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低工资调研参考报告为了精确把握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情况,弄清存在的咨询题和症结,推进建立科学的工资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维护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省总工会于2005年7-9月份,对近三年多来我省城市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进展了调查。调查选取沈阳等6个市的9个行业及沈阳铁路局、辽河油田等2个产业,共140户企业、1400名职工为样本,以抽样咨询卷和填写调查表为主,同时听取劳动部门、国有资产治理部门的全面介绍和各市各产业工 会的汇报,分别召开部分企业运营者、劳开工资负责人座谈会、企业工会主席座谈会、企业一线职工座谈会,以及对部分一线职工进展个案访谈和对部分企业进展实地调查
2、等,在全面理解情况的根底上,对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咨询题进展了综合分析。现将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根本情况 从全省来看,通过多年努力,以市场机制调理,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工资分配和调控体系已经初步构成。尽管这种新机制还相当不完善,但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情况、企业现行分配方式及特点、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正朝着习惯市场经济的积极的方面迈进,主流是好的。1、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决定机制情况。调查说明,随着改革改制的推进,我省企业自主决定工资分配的权力逐步落实,过去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和思维观念
3、正在逐步退出,企业依照社会平均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机制正在逐步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对企业调整工资水平发挥了主导作用。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在企业决定工资分配中,也有了较多的思想根底。调查显示,因企业效益增长而提高工资的占54.8%,有61.7%的企业在招聘职工确定工资或调整职工工资时参照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企业决定工资分配时,31.1%的企业认为运营方应当听取了工会或职工代表意见后决定,59.7%的企业表示应当由企业运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两项之和是90.8%.有54.8%的企业认为职工参与企业分配最有效的方式是职工代表大会,23.8%的企业认
4、为是集体协商,两项之和是78.6%.另外咨询卷还显示,75%的企业在因各种缘故需要降低职工工资时,遵照了运营方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决定的程序。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看,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的方式不同。国有、集体企业工资调整方案一般都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施行;部分私营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通过建立职代会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在工资分配上发挥了一定作用。统计说明,83.3%的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企业工资分配中作用非常大或有一定作用.2、企业现行分配方式及特点。绝大多数企业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了按劳分配和按消费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和以岗位工资为主、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分配制度,少数具备条件
5、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工效挂钩、依照两低于原那么自主决定工资总额的方法,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企业实行了运营者年薪制。在各类企业中,最根本的工资支付方式是计时工资,以计时方式领取工资的职工占90.9%,以计件方式领取工资的占9.1%.咨询卷统计,在8小时之内可以完成规定劳动定额的职工占88.8%.企业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突出了技能、治理等消费要素的工资薪酬占有份额,收入分配明显向技术岗位、治理岗位倾斜,职工各个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全面拉开了差距和档次。调查显示,企业涨工资优先考虑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的,占调查企业的57.2%.这种以技术和治理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对促进职工学技术学治理,调动职工的积
6、极性和制造性,提高劳动消费率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鼓励作用。3、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情况。各级政府探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治理企业工资分配的方法和措施,初步构成了一套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目的要求,有利于在工资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工资 手册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指导和调操纵度。大连、丹东两市还开展了企业人工本钱信息试点。这些制度在指导企业进展工资分配中程度不同地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控作用比拟明显。职工咨询卷显示, 93.3%的职工,其工资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79.2%的职工工资没有过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
7、准的情况。企业咨询卷显示,在企业因经济效益下降或资金困难不能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时,有88.5%的企业答复能保证职工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二、存在咨询题 调查说明,我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处于探究过程和初始阶段,尚未完全步入依法运转和科学操作的正轨。因而,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权益遭到损害的咨询题仍比拟突出。主要表如今,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拖欠职工工资咨询题比拟普遍、保险费缴纳非常不到位。1、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收入偏低,工资增长缓慢。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咨询卷统计,
8、职工认为企业分配中存在主要咨询题是工资水平低的,占17.3%,工资增长缓慢的,占33.5%,工资长期不增长的,占10.3%.工资收入低和增长缓慢详细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从职工工资与最低工资标准比拟看,调查数据显示,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元以下)、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100元)的职工总数占43.7%,而大大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00元以上)的只占56%(见表1)。 表1:职工工资与最低工资标准比拟 人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80 6.6 6.6 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元以下) 234 19.2 25.8 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
9、准(50-100元) 217 17.8 43.7 大大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00元以上) 685 56.3 100二是从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频率看,咨询卷统计,2002年以来,收入明显增加的仅占53.2%.3年来工资一次没涨过的占38.5%,仅涨过一次的占30.6%,两项合计占69.1%.而企业经济效益与3年前相比没有变化和下降的占40.4%,说明相当一些企业效益好但并未给职工增加工资。三是从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看,尽管在总体上职工工资增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水平都比拟高,但一线职工增资幅度并不高,一次涨工资在10几元至几十元的不在少数。四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掩盖了部分岗位和离岗职工收入偏低的事实。据
10、调查,企业辅助消费工人、效劳人员、销售人员,是收入最低的一个群体,占职工总数23.2%.按2005年4月份工资测算,销售人员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7.7%,辅助消费工人平均工资收入是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83.2%,效劳人员平均工资收入只相当于所有人员平均工资收入的71.6%,一些职工工资收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离岗人员与在岗时相比,收入更是大幅度减少。据咨询卷统计,企业非职工个人缘故造成职工临时离开消费岗位,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标准是,按生活费支付的占27.9%,按最低工资支付的占13.2%,按根本工资支付的占39.7%,分文不发的占4.4%,而按全部工资支付的仅占14.7
11、%.据抚顺市调查,全市比拟集中的四个行业离岗职工总数20万人,2004年平均生活费仅为1198元。应当说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与部分人员下岗减少工资支付亲密相关的。五是从职工对个人工资收入的评价和满意度看,认为本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在所在城市属于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的达50.8%,中等、中等偏上和高收入的,只占45%.职工对本人收入情况满意和比拟满意的占54.8%,不满意的比例达45.1%(见表2)。 表2:职工对本人收入情况评价 您认为您的收入水平与 3年前比拟 您认为本人的收入在所有城市属于哪个档次您对本人目前的收入满意吗 提高了 53.2% 中等以下 50.8% 满意 12.6% 没
12、有变化 30.7% 中等 34.2% 根本满意 42.2% 下降了 16.1% 中等以上 10.8% 不满意 45.1%2、地区间、行业间、企业间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2004年职工总收入(税后)按地区分,除了两个产业外,最高的是大连,为17659.93元,最低的是丹东,为9550.38元,两者相差近2倍(见表3),假如将两个产业计算在内,那么收入最高的是辽河油田。按行业分,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为22543.17元,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为9989.34元,两者相差2倍多。按企业分,最高的是国有独资企业为18043.56元,最低的是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为9619.74元,两者相差近2倍。行业间和企业间
13、工资差距在所调查的6市反映情况类似。如据抚顺市调查,目前该市职工收入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效劳软件业,2003年和2004年职工的年收入分别为26977元和41907元,增长幅度为55.34%.而收入居倒数第一、二位的居民效劳和其他效劳业的职工年收入,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7175元和7985元,两者分别相差3.76倍和5.25倍。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效劳软件业的职工年收入与全市职工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工资12025元和13915元相比,也分别相差2.24倍和3.01倍,而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据大连市调查,从行业分布看,200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效劳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高,达41477元,其次是金融业,为32965元,电力、燃气及水的消费和供给业居第三位,为27809元,分别高于省平均工资水平12.2%、36.2%和30.8%.而采矿业平均工资最低,仅为9959元,其次是居民效劳和其他效劳业,为13404元。 值得留意的咨询题是,职工工资收入中还有相当数量的隐形工资无法调查核实,主要反映在某些特别行业或垄断行业尤其是治理层,其隐形收入部分甚至远远超过显性工资收入,从而构成了更大的收入差距。3、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