡文化的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 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 ,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再看城市文化。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 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3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 “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 ,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才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4.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解析:选 B。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 , “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因果混乱。★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C.东北大秧歌以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解析:选 D。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 ,是“融入”不是“趋同” ,移花接木。★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4的到来。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解析:选 B。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但全文并未 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无中生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宋代家训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诫。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 、包拯《家训》 、陆游《放翁家训》等。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 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宋人把俭朴当作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 “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 ;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 “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 。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 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宋人还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但此后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诫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7.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它汇集了宋及宋前历5代的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B.宋代家训有治生、制用的内容,提倡辩证的节俭,把简朴当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C.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通过对家庭成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等儒家思想贯彻集中。D.宋代家训对子孙的训导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等惩罚方式。解析:选 A。根据原文第二段“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可知,以偏概全。★8.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解析:选 D。A 项, “不仅……还……”的说法属强加关联和言过其实。B 项,说法属推断错误。C 项, “变回”的说法超出文意,属无中生有。★9.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提倡家庭治生,这是宋人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及参加科举考试,进而使经济基础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B.在宋人家训的诸多教育原则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C.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宋代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还提倡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D.在礼法社会中,家训与法律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制定的出发点和目的方面又略有侧重。解析:选 A。根据原文第四段“宋人提倡家庭治生……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可知,A 项因果倒置。专题 三 理解分析文意需提防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温馨提示 ] 理解分析文意需提防移花接木和无中生有。移花接木 , 主要指命 题 人在解 释 概念或 转 述 时 , 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 发 展 趋势 等 进 行了 调换 、改 变或混淆 , 乍看与原文的 说 法一 样 , 但仔 细 推敲就会 发现实际 上并不是一回事。无中生有 , 指利用原文中的 语 句 组 成一种新的 语 意关系 , 而 这 种 语 意关系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AC一、辨析 “ 移花接木 ” 五注意1. 阅读 原文要注意事物的 对 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 标 出。2.做 题 要注意区分命 题 的主 语 、 谓语 与原文是否一致。3.要注意原文中 “ 这 ”“ 这 些 ”“ 此 ”“ 与之相反 ” 等代词 所指代的内容在 选项 中是否 发 生 变 化。4.要注意 选项 中涉及到的条件、原因、属性与 结 果是否存在必然 联 系或一致性。5.当原文或 选项 涉及的概念 较 多 时 ,要注意 选项 是否将相邻 的概念 对调 了 顺 序,是否将相似易混的概念作了替 换 。如通过 与原文的比照,会 发现 例 1的 A项 中 “ 现 代社会 ”“ 现 代节日 ”“ 继 承了 传统节 日的形式 ” 与原文中 “ 现 代社会文化体系 ”“ 现 代 节 日的 节 期 选择 ”“ 继 承 …… 传统节 日 ” 不一致,似是而非,属典型的 “ 移花接木 ” 。二、辨析 “ 无中生有 ” 须 四看1.一看所 给选项 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2.二看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3.三看是否将原文不同位置的 词语 或概念生拉硬扯地 联 系在一起。4.四看 选项 是否故意添加了本不存在的某种关系或条件。例2中的 C项 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是命 题 者 设 置的陷阱,学生容易想当然, 误认为 是正确的。1专题二 筛选文本信息应力避张冠李戴和因果混乱一、(2015·黑龙江鸡西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 “欧亚使道” ,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取代。201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 9 000 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 丝绸之 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 ,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来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B. “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 “瓷器之路” “欧亚使道” ,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C.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但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 偶然性,更是必然,不仅出 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2界的安全。解析:选 A。据原文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C.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D.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解析:选 C。C 项是张冠李戴。原文为“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非“新丝绸之路的构想”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B.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C.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解析:选 B。B 项以偏概全。 “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 。二、(2015·广西省玉林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网络并不完美余建斌今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20 周年,从互联网进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普及程度看,全球互联网也就走过二三十年。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平台的 属性,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空间。这样一种态势被人认同:“当前,互联网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 ”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互联网,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凸显,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里,中国占了四席。各种创业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创新激情涌动,人们能清晰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迈入一个美好时代。然而,互联网不是只有完美的一面。如同白帽子的网络安全专家和黑帽子的网络黑客总是成对存在、互相对抗。互联网的发展仍然伴随着“黑色”的另一面:脆弱的网络安全,计算机和网络病毒的地下制作和交易链条,利用网络的诈骗活动,盗取和利用人们的隐私伤害名誉或牟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此外,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被困于信息的不毛之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被巨大的信息鸿沟阻碍。即便是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 10 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中国互联网也还没有到沾沾自喜的时候。网络安全的普遍性难题仍然待解,在网络游戏和社交通信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里,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3保护。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石上,我国网民规模超过 6 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6.9%。其中,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 4.5 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 我们要清醒看到,光是有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还是远远不够,其中掺杂着不少假冒伪劣商品和用户的失望乃至投诉;许多的“类硅谷”创新仍是拿来主义,最好的专家仍然需要去美国硅谷寻找……可见,除了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还需要有核心技术话语权上的奇迹,才能在推动互联网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互联网的最大价值。不过,网络虽不完美,但这恰恰给了人们拓展互联网价值和不断向上的空间和契机,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是身处美好时代。(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4.下列关于互联网“黑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呈现出其不完美的一面。网络黑客总是与网络安全专家对抗,造成互联网的不安全。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也像它的成就一样一直在不断地扩大。C.网络安全很脆弱,利用木马病毒和各种诈骗手段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虚假、误导信息依然层出不穷。D. 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网络创新力量还不足,即便是有一些凝结智慧和心血的知识产权,也仍然很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保护。解析:选 B。 “一直在不断地扩大”错,原文第三段是“互联网的‘黑暗’阴影仍有扩大的可能”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后起之秀,其地位和角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突出。B.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分钟之内网络零售成交额能超 10 亿元,社交通信软件能够覆盖几亿用户。C.我国的网民规模巨大,但由于仍有 4.5 亿的农村非网民人口,才使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6.9%,这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D.一天几百亿元的网络销售奇迹的确令人欣喜,但其中掺杂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也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解析:选 C。因果关系错,原文第四段是“我国网民规模超过 6 亿,但互联网普及率仅为 46.9%”。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阿里巴巴已拥有的资产看,它已成全球第二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成功案例的涌现,创新激情的涌动,让人们能感受到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一起正在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B.世界上仍有许多人还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美好生活,这也给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C.如果既能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又能拥有核心技术话语权,那么中国互联网才可能在互联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D.互联网正在掀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伟大变革,对于投身互联网创新大潮、用信息技术改变世界的人来说, 未来是美好的。解析:选 A。扩大范围,原文是“按市值估算的阿里巴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山水诗考略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4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 《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 “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 ,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 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 ,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 登高的 “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 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有删节)★7.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C.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 “越名教而任自然” “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D.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解析:选 D。D 项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表述的,不是山水诗形成的原因,属于张冠李戴。★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可以从“知者” “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C.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D.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 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解析:选 C。张冠李戴,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的是阅读者,不是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B.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 、 “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D.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解析:选 D。表述太肯定绝对,原文是“几乎达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