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子兵法读后感两篇孙子兵法涉及方方面面,从我的角度和理解,在几方面如策略、和现代的联系等等谈谈看法。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孙子兵法读后感两篇,一起来看一下吧。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 ,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 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环环相扣以制敌,蕴含了多条行军打战的黄金准则。战国时韩非就说过,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皆有之。”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并赞叹不已。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更应该研读先贤留下来的
2、文化遗产。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一 孙子兵法讲什么练将,治卒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 ,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 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 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
3、之于势,不责于人” ,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 “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 。“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 ,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 , “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
4、民,可烦也。 ”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 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 “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 ,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 “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 ”戚继
5、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 ,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作战的流程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 ”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 “
6、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 “藏于九地,动于九天” ,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 。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 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
7、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 “兵贵胜,不贵久。 ”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胜” ,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 “全国为上”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最
8、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 ,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二 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 “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
9、的血性,猎性无存” 。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史记对匈奴人有描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因为生存的地理环境使然,北方游牧民族要同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包括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我看完狼图腾后的一个感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身体里涌动着的是狼性的血液,甚至是妇女还有小孩,他们在与狼作战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勇气和力量都是惊人的,那里的人们才真可谓“全民皆兵” 。相比起游牧民族的“全民皆兵
10、” ,农耕民族的特点却类似“散兵游勇” 。农耕民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他们与外界的交换活动是很少的,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算不富裕,也至少是平和有序的。因为长期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内,他们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因此,林语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 ”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人们更是觉得“天高皇帝远” 。古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跟我们的邻近国家日本相比,根本是截然相反。我看过一本介绍日本的书,名字是菊与刀 ,据这本书介绍,日本天皇在国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天皇尽忠,报效皇恩在他们看来是最为光荣的事情,也是理所
11、应当的义务。中国儒家也讲“忠” ,也注重君臣之道,但是老百姓对君主的顺从是压迫式的,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是源于他们的义务观。对国家,对君主的认同感的不同,造成了古代中国农耕民族的“散” ,也是日本虽为弹丸之国也敢侵略中国的一个原因:日本人好战,而且热衷于为天皇而战。既然农耕民族的特点是“散” ,那么这样的民族如何来作战,怎样抵御外侮?这时就需要有作战的“谋划”了,需要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 孙子兵法所讲的实战的策略对于指挥农耕民族的作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三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1.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提并论大家应该都熟知宋襄公治军所闹下的笑话。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打着“
12、仁义之师”的旗号,处处礼让楚国军队,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去攻打楚军,最后宋军溃败。孙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日趋剧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时代。战争指导者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逐步认识到“诡诈” ,或者说是“战略” ,是作战中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于是,孙子突破了春秋前期以前崇尚和遵循“周礼” ,讲究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作战观念,提出了“兵者诡道” 、“兵以诈立”的战争指导思想。提及孙子兵法 ,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 “兵者,诡道也。 ”再加上孙子在“用间篇”里谈论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间之事的厉害,所以很多人对这本兵书的印象便是:教人如何出“奇”招,凡言兵即可用诡。但是,一支
13、正规的军队打战不可能仅仅靠着一些“奇招” “险招”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而“正”是战争中所遵循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战略,过分强调“奇” ,可能会使军队疏于日常正规的攻守,不够重视估量整体的军事实力,而存在对战争的侥幸心理。像“空城计”等计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起作用而不被敌方识破的。但是偏偏有些人把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 , “借刀杀人” ,“声东击西” , “暗度陈仓” , “上屋抽梯”等计谋也一并归入孙子兵法名下,使得一部兵书摇身一变为一本“小人”书,专门教人如何使诈。用一个“诡”字来定义孙子兵法显然是有偏颇的。戚继光也反对这种错误观点,他说:“此诡字,非诡诈于心之谓所谓诡其形以
14、示敌,非在我治兵为将,存心制行,发号施令,俱要诡也。今人行检奇怪,即依附曰:兵者,诡道 ,将事该如此。呜呼!”2. 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人是这样批评孙子兵法的, “兵法类比艺术,纪效新书之类的就是素描写生的基本功,孙子兵法是啥?讲了一大通艺术的分类原理,其实绝大多数只能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庸才。 ”其实,这样的批评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说, 孙子兵法之计篇讲“多算胜,少算不胜” ,那么如何落实这个战略的规划?形篇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那么,如何做好攻守,攻是如何攻,守是如何守?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
15、形名是也。 ”也就是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的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是由于旌旗鲜明,号令严肃。问题是,如何调派部队?如何组织编队成团?士兵如何识别军旗各种颜色进而接受命令? 虚实篇里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那么主攻和佯攻的兵力怎么分派?遇见不利情况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也因此很多人看了孙子兵法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打战究竟该怎么打。我们很多人就算看了孙子兵法 ,也不知道如何上战场杀敌。似乎,孙子谈兵法,与赵括纸上谈兵没什么不同。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孙武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而缺乏实战经验?关于描述孙武用兵
16、打战的文献确实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仅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所提及。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介绍孙子兵法十三卷的书大都把这个故事作为前言来介绍孙武这人。 史记一书接着说,“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这场战争名为柏举之战,孙武以 3 万兵力,击败楚军 20 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
17、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所以说,一口断定孙武是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回到问题上来, “孙子兵法当真不如一卷训兵书吗?”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孙子兵法是写给谁看的?假若它是为一般的将领,一般的士卒而写,那确实,不如看司马穰苴所写的司马法 ,宋朝的武经总要 , 行军须知来得实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 、 纪效新书更是将练兵用兵之法描述得一清二楚。不过,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 孙子兵法是孙武初次面见吴王,给吴王看的。这本书的高度,是战略的制定者,战略的决策者以及他们的参谋人员才有必要读的,士兵和一般的军官,读孙子兵法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们看待战争的角度和视野,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18、孙子兵法所提炼的原则是颠仆不破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把军事问题抽象归纳到了哲学高度。其它的兵书,多是从养兵练兵,队形,纪律,组织等多方面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孙子兵法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它的价值绝对是不可小看的。因此,称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孙子兵法采取了“舍事而言理”的方法,从宏观上揭示了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语句高度凝练,但在具体应用时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研读孙子兵法 ,还需要涉略像纪效新书 、
19、练兵实纪一类的兵书。戚继光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把经典理论著作中的思想与实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所写的兵书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实战经验。研究戚继光这类具体而微的兵书,了解练兵作战的具体操作,对我们理解孙子兵法所高度概括的战争基本准则有很大的帮助。3.对孙子兵法热的冷思考诚然,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讲为将之道,五事七计等军事谋略,里面还包含了儒家的“仁”的思想,辩证法等哲学思想,这部兵书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泛起一股国学热,我们都大谈特谈对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孙子兵法可算是被“
20、用”得相当彻底。现在各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 孙子兵法与商战,应该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了,不仅是国人尊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商场如战场, 孙子兵法一书对于指导商业竞争确实有所助益。但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怎么还有人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文教学,图书馆工作,秘书工作,篮球竞赛,炒股,乃至税务稽查工作,都统统与孙子兵法沾了边。看来孙子兵法还真是光辉普照全球,照耀万物?把好好的一本兵书当成了万金油,这里抹抹,那里抹抹,难道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表现?不是吧,这只会让一本军事宝典变成了一块狗皮膏
21、药。香港著名评论家梁文道曾提到,对经典最经典的解释是:“没多少人读,但是人人都谈的书。 ”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大谈特谈,却没有从头到尾认真看一看,以致于对其存在误解。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它的战略高度也许是今人也达不到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确实有读经典的必要,以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假日的下午,暖风微醺,我坐在窗边,手捧中国古代著名兵法书-孙子兵法 ,静心阅读。它是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它既是一本军事著作,又是一本哲学著作,围绕怎样用兵,怎样陪练,怎样百战不殆而写。其中“始计第一”作为整书的开篇,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而后面的
22、作战、军形、用间等十二篇则分块描写必胜的法则。看着看着,我就被书中人物非凡的智慧、谨密的思绪所深深吸引住了,思绪随着它悠然飘到了古代。在书中,我认识了谙熟兵法的韩信,杰出的军事家李牧,爱兵如子的吴起等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优良品质。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了许多的著名战役,由著名的截击战-肥下之战,有经典中的经典-淝水之战,还有大规模的战役-城濮之战等,书上都描写的十分仔细,大将使用计谋的具体方法更是侧重描写,令我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两支队伍发起冲锋,激烈战斗的场景。此外我还了解到了地形对打仗的好坏,多样的攻法,还有使用间谍获取情报的重要性等。这些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十分重要
23、。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大规模战役-城濮之战。它是晋文公跃升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成名之战。城濮之战的胜利可以说是军事谋略的胜利,居于劣势的晋国,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采取政治外交联盟,造成了对己方有利的形势,掌握主动权,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终于取得了胜利。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习。在学习上,我要变被动为主动,上课时认真听讲,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下课后主动完成作业,而不用大人监督,让自己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喜欢阅读孙子兵法 ,它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五千年来的谋略奇书!通过这本书,我也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引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