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语文学习计划篇一:高一语文学习一、 预习一) 预习的内容1.通读一遍课文默读),读时动笔勾画出生字词和多音形近字。2. 查字词典,弄清生字词的音、形、义。3. 有感情的放声朗读课文两遍。二) 要求1.在预习单上注明文体文学体裁注明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实用文体则辩明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议论文。2. 写出应掌握的文学文体知识3. 生字词注音并释义。4.写出整体感知到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5. 写出自己对文章结构和写法感受最深的理解。6.学习小组交流对文章提出的疑问每班以 4 人为 1 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轮流对该学的课文出一张预习题单。7.可利用知识导学来预习当天的课文,了解
2、本课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方便课堂的听讲,提高课堂效率。二、课堂学习1.课堂学习提倡民主气氛,破除教师、作者的权威,可以向教师作者发问质疑,交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2. 善于怀疑、敢于发问,勇于回答问题。3.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质疑。3 / 13记叙文:1)记叙的要素是什么?2)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3)记叙的祥略是怎样的?4)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5)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小说:1)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2)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3)社会环境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等)散文
3、:1)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2)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3)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度、照应等)论述文;1)中心论点是什么?2)论证结构怎样?3)运用了哪些论据?4)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有什么语言特点?说明文:1)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了什么特征?3)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语言有什么特点?4.深入钻研课文,对所学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1)文章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3)为什么这样写?4)能不能写得更好些?三、作业与练习的检查与批改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练习与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所以我要做作
4、业!”2.基础知识课前做,理解性知识学完课文第二天一定完成。3.学习小组成员互相督促在每组中抽一人交于老师。老师反馈掌握情况,确定评讲的重点和难点。四、 1. 老师在固定时间布置作文并作评讲。2. 针对评讲的情况,誊抄汇编成册供大家传阅。3.根据校作文新天地栏目里的文章,让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中心、语言),明确哪些地方是好的,5 / 13哪些地方可以改的更好4. 不得抄袭别人的文章,剽窃可耻五、单元与学月检测1.检测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及时调整,所以检测不可怕。2.学月检测老师出题是为了准确检测同学们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形成能力。3.结合测评系统检测阶段学习的情况,有效帮助学生明确知识漏
5、洞。六、语文活动1.每周读一篇好文章,谈谈感受,谢谢读后感。遨游在美文的世界里,味道好极了,有机会的话,晚自习推荐给大家,说说推荐理由。2.每周背一篇或一首古诗文,轻松就搞定了,三年初中下来我可能成为背诵的神童啦!3.每学期啃一部老师推荐的文学名著,这可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大餐,每天有空就翻阅,不知不觉怎么就啃完了。4.寒暑假怎么过?可以逛街,顺便调查一下街头巷尾、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写写调查报告,也可以当当报童,体验社会生活,如果有足够的银子可以来一次远足旅游,饱揽天下名山大川假期太充实了。当然,顺便记下自己的点滴心情、感受,不又在学语文吗?5.课前一分钟新闻报道,我喜欢的名言,讲个小故事、小笑
6、话等,课堂学习的小佐料,我乐于接受。6.每天坚持写 150 个正楷或行楷字。三年下来我就可以写一手好字了。七、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1.随时携带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老师不定时检查。2.朗读、背诵的习惯。好文章把它有感情放声的读出来,7 / 13努力记住它。3. 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做摘抄的习惯。4. 做课堂笔记的习惯。5. 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习惯。6. 珍惜时间的习惯。7.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篇二:高一语文学习计划1、课前要提前做好准备工具。2、上课要认真听讲,不东张西望,不和周围的人说悄悄话。3、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课外书。4、资源和练习册的错题要及时改正,不能一天拖一天。5、老师布置的
7、作业要按时时完成。6、生字或者写话作业要写工整,不能胡涂乱画。7、把作文或杂文中的错别字通通消灭掉。8、提前预习新课。如果我按照这些学习计划去做,这学期我就会更棒!篇三:高一语文学习计划一、优化课堂结构,变“讲堂“为“学堂“要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基本是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进行积极思维,其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演学生看,以教代学,9 / 13以讲代练,教师张口就灌,伸手就填,有时提问学生也是为教服务。教师讲授密度大,学生主动性差,求知欲受到抵制,学习缺
8、乏兴趣。教师提问,勉强举手者,寥寥无己,即使回答,大多表现为怕羞,表达能力差。教师辛辛苦苦地讲,学生沉沉闷闷地听,堂堂如是,年年如是,学生成了课堂的奴隶。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潭死水的结构,其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学生之间“平行影响“,课堂成学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大胆发言,互相讨论,求知欲旺盛,当堂解决问题的效率很高。其教学方式是现代启发式,学生自学,教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进行质疑问难,探讨真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二、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应从
9、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语文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学习,促进课堂良好开端的形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地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构建开放的生活情趣。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教学实践,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创设课堂情趣的载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的同时还要努力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课堂上应
10、该让学生在具体、直观、形象的生活情趣中学习语文知识。生活中有许多语文问题,它们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活化语文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和形式的语文生活实践活动,尤其是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语文生活经验。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多多地创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情境,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去表达自己专业的特点,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1 / 13三、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11、到底要学生学会什么。我们要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情感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积淀等方面来设计、组织自己的教学。不能把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不着边际的一问一答和看似热烈,实则无用的问答及喧闹嬉笑中流失,不能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将最基本的东西丢掉。无数实例,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以往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和单一性三个弊端。随意性表现在制定目标时凭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学生的知识基础;模糊性表现在制定的目标不明确,不具体,缺乏专业指向,大而化之;单一性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只制定教学目标,没有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而恰当的教学环节
12、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导语激趣。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的优劣。良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备受吸引,使投石激浪,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疑问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疑就是要巧设疑点,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解疑的心理,以保持长时间的良好的听课意愿和浓厚的求知
13、兴趣。经过设立疑问,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同时,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切实提升。篇四:高一语文学习计划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所以语文学习质量也应讲究综合效益。首先,应讲究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1、制定计划。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13 / 13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主动预习。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