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火灾科学向公共安全领域拓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首席火灾科学家范维澄访谈=I)mZC丌Z0_-Z文刘爱武李木生图力廿贝仕伦9 一人物访谈一2006 年 5 月 30 日,国家 973 项目“中国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研究骨干大会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举行.主持这个项目的就是我国首席火灾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曾一直把“国家需求 “作为科研动力 ,作为人生价值观的范院士,在 2006 年 3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就国外安全生产的制度措施和加强中国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作了约 40 分钟的发言.目前,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清华大学公共安全
2、研究中心主任.5 月 31 日傍晚,大会刚刚结束,本刊记者就赶到范院士下榻的宾馆,面对面采访了这位深具影响,倍受注目的火灾科学家.记者:范院士,您好.记得 2002 年记者采访您时,您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记忆犹新.今年 3 月,您作为我国首席火灾科学家,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讲安全.这一次,您对安全与国家需要有什么新的体会?范院士:今年 3 月的讲座,主要讲的是安全生产,讲的是国外的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对我国安全生产制度的建议.虽然没有涉及科技领域,但是,安全生产必须要有科技支撑.我一直认为,安全生产正是我们国家的重大需求,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撑.因此,作为一
3、名安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把工作的主流放到国家重大需求的安全生产方面.记者:您在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时候,从事的是火灾基础理论及防治技术的研究,现在您又主持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什么原因使您从火灾研究进入到公共安全领域?范院士:我从事公共安全方面的研究,应该说也是国家的需求.2003 年的 SARS 事件,使我国第一次把公共安全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并进行规划.如今,“公共安全“ 已经成为“ 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有很多的科技工作者来做这个事情,我们也是其中之一.我之前长期从事火灾研究,而火灾也是公共安全研究范畴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公共安全领域这个战略研究的过程中,我
4、们也认识了许多公共安全领域的同行.在共同交流中,就觉得公共安全有共性的科学问题和很多共性的技术问题,甚至在管理层面也有很多管理的共性问题,是一个独立的科技领域.大家对原来分别搞的火灾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国际检验检疫安全,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对于我们从火灾领域拓展到公共安全领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记者:过去您从事火灾研究,现在又开始公共安全研究,是不是表明您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任务有什么不同?范院士:我虽然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但还是担任着中科大火灾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并承担着 973 项目“中国火灾动力学演化与
5、防治基础 “这一重大课题.从火灾研究到公共安全研究,对我而言,并不是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而只是把研究的领域拓展了.中科大这边仍然是以火灾为主,清华大学那边则是以公共安全技术的共性研究为主,当前来讲,就是以国家应急体系的关键科学和技术为主.不过在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在两个领域里面能够互补.记者:在第一次采访您时,您谈到火灾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那么公共安全研究又有什么特点,选择北京,选择清华大学是不是有更好的基础和更多的支撑?是不是也有把公共安全建成一级学科的考虑?范院士:确切地说,公共安全是理工文管交叉融合的这样一个领域,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理工科或者文科或者管理科学.如果说我们能在公共安
6、全领域建立一级学科的话,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在清华研究公共安全的比较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就是把研究各个不同领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把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学科相结合作为研究方向,从事安全科学理论与方法,城市安全,生产安全,环境安全,火灾与热安全,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电力安全,用电安全,公共安全检测与识别技术,公共安全政策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在北京,清华做这件事应该说舞台更大一些,基础更好.因为安全领域是政府主导,所以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政府部门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此外,清华大学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文管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支撑实力比较强,很希望在国家层面上体现自己的作用
7、.所以,对国家有重大需求的这样一个领域,清华大学从它自身发展来讲,也有来自于自身的动力.记者: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在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范院士:在 2003 年我国发生了 SARS 疫情之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强应急体系的建设 “的重要决策 .2003 年的下半年,包括国家层面的,地方政府,中央部门一直到基层,相继着手制定应急预案,到了 2005 年,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框架.而我们参与了这其中的一部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了,当然来不及也没有办法翻文本,去查预案,所以必须有实施应急预案的技术和装备.我们把这个技术和装备叫应急平台.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就是为了适应
8、应急预案实施的要求.应运而生就有了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我们中心承担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应急平台的建立.公共安全是一个比较新的独立的领域.所以在我们国家提倡整体自主创新的同时,自然要构建公共安全这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提升我国公共安全的自主创新能力,既有科技问题,又有人才培养的问题.实际上,在公共安全问题上,贯彻“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安“又是当务之急.清华作为科教结合这么一个平台,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将公共安全纳入进去.这也是我们在清华的一个背景.记者:您是我国首席火灾科学家.可否举例说明火灾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院士:“ 大空间火灾早期探测技术“ 这一项研究成果已经
9、在大范围的开始应用.典型的例子是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就采用了这项技术.应用这项技术成果的还有很多大空间的建筑,包括一些体育场馆等等.应该说,这是火灾基础研究的成果与国家重大需求的现实应用紧密结合的一个例子.记者:类似的成果在地铁建设中是否应用?目前,成都地铁工程全面启动,社会群众十分关注地铁安全尤其是地铁消防安全.您主持的 973 项目“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 有没有针对地铁问题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或者进展?范院士:地铁的问题不只是我们国家关注,国际上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韩国大邱地铁发生火灾造成了重大伤亡之后,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地铁防火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铁
10、站,二是地铁车厢.由于人员密集,而通道狭窄,起火后,烟气排除困难,疏散困难,救援困难.973项目“ 火灾动力学演化与防治基础“ 是一项重大的基础研究项目,它并不特定地针对某一种建筑类型,而是研究建筑火灾共性的问题,包括烟气运动的共性理论,防治方法.这其中的研究成果部份就适用于地铁这样一个特定的系统.目前我们在都江堰开的这个会上也有不少研究项目,包括烟气运动,火蔓延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和疏散模拟的结果,这些结果有的就和地铁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有些成果已经应用到我国的地铁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从技术方面,以后都会深入地开展.记者:目前,您的工作涉及的领域较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您将重点放在哪些方面?范院士:我目前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协助国家科技部做公共安全的科技规划与设计,构建我国的公共安全科技体系;另外,在公共安全科技实施应急预案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示范上.这是我国I 十一五 t公共安全的重大项目.将有多学科,不同单位的人在一起协同这项工作,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火灾基础研究这个领域,我自己涉及较多,我比较有兴趣,也会从实际需求出发,探讨里边的基础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