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182154.ppt
- 201606182155.ppt
- 201606182156.ppt
- 20160618274.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75.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76.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77.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学生用书 P290]1.(2016·河南八市联考)结合材料,写出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并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 伤亡的原因。2014年 8月 3日 16时 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 6.5级地震(如图),余震 达 1 335次。震区人口密度大,降雨多并且伴有雷电,给救灾带来极大困难,地震共造成 617人死亡,3 143人受伤。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本次地震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此次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从震级、震源深度 、次生灾害及人口密度等方面分析。答案:次生灾害:滑坡、泥石 流、崩塌等。原因:震级较高,震源浅,震中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造成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雨季降水多,易诱发泥石流灾害;灾区人口密度大,救灾难度大。2.(2016·福建厦门一模)下图示意某 次台风期间海南岛降水量分布,读图回答问题。(1)指出台风在甲、乙两地诱发的不同自然灾害,并说明乙地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因。(2)说出甲地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解析:(1)图中有海拔、河流、降水量等信息,另外甲地位于沿海、乙地位于山地,台风对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不同。(2)可从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角 度分析。答案:(1)甲 地:风暴潮、洪涝;乙地:滑坡、泥石流。成因:乙地地处山地,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2)①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建立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②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民众;加强交通、通讯和供电等设施的维护;渔船靠港,船只停开;③加固建筑物和堤坝;建设海防林工程;完善城市排水系统。3.(2015· 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56年 1月 23日 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 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 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解析: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 时左右”,不 利于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 ,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 ;次生灾害(水灾)严重。24.(2016·孝感市期中考试)读我国东南沿海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 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到哪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解析:根据题干确定村落位置,结合图例判断村落局地位置、地形特点和人为影响;结合气候资料图判断气候 特征。答案: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村落所在地 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 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1中国的自然灾害[学生用书 P294]1.(2016·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原创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冰雹是指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冰雹出现的频率较高,灾害严重。下表示意该地区近 50 年来 3~11 月多年冰雹平均发生的次数。月份 3 4 5 6 7 8 9 10 11次数 7 17 64 84 47 27 17 5 2写出喀什地区冰雹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 5、6 月冰雹发生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冰雹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时间分布特征读表即可总 结出。冰雹是在强 对流天气下形成的自然灾害,当地面温度较高时,水汽在强烈的对流 上升运动作用下,易冷却凝结形成冰雹。答案:特征:3~11 月均会出现冰雹,春末(5 月)及夏季(6、7 月)较集中,6 月最多。 原因:春末和夏季气温较高,水汽在强烈的对流上升作用下,易冷却凝结形成冰雹。2.(2016·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所示区域地处我国四川西部断裂带。201 5 年夏秋季节,该区域出现多次降雨。图中虚线所示范围为降雨过后某种地质灾害边界 范围。分析图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并指出其对图中河流的危害。解析:该地质灾害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应该是滑坡。成因结合图文中信息:坡度、断裂带、多次降雨等 回答即可。河流位于山坡位置,滑坡会造成河流水流中断,形成堰塞湖,在降雨背景下易出现洪水灾害。答案:山地地形,坡度大,地势陡;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雨水下渗和冲刷,诱发岩体下滑,形成滑坡。 岩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洪水灾害的隐患增大。3.(2016·大庆市高三质检)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 20 世纪 50 年代前,历史记载的有 1 500 余次,较大的改道近 30 次,洪水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 横 25 万平方千米 。下 图为黄河历次大改道 示意图。简析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 口主要集中在甲区域内的原因。解析:溃堤决口主要集中在甲区域的原因应从河流落差、沉积物性质、地上河、径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答案:此处落差大,水流急;冲积扇堆积的物质疏松,河流堤坝易被流水侵蚀;河流含沙量大,在此处形成地上悬河;降水集中,径流量变率大;此处上游湖泊少,对径流的调节2作用小;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4.(2016·衡阳市高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北京时间 2015 年 6 月 10 日 16 时 39 分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 6.6 级地震,震源深度约 5 千米。震中距县城约 25 千米,距普洱市区约 80 千米。该区域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 46.3%,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 38.64 人,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多 活动断层。下图为该次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1)简析该区域地震频发的原因。(2)试分析该次地震破坏较小的原因。解析:第(1)问,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多活动断层,构造运动活跃;该区域靠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故多地震。第(2)问,从 材料看,该次地震震中远离城镇,区域人口稀疏;该区域主要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且为林区,故震区多木质建筑,抗震性能好;位于山区,且纬度低,植被覆盖良好等。答案:(1)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多活动断层,构造运动活跃,故多地震活动。(2)该区域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且为林区,震区建筑物主要为木质结构,抗震性能相对较好;震中距离中心城镇较远,且该区域人口密度较低;当地位于低纬度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大大减少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1防灾与减灾[学生用书 P298]1.(2016·济南市一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读下图,回答问题。(1)据图说明滑坡最容易发生应具备的条件。(2)为防止该区域滑坡的发生,请提出应采取的措施。解析:第(1)题,据图找出滑坡发生最大频率的山体坡度和土质类型。第(2)题,预防滑坡发生的措施主要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监测预报、加强宣传和灾 后救助等方面。答案:(1)坡度在 15°左右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2)岩土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植树造林( 封山育林)。2.(2016·江西省八 所重点中学联考 )据肯尼亚《东非人报》2015 年 10 月 18 日报道,非洲东部地区 6 月~9 月降水稀少,农业受旱灾重创,引发严重粮食危机。阅读非洲东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非洲东部这些国家大旱的自然原因。(2)面对干旱,这些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第(1)题,大旱的原因往往是降水不足。结合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分析。第(2)题,防御旱灾的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环境、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环境自我抗旱能力;加强区域用水协作协调能力等。答案:(1)非洲东部地区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降 水具有 季节性,干季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量大;近年来气 候异常,降水偏少。(2)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好河流上中下游的用水关系;培育良种,采用抗旱品种;做好粮食储备工作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5 年 6 月 30 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马尔康镇红苕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大量的泥石流冲击体顺山势而下,将红苕沟行洪通道掩埋,造成道路中断,并对周边建筑造成破坏。因预警有效、处置及时,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分布示意图。2(1)说出我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四川省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2)为减轻川滇山地泥石流的危害,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 读 出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特点。引发泥石流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构造、气候、植被等方面。第(2)问,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及预警方面说明。答案:(1)多分布在山地 丘陵区,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自然原因:盆地边缘是山地地形,坡度较陡;地壳运动强烈,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破碎,土层松动);暴雨集中。(2)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修路、开矿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4.2015 年第 9 号 台风“灿鸿 ”于 7 月 9 日 23 时,从强台风增强为超强台风,10 日进入东海东部海域,然后逐渐向浙江沿海靠近。下图为“灿鸿”移动路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灿鸿”过境时浙江除了强风、特大暴雨外,还可能出现的灾害。(2)分析浙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台风灾害。解析:第(1)问,浙江位于沿海地区,从“灿鸿”移动路线图中可以看出,台风中心经过浙江,会带来强风、特大暴雨,使沿海地区受风暴潮影响;浙江多山地,特大暴雨易引发山洪,还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第(2)问,台风灾害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预防的有效措施是加强监测,及时撤离高危地区人员等。答案:(1 )灾害:风暴潮、山洪、滑坡、泥石流等。(2)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加 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及时转移居民;积极救援等。1自然灾害与防治(建议用时:40 分钟)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乌江黄草—涪陵段约为 90 千米范围内,河床深切狭窄,一般岸坡角 10°~30°,峡谷段30°~50°,地形起伏大,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滑坡 24 个,尤其集中在土坎-羊角(11 个)和小溪河一带(8 个)。下图示意乌江黄草-涪陵段地质构造与河流位置关系。指出乌江土坎-羊角和小溪河一带较大规模滑坡分布较多的原因。解析: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方面分 析;人为原因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平衡关系的破坏方面。答案: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重力作用明显;背斜或断层构造为主,岩层比较破碎。流水侵蚀作用强,坡脚破坏严重,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关系;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坡体中软弱面含水量增长速度快,坡体增重而下滑力增强,软弱面摩擦力降低。人为原因:筑路、采矿等人类活动加大了坡脚的破坏作用。2.(2016·黄冈市调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下图示意 2015 年 6 月 19 日~25 日四川省累计降雨量分布图。试分析 2015 年 6 月 26 日后川西地区需重点防御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原因。解析:暴雨过后的川西地区主要警惕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川西地区靠近板块交界处,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断山区,地质不稳,坡度 陡峻,并且处于我国农业生产密集、水电重点开发地区,环境人为破坏严重。之前一周有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且 6 月份已进入雨季,斜坡和松散堆积物的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答案:滑坡、泥石流。 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断山区,地形崎岖,坡陡谷深;靠近板块交界处,多断裂构造带,岩层破碎,滑坡、泥石流物质来源丰富;之前有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堆积物的稳定性降低;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3.(2016·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期中考试)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 料一 北海道岛是日本第二大岛屿,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山地约占总面积的 60%。据日本媒体 2015 年 2 月 3 日报道,北海道 地区遭受极寒和暴风雪天气袭击,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 179 cm。材料二 日本北海道冬季降雪分布示意图。2(1)指出北海道雪灾最严重的地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当地暴雪在春季可能引发哪些次生灾害?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形成及次生灾害。(1)从图中看积雪最厚地区位于北海道西部,这与冬季风经过日本海以及地形对气流的抬升有关。(2)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水可诱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答案:(1)西部地区。 冬季风从日本海带来丰富的水汽,在山地的迎风坡受到抬升作用,形成大量降雪。(2)积雪融水汇入河流,形成洪涝灾害;在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4.(2016·德州模拟)读下图及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材料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 50 mm 称为暴雨,100~200 mm 称为大暴雨,大于 200 mm 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1)分析图中河流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共同原因。(2)简述洪水造成的主要危害。解析:(1)从地形 、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2)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方面分析。答案:(1)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风气候,多暴雨;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严重;中下游平原人口和财产密集,防洪抗洪能力不足。(2)造成人员伤亡;淹没损毁作物(或农田)、林木、道路、建筑(或乡村、城市)、桥梁等。5.(2016·吉安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3(1)从地质、地形 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滑坡的原因。(2)据图说明该处滑坡造成的主要危害。解 析:(1)从图中可知图示地区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峻,断层发育,且下方有采石区。(2)滑坡可堵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答案:(1)等高线密集,坡度较 大,山脊地形;顶部有断层发育;底部有采石区,破坏了坡面的稳定性。(2)堵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6.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的天气条件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美国被称为“龙卷风之乡” ,其龙卷风不仅数量多,而且强度大。下图是美国龙卷风形成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试从地理位置、地形角度分析美国龙卷风多发的原因。(2)在野外遭遇龙卷风时,应该采取怎样的防御措施?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知,龙卷风的形成条件是冷暖气流交汇。美国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有墨西哥湾,水汽丰富;中部是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第(2)问,龙卷风是强风涡旋,发生突然、移动迅速、破坏力极大。在野外遭遇龙卷风时要尽量逃离,或在低洼地区躲避。答案:(1)美国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有墨西哥湾,水汽丰富;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2)应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相反方向或垂直方向逃离(,不要停留在桥、高坎、沿海海岸附近);若来不及逃离,应尽量到低洼地区躲避,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简易房等,避免被砸、被压或触电;如果附近没有屏障,则应平伏于低的地面,但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7.(2016·三明模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 风暴潮的重灾区。如图为某季节孟加拉湾风暴潮发生情况图。从地形、海岸形状、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 灾害严重的原因。解析: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呈喇叭口状;人口、城市密集,风暴潮淹没面积大,损失严重。答案: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海岸呈喇叭口形;城市密集,人口众多。8.(201 6·黄冈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14 年初,美国部分地区经历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和冰冻天气,美国中西部地区经历了4-35 ℃的超低温天气,受灾严重且范围广。下图是美国本土地形简图。(1)简析此次美国超低温 冰冻天气受灾范围广的原因。(2)简述此次冰冻天气对美国生产生活的影响。解析:(1)从地形方面分析。(2)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答案:(1)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势力强;受地形影响,中部大平原成为寒冷气流的南下通道。(2)不利影响: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影响人们出行;电力通信设施受损,造成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生活;冰冻天气会使冬小麦冻死冻伤,对冬小麦生长构成威胁,影响粮食收成;寒冷天气还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有利影响:来年病虫害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