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基本问题浅议兼论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重新认识(一).哲作为一认识活.它的容诚如格斯所是思维存在的系.但如果把维与存的关系仅理解为发生论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先后关系以及二者有无同一性,那么哲学认识的任务就是去探寻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原.在这种情况下,思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区别就显得不重要了.邶实际上,把哲学基本问题只理解为谁决定谁,二者有无同一性即世界是否可知,是把哲学基本同题的逻辑起点和前提看成了哲学基本阿题的全部.从理论角度看.虽说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
2、哲学同题的基本方向哟,可我们就此也得不出.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与第二方面的内容相比是哲学基本伺题最根本的方面“的结论来.在哲学发展历程中 ,确曾有过在哲学中直接回答本原是什么的哲学派别,比如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即是如此:唯物主义方面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说万事万物都产生予火,籀漠克利特则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是.原子 l 唯心主义方面的毕达哥拉斯坚持万物本原于数的观点,巴门尼德更!i 持一切来源于.永恒,唯一,不变,完满,必然“的存在.但是,古希腊早期尚属哲学的童年,“它还没有达到对自身的明确意识,因此它主要采取自然哲学的形式,.随着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独立化后,这种发
3、生论意义上的自然哲学问题就逐渐被扬弃,代之出现一青海社会科学)2000 年第 4 期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呻.到了中世纪,随着经院哲学的形成,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整个经院哲学发展的始终,抛开其神学内容,仍旧是圈绕着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展开.近代西方自熊科学的兴起直接冲击着基督教神学在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绝对统治地位,人的地位和价值 13 益得到高扬,哲学宗把思维着的人逐渐深入地理解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识论成为近代哲学的主体.16 世纪末至 18 世纪中叶西欧大多数哲学家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认识论方面 I 一些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尽管仍在自然哲学意义
4、下探讨世界本原同题,但他们无非是把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究作为从事其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易言之,他们的研究也是偏重于认识论面非本体论 I 德国古典哲学从思维和存在如何同一的角度考察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如康德白|.先天综合爿断何以可能实即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费希特的.自我一非我同一“哲学和谢林的 .绝对同一哲学 ,莫不如此,黑格尔哲学.从体系上看似乎是宇宙发生论意义上的哲学系统.但是,就其实质而育,他把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旧由此看来,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说戚是量重要的方面是不妥的.尽管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翊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媛别的唯
5、一标准,但这不足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更为根本的方面的理论根据,况且无论哪一位哲学家都没有把唯物唯心确定为自己哲学研究的重心.当然反过来说,对.哲学基本同题的第一方面是最重要方面的否定决非忽视哲学基本同题的第一方面在哲学研究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也不是要消解唯物唯心的翊分而取消哲学的党性原则.总之,和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相比,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在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应给予恰如其分的定位,既不能夸大,当然也不能前弱.从实践的角度看,把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的第一方面说成是.最高的问题或问题的.根本“的.主要的方面也是不当的.依照流行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人的思想只能照搬自然的现实
6、t 田里的杂草要生长,人就不能有除草的想法 l 疾病要流行,人119.iE-r,I就不能设想防治的措施.这样的认识,作为世界观只能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只能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方法论 0.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人提倡.无为的哲学 ,毛泽东所批评过的那种无所作为的观点便是这样一种消极被动的人生哲学,从鲁迅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当中也可略见一斑.(二)把哲学基本问题说成是.谁先谁后也是不恰当的.虽说精神与自然界何者是.本原的关系中包含着谁先谁后,但却不只是谁先谁后的关系,发生在先的事物不一定是发生在后的事物的.本原,.虽然自然界存在于人之先,可自然这一概念本身却是人命名的.当我们一说出存在于人之前的自然
7、界时,这个概念所指的对象就已经作为与主体不可分离的客体进入主体的视野之内了.哟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与人的关系也可以说成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因此不能撇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纯粹地谈二者谁先谁后的问题,这也如不能简单地说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一样.同时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说成是谁决定谁的问题也是不妥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由此却推不出.物质决定精神的结论来.因为,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只能从一般前提推出个别特殊事物的性状,却不能以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为前提而推出一般的结论,否则就违背了逻辑规律.物
8、质包括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存在状态,虽然两者都具有客观物质的特征,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并不能适用于物质自然界,人类的很多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无不表明,物质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并不能决定人类意识的状况,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之前普遍流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质量成正比;后来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实验,结果发现物体 A 和物体 B(物体A 的质量 10 倍于物体 B)几乎同时着地,之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质量无关.这表明,同是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物理现象在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其认识却大相径庭.当然,
9、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是伽利略的结论,其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有自由落体】2O运动这一自然现象客观存在,否则他们的学说,结论会是.无米之炊.然而有了这一现象,人们怎么去认识它,认识到什么程度,认识的结果如何,这完全受钊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而非由物质-央定.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理解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同题岫,按照马克思主义刨始人的本意来说,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在于肯定物质对意识本原性的基础上突出意识的能动性,因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理解,与其说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还不如说是.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怎样统一
10、的同题.纵观哲学发展史,确实曾经出现过古希腊时期高尔吉亚与皮浪的怀疑主义和近代休谟与康德的不可知论,但是.哲学史上的大部分派别或哲学家,都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作为他们哲学的不言而喻的前提.也就是说,都是可知论者.恩格斯自己也承认,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旧虽然皮浪的怀疑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不可知论,但它同时又是古代哲学矛盾状况的苦恼的哲学意识,只能是早期哲学的产物,因为它还不能理解认识之矛盾的必然性.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是不完全意义上的不可知论,因为他们皆未把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作为自己哲学的其本问题,实际上是在解决另外的问题时表现出了不可知论的倾向;休谟在涉及经验以外的知识是否
11、可能的问题时采取了一种审慎的态度,而康德只是提示了知性的超验使用导致矛盾,二人的共同缺陷是不了解思维和存在同一的方式.当然,否定.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并非否定它是哲学问题,因为.世界是否可知不能含盖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全部内容.总之,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含义的实质是.思维如何反映存在,物质和认识怎样统一的问题.(三)与对哲学问题的理解相联系,笔者认为一些同志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解也有不足之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可同题就在于如何运用这一规律观照具体生活现象.一些人把这一规律泛化,教条化,绝对化,认为大干世界,事无巨细,都
12、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哲学的高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对社会规律宏观上的整体把握,至于说具体的社会生活现象是否一定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际上,一些具体现象确实是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在.例如一个木工要把几块木板做成一个家具,至于说要做成桌子还是做成椅子,不是由这几块木板所能决定的,使桌子之所以成为这般而不是成为那般结构也是由木工头脑中的图式决定的;使桌子成为桌子,使椅子成为椅子,把桌子和椅子区别开来这一关节点上的决定因素也是木工脑海中的桌子和椅子的图式,反之,如果头脑中没有这样的图式,无论怎样也不能把二者区分开来.再如,据报道:“华北油田退休工人
13、马建民,已练习法轮功两年左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时常出现精神恍惚和失常,坚持认为自己的腹部有个法轮.1998 年 9 月 4 日在家中用剪刀剖腹寻找法轮, 因救治不及时死亡.“ 从这里可以分析出,确实是马建民头脑中的信念决定了他做出寻找“法轮“ 的行为 ,结果终于酿成悲剧.当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与哲学意义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化,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与总结.个别生活现象中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不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上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征伪 ,相反则是对后者的补充和具体化.这种提法看起来自相矛盾,实则是辩证有机的统一,前者
14、无非是一种片段的,静态的分析,而后者则是在前者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和提练.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碎片式的生活现象大量存在,不加分析地抹煞,回避这些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个别现象的存在这种做法本身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总而言之,对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历史辩证法本身的态度也要辩证.注:李朝东哲学基本问题新探,甘肃理俞吾金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论学刊1996 年第 2 期.何怀远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国防大李秀林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 页.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 7 页.新闻出版报,1999 年 7 月 23日第 2 版
15、.许地虎哲学基本问题,长沙水电师范学院社会科学1996 年第 3 期.(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队 )ll川 llllI】l川 l川 l川 l川 lll川 lllllIIllllIllllIllllIIlllIllIIIIlIIIlllllllIIIIll;lllIIllIIllIll 】 】ll】ll】 】IIIIIIIllllllIIllllllllllII1.I(上接第 112 页) 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并从制度上保证其秉公执法,使犯罪分子都得到必要的惩罚,从而也对抱侥幸心理者产生震慑作用.提高定罪
16、概率以增加犯罪成本,是控制犯罪的有力措施.注释:任建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见法制 let 报1994 年 7 月 25 日.宋泽江:“海南省刑事犯罪特点及其成因初探“,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 1996 年第 1 期.俞雷主编: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综上所述,对于转型时期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既要运用直接的,见效较快的法律手段,也要通过惩治腐败,引导价值观念的变革等间接的途径优化社会大环境,积极消除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预防和减少犯罪,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1994 年版.侯吉蓉等:“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1996 年第 1 期.(美)道格拉斯等 :越轨社会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作者单位: 青海省社科院民族宗教所)l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