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6201107.ppt
- 201606201108.ppt
- 201606201109.ppt
- 20160620120.doc--点击预览
- 20160620121.doc--点击预览
- 20160620122.doc--点击预览
- 20160620123.doc--点击预览
- 20160620124.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建议用时:40 分钟) 一、选择题(2015·高考上海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 1~3 题。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3 年 B.2008 年C.2010 年 D.2012 年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3. “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可能是(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 1题,人口增长率受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影响,将各年份的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相加,即可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由图可知,2008 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年份。第 2题,将图中各年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相加,得到各年份的人口增长率均大于 0,说明上海市人口总量逐年增加。第 3题, “单独二孩”政策会造成新生人口数量增加,但不会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新生人口的增加使老年人口比重下降,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从长 远来看,可以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同时也可以改善男女比例失衡的状况。答案:1.B 2.B 3.C读广东省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统计图,完成 4~5 题。24.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B.少年儿童比例下降最大C.劳动力严重不足D.人口年龄结构不断优化5.该省 15~64 岁人口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最主要的原因是(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B.较高的人 口出生率C.生态环境改善D.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解析:第 4题,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少年儿童比例大幅下降。第 5题,该省少年儿童比例逐年下降,而劳动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说明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答案:4.B 5.D6.(2016·山东济南调研)读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关于图示地区人口问题或相应解决措施,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过快B.乙地应鼓励生育C.丙地经济发展水平低D.丁地人口平均寿命长解析:选 A。图中横坐标为死亡率,纵坐标为出生率,甲地人口出生率为 3.6%,死亡率为 1.4%,自然增长率为 2.2%,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A 正确。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 1%,为较高自然增长率,不能鼓励生育,B 错。丙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为现代型,经济发展水平高,C错。丁地人口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原始型,人口平均寿命 短,D 错。(2016·长沙模拟)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 示意图,回答7~8 题。7.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8.按照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10%, 则可视为进入老3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C.③以后,②之前 D.④以后解析:第 7题,近 30年来,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降低,故 0~14 岁人口所占比例应逐渐减小,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升高,即 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结合示意图,可判断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应为④①②③。第 8题,由图可知,在①时期,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没有达到 10%,在②时期,60 岁以上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 10%,故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在①以后,②之前。答案:7.D 8.A(2016·全国大联考浙江卷)2015 年 1月 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16周岁以上、60 周岁以下(不含 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 91 583万人,比 2013年末减少371万人。下面左图为发达国家历年总劳动年龄人口图(含预测),右图为我国历年总劳动年龄人口图(含预测),据此回答 9~10 题。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及主要原因是( )A.快 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慢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C.快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D.慢 城市化速度非常快10.针对劳动年龄人口状况,我国应( )A.大力鼓励生育 B.吸引人口的迁入C.调整产业结构 D.遏制人口老龄化解析:第 9题,读图时注意两图纵坐标与横坐标数值的差异,从 1980年到 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 4亿左右,而发达国家从 1950年到 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 3亿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化速度快,这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关,前期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2010 年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又快速下降。选 C。第 10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0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又快速减少,对此应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样才能摆脱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应该适当调整,如现在的“单独二孩”政策,但不能大力鼓励生育;吸引人口的迁入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人口发 展的必然结果,是不能遏制的,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不利影响。选 C。答案:9.C 10.C木桶定律是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该定律适用于某地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测算。下表为我国某城市某时期不同指标下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测算结果。据此完成下题。4数值人口基于人均建设用地基于人均居住用地基于可供水资源基于生态环 境适宜人口(万) 63.80 83.20 72.36 70.18最大人口(万) 106.20 113.40 210.35 106.3311.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测,该城市( )A.可供水资源最为充足B.人口合理容量是 63.80万C.环境承载力为 210.35万D.人均居住用地最为短缺解析:选 B。依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表中显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都是人均建设用地,据此可得出答案。二、综合题12.(2016·上海青浦区期末)读材料,回答问题。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 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 2010年、2020 年和 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 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指标52010年 2020年 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1 935 1 894.5~2 000(1)读图 1,估算 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2)根据 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的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随着城 市的发展,上海的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 2,描述 1990年到 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4)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解析:(1)根据 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读出数据即可,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2)该时段劳动人口数量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也带来就业、住房压力较大的问题。(3)1990 年至 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远郊人口增多。2005 年至 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又出现增加的趋势。(4)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影响较大,应该开源、节流;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口容量。答案:(1)0~14 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 8%(7.6%~9.6%均可)、15~64 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 82%(79.8%~82.8%均可)、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 10%(9.6%~10.6%均可)。 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2)劳动人口数量的特点:劳动人口比重偏大。 影响: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住房、就业等压力大。(3)1990年至 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 年至 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的趋势。(4)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13.(2016·河北衡水中学三调)读图和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西宁地区示意图。材料二 青海省 2000年和 2010年人口数据。年份 人口数量 (万人) 0~14 岁人口比重 15~ 64岁人口比重 65岁以上人口比重2000 518.15 26.62% 69.05% 4.33%2010 562.67 20.92% 72.78% 6.30%(1)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6(2)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 2000~2010 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较低,但西宁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作为青海省会,科技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比本省其他城市优越。第(2)题,表中数值反映出青海省的少儿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答案:(1)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科技发展水平较 高。(2)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 有利影响: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影响:就业压力加大。1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2016·云南玉溪一中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 变动图。读图,回答 1~2题。1.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A.2003 年 B.2005 年C.2007 年 D.2008 年2.2004 年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市( )A.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出现逆城市化C.产业转移和升级 D.城市居住用地紧张解析:第 1 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 2000~2008 年,该市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负值或0,机械增长率一直是正值,两者相加一直为正值,说明该市人口一直在增加,故该时段内,该市人口总量最大的年份是 2008 年。D 正确。第 2 题,2004 年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结合选项,产业转移和升级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企 业减少,从而使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C 正确。答案:1.D 2.C(2016·贵州八校联考)2015“两会”期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延迟退休方案 2020 年前肯定出台,这个时间表是十八届三中全 会中提到的 2020 年前改革的一 大任务,“人社”部门肯定会在此期间把这个方案推出。 如图是我国某省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该图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结合图文完成 3~4 题。3.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现实背景是( )A.传统生育观念导致男女性别比大B.多子多福的思想导致我国人口迅速增长C.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D.我国各劳动部门都有老带新的传统4. 关于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经 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是③B.拐点甲的强制性比拐点乙弱C.拐点甲之后我国人口将会迅猛增多 D.拐点乙之后我国人口明显减少解析:第 3 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延迟退休是为了应对老龄化后社会养老负担重,选2项 C 符合。第 4 题,图中时间先后 顺序应该是③②①,拐点乙为 8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拐点甲为近年开放二胎政策,综合分析得知选项 B符合。答案:3.C 4.B(2016·北京丰台期末)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 2013 年底),完成 5~6 题。省级行政区面积(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北京市 1.64 2 115 8.93 4.41天津市 1.19 1 472 8.28 2.28吉林省 18.74 2 751 5.36 0.32湖南省 21.18 6 691 13.50 6.54广西壮族自治区 23.67 4 719 14.28 7.935.表中( )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6.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 )A.小于现有的 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解析:第 5 题,根据表格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可知,吉林省年净增人口最少,湖南省人口死亡率最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低,湖南省的人口增长模式符合现代型的特点。第 6题,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的影响因素为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是区域最大的人口数量,因而大于目前的人口数量。答案:5.C 6.D1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建议用时:40 分钟) 一、选择题(2016·上海市虹口区一模)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迁入为正,迁出为负。图甲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图乙为人口增长曲线图。读图回答 1~3 题。1.图乙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图甲所示地区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图甲所示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间大约出现在( )A.1910 年 B.1970 年C.2005 年 D.2010 年3.下列地区中,与图甲所示地区人口迁移特征最符合的是( )A.黑龙江 B.上海C.西藏 D.三峡库区解析:第 1 题,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大于零,2004 年前人口迁移率也 大于零,说明人口数量是持续上升的,只是最后几年增长速度放慢。第 2 题,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与迁移率之和等于零时,人口数量最多,大约出现在 2010 年。第 3 题,20 世纪 70年代以前,2政策移民、开发北大荒等使黑龙江人 口迁入率增加;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华北等地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迁入东北人数减少,甚至出现“雁南飞”现象,最后导致黑龙江人口迁移率降低为负值。答案:1.C 2.D 3.A下表为 2010 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据此完成4~5 题。美国 4 280俄罗斯 1 230最大移民接收国德国 1 080中国 3 500印度 2 000最大移民输出国菲律宾 7004.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接收国( )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C.均为东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5.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语言优势 B.文化水平高C.经济差异 D.政策优势解析:第 4 题,据表可知,世界移民主要接收国有美国、德国等,多为发达国家。第 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菲律宾经济落后而上述地区经济发达,菲佣迁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答案:4.B 5.C(2016·邯郸市期末)据 2014 年 1 月 26 日(农历腊月 26)上午 10 点数据:在迁入成都的1 000 个人中,来自北京的占了 249 个;从成都迁出的 1 000 个人,到北京的就有 329 个,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 。据此完成 6~7 题。6.造成“逆向春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B.春节期间北京旅游活动丰富,吸引了大量 游客前往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7.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传统观念 B.经济C.教育 D.交通解析:第 6 题,题干中“逆向春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及人们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现在的年轻人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春节期间,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第 7 题,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人口流动量大, 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传统的家庭观念,A 正确。答案:6.A 7.A下图是 2014 年 2 月 12 日国家铁路局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幅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情况示意图。3据此完成 8~9 题。8.导致图示日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交通C.政治 D.社会9.据图可推断出( )A.广东交通通达度较北京高B.上海的工业结构优于广东C. 武广铁路运输压力较京沪线小D.四川外出务工人员较湖南少解析:第 8 题,图示为我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即导致此时段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返乡过春节,即社会因素。故选 D 项。第 9 题,广东交通通达度低于北京,A 项错误;根据图中从广东回流至湖北、湖南的人数可以看出,武广铁路的运输压力大于京沪铁路,C项错误;据图可知,回流至湖南的人数为 1 396 万,而回流至四川的人数为 1 753 万,即四川外出务工人员较湖南多,D 项错误;从广东回流的人数远大于上海,可以推断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上海各产业分布更合理,即上海的工业结构优于广东,故选 B 项。答案:8.D 9.B读我国某市 2015 年人口统计图,回答 10~11 题。10.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中( )A.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老龄人口比重较大C.女性人口比重较大D.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11.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4B.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解析:第 10 题,图示信息显示,与户籍 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中劳动力人口比重差异不大,老龄人口和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小,这与流入人口主要从事务工或经商相符。女性人口比重较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轻型化有关。第 11 题,流入人口的年龄构成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因此将使 该市自然增长率有所增加、死亡率有所下降;人口总量的增加会使环境压力增大。答案:10.C 11.D二、综合题12.(2016·泰安期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 亿人(不包括市辖区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 1982~2010 年流动人口数 量统计图。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年 份比重(%)地 区2005 年 2010 年东北地区 6.95 6.20北部沿海 11.97 13.22大西北地区 3.13 4.13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 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中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有利影响。(3)从 2005~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且规模呈持续增长状态,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人口迁入增加了南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使其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增强了社会活力,同时劳动力的增多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第(3)问,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 使得我国向中西部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升级过5程中不断地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中西部劳动力就业更加容易。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 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13.(2016·上海市嘉定区一模)读关于浙江省的图文资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部分沿海省市 2000 年到 2010 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单位:%)。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外来人口上海 3.3 0.7 11.1江苏 0.6 0.6 11.3浙江 1.5 0.55 12.4材料二 部分沿海省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外来人口(6 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表。2000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年)2010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年)2010 年外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全国 7.62 8.76 9.61上海 9.30 10.50 9.81江苏 7.85 9.08 9.37浙江 7.46 8.57 8.59材料三 2010 年全国和部分沿海省市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构成图;2010 年全国和部分沿海省市制造业部门就业人口的构成图(注:加工制造业包括纺织化纤、服装鞋帽、轻工食品,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浙江省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析浙江省的人口发展特征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3)针 对浙江省人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分析其可以采取的主要对策。解析:第(1)题,阅读材料中的表格数据,横向上和上海、江苏、全国对比,纵向上进行 2000 年和 2010 年的对比。第(2)、(3)题,人口迁入正效应一般从劳动力供应、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负效应应多从加大城市人地矛盾及其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分析,对策则针对问题提出。答案:(1)人口年均增长率:与沿海部分省区相比,浙江省户籍人口增长慢,而外来人口增长最快;受教育年限:浙江省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6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最低,外来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就业人口比重: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浙江省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特别高,但就业人口以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2)正效应: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为浙江省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 负效应: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给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造成巨大压力;外来人口文化素质低,工作技能低,从事的大多是简单劳动、低端加工制造和一般服务,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3)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容量;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科技人才。1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2016·广东普宁一模)2012 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年。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 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下图为 1998~2000 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据此完成 1~2 题。1.迁移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 50%以上的年龄段是( )A.10~20 岁 B.30~52 岁C.23~65 岁 D.28~60 岁2.上海市是劳务输入量较大的地区之一,人口迁入对上海的影响是( )A.造成人才流失B.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造成失业人数增多 D.利于城市化 建设解析:第 1 题,迁移人口中,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的年龄段在 0~12 岁和 23~65 岁之间,多 50%以上的年龄段在 30~52 岁,B 正确。第 2 题,上海是劳务输入量较大的地区,人才流失是指人口迁出地区;上海人口老龄化明显,人口迁入不会造成失业人数增多;人口迁入造成城市环境的压力增大,但是有利于城市化建设,D 正确。答案:1.B 2.D(2016·湖北武汉一模)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 2005~2010 年人口净迁移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正数表示人口净迁入,反之为人口净迁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读图,完成 3~4 题。3.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 2005~2010 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②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 川③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2④贵州人口净减少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4.图中人口数量的变化( )A.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B.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C.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D.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解析:第 3 题,江西省人口净迁移率小于 0,故净迁入人口数量减少;天津人口净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于 0,人口增长率数值大,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 0,自然增长率大于 0,人口增长率数值比天津小;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移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移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之和大于 0,所以人口净增加,C正确。第 4 题,由图中可知,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而且人口净迁入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加剧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地矛盾,导致交通、住宅等压力增大,而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缓解了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故 A 正确、D 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关,故 B 错误;广东、浙江迁入的人口主要 从事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故 C 错误。答案:3.C 4.A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为 105.20∶100,少数省份高达130∶100,出生性别比失调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据此回答 5~6 题。5.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有( )①生育政策②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 阔③“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④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⑤环境污染越来越重A.①③ B.③④C. ②④ D.①⑤6.目前,解决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④⑥ D.①②④⑥解析:第 5 题,虽然我国 “重男轻女 ”的传统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 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在纯自然状态下,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基本上是平衡的, 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导致了选择生育的现象。第 6 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目前” “最切实可行” ,此题易选择②,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 、城镇化步伐 ,均可以完成,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过程,而④⑤⑥措施最切实可行。答案:5.A 6.B1人口与环境(时间:40 分钟 分值:9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2016·忻州一中等四校联考)读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和该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 1~2 题。1.读上面左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 L—Q—N—P—MB.P 时期劳动力不足C.N 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Q 点过后人口数量开始增加2.读上面右图数据可知( )A.移民缓解了该国的老龄化问题B.中青年比重高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大量迁入C.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D.该国可能是印度解析:第 1 题,一个地区早期人口的增长往往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该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 M 时期开始的,排除 A;P 时期为高自然增长率,劳动力充足,故排除 B;Q 点过后人口仍为负增长,人口数量不可能增加,排除 D;N 点是该国人口由正增长向负增长转变的节点,人口数量达最大,故选 C。第 2 题,该地劳动力的短缺吸引劳动力人口的迁入,而不是人口迁入导致工业布局变化,故 B 因果关系不对,排除;从人口结构不能看出人口具体的数量,排除 C;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移民外迁大国,故排除 D。大量劳动力人口的迁入可缓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也可缓解老龄化问题,故选 A。答案:1.C 2.A下图示意江苏省近四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变化。读图,完成 3~4 题。3.江苏省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特点是( )2①0~14 岁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 ②15~64 岁人口比重上升 ③65 岁及以上人口增长速度快 ④各年龄人口所占比例均增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4.第六次人口普查以来,江苏省(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新增人口多 ②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低增长阶段 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社会养老负担重④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逐渐减少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 3 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5~64 岁人口比重由 68%上升到 75%,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 5%上升到 10%,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但因总人口增加而不会出现大幅度人口数量减少。第 4 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0~14 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江苏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进入低增长阶段;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较大,而且上升速度较快,说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因此社会养老负担重。江苏人口没有出现负增长,人口数量也依然在增加。答案:3.B 4.B(2016·安阳一中等大联考)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完成 5~6 题。人口普查 第五次(2000 年) 第六次(2010 年)常住人口(万人) 700.842 8 1 035.793 8男女性别比例 49.43∶50.57 54.20∶45.800~14 岁人口比重(%) 8.50 9.8415~64 岁人口比重(%) 90.39 88.40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11 1.765.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15~64 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比女性劳动年龄人口( )①增长速度慢 ②增长速度快③增长总量多 ④增长总量少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6.导致该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提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C.城市人口政策变化D.内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解析:第 5 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中 15~64 岁男性劳动年龄人口数=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同)总人数×15~64 岁人口比重×15~64 岁男性性别比。同样可以计算出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5~64 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数,然后比较可知 B 正确。第 6 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减少,可能 是由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多和收入增加,内地向东南沿海迁移的劳动力减少;同时,由于该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他处的影响,对劳动力需求量可能会下降,导致整体上该城市劳动力比重下降。D 正确。答案:5.B 6.D3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 7~8 题。国家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肯尼亚哥伦比亚菲律宾委内瑞拉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7.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8.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 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解析:第 7 题,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第 8 题, “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性偏好” ,并形成 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答案:7.C 8.A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表(含预测)。读表,完成 9~10 题。年份 人口(万人) 人均消费粮食 (kg/年) 人均耕地 (hm2)可承载人口数(万人)2010 3 471 400 0.123 2 5872015 3 562 450 0.121 2 4032020 3 654 500 0.120 2 2179.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 )A.人口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C.土地资源减少 D.科技进步10.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A.鼓励人口外迁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D.提倡节俭,降低生活标准4解析:第 9 题,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所示时间段,山西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第 10 题,山西实际人口数超过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够利用山西以外的资源的缘故,故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应扩大开放程度。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降低生活标准不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答案:9.B 10 .C11.(2016·广东惠 州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中部省份某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其成因最可能是当地( )A.出生率下降 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 D.劳动力输出解析:选 D。该村青年人口所占比例明显减小,而这些人又是劳动年龄人口,则其成因最可能是大部分青年人口外出务工。二、综合题(共 46 分)12.下图示意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变化(含预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 分)(1)简述我国劳动人口变化的特点。(8 分)(2)简析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8 分)(3)若我国劳动人口持续减少,请分析其弊端。(6 分)解析:第(1)问,分别从农村劳动人口变化特征、城市劳动人口变化特征方面分析。第(2)问,劳动人口数量变化与地区差异、人口迁移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有关。第(3)问,可从社会负担加重等方面分析。答案:(1)城市劳动人口在 2033 年前整体上呈正增长趋势,之后呈负增长趋势;农村劳动人口自 2002 年以后,一直呈负增长趋势。(2)前期: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故农村劳动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城市接纳农村大量劳动人口,故城市劳动人口呈正增长趋势。后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负值,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劳动人口整体呈下降趋势。(3)人口抚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减少等。13.(2016·浙江泰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问题 。(24 分)5材料一 下表为联合国人口类型划分标准。人口类型 少儿人口比重 (0~14 岁) 老年人口比重 (65 岁以上)年轻型人口 40%以上 4%及以下成年型人口 30%~40% 4%~7%老年型人口 30%及以下 7%及以上材料二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老龄化进程。注:发展中国家数据剔除了中国。材料三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 2013 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民国家的相关资料。排名 国家 移民人口数(人) 移民人口占世界总移民 人口比(%) 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 (%)1 美国 45 785 090 19.8 14.32 俄罗斯 11 048 064 4.8 7.75 阿联酋 7 826 981 3.4 83.76 英国 7 824 131 3.4 12.4(1)说明我国老龄化的特点。(6 分)(2)为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8 分)(3)说出阿联酋国际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10 分)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一,根据材料二曲线分析,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第(2)题,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可以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发扬传统美德,尊老爱老,家庭养老。第(3)题,根据材料三表格判断,阿联酋国际移民总量不大,移民占本国总人口的比重大。主要是因为阿联酋石油开采,金融业、旅游业和会展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阿联酋本国人口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吸引移民进入。答案:(1)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发扬传统美德,尊老爱老,家庭养老。(3)特点:国际移民总量不大;占本国总人口的比重大。原因:石油开采,金融业、旅游业和会展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本国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宽松的移民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