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课件+试题)(打包8套)新人教版.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课件试题打包8套新人教版.zip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课件试题打包8套新人教版.zip
201606182118.ppt
201606182119.ppt
201606182120.ppt
20160618216.doc
20160618217.doc
20160618218.doc
20160618219.doc
20160618220.doc
  • 全部
    • 201606182118.ppt
    • 201606182119.ppt
    • 201606182120.ppt
    • 20160618216.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17.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18.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19.doc--点击预览
    • 2016061822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2016·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图甲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乙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 1~2 题。1.据图甲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2.据图乙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C.工业区 D.文化区解析:第 1 题,图示几条地铁线都经过甲地,该地交通通达度最高,是人流、物流集聚区域,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第 2 题,该地铁站人流高峰和流向,与市民白天离家上班、夜晚回家休息规律一致,所以最可能位于住宅区。答案:1.A 2.B(2016·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协作校期中联考)下图为我国城镇化水平 重心移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 3~4 题。23.图中信息能说明( )A.1982 至 1990 年北方城镇化增长快B.1982 至 1990 年南方城镇化增长快C.2000 至 2010 年南方人口迁移至北方D.2000 至 2010 年北方人口迁移至南方4.不同阶段的城镇化重心及变动主要是因为各地区( )A.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 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D.城市环境问题的差异解析:第 3 题,读图,图中城镇化重心向南迁移,说明南方城镇化增长快,A 错,B 对。城镇人口重心向南迁移,不能表示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只能表示南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快,C、D 错。第 4 题,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所以不同阶段的城镇化重心及变动主要是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 对。答案:3.B 4.B(2016·乌鲁木齐二诊)下图为南方某特大城市居住、工业仓储、商业办公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例与距城市中心 远近关系图。读图,完成 5~6 题。5.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对应( )A.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商业办公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办公 用地、工业仓储用地C.商业办公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居住用地D.商业办公用地、居住用地、工业仓储用地6.下列关于三类土地利用类型相对比 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4 千米以内,三类用地相对比例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居住用地大于工 业仓储用地B.4~7 千米范围内,三类用地相对比例呈现减少趋势,工业仓储用地开始超过居住用地C.8~10 千米范围内,居住用地相对比例最高,趋势先增后减,商业办公用地高于工业仓储用地D.11~19 千米范围内,工业仓储用地相对比例超过商业办公和居住用地,且居住用地大于商业用地解析:第 5 题,①曲线对应的功能区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较近的地区,且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少,应为商业办公用地;②曲线对应的功能区随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呈波动性变化,但变化量较小,应为居住用地;③曲线对应的功能区主要分布在距市中心较远的地区,应为工业仓储用地。故选择 D 项。第 6 题,由图可知,4 千米以内,三类用地3相对比例均有明显的波动变化,A 项错误;4~7 千米范围内,商业办公用地相对比例整体呈现减少趋势,而工业仓储用地出现了一个高峰,居住用地先减少后增大,B 项错误;8~10 千米范围内,居住用地的相对比例最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商业办公用地的相对比例高于工业仓储用地,C 项正确;11~19 千米范围内,工业仓储用地的相对比例最高,在 11~13 千米范围内,商业办公用地的相对比例大于居住用地,D 项错误。答案:5.D 6.C广州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下图(a)为广州市局部示意图,图(b)示意珠江新城附近可能出现的人口流动情况。读图,回答 7~8 题。7.据图分析,该城市的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分布在图(a)中的( )A.西北角 B.西南角C.二沙岛 D.海心沙8.图 (b)中能反映珠江新城附近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 7 题,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环境优美的地区、河流上游、文化区附近,图中二沙岛周边为珠江,文化设施较多,最可能分布有高级住宅区。第 8 题,珠江新城为国家级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多,夜晚人口少,与④曲线相符。答案:7.C 8.D(2016·广西南宁模拟)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 依次递减)。读图,回答 9~10 题。9.根据图中信 息可推知( )A.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B.a→d 分 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C.市区边界应在 d 线附近D.城市主干道为环行道路网10.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处选择厂址,则最佳位置可能是( )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4解析:第 9 题,城市地价一般自市中心向四周递减,但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区,地价会偏高,从而导致这些交通便利的地区地价等值线向外凸出。第 10 题,大型火电厂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应布局在远离城区的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结合风频玫瑰图可知,该地吹偏北风的几率较小,故应将大型火电厂布局在北方,并要位于热岛环流边界线以外,③处为最佳位置。答案:9.A 10.C11.( 2016·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下图表示长三角地区由铁路网构成的“Z”字形都市圈发展地带。读图,对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跨海大桥的修建使宁波的城市等级与上海相同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但服务范围较小C.南京因人口密度较大,与同等级城市相比,服务范围较大D.南京和杭州的服务范围基本上相互独立解析:选 D。根据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可知,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南京和杭州距离相对较远,而且等级相同,所以服务范围基本上相互独立,D 正确。二、综合题12.读某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为何种功能区?分析其区位因素。(2)图中 表示的是________,试分析其作用。(3)若②为批发市场,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何处适合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说明理由。(4)M 处曾经布局火电厂,后迁至 N 处,简述其原因。解析:第(1)问,①位于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人流量最大,应为商业区。第(2)问,该功能区位于铁路线和城区之间,应为绿化带(隔离带),能起到减少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第(3)问,甲处交通条件优越,距批发市场近,又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最适宜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第(4)问,M 处有发电的原料——煤炭,但是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对市区环境影响较大;而 N 处交通便利,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利于城市大气环境的保护。答案:(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2)绿化带(隔离带) 减少噪声;美化环境;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等。(3)甲处。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靠近批发市场。(4)M 处有煤矿,曾经布局火电厂是因为接近原料产地,利于降低成本;M 处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火电厂易造成市区大气污染,而 N 处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且交通便捷,故火电厂由 M 处迁至 N 处。13.(2016·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5(1)该城镇城市功能分区中,甲、乙、丙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丙功能区布局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功能区这样布局,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完善该城镇交通网,迫切需要新增________通道。该城镇规划建设中,需重点防范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解析:第(1)题,从图中甲、乙、丙的位置可知甲为商业区,乙为住宅区,丙为工业区。第(2)题,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并且沿河流和公路布局。第(3)题,穿城河流将城市交通网割裂, 为完善该城镇交通网,应建设过江 (河)通道。该城镇位于我国东部低山丘陵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应防范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答案:(1)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2)在城镇边缘布局 沿公路、河流布局 保护城区环境 节约成本(3)过江(河) 洪涝、滑坡、泥石流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生用书 P122](2016·邯郸市质检)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略图。读图,回答 1~2 题。1.关于该城市的叙述正确是( )①商业区位于几何中心 ②居民区布局方便居民生活③工业区布局合理 ④土地利用集中,节省基建投资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该城市规 划建设物流园区和高新技术区,应分别安排在( )A.①和③ B.②和④C.③和⑤ D.④和①解析:第 1 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商业区位于城市东南地区,①错;居民区靠近商业区布局,方便居民生活,②正确;工业区有大气污染,布局在盛行风上风向,不合理,③错;各功能区集中分布,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④正确。第 2 题,物流园区要求有便捷的交通和稳定的 货源,③位于 工业区、靠近高速公路,符合条件; ⑤靠近大学城和科研所,人才集中,信息交流便利,适合布局高新技术区。答案:1.D 2.C(2016·西安模拟)读下图,回答 3~4 题。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3.A、B、C 分别代表(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B.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C.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4.M 处地租等值线 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交通干线经过 B. 人口稠密C.距离市中心近 D.地形平缓解析:第 3 题,根据城市中心地租高于周边地区,结 合 A、B、C 在不同地区的比重大小可知,A、B、C 分别代表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第 4 题,M 处地租等值线向外凸出,说明地租较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有交通干线经过。答案:3.C 4.A(2016·山东乐陵模拟)都市圈是城市体 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呈现的空间结构模式。下面两图分别表示长三角、湘中都市圈示意图。据此,完成 5~6 题。25.对两都市圈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长三角都市圈是“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发展模式B.湘中都市圈是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C.交通是连接城市的发展轴D.两都市圈 都有成熟的城市体系6.与长三角都市圈相比,湘中都市圈( )A.城市职能更全B.服务范围更广C.城市问题较少D.交通更发达解析:第 5 题,根据图示分析,湘中都市圈的城市体系并未完全形成。第 6 题,与长三角都市圈相比, 湘中都市圈还处于都市圈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数量和规模还较小,故选 C项。答案:5.D 6.C1城市化(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2016·湖南师大附中期中 考试)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下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数据。读表,回答 1~2 题。2002 年 2012 年 年均增长城镇化率(%) 30.09 52.57 3.01%户籍人口比率(%) 27.89 35.29 2.38%续 表2002 年 2012 年 年均增长举家迁移比率(%) 22.38 20.66 -0.80%城市建成区面积(km 2) 25 973 45 565 5.78%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1.2002~2012 年间( )A.2002 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慢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2.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解析:第 1 题,2002~2012 年间,我国城镇化进程年均增长率为 3.01%,并不慢,故 A 错;城镇化率快于举家迁移比率,说明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B 正确;中国城市化各项指标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较快,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故 C 错;从举家迁移比率可知农民工举家在城镇生活的比例很低,故 D 错。第 2 题,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化率,所以城镇土地扩张过快。答案:1.B 2.C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3.图中显示,1992~2012 年( )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4.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 3 题,图中只显示人口分布比例的变化,并未显示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2人口比例略有下降,但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可能有差别。选 D。第 4 题,两城市都位于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提高,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不断增大,说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选 B。答案:3.D 4.B5.(2015·高考广东卷)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国家 中国 * 印度 德国 美国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比重/% 17 13 8 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 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解析:选 D。表中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 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表中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化水平,德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中国,故 A 选项错误;表中数据不能显示城市数目的多少,故 B 选项错误;该国人口总数乘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的比重,即可得出该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数,经计算可得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 市人口比印度和美国多,故 C 选项错误,D 选项正确。(2016·大庆模拟)读下图,完成 6~7 题。6.图甲中,直接反映出来的从阶段Ⅰ到阶段Ⅱ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非农业人口增加 B.中心商务区服务范围扩大C.城市规模增加 D.城市等级扩大7.据图乙推断,该城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A.温室效应 B.交通拥挤C.城市内涝 D.住房紧张解析:第 6 题,由图甲可知,直接反映出来的特点是城市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增加,而耕地面积减少。第 7 题,由图乙可知,城市化主要对降水量、径流量产生影响,由于城市化致使地表硬化面积、建筑物面积增加,植被减少,降水下渗减少,使降水在短时间内汇集,易造成城市内涝。答案:6.C 7.C(2016·山东烟台一模)海绵城市,是能 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如下图),作为海绵体,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据此,回答 8~9 题。38. “海绵城市”最主要是改变了水循环环节中的( )A.径流 B.降水C.下渗 D.蒸腾(蒸发)9.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①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②补充地下水 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 ④解决 城市内涝问题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 8 题,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能吸收水分,作为暴雨水分的储水器,则必然增加了下渗量。第 9 题,依据材料,海绵城市的建设会增加城市水资源,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故 A 项正确。答案:8.C 9.A(2016·郑州一模)下表示意某河口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情况。读表,完成10~11 题。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地200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2015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10.2001~2015 年,该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的 变化情况是( )A.各类农业用地比重均有减少B.水田用地减少幅度大于旱地C.湿地面积大大增加D.增加的城镇用地一部分来自未利用地11.该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①温室气体排放多,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②改变大气组成,水汽含量增大 ③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④城市地面汇流速度减慢,内涝加剧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③解析:第 10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田、旱地、林地、草地、园地比重均下降,但滩涂比重上升,因此各类农业用地比重并不是均有减少;水田减少 6.21%,减少幅度约为12.92%,旱地减少 4.58%,减少幅度约为 31.65%,水田用地减少幅度小于旱地;陆地水域等湿地比重减少,虽然滩涂比重增加,但并不能说明湿地面积大大增加;城镇用地比重增加,而未利用地比重减少,说明增加的城镇用地一部分来自未利用地。第 11 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城镇面积增大,则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会增强;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大气组成没有改变,水汽含量可能减小;城市由于地面硬化,汇流速度加快,内涝可能会加剧。答案:10.D 11.C二、综合题12.(2016·河北邯郸馆陶一中调研)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图甲)。4材料二 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 一。20 世纪 80 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图乙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读材料一及图甲、图乙可知,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第(2)题,从环境污染、资源、生态、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第(3)题,从城市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答案:(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3)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②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 调,建立良性循环;④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13.(2016·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材料一 我国城镇化水平变化图及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表。5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个)1978 年 2010 年城市 193 6581 000 万以上人口城市 0 6500 万~1 000 万人口城市 2 10300 万~500 万人口城市 2 21100 万~300 万人口城市 25 10350 万~100 万人口城市 35 13850 万以下人口城 市 129 380建制镇 2 173 19 410注:2010 年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数据整理)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目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等。(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城镇化从 1978 年到 2010 年的变化特点。(2)结合材料二,列举我国的“城市病”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特点及城市化产生的问题。(1)本题主要从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速度、城镇个数来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从 1978 年到 2010 年我国城镇数量由2 366 个增加到 20 068 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但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 年以后城镇化率提高速度快。(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常见的“城市病”为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答案:(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1996 年以后城镇化率提高速度快;城镇数量不断增多,以中小城市为主。(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就业压力增大。1城市化[学生用书 P127](2016·河北省质 检)下图示意安徽省 1990~2030 年城市 化 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完成1~2 题。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A.2000~2010 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B.2020~2030 年城市化速度最快C.2010~2012 年城市化速度减缓D.1990~1995 年城市化速度最慢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D.水平高,发展慢解析:第 1 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据图可知,2000~2010 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2010~2012 年和 1990~1995 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 2010~2012 年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 年城市化速度较慢。2010~2012 年与 2015~2 017 年的城市化水平年增长速度均高于 2020~2030 年,因此 D 项正确。第 2 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50%左右),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因此 A 项正确。答案:1.D 2.A(2016·安阳模拟)下图为北京和纽约 1978~2010 年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 3~4 题。3.关于城市内部土地覆盖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78 年北京以不 透水层和植被为主B.2010 年纽约以植被和水体为主C.1978~2010 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D.1978~2010 年纽约不透水层比重迅速上升4.北京土地覆盖结构变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是( )A.热岛效应减弱 B.内涝发生概率上升C.地下水位不 断上升 D.蒸发量增加解析:第 3 题,1978 年北京以其他用地为主;2010 年纽约以不透水层和植被为主;1978~2010 年纽约不透水层的比重变化不大;1978~2010 年北京其他用地比重迅速下降。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不透水层比重快速增加,比重较大, 因而会导致内涝发生概2率上升 。答案:3.C 4.B(2016·长春模拟)标准值是指一个 国家某项 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 1965~2015 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演变过程图。据此,完成 5~6 题。5.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 1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6.该国最可能为( )A.俄罗斯 B.美国C.中国 D.英国解析:第 5 题,最近 15 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城市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说明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所以C 项正确。第 6 题,据图可知,1965~1975 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为负值且越来越小,说明其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75~2015 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在增大,尤其是 1995~2015 年,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呈快速增长趋势。该国的城市化进程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相符,与其他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不相符。故选 C。答案:5 .C 6.C1城市与城市化(时间:40 分钟 分值:9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2016·天津河西二模)下图为世界某特大城市 20 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及分布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1.若城市布局合理,由上图可判断,符合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应如下图中的( )2.由该城市工厂的变化得出( )A.工厂的布局变化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B.工厂的布局变化是该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C.工厂的数量变化导致了该城市逆城市化现象D.工厂的数量及分布变化减轻了城市的环境压力解析:第 1 题,图中工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方位,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工厂一般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依此分析,若该城市工厂布局合理,则主导风向可能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故 C 项正确。第 2 题,该城市中心区工厂不断向城市郊区转移,可能是城市中心区地租上涨、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导致的,最终使中心区发展为商业中心,工厂转移到郊区,这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映。答案:1.C 2.A3.(2016·广东茂名一模)读新商业空间区位类型示意图,如果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的仓储式商场,则该商场适宜建在( )A.郊区新城 B.城市边缘区C.城乡结合部 D. 城市核心区解析:选 C。图中城乡结合部连接市中心和郊区新城,具有市场优势,同时此处地价要低于市中心,具有成本优势,故适宜建设大型仓储式商场。4.(2016·广东茂名一模)下图所示各区最适宜居住的是( )2解析:选 C。C 图显示盛行风为西南风,图中工业区位于偏东方位,居住区位于西部,同时二者之间还有绿化带隔开。这样居住区不会受到工业区的大气污染,大气环境较好,最适宜居住。5.(2016·浙江绍兴模拟)下图为 1990~2012 年我国某特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用地面积在各环线圈内的比例变化统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和人口驱动 ②空气质量改善③基础设施建设 ④产业结构优化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选 C。从图中可看出,1990 年至 2012 年间居住 用地不断向城市外围迁移,体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这与城市郊区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有关。(2016·山东日照一模)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为加强新区建设,将新建居住地、公路线各一处。有居住地 B1、B2、B3 和公路 L2、L3 作为选址方案。据此,完成 6~7 题。6.新建住宅区和公路线的最佳组合是( )A.B1、L2 B.B3、L2C.B2、L3 D.B3、L37.关于该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B.为改善城市环境设置了基本农田C.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下风向D.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受交通线的影响解析:第 6 题,图中 B1 占用耕地,不合适;B2 距城区较远,两面被铁路包围,易遭受噪声污染;B3 位于工业区的上风向,邻山、邻湖,环境较好,最适宜建住宅区。L2 占用耕地,3从市内穿过,易造成市内交通拥堵;L3 不占用耕地,且从城市外缘经过,不影响市内交通,同时又连接规划的居民点 B3,故最适宜修建公路线。第 7 题,该地北部、东部为丘陵地形,城区布局空间较小,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若工业区集中布局,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将会加大环境压力,故工业区分散布局利于环境保护。图中显示工业新区位于市中心的东北部,位于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该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和河流影响较大。答案:6.D 7.A城市居民出行耗时多少与出行工具和路程有关。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出行方式耗时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 8~9 题。8.该城市( )A.出行距离与耗时呈正相关B.公交出行速度最快,耗时短C.步行出行速度慢,耗时长D.距离在 4 千米内最适宜骑自行车出行9.为从根本上提高居民出行效率,该城市应( )A.快速发展地铁、轻轨等高速交通方式B.优先保障城市公交线路畅通C.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现象D.大力增设红绿灯等交通管理设施解析:第 8 题,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三种不同出行方式耗时均逐渐增加,故 A 选项正确;据图可知,距离在 4 千米内,公交出行耗时最长,步行耗时最短,其次是自行车出行,故B、C、D 选项错误。第 9 题,地铁的建设需要考虑各地区的地质条件,而轻轨会占用大量城市用地,且对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缓解效果不大,故 A 选项错误;优先保障城市公交线路的畅通, 会加大其他出行方式的困难,且在市中心附近公交车耗时多,故 B 选项错误;红绿灯等交通管理设施可以使交通有序进行,但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设置,大力增设并不合理,故 D 选项错误;采取放射状道路与环形路相结合、建设高架桥、过境线路不穿过市区等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 拥堵问题,提高居民出行效率。答案:8.A 9.C(2016·济南二模)据腾讯公司披露,2014 年 4 月 11 日 20 时,约有 2 亿人同时 QQ 在线。根据在线数据形成如下分布图,据此完成 10~11 题。410.与图中 QQ 在线数据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的是( )A.矿产资源 B.年降水量C.人口密度 D.农业类型11.有利于图中数据分布趋衡的合理措施是( )A.推进西部城市化的发展B.加快西部人口自然增长C.促进东部基础设施建设D.加强东部生态环境保护解析:第 10 题,我国的人口分布大致是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少。图中显示的 QQ 在线数据,显然与人口密度分布大致相同;而我国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具备东多西少的分布规律;农业类型的形成与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均有关系。所以 C 正确。第 11 题,图中数据显示中东部地区 QQ 同时在线人数多,是因为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高。要想改变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应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缩小东西部差距。如果西部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会影响西部经济发展。所以 A 正确。答案:10.C 11.A二、综合题(共 46 分)12.(2016·上海市十二校联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4 分)2015 年 4 月,国家环保部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的十个城市(如图)。监测结果显示,所监测的 74 个城市中仅有海口、拉萨、惠州、舟山四个城市完全达标。(1)描述图中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城市的分布规律。(6 分)(2)简析海口、拉萨空气质量达标的原因。(10 分)(3)试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简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8 分)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从我国不同方位、海陆位置、地形区差异等方面进行对比5总结。第(2)题,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区域自净能力。第(3)题,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首先应尽量减少大气污染企业对城市的污染,再就是提高城市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能力。答案:(1)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高原地区。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2)海口地处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利于净化大气; 风力较大,空气流动性好,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重污染企业较少。拉萨地处高原,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少。(3)将污染大气的企业外迁;大气污染企业避开盛行风上风向,或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市规划保留入城的“通风口” ,便于污染物扩散;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净化空气。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 分)材料一 下图为某城市 1960~2010 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图。材料二 下图为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水资源情况统计图。(1)据材料一分析该城市 50 年间人口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6 分)(2)材料一中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这种现象对该市郊区农业发展有何影响?(8 分)(3)据材料二分析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8 分)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该城市 50 年间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大。第(2)问,根据第 (1)问的解析,可判断材料一中的现象为城市化,这种现象会大量占用郊区农业用地,使郊区非 农 业生产活动不断扩大。第(3)问,读图可知,在降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量大于郊区而地下径流量小于郊区,说明城市易形成内涝。治理措施可以从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阐述。答案:(1)非农业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建成区(城市用 地)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2)城市化 影响: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使粮食种植面积减小,蔬菜、花卉、养殖等产业的比重增加,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减少。(3)问题:城市建筑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汇水速度加快,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 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